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xiaozheng

葭杭文集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农村医生:

        中医大部分从业者都在基层,大家是否都来关注一下,余不才,先行登陆,重点介绍一些在农村较常见的疾病预防治疗方法,与基层同仁共勉。
  小常识一:蛲虫治法
  蛲虫患者多儿童,青少年亦有。在卫生条件尚好的地区已很少见。此小疾闹人,孩子不得安静,家长不得休息,余数年前看电视(1985年)《白蛇传》,后又去湖南出差正好赶上端午节,得知雄黄治虫,单纯用刺激性较大,效果也不理想,经家父指点加冰片。多年应用无一失手,且价格低廉,目前制成品不过五分钱(每百支平均)。一次愈。(此疾为传染疾患,愈后只要注意个人卫生一般不会再发。)
      雄黄 2    冰片1  (比例)
  共研为粉,酒精棉球轻戳沾均匀(无酒精水带)晚睡前推入肛门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农村医生(二)

    一些妇科常见多发病在乡村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或个人大意、忽视,或经济原因。)酿成大疾似乎很普遍。特别是较偏僻地区尤为严重。常遇到转院到省城就医的患者,多人搀扶、担架抬,每遇到很不是滋味。若再投错医(西医对妇科疾患多束手,产科例外。)那种无奈的窘迫无以言表。一天上百成千的花费,让人自杀的心都有。虽然见的多了,有些麻木,还是不愿面对那些说不清的眼神。因此我还是极力提请诸位网上中医同仁高手伸一把手,抽出一点时间写点有益于提高乡村医生技能的文章,哪怕是一两句经验之谈。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大家一人一篇就不得了。天路在此拜托了。
  
  小常识二:痛经
    竹林寺妇科《延胡散》治痛经(单一痛经,无其它妇女病)效果很好,余屡屡用之。但也有学生反映,效果不是太明显或无效。究其原因在发炭上,现在医生处方用药都在药房(药店)购取。发炭(血余)几乎100%不合格。真成炭了,硬邦邦的,一点有机活性都没有。建议自制,很简单,把锅烧热,置发于里,勤翻动,待发能用手捻碎保持油性即可。余每开此方都建议患者自制。此法告知同学再无收到不良反映。
  《延胡散》方
              延胡4   发炭3    (比例)
           服法  酒冲服(黄酒最佳),每次10---15克,日二----三次。不能吃酒者,水亦可。
  本品又有治非经期出血淋漓不断。发炭即人头发有活血、止血、破血功效。延胡有活血,治痛功效。
  竹林寺妇科介绍“经来小腹结块”
  经来小腹结块,如皂角一条横过,痛不可忍,不思饮食,面色青黄,急用延胡散。(酒调服,半月块自消)。
  注:竹林寺妇科仅是举一例,不必拘泥。慢性调经须常服。此方价廉却高效。以上二药无毒无副作用,若个别有感不适,即酌减量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1: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慎重:

    常有人对我讲,现在治病难,应付病家更难。特别在城市。极是。
  古医不治:“权豪财富、骄恣无理、轻身重财、条件不具、迷信巫祝”余之经验,有病可治而人不可应付者略举八如下:
  一;愚昧无知、迷信神话、欲三、五剂而驱痼疾者。信凭脉说病者。(慢性病如胃病、关节炎、季节性咳喘等等,三五剂不愈,非医无术。)
  二;有地方习俗者。(迷信用药有季节性,如“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附子,寒热不可并施。”)
  三:于医有一知半解者。(市侩辈,啥都知,什么都不知。)
  四;有嗜好或曾有嗜好遇天气变有感应者。(吸毒品、酒鬼、神经细胞成分异常)
  五:有公费医疗而道德品质差者。(临时工工伤休养期间不得解雇,则永无愈说。)
  六:多年病号,开口既说“xxx大医院、xxx大名医无疗法,重彼轻此者。
  七:同业,或有医药常识,暗探口气或以激将法以讨方法、诊断者。套取方剂自行加减者。
  八:确诊,经验的、现代的医学都不能解决者。(还当包括有苦楚而无危险者。)
  虽说医生治病救人不分对象,但现实不可不慎重。碰上个医闹不要紧。倒是给“同室”授与把柄,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经验之谈,慎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0-24 1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观点未必正确,但仍可视为《新医门棒喝》。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个人见识,偏颇难免,尽量避免就是了。所以我说谬谈一笑了之。有时自己是看不到所犯谬误,贴出来,任由人说。取其良言,不断修正。谢谢经方中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大精深

    “ 博大精深”不知什么年代,什么人用在中医学上。以后凡论中医,作者多爱用此炫耀中医之浩瀚。老学究爱用,可是能证明学识之莫测。二五眼爱用,可是有了挡箭牌。青年同仁也用就难理解了。是跟错了师傅,还是自己根本就没入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多余的废话构成了“博大”剔去这些“博大”真实的东西是容易理解的。长沙集、吴氏、叶氏、王清任书难读难懂吗,精华就那么一点点,足以学之成医了。辨证施治是其根本。只要静下心来,再加一前提以现代相关学科为基础,学习中医并不难,用博大精深唬人实不可取。学习中医、学好中医、关键是第一步,迈错了脚,进错了门,也就真“经深”了,糊涂一生也是难免的。说以现代相关学科为基础,总是很惹人的。大家们都在喊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偏蹦出个唱反调的。这定是本末倒置无知之谬谈,这不是存心砸中医饭碗嘛,挨骂是必然的。实不然,中医若能注入新的血液,不仅不会削弱半点,反而会变的更强大。对不对,若干年后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讲课:

   伤寒论》不好讲,的确讲好《伤寒论》不是容易的事。事实上在中医“经典”当属仲景集易讲授。只是方法问题。动不动就引《内》据《难》去证明此条如何,彼条如此。只能越讲越缠不清。学生不爱听也听不懂。直截了当,就论议论,紧扣主题,有据扩展,只要做到学生能理解有收益即可。
    对一些认为伤寒疾医只是凭方的学者来讲。《伤寒论》确实没讲头,几句话就没词了。肚里没东西,不吹牛余下的时间干什么。九十分钟是难熬的。日子久了招之学生不满。好在中医院校学生都老实,还不至赶他出去。真没可讲的,只能说是混混出身。
    听听一些大师的授课,真不知在讲什么。还美曰“大学授课只是引路”。看看一些大师在中医网上平台发表的文章,可知其斤两。二五不知一十者多。参加一些大师学术讲座,通篇大话,自吹自擂,毫无顾忌。读读一些大师正式发表的文章、讲稿,实不敢恭敬,除一些经验之谈再无新义。 [ 每个行医多年的医生都有自己的经验 ] 一旦上升到学术探讨什么都不行了。这些人虽为少数,害道亦多。中医之所以总处于落水局面,就是这些人中有不少在做主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难:

