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笑
杏仁,陶弘景《本经集注》云:“味甘,苦,温,冷(而)利,有毒。主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生晋山川谷”、“五月采”、“汤浸去赤皮,熬令黄。”《本经集注序录上》又云“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括号部分参考《千金要方》)。
杏仁古称杏核、杏核仁、杏子、杏子仁、杏子中仁、杏中人。宋《证类本草》还称杏核仁;今本《千金要方》、《外台》、《食疗本草》只称杏仁,无杏核仁,或被后人修改过。《千金冀方》则“杏仁”、“杏核仁”均有。“杏子”一名多见于本草书和方剂名,方药中罕见,《外台》、《医心方》方药中偶见“杏子”,《千金》两书药中则无。
(一)关于最早期的杏仁方
因史料有限,上古时代杏仁药用的资料少见,我仅查找到两条,且都是关于外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万物》有“蜱蛸(桑螵蛸)杏核之已癰耳(耳痈)也”。《五十二病方 诸伤》:“ 一方:久伤者,荠(齑粉碎)杏(核)中人,以脂膏(动物油脂)弁(拌),封(涂),虫即出。(尝)试。”或许杏仁早期入药主要是用于治疮杀虫(用其毒也),这类效用,苦杏仁为优。从集大成的《本草纲目》来看,杏仁外用广泛,如头面风肿、金疮及破伤风、痤疮、阴蚀、龋齿、五痔下血、杀虫、犬伤、出肉刺等。杏仁油具有软化皮肤的功效,所以古代杏仁常作为面药的成分之一。
(二)关于杏仁的毒性以及去皮尖
古人知杏仁有毒,《千金要方》引扁鹊云∶“杏仁不可久服,令人目盲,眉发落,动一切宿病。”《证类》云:“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误之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顿。”《本经集注》云“杏仁毒,用蓝子汁解之。”
历代方书中,对于方剂药材炮制交代得比较具体、统一规范的还是宋代的官修方书。典型的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惠》中的方剂,杏仁后注明的大多就是“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就是用热水浸泡去种皮和“尖”(胚芽)及炒制,这种炮制方法还是很科学的,目的大概一是去苦(毒),二是便于出味。这种处理方法与民间食用杏仁的处理方法类似,如陕西小吃壶壶油茶用到杏仁,其对杏仁的处理方法就是先把杏仁用凉水泡开后煮二十分钟,再用凉水多次浸泡拔去苦味,再搓掉外皮。今山西吕梁地区民间有将杏仁做凉拌菜或腌菜的,清脆爽口,味道好,其去苦(去毒)处理方法也类似。但都没有提到去“尖”,但浸煮搓皮的操作大概也会使大量的胚芽脱落。山西古为晋地,《本经集注》云杏核仁“生晋山川谷”、“ 汤柔挞去皮。”药与食之处理方法类似,因此也有理由怀疑杏仁入内服药或是源于远古的食用发现。吃生杏仁是很容易中毒的。各地常报道贪吃的儿童杏仁中毒多是因吃生仁。
现代研究表明,苦杏仁含有苦杏仁甙,它在体内经苦杏仁酶的作用可以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所以过量食用杏仁可引起氢氰酸中毒。严重时可抑制延髓呼吸中枢而致死。成人一次口服生苦杏仁40-60粒可中毒,50-100粒可致死。很多果仁(如桃仁、李子仁、樱桃仁、扁桃仁等)或多或少都含有此类物质。人们一般认为甜杏仁无毒也是错误的,只不过其毒性物质含量比苦杏仁低很多而已。据测定,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含量一般约为3%,而甜杏仁中含量为0.11%左右,相差约为30倍。预防杏仁中毒关键是将苦杏仁酶高温破坏,使苦杏仁甙不会快速大量地分解成氢氰酸。苦杏仁甙在体内只能在胃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而有止咳平喘功效,不致中毒。所以从灭酶保甙的角度考虑,如今研究者认为杏仁的去毒炮制方法以不入水的干热法(微波炉加热100克中火 4分钟;烘箱加热 80摄氏度1小时)和蒸制法(103摄氏度30分钟蒸制)为优。水煮法虽然能快速(10倍水,5—10分钟)破坏苦杏仁酶,但氢氰酸的损失也很严重。清炒法质量难以控制,灭酶保甙效果也不好。苦杏仁是否需要去皮尖?研究认为杏仁种皮不含苦杏仁甙,皮能阻止氢氰酸的释出;而尖的成分与仁相同,苦杏仁甙含量更高些。由于苦杏仁入汤应捣碎应用,去不去皮影响不大,故现今很多研究者主张苦杏仁不必去皮尖应用。有医者做过临床对比(治咳嗽),认为不去皮尖的杏仁药效更好,可能是去皮过程导致了药用成分的大量流失。又有研究表明,杏仁打烂后浸泡再煎煮,第一次煎煮有效成分就基本上完全释出。
