桂枝汤 |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枚 |
| 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充分验证了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天下第一方 伤寒桂枝汤 经方中的许多方子皆由桂枝汤加减而来。 |
葛根汤 | 葛根12克 麻黄9克 桂枝9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
| 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9克 |
| 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
黄芩汤 | 黄芩10克 炙甘草6克 芍药6克 大枣12枚 |
| 黄芩主肠辟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急。 本方为桂枝汤去生姜,桂枝易黄芩而成。 |
黄连汤 | 黄连10克 炙甘草10克 干姜lO克 桂枝6克 人参6克 半夏12克 大枣4枚 |
| 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
猪苓汤 |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克 |
| 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瞤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
酸枣仁汤 | 酸枣仁10克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10克 川芎6克 |
|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体质表现为一种虚弱状态,身体消瘦,干枯,指甲,唇口苍白,容易疲劳,呈现中医所说“肝血虚”之状。平时易烦恼、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 |
茵陈蒿汤 | 茵陈蒿24克 山栀9克 大黄6克 |
| 茵陈蒿除湿解热,与栀子协力以祛黄除烦,伍以通便的大黄,故治黄疸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10克 石膏30克 桂枝6克 人参10克。 |
| 本方所主为“膈间支饮”,仲景所称的支饮多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从现代医学来解释,多为肺水肿、肺瘀血、心功能不全等较严重的心肺疾病。 |
吴茱萸汤 | 吴茱萸15克 人参9克 生姜18克 大枣4枚 |
| 吴萸辛温,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胡希恕云:吴茱萸汤主治胃有寒饮冲逆诸症,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有惊人疗效。 |
附子汤 | 附子16克 茯苓9克 人参6克 白术12克 芍药9克 |
| 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
甘草汤 | 甘草18克 |
| 咽痛之轻证,则可与甘草汤,若服后而痛不止,则宜与桔梗汤治之。此当是论述咽喉部发炎的证治,红肿轻者则痛轻,与甘草汤即治。红肿重者则痛重,须更加桔梗治之。 |
桔梗汤 | 桔梗10克 甘草18克 |
| 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 |
白头翁汤 |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克 |
| 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腹痛等。 |
蜜煎导 | 蜂蜜四钱。 |
| 大便燥结,急欲大便不得下。此外用通便之方,现多用灌肠法代之。 |
猪肤汤 | 猪肤四两 白蜜三钱 米粉四钱(炒熟) |
| 此治咽痛兼下利,养阴润燥和中、止痛止利之方。现用之甚少。 |
文蛤散 | 文蛤五两 |
| 虽有此方 现单用之甚少 |
烧褌散 | 妇人中褌,近隐处,取烧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妇人病取男子褌烧服。 |
| 此治阴阳易的通用方。据文献载 有医用之 甚验。但用之甚少。 |
炙甘草汤 | 炙甘草12克 生姜10克 人参6克 桂枝10克 生地50克 阿胶6克 麦门冬15克 麻仁12克 大枣10枚 |
| 又名复脉汤。以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津血于内;以桂枝去芍药汤调荣卫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枣,更加人参大补中气以资血气之源。此治津血枯燥而脉结代以动悸的良法。 |
麻子仁丸 | 麻子仁30克、芍药24克、枳实24克、大黄18克、厚朴24克、杏仁18克 。 |
| 此于小承气加瞤下的麻仁、杏仁、芍药等物,和蜜为丸,安中缓下,使正不伤。习惯性或老人便秘、及虚人里有积滞者宜之。古人谓脾为胃运输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受到制约,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
乌梅丸 | 乌梅、人参、当归、桂枝、干姜、炮附子、细辛、蜀椒、 黄连、黄柏。 |
| 既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又以辛附姜椒驱在下之寒。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