        为医难,做中医更难。老师谈药简原则,更觉蜀道难,我的老师教我们处方一般尽量不要超过12味药,真正进了医院完全不是那回事,首先药房不满意,主任不满意,这倒可以想的到。患者也不满意“这大夫不顶,太年轻,药都认不得几个,一个方子才七味,今天算是白花挂号费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有一学长前两年混的不景气,坐堂,药店掌柜不高兴,如今被聘x医院成了科掌门,他告诉我真相。“学西医呀,什么价高开什么,换个名字不就得了。老哥开小柴胡不开党参开人参,能开20克绝不开18克。还得搭上些无关紧要的补品。方方面面都反映不错”
  完了,悔不该学中医,真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24 22: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您这么一说,我们终于知道,现在中国真正的中医大师也就那么个把个了。您千万别告诉我们说,一个都没有。

说真的,要是真有大师,他怎么不出来溜达溜达、显示显示?要是真有大师,他怎么不把他的学问拿出来晒晒?要知道,东西老不晒要发霉的。再说了,大师也应该把治好的病人拉出来给我们瞧瞧,好让我们称赞称赞、崇拜崇拜。

我们常来论坛,就是为了等待大师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中医: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几乎成了中医论谈的中心话题。把中医药放在科学领域来讨论,一论就是几十年,可见它有着相当的科学基础。不然早就三拳两脚被踢出门。
     什么是科学有多种解释,暂取一,二说。科学------对一个可辩别正在持续的研究事业的称呼,要么是对其知识的称呼“科学”“科学的”。科学------是组织它的体系,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织材料,是一切体系不可缺少的任务。
     看看中医药学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中医药学是可辩别的,经历千年,至今仍在继续实践研究,其体系也较完整。称之为科学无疑。既然是科学,怎么有那么多“伪科学”的呐喊。因为它自身有缺陷,是一个不很规范体系。造成被喊打的局面,主要来自中医本身出现了问题。两个字就可概括,“守旧”。不思进取,盲目抵制新知识,新技术,把原本可以持续发展,健康进取的学科象守护“周鼎”一样密封起来,研究它也象研究周鼎,它就是周朝的,什么也替代不了。几千年来中医药走了几步,有目共睹。“注不破经”是禁固中医药发展的绊脚石,一旦有人引进新知识去代取旧的事实证明是有误的精句圣典时,轻者赐你个无知小竖子,重则判你个破坏“国粹”。好容易今日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一些现代医学课程,“泰斗”“大师”们就炸了窝,什么中医被西化,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博士连庸医都不如,还有中医大学吗。师爷们急了,急的毫无道理。其实他们比谁都明白就是装傻充楞,师父就教他那点东西,一旦新血液流入是要丢饭碗的。这才是根本。
     中医院校开设现代医学课程有什么不好,用现代医学理论去充实头脑不仅不会使中医西化更不会灭亡,反而使中医药学变得更强大。
     今天,诸如行星系的基本事实连儿童也容易掌握的知识。医家的思想还受《内经》《难经》五行脏腑经络运气引经报使观念限制,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是知识的欠缺?不是。是古人就是比今人聪明?不是。还是两个字“守旧”这不是用简单的“食古不化”所能概括,是改革者不坚定论调给守经人留下空间。是就是,非就非,似是而非是成不了气候的。
    在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基石提出质疑多少年来都会招之攻击,因为从广义上说它冒犯权威,侵占既得利益。虽然在正统的科学领域现在从事研究已不担任何风险。但是,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蒙昧主义只是从前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特别在中医药这个领域。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如今的现代医学如病理学已经够详尽但它还在发展,还在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分子病理,生物,遗传,定向病理等,其触角几乎伸到各个相关学科。而我们的中医还在去印证千年前的“金科玉律”,十有九谬的推测和猜想,再整理也整不出事实,中医药科学要想发展,去伪存真是第一步,去粗取精要看个人的能力了。
    从《内》《难》下功夫寻求得法,沿“君.臣.佐.使”说组药成方,以“五行生克”套生理,病理。已经不是今日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课题了。读《伤寒》《金匮》《瘟疫论》《温病条辩》求其法,从现代生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学中认识机体以补古法之散失及未备。结合后世贤医高见佳方以补古方不足。中医会有崭新的科学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 本?

    一网友说:一患者身黄,治好了诸表证,后经诊断是癌,中医不是治本吗。(大意)。书读了很多,可临床上对不上,是经验不足,还是------。
  中医治本,街头巷尾言。西医治标,人云亦云。西医割阑尾一刀病除,切良性肿瘤斩草除根。是标,是本。中医治本果真如此,中医院早在数年前就应数倍于西医院。治病就是治病,什么标呀、本呀,用在这纯属杂言,无可取。标本兼治,各有优势,遇恶性肿瘤谁也无能,缓解症状在临床上这么做,只是人道主义义务,给患者一些精神安慰也是必要的。在此,医生给患者的是希望,以缩短绝望时间。给患者消了黄后发现是癌又有什么呢,中西都一样。这位医生尽力了。
书读的很多,临床上对不上,正常。我们以疾医为例,仲景书只是举了几个例证。几百个病例难能遇上一个,生套就把自己限制住了。我的老师从医一生,在先生《葭杭文集》中医篇中一病案说“余从医三十年,遇丝丝入扣者仅此一例”。中医治病靠的是症候群,要抓主症、特征、腹证、体证、脉象。有时四是而非,拿不准,就要考虑相关症候多的或会诊来解决。(很多中医不重视腹诊是一大诊断缺陷)。经验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不要把书读的太死太杂。小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大青龙汤特为两解而设。就是教的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二途

    “余每观世医之读书者,盖有二途焉。好学问而深于治疗者,先熟读其论,然后及药方。不好学问,而但聚奇方妙药为治疗者,不读其论,而先阅药方矣。吾恶其先药方者。”
              摘自皇汉医学丛书《青囊琐探》片仓元周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如在