(三)关于古典药用的杏仁
如今植物学家一般认为杏的起源中心在我国的西部以及北部,今吉林通榆、新疆伊犁新源等地都有广大的原始野山杏林分布。新疆自古是我国杏的主要集中产区之一。西欧的杏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我国最早开始杏的人工栽培,《夏小正》记载:“四月,囿有见杏”,囿是土墙包围的园圃,可知是人工种植的杏树。《夏小正》成书的年代,夏纬英先生推测可能产生于夏朝末期,可见杏在我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在3500年前。杏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最新的普查表明,北至黑龙江、南到云南都有杏的品种分布,远比过去认为的范围要广,我国杏的种质资源也极其丰富,普查还发现不少优良的珍稀品种。
山野杏仁多苦,苦味来自苦杏仁甙,这是野生杏树保护种子的防卫手段,而栽培植物多会逐渐自我降低这类防护,这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新疆原始野生巴旦木即是苦仁(很苦)。我国中原地区的杏仁有甜有苦,从资料看,我国各地肉杏著名品种很多也是甜仁的。中医学的杏仁,古典医书并无甜苦之分,古代实际大概是甜苦通用的。从常识推测,越古杏仁中苦仁的比例越大,这从古典医书认为杏仁有毒以及原始方剂用杏仁治疮杀虫可知。从北魏《齐民要术》来看,当时主要是收集肉杏的种仁食用,尚没有专门的仁用杏栽培。大约从元代开始,个别地区才培育出仁用杏。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蔷薇科专家俞德浚将全世界的栽培杏分为四个品种群,甜仁者多在我国西北方向一带,我怀疑中原甜仁杏的种源可能也多是由西域引入的,而明代古籍谈到甜的杏仁,恰多云出自“关西”。
古典本草都说杏仁味甘苦,先甘后苦。早期本草似乎是倾向于用家种甜仁的,如《千金冀方》中“主万病”的“杏仁酥”后云“取家杏仁,其味甜香。特忌用山杏仁。山杏仁慎勿用,大毒害人也。”唐刘禹锡《传信方》治嗽补肺丸用杏仁亦云“山者不中”。《证类本草》中引《图经》云:“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入药。”明《本草蒙筌》云“家园种者妙,山杏不堪用”。而清初《本草乘雅半偈》则相反,云:“入药宜山杏,收取仁用”(注意:对比《本草纲目》相关内容,怀疑是抄刻有误)。可见直到明代,主流本草都尚用甜家杏仁,而轻苦山杏仁。但到了清代,情况就发生了翻转。
奇怪的是,与杏仁尚用家杏仁不同,桃仁古典本草却是尚用山桃的,《证类本草》引用《图经》云:“桃核仁……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指嫁接栽培),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药中不可用之,当以一生者为佳。”《本草衍义》云:“(桃核仁)入药唯以山中自生者为正。盖取走泄为用,不取肥好者。”我国植物嫁接的起源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南宋《种艺必用》有记载用桃为砧木嫁接杏树,当时的桃、梨的栽培已经广泛使用嫁接技术;但不知当时家杏的栽培是否也广泛使用嫁接技术。现在杏的栽培广泛使用嫁接技术提高品质产量,杏的常用砧木有野杏树、山桃、毛桃、梅、李等。如今更有科研单位将仁用杏与扁桃杂交培育新种,且已有推广种植。若按古人的标准,今天的家杏仁其实也不纯正。
