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国栋

虚家不可与桂枝等解表药攻其实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7-6-15 1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过于僵化了,有死在条文句下的感觉。这个毛病我曾经给李先生提醒过,可是李先生至今越走越远了。

虚家我临床中所见尤多,方药中用桂枝的时候也非常多,甚或还要用麻黄等类药物,效果不错。当然有时候也不能用。用与不用之间是看虚中是否有郁,有邪。纯虚中我用上肉桂,不用桂枝。

一切讨论要落实在实际的临床中,而不是呆板的死条文上。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7-6-15 18: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对药物功效的理解不能仅局限在此药物本身上,更多的是要注意与其他药物协同后此药物功效的变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17-6-15 19: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虚家不可与桂枝等解表药攻其实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6-15 20:01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17-6-15 16:35
请不要随意曲解“六证”。“六证”是《伤寒论》的“六证”,不是我的“六证”。如原文“阳明、少阳证不见 ...
请不要随意曲解“六证”。“六证”是《伤寒论》的“六证”,不是我的“六证”。如原文“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二阳并病,太阳证罢”,“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您说“六证”不如“六性”,可惜原文没有“三阳性”和“三阴性”。您说“六证”是僵化的,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心态。
“以经解经”总比以后世医书或后世医案解经更可靠一些。
您说“小建中汤证就是太阴脾阴阳两虚,没有下利,所以可以用芍药”。那么请问:脾阴阳两虚怎么会衄血和手足烦热?

 这正是仲师的灵活之处啊!
  仲师说的“六证”,是指“六病”各自的最主要的共性,比如:太阳证(有表证)、少阳证(往来寒热)、少阴证(脉微细)……。
  但《伤寒论》的篇目,却是以“六病”为名,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见“六病”的范畴远远大于“六证”。“六病”各自的“病位”(脏腑经络)上,都可以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病性”。
  而且临床辨证,也要用“先辨六病、再辨方证”的方法,而不可“辨六证”而割裂“六病”。比如:“阳明证”是“胃家实”,即肠胃燥热,但阳明病还包括“阳明中寒”呢!

  个人认为六经辨证不能不讲脏腑经络,这是人体疾病的的物质基础。
  比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证,是由少阳病热、痰、湿、虚的性质;和胆、胃、心、脾等脏腑;以及胆经、肝经等经络的走向,所共同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17-6-15 2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虚家不可与桂枝等解表药攻其实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6-15 20:54 编辑

  病有轻重、证各不同,脏腑相联、经络互通,辨证论治是灵活的,不像“太阴脾寒都用干姜、温补肾阳定加附子”这样机械。
  李赛美教授在{第九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肾病)高级研修班}上演讲的主题是《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她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10.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9.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8.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7.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6.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5.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4.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3.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2.jpg

李赛美教授《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_01.jpg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的精髓。
如果重求知而轻求是,重思辨而轻实践,就会远离中医学的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虚家不可与桂枝等解表药攻其实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7-6-16 06:10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17-6-15 19:55
 这正是仲师的灵活之处啊!
  仲师说的“六证”,是指“六病”各自的最主要的共性,比如:太阳证(有 ...

“六病”和“六证”,含义明显不同。六病含有病时概念,六证不含病时概念。如少阴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四逆散证、少阴病猪苓汤证、少阴病大承气汤证、少阴病桃花汤证、少阴病四逆汤证等等,这些病性、病位不相同的病证,都称为少阴病,就是由于都是在少阴时辰上得病。历来医家多解释为,这些是少阴病变化证,其实不然。324条最能说明问题: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这是少阴病始得之的两种病状。一为实热痰饮瓜蒂散证,一为虚寒痰饮四逆汤证。两种病证都是少阴病始得之,肯定不是少阴病变化证。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0、191条都是在阳明时辰上得病,所以称为阳明病。在阳明时辰上得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食则吐)为胃中冷,水谷不别,即为太阴证。
如果不精心研读经典,过于重视后世医家之论,而轻于字斟句酌的学习领悟经典,难道不会远离中医学的大道?大道至简,简明才是大道。
别总是张口闭口的说别人“纸上推论,凭空论道,机械思维,管中窥豹,轻求是,轻实践”,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是您自身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恐会远离《伤寒论》朴实的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22: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所谓中风,也都与得病的时辰相关。太阳中风,是在太阳时辰上得了中风病,如111条曰“太阳病中风”。阳明中风,是在阳明时辰上得了中风病。“六病”中风,皆为在“六病”时辰上得了中风病。妇人中风,是在妇人经水适来时得了中风病。妇人伤寒,是在妇人经水适来时得了伤寒病。如果妇人不是在经水适来时得了中风病或得了伤寒病,也就无所谓妇人中风或妇人伤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01 , Processed in 0.0678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