      《 内经》是不是医家非念的经,不念又如何。捧至医家经典,至今做为必读。除非不闻今日各种学科的进展。
    对致病原尚无了解之前,医家主要是对证治疗。各种假说,猜想都属正常,无论何种因素或迷信或幻术而试用了千百种配方和治疗方法,结果发现其中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有可以治愈某疾病或可以抑制证状直到疾病自然愈,都是伟大的成就。由此认为当初的猜想或想象也是正确的,以此立论有理有据。依程序也无错,结果摆在那,不会有误。现代科学立论很多不也是由初的猜想,假说而卓有成就的吗。其实并不一样,结果的正确与理论是否正确是两回事。现代学科立论是基于各种学科的进展,配合,验证而形成的。古代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用现代科学的要求去阐述论证,纠正某些古老的立论。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事实证明后者对,就要坚决抛弃前者。一味坚持“心在想”那只能是“食古不化”无药可救。
    古代医学方剂很多出自巫门,大烦渴不解用某几种药合煮服速愈,巫家则为其冠名白虎。疾病缠身,用某几种药合成煮汤速愈,则冠名大小青龙。其论很简单:鬼邪缠身,非白虎,青龙下凡附体,才能逐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知白虎,青龙不过是几种草药和矿物质的组合,[方来自民间,只是被巫家所用]张仲景时代已成功地抛弃巫家的立论,应用这些方剂,白虎,青龙只是方剂的代号罢了。两千年前的医家能抛旧论,取精华,注入新的内涵,而今人确不敢越雷池,死守“内经”,为什么!想必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压根就没想出来。多属无意识[糊涂],一旦窗纸破,是要砸饭碗的。你学不好中医吗,是吧,是你没读好{内经],一天不读[内经],则不能为医。若真按师曰,你算升天了,日日祭吧。读到能诵时,上临床还是对不上号,那你还没读好,还没读透。其实教你的师付也没读好,甚至他也不会。你清楚了,师付干啥去。因此中医这碗水越浑越好,越神越秘,越玄越妙。[内经]是最好的佐料。加之历史诸种原因,中医变的越来越糊涂,越来越难缠了。有人说千万别和中医搞辩论,辩不过的。专用词太多,一词又多解,着实辩不过。不信,试试看。“师曰:上焦堵塞,病在头里。病者曰:本人多年未头痛,今是看腿痛。师曰;上焦堵塞病在头里指病根在头里,其反射到腿痛”。不信再给你讲段巴甫洛夫学说为其增彩。
    综上所述,批了半天[内经]确没拿出一句内经段落作靶标。是的,因为没必要。[内经]本身无错,批的是[内经]这张“医学经典”的皮。内容是研究[内经]的人要干的事,与医无关。若生拉硬扯做理论基础谬之千里。
    医家崇尚[内经]和信上帝一样,“祭如在”。其实祭不祭它都不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枣   
         50克     18.5克   18.5克    33克     18.5克  18.5克   12枚
    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煎两遍合一,日分三次服。)
    腹证: 小柴胡主证为胸胁苦满,使病人仰卧以指头自肋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压上之际,触之一种之抵抗物,并同时有压痛,是即胸屑苦满证也。故胸胁苦满者,适当肝、脾、胰三脏之肿胀硬结处,即使此等脏器毫无异状,亦时常得以触诊,若此抵抗物处反多,势必有种种之关系,其主要者,恐由该部淋巴腺之肿胀硬结。盖胸胁苦满主目的。即为脑或五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心、胃、肠、肝、脾、胰、肾、子宫等各病症,而有抵抗物时,投以小柴胡汤,则可随之而愈。此抵抗物亦渐此消失,此为几多经验之事实。由此观之,其理除求于淋巴系统之外,无它辞可以说明之。是余所谓之胸胁苦满之腹证,大概不外属于前胸壁里面部的淋巴肿胀硬结,所以仲景创立小柴胡汤者,为治此续发的淋巴肿胀硬结,非其应用之主目的。毕竟不过是续发的便状,不惟容易得以触之,且常因硬结而不变也。
                                                                     《汤本求真》
    按:小柴胡汤之应用,无论从药物、方组以及经验我还划不出个明确的范畴。日医氏以本方治诸病,以胸胁苦满为主症,虽然,而杂病中有无胸胁苦满征候用之亦取伟效。则胸胁苦满证,只是理论与事实合的部分。前辈施用经验介绍治:瘰痍、下疳、便毒、吊痛、前阴堵疾。又:诸热出血、肺病盗汗、妇人带下五色,女子因月经不调身发赤斑、痛痒。又:一切外伤,头部打扑,外伤性神经症。又:耳鸣、耳聋、耳前后肿皆加石膏或桔梗,或兼用黄解丸,或加生地、山栀、丹皮,临床上观察用本方取伟效。但不一定有胸胁苦满,若必待有胸胁苦满而后用,施用机会虽多,而误事亦将不少。日医华岗青洲说“柴胡加石膏,不仅治胸胁、头目之病,柴胡散血凝气聚,石膏解伏凝或云解散,概括言之,散肿之谓。”依此及上汤本求真说,本方施用已有了概念,至于具体能治那些病,要在运用手段上的灵活。我治诸病多用本方加味或合剂。常据见证推究淋巴或胸腺之改变者,妇女左腹沟有一条硬物应手,或乳部有异象或异常感觉者,本方合剂快捷高效。小柴胡加石膏为消炎解凝剂,施用范围之广无可比。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编码  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11: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佗是谁
      华佗是中医吗?如此问肯定招骂,没法子还是要问。为什么?今儿中医院有了拉刀子的科室,一些自命纯中医的哥们大骂其离经叛道。胡说吗?用不着举例列证,到各个中医网站溜达一圈全明白了。更有个把网店掌门把使用听诊器列为衡量是否是真中医的准则之一。由此推断华佗肯定是从西方移居到中国的,肯定不懂汉文,要不咋就不留本书证明自己是中医呢。听诊器是听筒的变形肯定也是杜撰的。哈哈,还是要问华佗是谁,哪国人?拉刀子跟谁学的。无知呀,还是要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14: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吧:

           《伤寒论》成书于叔和之手,什么年代的事看小人书就可知晓。《内经》成书于哪个年代怕是没人能拿出确切的证据。大家都在猜,升华到武断的争论还是近代的版本更盛。不错,无论《伤寒论》还是《内经》其内容早就流传在世,说是战国时期也好,再向前推个千年也无妨。就有好事者,非要分出个辈分来,谁是当爹,谁是儿子。真希望有人能做亲子鉴定。可惜,没有。还是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姜三片:
    姜三片究竟什么时候变成经方计量,桂枝汤姜三片,小柴胡姜三片,葛根汤三片姜,计量变化姜两片------,大三片,小三片。有意思,看来仲景计量可有可无。瞧,多麻烦,干脆把所有药物都统一到一个量上岂不易学易懂。桂枝3克,芍药3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多方便。顺而推知小柴胡也如此,所有方剂都照搬,多简单。需要加减时记住大三小三就是了。如果再考究点再在姜薄厚上显点能耐就更完美了。
    不是我成心找事,伤寒论经方计量若如此随意就不叫经方了,你可以说这是实践经验证明它有效,没错,那请您莫打经方幡,自创计量就是了。
    397条医家一字一句去推敲,怎么到了方剂就变味了,您别说是计量换算问题,我在此先堵您的后路,姜三片,有姜就三片,您最好不要说自己读过《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各帖做一小结。


    伤寒论397条,113处方(缺一方),是中国医学临床经验总结的典型病例及用方。
    仲景论阴、阳是举个相对名词,即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发展过程阶段,是符号,也可说是六种典型病例。阴阳是中医学纲领的纲领,是古人在实践的认识过程假定正反两个面的省词。稍有错,全盘错。
    论中列有正型、缓型,形似以及因人而异的变型,这些都很好理解。论并病,合病与并发续发等杂病。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并病,合病不可拘泥是独立的,扩展为病之进行过程较为合适,著名医学家陆渊雷曾疑之,没做解释。日本医家川越氏认为合病、并病与并发续发之杂病来自注家顺文释义,需再探讨。