2010年版《药典》中苦杏仁饮片有三种:苦杏仁(原药材生带皮,这个药典规定入煎剂后下)、烊苦杏仁(焯法去皮)、炒苦杏仁(焯法去皮再炒黄)。后两者因苦杏仁酶在炮制过程中已破坏,入煎剂不需后下。宋本《伤寒论》中煎剂使用的杏仁类“烊苦杏仁”,而不是炒杏仁。宋本《金匮玉函经》为另一版本的《伤寒论》,其卷七《方药炮制》明确说明“用桃核、杏核,皆须泡去皮乃熬,勿取两人者,做汤不熬(熬即炒或烘烤)”,我翻看两书具体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明确注明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其他用杏仁的汤剂,也多注明“去皮尖”。《本经集注序录上》也云“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也没有说到要“熬”,且这句话从前后语境来看,就是讲杏仁、桃仁入汤剂前的处理。这与《本经集注》“杏仁”条项下所说“汤浸去赤皮,熬令黄”有所不同。《小品方述旧方合药法》云:“合药用杏仁,皆汤渍剥去皮,核中有双仁者,不可用也。”也没有提到要“熬”。
(四)关于明清药用杏仁的甜苦分化以及逐渐偏用苦仁的历史倾向
从明代后期开始,药用杏仁逐渐分化出甜苦两种,且有逐渐偏用苦仁的历史倾向。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偶见“苦杏仁”的名称。清初,已经有本草书将杏仁传统的“味甘苦”改成“苦甘”、“辛苦”,张志聪、高世栻的《本草崇原》(1674年)云:“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温,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后人陈修园从之)。汪昂《本草备要》(1694)云杏仁“辛苦甘温而利”。《本草经解》(1724)云“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此书有署名叶桂者,曹禾《医学读书志》谓本书为“姚球撰”)。这些本草明显已经将药用杏仁定位于“苦”,这是一个显著变化。清代方书,也多见明确写用“苦杏仁”者,早者如《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等。20世纪30年代,赵橘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云“药用者大抵为苦杏仁”。
由于杏仁本有甜苦之分,强调苦仁,自然就分化出“甜杏仁”为另一物了。
(五)关于清代方书“甜杏仁”、“巴旦杏仁”名实的考证
“甜杏仁”一称也始在清代出现,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就已经多见,此书虽初刊于1766年,但叶氏于1746年已经过世。本草书中最早提及“甜杏仁”者为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其“巴旦杏仁”项下云:“润肺下气。甘平,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有湿痰者勿服,以其性润也。凡仁皆润。形扁皮白尖弯如鹦哥嘴者真;形圆皮黄尖者名甜杏仁,出山东、河南,不入药。”唐或五代的《岭表录异》云偏核桃“形薄而尖,头偏如雀嘴”说的是巴旦杏果核。而吴仪洛所描述的应是果仁,他的这段话比较奇怪,仔细推敲起来,其所描述又不象真的巴旦杏仁,相对于中土杏仁,巴旦杏仁更长大,巴旦木虽有优良品种“鹰嘴”,但那是果核象鹰嘴,果仁并非“形扁皮白尖弯如鹦哥嘴”。吴氏所描述“巴旦杏仁”倒颇像河北“白玉扁”甜杏仁(百度有图)。而吴氏所描述“形圆皮黄尖”的“甜杏仁”反倒更像真正的巴旦杏仁,中土杏仁都扁形,未闻有“形圆”者(大概就是指松子仁样)。咸丰年间的《本草害利》云“巴旦杏仁即甜杏仁”,这是指吴仪洛描述的哪种呢?
那么清代前期的方书中经常用到的“甜杏仁”到底是真的巴旦杏仁(扁桃仁),还是“白玉扁”之类?这确实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我们先考察一下清代各地出产的巴旦杏到底是什么东西。明末清初,陕西出产“八丹杏”。周文华《汝南圃史》(1620)云:“今陕西出八丹杏,杏肉多渣不可食,惟取其仁食之,亦名杏榛,与今所食杏又自不同也”。清代陈扶摇《花镜》(1688)云:“杏……其核可种,而仁不堪食,其可食者系关西巴旦杏,一云八丹。”雍正《陕西通志果属杏》云:“巴旦杏一名八担杏,关西诸处皆有,鲜者尤脆美,……美肉甘核……”,这显然是杏的一种而非扁桃。同书《果属桃》又云:“有甘核者名巴旦桃,又有(名)扁桃”。明嘉靖[1522~1566]胡侍《墅谈》云:“关中有一种桃,正如《杂俎》所说,俗谓之巴旦桃,其仁极甘美,远胜巴旦杏仁,恐即偏桃也”。可见陕西当时甜杏仁与扁桃仁都出产。因为有“巴旦桃”的存在,明清时期所谓的陕西或关西“八丹杏”、“巴旦杏”可能实际主要是指甜的杏仁,而不是扁桃仁。一些专业的引种植物论文认为古代陕西引种过扁桃,但最终“因战乱及内地湿度过高而在关内绝迹”。
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卷2记述北京物产时有“巴旦杏”条目,云:“杏仁皆味苦,有一种甘者,谓之巴旦杏。一统志:「出西域哈烈国,今鄜延、关辅多有之。」”鄜延即今陕西延安,北宋时为鄜延路(省),关辅指关中及三辅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一统志》说陕西有产名“巴旦杏”者,此也未必是真扁桃仁(见前述)。有学者据此认为明代巴旦杏(扁桃)已经遍植内地,北京也产,但这恐怕是误会。此巴旦杏是列于《长安客话》“杏”类之下,而同书“桃”类下另有“扁桃”,但不知此北京“扁桃”是否西域巴旦木?《析津志辑佚·物产类》(元熊梦祥)中并未记载元大都(北京)有巴旦杏,但记载有“山杏”:“山杏,不食肉,取其仁,味香甘如把耽”,说明元代北京出产一种味如把耽的甜杏仁。汪启淑(1728— 1799年)《水曹清暇录》卷15论及“京师水果”时,也没有提到“巴旦杏”。所以认为扁桃仁是明清时代京师著名物产之一的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可能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况。蒋一葵所说的京师“巴旦杏”可能只是一种土产甜杏仁,并非真正的西域扁桃仁。今北京巴达杏是地方名产,其下三大品种大巴达杏、铁巴达杏、玉巴达杏皆为甜仁杏,并非扁桃,它们可能就是元代北京那种味如把耽的甜仁杏的后代。前述明代胡侍《墅谈》所说的“仁极甘美,远胜巴旦杏仁”的关中巴旦桃,才可能是真正的西域巴旦木。
扁桃(巴旦木)喜炎热干燥,对气候条件要求高,并不容易大规模引种栽培,日本在明治时代曾从欧洲引种扁桃,终因海洋性气候不适而失败。美国引入扁桃先后在东部、东南部湿润地区落脚,都不能成功,最终反复花费了100多年时间才找到气候适宜的加利福尼亚州栽培成功,并发展成为世界扁桃栽培的第二中心。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河北、陕西、甘肃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扁桃的引种工作,植株基本能够生长,并完成阶段发育和开花结实。近些年因经济利益,更加速引种推广,现除传统产地新疆外,在陕西、甘肃约有15000亩种植,部分已经进入挂果期。这物种终究还是在西部气候环境适宜结果。
清代周蔼联曾随军入藏,其《竺国纪游》(1801)中提到“藏核桃”:“藏核桃如桃杏之仁,而大倍之,外无壳,肉无皱,味亦与核桃迥别,盖别是一种果实,强名曰核桃尔。歙县项应莲云:即叭哒杏仁之未去壳者”。周蔼联所见“藏核桃”当是真扁桃仁(巴旦木),不知项应莲又何云“未去壳者”?周、项二人都算见多识广之人,居然都不认识真正的巴旦杏仁,可见当时内地罕见真正的巴旦杏仁。且从项氏之话反映出,他所谓的“叭哒杏仁”并不大,应类似一般之“桃杏之仁”。
参考以上“八丹杏”、扁桃等资料以及吴仪洛《本草从新》描述的“巴旦杏仁”,综合分析来看,清代方书中的“巴旦杏仁”、“甜杏仁”之类很可能主要是杏之栽培品中的甜仁者,因为清代“巴旦杏”一词已经异化为甜杏仁之代称,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云:“杏仁味皆苦,而叭哒杏独甘。《本草》作巴旦杏,或谓之八达杏。然八达杏本产于西域,今甜杏,北方随处皆有,商贩以来自口外(长城以北地区)者良,视之甚重,犹藦菇之重口藦也。俗又加口作叭哒杏,日本谓之扁桃。其仁亦有甜、苦二种,甜者供食,苦者入药,并制为油及苦扁桃水以治病。吾国入药者,多用寻常杏仁,故遂以此为甜杏之专称耳。”徐珂是个明白人,指出清代“巴旦杏”已经“为甜杏(仁)之专称”。咸丰年间的《本草害利》就直接说“巴旦杏仁即甜杏仁”。今河北、北京地区就有称作“大巴达”、“铁巴达”、“玉巴达”的地方优良杏品种,皆为甜仁,可能就是清代方书中所谓的“京杏”。另外,不少地方俚语之“叭嗒杏”即是指肉大而甜且杏仁甜香者。因此基本可以认为清代以来,医书中的“甜杏仁”、“巴旦杏仁”之类应该主要就是指传统杏仁之甜者(并非扁桃仁),但这种甜杏仁在药用中也逐渐式微,大概跟其一贯价格高以及现代药学的研究影响有关。