    仲景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条文中方言虽不多但需了解,如"清便欲自可"中"可"字是山西晋北方言,当"好"讲。
    仲景法是疾病时所表现之证状,体征,脉象,嵇诸外景而推之内景活动的变化以识别疾病属性与病位。根据属性,病位变化分析证侯特征,判断其类型,轻重,依据各方面的诊断识别去认识疾病。
    所谓属性:即阴.阳.寒.热.虚.实。寒热是生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表现,阴阳,虚实为意识而定,它们之间存在互通性。例: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对病变属性划出一个概念。属性中存在辩证法,阴非专对寒对虚,反之阳也非对热对实。虽热乃虚,虽寒乃实。如:“里寒外热”“发热恶寒”就如此。急性传染病初发期在一定时间内无任何根椐证明有热迹象,这就需要辫证恶寒之状态,发于阴:只有寒冷而不战栗。发于阳:无论发热与否势必战栗恶寒。
    虚,实是据疾病证状,体征来鉴别身体机能抗病力的强弱以定其属性。日医汤本求真内说:“虚,空虚之义,病毒未去,精力已虚。实:充实之义,病毒充实于机体,而体力猛,能抵抗”。又一日医鹤冲逸讲:“于精气谓之虚,于邪气谓之实”。正好映证[内经]所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综上三说可知机能亢进抗病力充实者为实,机能衰退抗病力不足者为虚。
    病位指内,外,表,里。 表即表面,外表。里即内里。凡在内皆曰里。可见[伤寒论]文中内外即表里互词,从字义看,外表当皮肤,从生理机能上分,应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凡人体不由传递机转直接与空气接这触者为外为表。里不专指消化系,盖表以外统为里。病变于内,稽诸外而推之内景,如;“心下有水气”“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下有水气”“胃中有燥屎”“热入血室”热结膀光“热在下焦”等。还有部位难定或整体性的,如:《伤寒论》第140条大柴胡,大陷胸,第173条白虎加人参曰:“热结在里”,第181条白虎证“里有寒”,第238条“瘀热在里”第388条“内寒”,第317,368条通脉四逆证“内多久寒”。需注意;通脉四逆汤证为整体性虚寒,下利清谷不过是证侯群中一侯,若析里字以为专指消化器官[部位]诊病为肠疾患是要误事的。
病位转变不必是前位证罢始显后位,往往是后位证侯逐增而前位证侯逐减,在转变过程中两三位证侯并显即并病,合病,事实上是病之进行过程中之环节,此种现象较之纯正病位证候群在临床多见。在转之已纯或停而不变(2,3位),仲景只治主位,不用合方,又有非正型转变以其形似或属性而言者如黄芩汤以利为主证而旁现形似二阳合病迹象,葛根汤之下利以部位属性而言太阳阳明合,皆属例外。
三阳,三阴宛如列车行驶,经有大站,有小站,各个站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铁路网联系着,车的列次不同,载用的人和物不同,交错点也不同,有同处又多异点,仲景言其纲而已。
    疾病的发生传播或沿着阴阳传变,或不沿其传变,或转为杂病,是与时间,气候,环境,年令,体质以及其治疗过程等因素有关,转变各异。
    仲景用方,“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不是疾医一家处方,有巫医的,如: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十枣汤(巫家名:朱雀汤),小柴胡汤又名黄龙汤。有来源命名的如:越婢汤。有以作用命名的如:泻心类。有以症侯命名如:四逆类。以主药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由此可见仲景是传方人而非制方人。张仲景博集前世众方,施之当时,临床观察方药丝丝入扣者以传后世。其经方特点:味简量适,幅度大,涵盖广,可加减成新义,可真增损量以易主辅,可调煎法,服法------。病变方亦变,变化无穷,应用无穷。
    试举二例处方观其涵盖与幅度。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通过组方分析,本方有五个成方组成:1 甘草麻黄汤 2 麻杏甘石汤  3 桂枝去芍汤  4 麻黄汤  5 越婢汤。看单方个有证治,合一可为两解[内 外]而设,“内有热,外有寒”。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无汗出者适用此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生姜  甘草  大枣
    小柴胡汤虽在临床上以“胸胁苦满”为主证,但在以往文献及报导和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讲述还划不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应用范围,几乎中医各科都涉及本方,[伤寒论]条例所举主证只是其一小部份,一些杂病也以小柴胡完主剂。如:淋巴疾患,月经失调,精神失常及诸多炎证.血证都在其治疗范围。若再加减和变量应用所涉及面就更广泛了。有医用于肺结核,有医用于治耳.喉患。有用于治肿疼,治肝病肾病。日医汤本求真说“至于具体能治那些病,要在应用上的灵活”。在古方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小柴胡汤可算在最前列。无怪有医毕生用小柴胡当看家方,可见变化无穷,应用无穷。中医复方只所以堪称伟大,小柴胡方组就是一面旗帜。
    仲景论脉,可分为两形,一:状脉,二:势脉 。
    状脉中有分经.纬.反宣三项。
    浮.沉.迟.数.弱.弦.细.微.疾.促.洪.大为状脉。
    浮为三阳的经脉,沉为三阴的经脉。
    迟.数.弱.弦.细.微为三阴三阳[沉.浮]的纬脉。
    疾.促反应表里,洪.大宣示内外。
    缓.紧.滑.涩通称为势脉,这四种动势以病变不同常与经或纬脉交织出现,以示病程的转化。
    缓,紧是标志着病邪[邪指刺激机体生理活动改变的动因]侵入力量的大小的两个脉象,通常初病时脉现缓,可知病邪力量尚微或未发展。病向愈,脉亦转缓。紧脉是病在发展中出现的脉象,发展趋向呈两面性。
    滑,涩是机体抗病力强弱的两个脉势,出现涩脉精力[能量]以经枯槁,机体所储能量已近耗尽,即所谓“虚证”病现危境。滑脉则向征抗病力尚强,病邪亦不弱,惟机体的代谢产物堵塞机体代谢过程通道,即所谓“实证”。伤寒高峰期大热大实证常有此脉。
    诊断上以脉对证,以辩病位,如浮脉,病在表或向表。沉脉,病应在里或向里。再看之纬脉是迟是数.弱.弦.细.是微。反宣虽分四形,而实际上洪与大分不开,疾与促又颇近似,
    无论何种疾病,没有两个经脉或两个纬脉也没有两个势脉同时并现于一个病体。[伤寒论]中多是一经一纬,凡浮就不会沉,迟则不能数,如:浮缓,浮紧,滑疾,沉紧,微涩,不是一经一势,即是一状一势,一纬一势的交叉显示疾病过程,阶段,形势。有必要了解的是白虎汤证“脉洪大”不是二脉同出,更不能视为同项并现之例,还有微细,微弱同是。洪作大,疾作促,亦无大差。或行文之便洪与大可视同一脉,洪:脉来大而鼓,洪与大相类。医家都熟之。但论中之微数,细数就值得分析了,还有弦细,王叔和云:“弦脉,如张弓弦”同父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李世才说:“细脉,微脉则模糊观见,细比微稍大”。综上诸说,既然细比微稍大,怎会“如张弓弦”“挺然指下”呢,有不通之疑。分析此条供同学验析[269]。论中有只举一脉的如滑脉,涩脉,促脉,浮脉,结脉,代脉。或为简称不一而定。
    何为“脉结代”日医有持桂里说:“结: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稍有间歇。代止而不还,断而复动,此绝彼来”。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遇一八岁男患儿吐泻脱水,指导老师 诊脉讲是代脉,有与听诊一致心律微弱时有断续。老师又说“所谓结代,脉皆是歇止之脉,结:一止后有若干持续加速动,以补偿歇止脉数。代:歇止之后无加速补偿。这是陆渊雷语”。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伤寒论》列出了几乎所有脉象。可见在汉以前祖国医学在此领域已形成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了,但绝不神秘,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会逐步掌握的。
    读《伤寒论》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中医精辟的方,明晰的法。如何应用祖国医学的法与方,不是听说或搬书抄几个验方就能应战,而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学习不精,运用就不妙,倒不如高热上冰袋,头痛列阿司匹林,痛经注射黄体酮之类办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二:

                     模糊集合在中医复方中的应用
                         复方, 中医, 模糊, 应用
    摘要  “模糊集合”理论是上世纪中叶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并应用于各领域,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门新兴的学科,中医复方早在千年前就用于实践,只是没有专题理论化罢了,复方就是M.H(“模糊”一词拼音缩写)概念变换的结果,你不可能把它认识的十分清晰,但它所获得结果是正确的。
    关键词  复方  单味药  模糊集合
    复方是中医方剂的基础方剂,单味药方较少。针对的病症不同,采用的方剂也不同,或复方,或单味剂,两者之间各有所能。如治小儿蛲虫,外用一味雄黄即可,解酒一味葛花也行。如遇多症候病则需复方来应对了。一方治多症,一方治多病,是复方的优势。例:葛根汤有七味药组成(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是以项背强直性痉挛为目的,而用此方不仅能治感冒,还可以治肠炎、破伤风、风湿病、喘息、热性下利、耳疾、蓄脓症、皮肤过敏等病症。小柴胡以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组成复方,虽以胸胁苦满为主证,凡支气管炎、百日咳、胸膜炎、肝炎、肾病、精神病、妇科病、儿科患病等都在其治疗范围。应用范围之广泛,至今医界还不能画出一个确切的框框。
    单味药成分较为简单,一目了然,针对单一病症投药有很好的疗效,西药多采用单一成分制剂。单味药局限性的特点使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只要对症,效果也是明显的。但稍有变化即显不足,这在西药上尤为明显,一个普通感冒至今西药无一根治药物,只能起缓解症状作用,等其自然愈。采用中药复方状况完全不同,24小时内痊愈是很平常的事。按这个思路,西药也可组合,不一样吗?中药复方不也是一味味组合在一起的。事实上是有区别的。还以感冒为例,按说西药治疗各种症状的药物应有尽有,为什么还无法快速治愈呢,这就是单一成分的药物堆积之间没有或缺乏紧密联系即:主力、辅助、保护、抑制。
    复方不是简单几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它的复杂性来自多个方面,原料来源,加工方式,组合分量,煎法,服法等过程所产生的变化至今科学实验(指实验室指标)还无法做出明确的量化解释,但其有效性早已得到证明。东方人类千万年来主要以复方作抗病武器。
    以单味药物性能解说复方方义的不仅国内有,外国也有,如日本。复方各种药味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药能堆积,而是极有层次和说服力的,换句话讲是有很高的科学严密性。一个复方包涵着主力、辅助力、保护、抑制等多个层次的联合,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全方位是合力完成一个目的。因此用单味药性能解说复方方义是偏颇的。如前所举“小柴胡汤”所涉及面绝非单味药能解说的了。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医复方的认识也不同,西方研药必须把每种成分搞的一清二楚,再经动物实验无误后方能投入临床实验,这种程序是科学的,严谨的。无可挑剔。但认为这是唯一的科学方法就显机械了。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医药机构研究中药方剂以某种有“害”而惊嘘,由此向行政当局做出报告,这不行,那不对。麻黄类方剂在这些国家是禁用的。以一种药能成分说事评判复方,这种武断的科学化令人不解。对相关科学的不了解或偏见导致他们确实这样做了,这与他们的认识理念是分不开的。
    由此看中药复方是否具有科学性,人体符合性(指疾病与复方的符合性,一致性),安全性,不能看或比对是否符合西药检测规范。科学的检验方式是多样的,从现代科学“模糊集合”理论的角度看中医复方,可知复方是实验科学的结晶,复方通过“聚类分析”,“模型分析”,“综合评判”足以证明这一结论。
    这里有必要对“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模糊集合”理论是上世纪中叶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并应用与各领域的新兴学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模糊集合”中模糊一词我们用拼音字母M.H表示,以下同)。用M.H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和处理分类问题,也就是聚类分析。用M.H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处理模型识别问题,即模型识别或图象识别集中到评判结果的一个变换。M.H集合和M.H变换是利用后检验结果校正先置的假设,借以确定每个因素对“被考虑集合”的隶属程度。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防热瓦问题,在地面各种科学研究和试验都证明它是绝对安全可靠的,但具体到太空,它的安全可靠只能是前置的假设,即使多次飞行无误也如此。没有人会预料太空的因素集合对它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挫折和发现问题,不断校正偏差才能最后得以完善。
    由此看来“模糊集合”这门新学科,中医复方在千年前就用与实践了,只是没有理论化罢了。实际上在医学界无论中医,西医都在使用M.H概念,即没有明确的外延概念。头痛,恶寒,恶风也都是M.H概念,所有综合症状的汇总就形成M.H概念的集合。“手掌心热”对中医很正常,好理解,它是一个症候。对西医就不行了,温度计测不出,仪器用不上,甚至被忽略,可此热客观存在,这就是认识机械所导致的失误。
    人类对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概念多为M.H概念,复方就是M.H概念变换的结果。你不可能把它认识的十分清晰,但它所获得结果是正确的。这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在规范的实验室,是由M.H逻辑所决定的,无法事先知道,只有遇事后才应对。复方的成型是漫长的,病人与病人不同,受病程度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一个人就是一个实验室,用千万万验证实例,经千万次校正才定型,这就是科学的成熟结果,它包涵着真正的摸索,假设,实验,校正,研究,实践,总结的交叉循环往复完成从单体进入M.H集合到评判结果的变换,最后定型。这种定型的复方再对它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评头论足,实无必要。