清代医书 “叭哒杏仁”、“叭嗒杏”(《疡医大全》1760年)、“吧嗒杏”也多见,从读音即知是指“巴旦杏仁”。刘鹗《要药分剂补正》(光绪年间)即云“巴旦杏仁又名叭哒”。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杏仁》(1803年)中讨论了两种杏仁,一是苦的杏仁,另一种就是“纯甘”的“叭哒”。他反对用这种:“……时医谓产于叭哒者,味纯甘可用,而不知纯甘非杏仁之正味。既无苦降之功,徒存其湿以生痰,甘以壅气,阴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值得陈修园批判,说明此物当时已广入方剂。张德裕《本草正义》(1828年)中说:“叭杏、京杏,甘而鲜苦,甘有补,与苦不同”。明《滇南本草》(1436年)卷一“枇杷、枇杷叶”条下提到“叭哒杏仁”,不知是原文还是清代人所加。另外,当时还有称呼大杏仁者(《临证指南医案》也多见),可能也多是指“甜杏仁”(苦仁形小)。
至于清代汉医学是否曾使用真正的西域巴旦杏仁(扁桃仁)当杏仁入药,则很难求证,当然也不能说必无,或有,恐怕也少见。
今中医所云“甜杏仁”者都是指传统杏仁之甜者。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云:“苦杏仁力较急,适用于壮人、实证。甜杏仁味甘,性平,力较缓,适用于老人、体虚及虚劳咳喘。”指出具体用哪种处方应该写清楚。但甜杏仁如今已为罕用中药,《中国药典》2010版中也只收录了“苦杏仁”。这大概是如今药学研究认为甜、苦杏仁的主要有效药用成分都是苦杏仁甙的缘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含苦杏仁甙及含油量的不同,药用者当然选有效成分含量高者,今后估计《药典》也不会收录“甜杏仁”,因为没什么必要。
(六)关于扁桃仁(巴旦木仁、巴旦杏仁)在中国的历史
前些年在超市出售的那种“美国大杏仁”,其实不是真杏仁,而是扁桃仁,中国新疆扁桃称为巴旦木。唐《酉阳杂俎》云“偏桃”:“其肉涩不可唆,核中仁甘甜。”扁桃为蔷薇科李亚科桃属乔木。杏为蔷薇科杏属植物,两者在植物学分类上也还算得上“亲戚”。巴旦木仁也有甜、苦两种,西域古代医学也多以甜巴旦仁为内服药(注意:这与汉医唐宋时代的杏仁尚甜相似),而今却多以苦巴旦仁供药用,这或许是受汉医学的影响所致。维吾尔族医药中,巴旦木仁不但具有类似汉医学中杏仁的功效,且具有通用强壮剂的效用,据说在喀什地区的维医维药配方中60%要用到甜巴旦木仁,不知是否确实。其实在古代汉医学,杏仁也曾作为补药、神仙药使用,如《备急千金要方》云“牛乳、杏酪善于补”,《千金冀方》中有主万病的杏仁酥,左慈有服之长年不死的杏金丹(李时珍云“其说妄诞可鄙”)。
巴旦仁在唐代史料中已多有记载,见《酉阳杂俎》之“偏桃”。宋元时期已经是中原市井之中常见食品,常用于佐茶下酒。史料显示北宋末年汴梁附近就有人引种巴旦杏,但很难结果,见南宋《曲洧旧闻》之“巴榄子”:“巴榄子,如杏核,色白,褊而尖长,来自西蕃。比年,近畿人种之,亦生。树似樱桃,枝小而极低,惟前马元忠家开花结实,后移植禁御。”宋代开始以巴旦花(把榄)入诗者骤增。但花易开果则恐怕难结。
扁桃在我国的名称。唐、五代称“偏桃”、“偏核桃”、“婆淡”;宋有称“巴榄子”、“巴榄”;发“巴旦”音始于蒙人当政的元代,《饮膳正要》称“八檐仁”,《回回药方》称“把耽”。现代植物学家一般认为,“巴旦”是源于波斯语Badam的音译。明清时期的人对这一称呼则不明就里,明代方以智《通雅》(1641)云:“今京师称巴旦杏仁而不知其故”,他认为“巴旦乃大宛(地名)种也”。而晚清萧雄在《听园西疆杂述诗》(1892)中云“巴达克山……果木甚多,杏子尤佳,即本草巴达杏仁之所出也”。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当时为清代的属国之地,这些地方都有原始野生扁桃林,所以当时也有人认为“巴旦杏仁”、“巴达杏仁”是因产地巴达克山而名。前面已经论证过,明清京师所谓的“巴旦杏仁”,其实多是当地土产甜杏仁冒充西域“进口”货。
药用认识方面,唐《岭表录异》记载,巴丹杏(偏核桃)“性热,入药亦与北地桃仁无异”;五代《海药本草》“偏桃人:出卑占国,味似海松子,用与北桃人无异也。”这是视同桃仁。元代是蒙人政权,重回回医,政府设有回回药物院,巴旦仁应为当时常用药物,这对汉医学应当有一定影响。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云“八檐仁,味甘无毒,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主治“止咳下气”与杏仁同功;元末明初《回回药方》中的“把耽”也多见。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巴旦杏”列在“杏”后,所论药性基本就是抄自《饮膳正要》,这是将巴旦仁视为类同杏仁了。李时珍介绍说:“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扁桃叶子长3-6(9)厘米,宽1-2.5厘米,杏叶长5-9厘米,宽4-8厘米,时珍所说扁桃叶子比杏叶小是符合的;杏核表面光滑,而扁桃核有明显的蜂巢状孔纹,确实与梅子核相类,时珍说“其核如梅核”也是符合的。奇怪的是李时珍并没有描述药材形态,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见过实物,只是获得了一些信息。另,《纲目》“桃”条项下有云“偏核桃出波斯,形薄而尖,头偏,状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罗松子,可食,性热”。此“偏核桃”的果核描述极符合新疆巴旦木,种仁“酷似新罗松子”也符合,应该就是扁桃,可见李时珍大概只是抄录资料(抄《岭表录异》),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西域巴旦杏其实就是波斯扁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医书虽称“八檐仁”、“把耽仁”,但却没有“杏”字,李时珍不知为何擅自加了“杏”字,称为“巴旦杏”,这应该是清代巴旦仁“杏仁化”的关键源头。清初张璐《本经逢原》之巴旦杏性味功效同《纲目》。参见王银田《“巴丹”考》。
前几年“美国大杏仁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进口扁桃仁冒充杏仁欺骗消费者几十年,并导致了民族传统杏仁产业的衰落。事件最终导致了《熟制扁桃核和仁》国标在2012年底出台,扁桃仁从此不能再使用“杏仁”的名称,但“美国加州杏仁商会”最终并没有将商品更名为扁桃仁,而是选择更名为“巴旦木”,可见其商业上的谋略和野心。这也迫使新疆的“巴旦木”产业强调地理标志产品以自保。近几十年是美国扁桃仁“冒充”杏仁,而在清代却是相反,是中土甜杏仁“冒充”西域巴旦杏仁(扁桃仁)(见前述),历史有时很怪趣。
新疆传统“巴旦木”与“美国大杏仁”虽然同属扁桃仁,但还是有差别的,相比之下,“美国大杏仁”的形体更大些,也难怪“美国大杏仁”更名“巴旦木”会引发新疆“巴旦木”产业的紧张。西坡《巴旦木仁》中说新疆朋友送给他的特产礼包里混杂有大小两种“杏仁”,一是“美国大杏仁”,一是巴旦木仁。正巧妻子近日在进口商品店买过大瓶混装的果仁,我注意到里面也有两种大小不一的“杏仁”,吃起来都没有杏仁特有香味,大的那种是已经脱皮的,就是“美国大杏仁”;小者带种皮,或为“巴旦木”(出口转内销?)。其实如今新疆也大规模引种高产的“美国大杏仁”的品种,所以也出产这种扁桃仁。
(七) 药用杏仁的古今产地及其他
因杏树粗生,自古以来杏仁产地广泛,杏仁历史上的名产地,最早《本经》云“生晋山川谷”。《证类本草》云“今以从东来人家种者为胜。”所指大概是山东、河北一带。赵橘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1937年)说杏仁“以河北及山东为其主产地”。以上这些地区如今仍是杏仁主要产地。现代又有东北和内蒙为新的主要产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有大量野生杏树生长,如吉林通榆、新疆伊犁新源等地都有广大的原始野山杏林分布。东北、内蒙出产之苦杏仁应多为野生品。内蒙古苦杏仁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传统南甜杏仁、北苦杏仁的分称很不妥当。因如今不论甜杏仁、苦杏仁主产都在北方或西部,不若直接称甜杏仁、苦杏仁为妥。2010版《中国药典苦杏仁》为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armeniacaL.var.ansu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L.、东北杏Prunus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armeniacaL.的干燥成熟种子。