    对复方的研究,是对整体的探索,是以疗效(结果)判定组方的合理性,割裂分析很容易陷入思维混乱。同类同性能相近的药很多,为什么古方只采用某一种呢,这就是前人通过聚类验证优选的,前人没有条件去测验成分、含量等,所用手段就是摸索,一味一味的过,一味一味的组合,一味一味的更换、淘汰。漫长的实践取得最佳的复方组合,增减一味药,变更一分量都极为讲究。如:“茯苓饮”已经包括三个复方即:桔皮枳实生姜汤,桔皮汤,枳术汤三个方剂,若加甘草、干姜就含人参汤,患者需有人参汤证,再加杏仁又含茯苓杏仁汤,加半夏又含小半夏汤,加厚朴又含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苓姜术甘汤,干姜半夏汤,干姜半夏人参丸,若生姜不入汤取生汁合药服则又含生姜半夏汤方义。五味药的加入就有十多个复方的再组合,可见复方的变化和能量,即使药物再增加一味也不超过12味,方简的原则是严守的,加一味桂枝重组的复方所含方义可达20多个,什么复杂病症不能应对,因此经验告诉我们复方在原方基础上重组尽可能不超过十二味药。
    当然并不是所有复方组合都尽合理,有些前人所留方剂实难分析,动辄几十味,依本草罗列大队的同性药味,药多了也必然包括几个小方,分析起来无所指,不伦不类,互不相干,或有抵触,纯出于想象随意堆积,药多了分不出主辅、进攻、防护、抑扬。药多了又不得不从量上做手脚。这不是复方的组方原则。药不能言,病斥之。
    定型的复方尽量不要去更变,增减一味药要自问为什么,这味药加入又有什么新方义,或又包括了哪一个方。患者是否有此证,是否非加非减不可。“茯苓饮”本是胃病方,若兼见有肠问题必合人参汤,若胸中痞至呕哕,可不需加味,原方提高桔皮、姜量即可。这样一个复方就不会有太多的药味或不足。
    一味药物的加减,关系重大,如桂枝加附子是桂枝附子汤的方义,桂枝加黄芪,含黄芪五物汤,桂枝加半夏,含半夏散及汤,桂枝加苓术包括苓桂术甘汤,桂枝去芍加苓术等于苓桂术甘,苓桂甘枣 ,茯苓甘草汤合方,有时根据症候的需要加某药即不成合方,也不含其他方义,那就要在加这味药时你所根据的某一方的这味药 起的作用,如加石膏,必有带有白虎类症,如白虎证悉具而原方症仍在,那就要酌用合方了,组方尽可能不多一味药就不让它多,见病症群中某一现象突出必先考虑原方药的组成,不必见症候即加味,有时虽增加了一二证,但分析不是主症,而是枝末问题,那就无必要加,如桂枝汤证而有腹痛或恶心,那就当提高芍量或姜量,不必加味。若有呕吐,就不得不加半夏。施用合方,其实需 一二味之加,就可合入一二个方,如小柴胡加厚朴,小柴胡加黄连,栝蒌,三泻心中加栝蒌,半夏泻心加桂枝,都是二三方的合剂及包括若干方义,当详加分析。                                                   
    再看“大青龙汤”,此方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势强弱、症状、脉象变化,或拆或合,分量的变化异同更显主辅,分析起来极有层次。
    1.甘草麻黄汤证:
    “一身面目浮肿”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无汗者。”     《方极》
    2.麻杏甘石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      《伤寒论》
    定义:“治甘草麻黄汤证之咳而烦渴者。”     《方极》
    3.麻黄汤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喘而胸满者。”
    “发热身疼无汗者。”      
    “不汗出因致衄者。”    《伤寒论》
    定义:“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风。身体痛者。”  《方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正证也。”“喘而胸满者,服发汗而不汗,欲衄者。”         《方极》
    4.桂枝去芍汤证:
    “脉促胸满者”            《伤寒论》
    定义:“治桂枝汤证不拘挛者。”             《方极》
          “胸满无拘急之证者。”               《方极》
    5.越婢汤证: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或无汗”   《金匮要略》
    定义:“大青龙汤证,而无咳嗽,冲逆之证者。” 《方极》
    通过对大青龙方组五个复方的了解不仅对大青龙证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对其药能也有一定认识。例如越婢汤治大青龙证而无咳嗽,冲逆,反过来看大青龙汤去杏仁、桂枝即越婢汤。由此可知杏仁治喘咳,桂枝主治冲逆(当然还需其它方剂药能知识)。在掌握大青龙方结构后再看大青龙证就明晰多了。
    大青龙汤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
    “脉浮缓,(发热恶寒)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躁者)。”     《伤寒论》
    “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痛恶寒者。”    《方极》
    “头痛到四肢惰痛,发热不汗出者。”      《方机》
    复方的组合分解其严密、合理、极致在“大青龙汤”中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智慧。中医复方就是针对病势的细微变化而变化,或单兵作战或联合行动或集团合围,运用无穷,变化无穷。统观大青龙汤所含五个复方它们的共同点在一个“汗”字,不汗出,或无汗,自汗,或续自汗,或无汗而喘,或汗出而喘。根据脉象,病势变化采用不同方剂。当咳嗽,渴欲饮水,上冲逆,或身痛恶风证俱在而脉显浮紧或缓时,当用大青龙汤为宜。《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大青龙证治只是例举一两例证在实际应用中它的治疗范围是极广的。据日本医学家汤本求真先生实践,大青龙不仅对流行感冒有特效,对眼疾,急性肾炎也有疗效。从另一角度看大青龙虽为桂枝去芍汤之加味方。但与麻黄汤证治相似,病势更重又加烦躁。这也可以理解为:麻黄汤证加重又增烦躁为使用大青龙依据。中医复方就是这么紧凑,一环扣一环。
    综上所述,我们清晰的看到复方的特点:涵盖广,幅度大,可以加减味成新义,可以增损量以易主辅,病变法亦变,方亦变,变化有序,应用有章,“方法”一词就来源于中医学复方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出版社 1964,全国中医教材审定;
    2.《金匮要略方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
    3.《金匮要略今释》 《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4.《皇汉医学》 日本 汤本求真 编著, 周子叙 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5.《方极》 《方机》 日本 吉益东洞 ;      
    6.《中药学》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 2001;
    7.《模糊思维》 《科技日报》 1987,4,5;
    8.《模糊语言》 《社会》 1988,3期;   
    9.《M.H》《新民晚报》 2001,5,28;
    10.《模糊技术》 《科学画报》 1993,5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646

积分

2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6
QQ
发表于 2010-12-21 2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乃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23 19: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中医大局,有沉潜、抱怨、愤世、恬淡诸多,但凡事需躬身入局方能有所作为!
怀念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0楼熊兴江于2010-12-23 19:25发表的  :
面对中医大局,有沉潜、抱怨、愤世、恬淡诸多,但凡事需躬身入局方能有所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23 2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疑LZ,大脑是否有问题,很多都是自言自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3: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2楼六哲于2010-12-23 21:53发表的  :
怀疑LZ,大脑是否有问题,很多都是自言自语

有点,脑残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大医精诚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5 22: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取其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5: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说“中西医结合”

       从众多论中西医结合文献、报道看,基本观点大同小异。这里用不着再重述。旗帜都很大,确无实质内容,无论从学术方面还是从临床实践角度给中西医结合下的定义或概念都不能将这个学科完整化、系统化,当然也就谈不到规范化了。
    一打化验单、ct报告后面跟一张虚实表里诊断加一纸草药附液体的给药处方、或反之。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合作、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打出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与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的旗号也无济于事。
  那么中西医结合的合适切入点、着眼点应当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确实是件棘手的事。笔者尝试着去探索。
  中西医学各有自己的独立体系,中医门派较多,所持的理论体系也较繁杂。西医学理论统一、明晰、与事实零接触。如果笼统地把中医各家理论撮合在一起与西方医学理论融合在一起是非常艰难的事。中医在结合方面由此所处的地位不仅仅是弱势而是被动。不能自圆其说的臆想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相当位置,有些是时代产物,后经证明是无用的、错误的就应放弃,一味强解只能是诡辩了。中西医在理论上的差异让结合步履艰难。但,就此绝对不能得出一些文献报道所说“中医学其独立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与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的交流,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差距。”近似荒谬结论。那么是否可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攻其一点,兼顾其它。假设我们从方剂和方法上试论结合的一个方面,
  常听业界人讲:“中医不过凭方,诊------,论------。”或是。中医不仅有高效的方,还有严密的法。“方法”一词就来源于此。中医若没有方与法就赤手空拳了。又:“中医无理论”。诚然中医理论相当部分落伍于时代,很多论述不合事实,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结合台阶。正因此中医有必要求教于生理、解剖、病理生理等论著。有了近代科学的理论配合中医固有的方与法,中医就强大的多了。
  为论述简便,在中医多家门派中以疾医为例证,也就从古方谈起。
  以疾医的方与法又从生理、解剖、病理学去认识机体的正常或异常以及内脏各系统或器官的生理活动的改变。以补古法之不足或散失。
  以疾医的方与法引进现代相关学科知识,搭建中医学新概念骨架,就是生物学的概念骨架。它的主要工具和方法统一在生命质量的动量序中。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才能够正常了解疾病和估量疾病。这是否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西医各有优势也有不足。理论上西方医学清晰、明了。我们在专业考试做选择题就有认识。一是一,二是二。没有歧义。而中医答案则似是而非了。各人理解差异很大。对错只有看出题人的见识了。这么说是不是中医在理论方面一无是处,完全不是。只是需要改正的东西没有及时更新。如果能剔除那些无用的、过时的杂言,两套不同体系的理论是取长补短的关系。由此才可能达到相互配合,但这太难了,统一中医各家理论精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诊断领域,中医的玄妙占据了半壁江山,西医无辅助器械也寸步难行。一切脉百病知,可能吗。加上望、闻、问能保证几成胜算。温度计测不出热就认为无热符合事实吗吗。习惯性流产、不孕常见脐下有硬块,西医一经诊出就了不得,诊断书频频出现怀疑这,怀疑那的问号,又化验,又是ct,一番折腾,搞成个大手术,病人受罪,家人痛苦。中医则做腹诊,瘀血块,无疑,小疾一例,几付草药即解,省事,节约,中医的优势显现了。对诊断部位的详细莫过于西法,是否有必要就另说了。有些病是需要详细、准确。有些病根本无需大动干戈,这点上中西医结合是有些希望的。
  治疗方面,在药物治疗上中医药的治愈率在多科中领先于西法。没有这块优势,中医只有淘汰的份了,在妇科多数病症西医束手。在内科小小的感冒西法只能看着。精神病科西医只能先关起来再说。大量镇静剂的使用是害是益。而中医在此要聪明的多。先分类再处理。如妇女狂躁,根本无须隔离,笔者在一精神病院看到一妇女力大无比,大喊大叫,四五个人按不住,此妇面色潮红,分明是热入血室症,几付药的事,却进了疯人院。中医诊断、治疗是全方位的,而西医以局部居多,动不动就开刀子,真有那么多需要手术的人?怕是钱闹的吧,(此话题另行文)肿瘤块,良性可切可不切,西法动刀无错,异型肿瘤开刀比不动刀来的快。真正的恶性肿瘤谁也无能,还是不动刀的好。良性的,中医消法、化瘀法都很实用,西医。又无良药。外科多数领域产科等西医远在中医之上,在这里我们又看到结合的曙光。
  至于说到现代科学工具,并非西医独有,很多现代医学诊断、检查工具、技术的应用最初都始于其它学科和领域,中西医都可用。只是先后罢了。可不在结合范畴内。
  复方与单味药是中西医结合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模糊集合在中医复方中的应用谈复方与单味药》一文中谈及请参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5: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中西医结合”(二)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中药取效毫不含糊。[如:汗、吐、下等法]它作用于抗原还是抗体,还是干扰素促成代谢分离出病毒,不知道。在临床中医并没有区分病毒与非病毒所致病因。如肝炎、流行性感冒及一些传染病。
     就拿SARS症状对中医并不陌生,且早有治疗方法。第一例广州“SARS”虽然在中医院治愈却至今被医界忽视不谈,其中原因不得而知。大家都沿着西法模式从头做起,在病原、病因、预防上下功夫。为什么不从治疗上先行一步呢,这一点西法在程序上无法做到。无可置疑,西法会在治疗SARS取得完美无缺结果。就象割阑尾一样一刀即除。但需要时间。几年年过去了。幸亏SARS没再来。
    SARS并不是什么难治之症,只是突然来临没有给西医“科研”时间。采用保守观察,从多种药品中筛选可用之药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悲哀的是导致滥用激素类药物,其后果是可知的。对患者也可能是终生的。为什么不用中医药来对付SARS呢,想必是用过了,小效或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第一例”可能属偶然。真的如此也只好作罢。只是让人还有一些希望的是SARS期间上阵的中医师是否有此技法。此言或许刻薄,但不过分,如果让一位内科医生去做脑外科手术肯定不行,西医尚如此,中医也不例外,虽然都是医生。另一种原因就是中医自己未上阵已经进入死胡同。过早的下结论什么温病什么中焦的,真是莫迷奇妙。别说现在论结合,中医自身发展都会受到阻碍。什么是温病,SARS是什么都搞不清,不怪有人说你伪科学。
    中医对SARS症状早在千年前就有认识,SARS的所有症状都没有越出青龙、柴胡症范畴。为什么SARS在流行中没有发挥作用。人为因素,不是本文的话题,虽然很重要。从中医自身看,肯定有医参加了SARS治疗,答案也可想而知。问题就出在这里,辨证、对证、处方是不会有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引起注意,一: 西医所有诊断资料必须认真了解,西法治无方,其诊断远在中医之上。SARS发病快、变化快,有了西医的快捷明确诊断支持,中医用药就有了更准确的依据,病变方变法亦变,比“辨证论治”保险的多。二: 药量,中医至今无一统一标准,SARS期间若是个轻淡派医家领衔,失败是必然的。 三: 服法,视患者病势,果断掌握用药时机,采用急症频频服,缓时顿服等,随患者年龄、体质变化变量、变法。退一步若有大剂量之顾也可在服法上变化。四:药味增损及变方依据,此关系重大,一味药的加减整个方意就有变化,主攻对象亦变。
有中医的方与法结合西医的快速准确的诊断,SARS就没那么可怕了。
换位,若西医结合中医共同围歼SAES结果也是一样的。
可惜,西医牛的很,根本没正眼瞧你,治不好也不给你。中医倔的很,看你的笑话,我还能治好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53)
本条简化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153)

此再设少阳期举个别例以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微恶寒”必要详审是无间的还是有时恶寒一阵即罢,若属后者,乃往来寒热之变态,与身热恶风(101)同,确定了这个热型。“心下满”而不说满痛,当是“心下硬满”(210)“心下急”(106)“心下痞硬”(170)“胁下硬满”“胁下痞满”(267.98)类证,作为胁下满,热是正确地。问闻诊记录上常常有这样的笔下差,心下弄成胁下,或反之,其实胁下心下差距不大。“头汗出”是小柴胡汤的偶然证(152,221)“不欲食”小柴胡的必然证,(267)“大便硬”(218.220)谵语潮热大便硬是小承气汤证,间出于少阳柴胡证群,为兼见证,可勿须顾虑。从上一系列的少阳证群看,“手足冷”无阴证可稽,当参白虎汤条(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此手足冷料不是一直线的冷,似应间现手足微汗出,可能当临床时正值汗出手足转冷。“脉细”(37)“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的联系起来,本证与小柴胡汤,无復可疑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17 2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天路杂谈
     据说《伤寒论》注解本有二百多种,我只看到几十种,抽看各时代作品可知其大概,为什么这么多,时代背景基础知识不同认识事物就不一样。中医派别太多了。读书 .. (2008-12-25 20:25) 
应该早点看到的。走了多年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3-10-23 2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下心来读此帖子,感觉受益非浅!真诚的感谢楼主的辛苦!此文还要细细的学习阅读。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6: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晓军 的帖子