杏仁镇咳是常识,止咳水或糖浆中多用杏仁。《续名医类案》(1770年)中有“治咳嗽神方,甜杏仁二两,去皮尖,捣如泥,分为三服,每服加冰糖三钱,开水冲,连末服下。早晚各一次,三服愈。煎服则不验。”这个是用甜杏仁,或是未炒制的(“捣如泥”不是粉),并特别说明不煎煮,若是用苦杏仁,恐怕危险。处方药镇咳杏仁水就有大毒。《经方论坛》网友“huangxiang”有《一味杏仁汤止呃效如神》一文,即是杏仁“主治咳逆上气”的验证,又说如无杏仁汤,热杏仁露亦可。商品杏仁露不是用甜杏仁,实由野生苦杏仁去毒生产,否则不香。其实古方类似的也有,唐《食疗本草》“生姜”条下云:“姜汁和杏仁汁煎成煎,酒调服,或水调下。善下一切结实冲胸膈”。宋《证类本草》亦云“又(生姜)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古人知杏仁有毒,更认为双仁杏仁有大毒。陶氏《本经集注》云“其两人者杀人,可以毒狗。”《小品方》云“核中有双仁者,不可用也。”杏核内仁的多少跟杏开花时授粉产生的受精卵个数有关,并不会特别导致毒性增加。古人何以会产生双仁大毒的认识?我揣测这跟古人的双胎禁忌有关,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过去我国许多民族中双胎以及畸形等被视为生育禁忌对象,迷信双胎是鬼胎或兽胎,孪生婴儿及其母亲甚至都会被杀死或驱逐。这种迷信观念解放前我国西南、东北、西部的少数民族还多见,在中国古代应该还更普遍。古文中双仁写的就是“双人”或“两人”,五代侯宁极《药谱》中就将桃仁称为“脱核婴儿”,将杏仁称为“德儿”。普通杏核中,双仁者罕见。但近年我国的李杏资源普查发现,内蒙古地区有一种一果双甜仁的双仁杏,属于珍稀品种,很有育种价值。
CCTV10台曾播放过《挺进蛮荒岛——恶魔岛》(《大真探》 20150920 ),戴夫.萨莫尼和记录团队在巴拿马的科伊瓦岛拍摄到僧帽猴用石头砸开坚果食用的画面,解说是杏仁,翻译可能有误?我看影像不确定猴子砸的果实是杏或是扁桃抑或是其他坚果,因为这类果仁,真野生种多苦而毒,若真是杏仁或桃仁,可以想像人类食用此物的久远历史。
注:本文第三稿已发表在《经方》第二辑(2017年4月第一版),本文是第四稿,有所修改。
参考文献:
经方论坛网友“
大千世界”
《国庆山区行记》https://www.hhjfsl.com/bbs/thread-29109-1-1.html
包国林 杨益 刘梅李祚宏《苦杏仁炮制方法探讨》 《陕西中医》2001
年 第12
期
尚衍斌《忽思慧<
饮膳正要>
不明名物考释》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一期
唐曼 田永富《对药典中“
生苦杏仁宜后下’’
的讨论》《首都医药》 2008
年02
期
沈海葆《不同煎沸时间和后下煎煮对苦杏仁中苦杏仁甙含量的影响》《黑龙江医药》1998
年02
期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初审公告(
第1005
号)
周肇基《中国嫁接技艺的起源和演进》《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
年03
期
吕侠卿《中药鉴别大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胡芳名文选 扁桃的栽培及研究概况》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年
叶静渊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 甲类第十六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1
版
罗桂环《中国杏和樱桃栽培史略》,《古今农业》2013
年02
期
全国李杏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协作组:《全国李杏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总结报告》
张加延 于希志《濒危珍稀李杏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报告》
西坡《巴旦木仁》新民晚报(数字报纸) 2012年1月5日
王银田《“
巴丹”
考》,《边疆考古研究》,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