王晓军:静下心来读此帖子,感觉受益非浅!真诚的感谢楼主的辛苦!此文还要细细的学习阅读。 (2013-10-23 21:32) 
        晓军兄过奖了,一年多没再续写。以后还是单篇发,过一阶段再集中到这。起码有个连贯性。形成个人风格。
       多交流,取长补短。我们是学方证的,没那么多花架子,沟通很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2-2 14: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吊子水平都没到就自称医家,典型十足的自我意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4: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阿吉 的帖子

阿吉:半吊子水平都没到就自称医家,典型十足的自我意淫。 (2013-12-02 14:39) 
         小学都没毕业,是不?开店的有店家,打鱼的为渔家,使船的的呼船家,当官的称官家,从医的叫医家。你呀,真是拿无知来显摆,知道什么叫农家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4: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话中医
论中医,好大的口气,疯了,你有多大能耐,整这么大个门脸。俺想想也是有点大,非成众矢之的不可,好在牛犊子无畏虎,就敢整出个动静,真操盘打字开篇时还是圆滑点好,不然俺那和子大师他大爷又来敲俺脑壳。加胡思乱想四字冲淡锋芒。何大爷师也就无从下口了
      都说《内经》是爹,仲景集是儿,琢磨了半天总觉有什么不对,听挖坟掘墓的说他俩是同一时期出土的,那就应是哥俩,最不济也是姐夫与小舅子吧。千年来这个辈分争论就没消停过,这不昨天在此还五行八卦呢。我那何子大爷大师站两军对垒中当阳桥上一声吼,俺这小喽啰牵马拽镫敲边鼓,顿时双方休战。直到此时太安静了。你说和子大爷管那么多闲事干嘛,一会说回家看书去,一会说那个石脑壳教会了人家饿死你,至于嘛。这下好,鹞子进森林,百鸟无声。你和子大师自己玩吧。
   话回正题,您说,《内经》是爹嘛 也有道理,还是听掘墓的说《内经》在春秋战国就有了雏形,这么看《内经》不仅可以当爹当祖宗也中。可笑那些钻纸篓的经方古董爷们您争啥呀,安心当儿多好。该收笔了,事实证明爹是爹儿是儿。散席回家。咣当一声,俺和子大爷又来了,还是站在当阳桥上一声吼,“回家看书去,看懂了再来摆龙门”大师爷的话还是要听的,您别说俺还真悟出点名堂,书上说跳大神滴会看病,又翻开历史书一看他妈的文字还没有的时候就有了跳大神的巫医,这一跳就是几千年,后来有了文字是巫医给起了个大青龙小青龙还是道士起的白虎朱雀汤书上没说。此时《内经》在哪?也没说,只是不厌其烦地唠叨仲景那老头是传方人不是制方人,麻烦来了,听和子大师爷的话真是自找麻烦,部落人得病,巫医就跳大神再给他点药好了,命大,死了命该如此,没记载只能推测,可无论如何也推不出个理论来。只能想象这不舒服吃这堆药那不灵光吃那堆药。这不是方证嘛,我有了重大发现。由此又得出一结论,伤寒论是记载了汉以前中华大地医学之精华,有了千年的积累人们才逐步认识他给他穿衣化妆戴头饰,于是内经的雏形初现,直到唐代才梳洗完毕。谁是爹,谁是儿子。还是说不清,争吧,继续。反正有的是时间。思路断了,告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4: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泻心汤:      
          大黄 12克黄连 6克 黄芩 6克
        三味,以水450毫升,煮取150毫升,顿服。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      
          注:“不足”二字,千金作“不定” 从之。
        A说:心气不定者,觉心中急无着落,跳动而塞于胸中,若以手按之,却不似跳动------。故有吐血,衄血或痔疾下血,便血或狂乱等症,要之皆以心下痞,心中烦悸不定者为腹证之准据。
汤本求真说:不足当作不定解,若心气不足,当和之,而无以大黄剂泻下之理,夫心气者,即精神之意。不足者变动无常之义。故心气不定者,精神不安之谓。
      又说心气不定,精神过敏者,由颜面充血,而推知。因脑充血之故,致大脑皮质被刺激,其必然结果,引起吐血,衄血,及其他诸种之出血者,不外因血压升腾,与血管系支配下之脏器组织,有充血或炎性机转也。
     又说因心脏脹缩强盛,血压亢进,身半以上充血,故进衄血,治以泻心汤,移血液于下半身,此所谓原因疗治,非若柏叶黄土诸汤专以止血为目的。若身半以上血压不亢进者,本方慎不可用。又眩晕衄血,脑充血所致咳嗽潮热,因呼吸道发炎症,本方不特疗充血,亦可云有消炎止血作用。
     又说所谓神经性疾患,发于下肢运动麻痹或阴痿,为上半身充血结果,致下半身贫血也。故当选本方或黄解丸,以平血流则原发证之神经及续发证之下肢麻痹,阴痿等皆可治愈。
    葭杭按:以上释“心气不定”皆是。例:王XX产后数日,东门进,西门出,无暂安时,一日至我处,不坐,时回顾室外------。见其面如酒醉状,问:“有异感不?”答:“心烦无宁刻”。剧心气不定与泻心汤三帖,而安。先贤说,“医不读书则不能只疾,不治疾则不能解书”。诚是。
      B说: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即下血,尿血,出血,齿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无不治。
经血错从口鼻出,称逆经。往年有一女子患此证,起时吐血,后则眼目十指头皆出血,形体麻木,手足亦至强直,余投泻心汤十日血止后用回生汤调理复健。(汤本求真按:回生汤不外芎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泻心汤合方,若合三方不如合前两方兼后一方亦可,无须回生汤)
      C说:吐血心下痞者,参连汤奏奇效。(汤本求真按:参连汤与泻心汤相似。其所异处,彼属实,故下之。此属虚,有不可下也。是以于腹证上彼有心下痞按之濡,而于腹底有抵抗,此则心下痞硬,腹内软弱而无抵抗之差耳)。
     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兼治不食,呕吐,心痛,腹痛烦悸。 《药征》
    黄连------主治心中烦悸,兼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药征》
    葭杭按:二药主治有其共同处,二药均有止血作用。人参以治胃衰弱痞硬,由于新陈代谢机能减衰为目的。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乃由充血或炎症刺激症状,兼治心下痞,但濡而不硬。于止血,人参限于因新陈代谢机能低下过久,血管不能制止血液之渗漏一类出血,黄连止血则以平充血消炎收敛作用的结果。古方二药合用多------兴奋-------抑制,而达效应。千年前人已知。


                                               选自《葭杭文集》编码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06:10 , Processed in 0.2104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