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xiaozheng

葭杭文集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味药物性能解说复方方义
以单味药物性能解说复方方义的不仅国内有,外国也有,如日本。复方各种药味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药能堆积,而是极有层次和说服力的,换句话讲是有很高的科学严密性。一个复方包涵着主力、辅助力、保护、抑制等多个层次的联合,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全方位是合力完成一个目的。因此用单味药性能解说复方方义是偏颇的。“小柴胡汤”所涉及面绝非单味药能解说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的特点
复方的特点:涵盖广,幅度大,可以加减味成新义,可以增损量以易主辅,病变法亦变,方亦变,变化有序,应用有章,“方法”一词就来源于中医学复方的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复方就是这么紧凑,一环扣一环
大青龙汤,此方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势强弱、症状、脉象变化,或拆或合,分量的变化异同更显主辅,分析起来极有层次。
    1.甘草麻黄汤证:
    “一身面目浮肿”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无汗者。”     《方极》
    2.麻杏甘石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      《伤寒论》
    定义:“治甘草麻黄汤证之咳而烦渴者。”     《方极》
    3.麻黄汤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喘而胸满者。”
    “发热身疼无汗者。”      
    “不汗出因致衄者。”    《伤寒论》
    定义:“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风。身体痛者。”  《方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正证也。”“喘而胸满者,服发汗而不汗,欲衄者。”         《方极》
    4.桂枝去芍汤证:
    “脉促胸满者”            《伤寒论》
    定义:“治桂枝汤证不拘挛者。”             《方极》
          “胸满无拘急之证者。”               《方极》
    5.越婢汤证: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或无汗”   《金匮要略》
    定义:“大青龙汤证,而无咳嗽,冲逆之证者。” 《方极》
    通过对大青龙方组五个复方的了解不仅对大青龙证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对其药能也有一定认识。例如越婢汤治大青龙证而无咳嗽,冲逆,反过来看大青龙汤去杏仁、桂枝即越婢汤。由此可知杏仁治喘咳,桂枝主治冲逆(当然还需其它方剂药能知识)。在掌握大青龙方结构后再看大青龙证就明晰多了。
    大青龙汤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
    “脉浮缓,(发热恶寒)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躁者)。”     《伤寒论》
    “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痛恶寒者。”    《方极》
    “头痛到四肢惰痛,发热不汗出者。”      《方机》
    复方的组合分解其严密、合理、极致在“大青龙汤”中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智慧。中医复方就是针对病势的细微变化而变化,或单兵作战或联合行动或集团合围,运用无穷,变化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定型的复方尽量不要去更变
定型的复方尽量不要去更变,增减一味药要自问为什么,这味药加入又有什么新方义,或又包括了哪一个方。患者是否有此证,是否非加非减不可。“茯苓饮”本是胃病方,若兼见有肠问题必合人参汤,若胸中痞至呕哕,可不需加味,原方提高桔皮、姜量即可。这样一个复方就不会有太多的药味或不足。
    一味药物的加减,关系重大,如桂枝加附子是桂枝附子汤的方义,桂枝加黄芪,含黄芪五物汤,桂枝加半夏,含半夏散及汤,桂枝加苓术包括苓桂术甘汤,桂枝去芍加苓术等于苓桂术甘,苓桂甘枣 ,茯苓甘草汤合方,有时根据症候的需要加某药即不成合方,也不含其他方义,那就要在加这味药时你所根据的某一方的这味药 起的作用,如加石膏,必有带有白虎类症,如白虎证悉具而原方症仍在,那就要酌用合方了,组方尽可能不多一味药就不让它多,见病症群中某一现象突出必先考虑原方药的组成,不必见症候即加味,有时虽增加了一二证,但分析不是主症,而是枝末问题,那就无必要加,如桂枝汤证而有腹痛或恶心,那就当提高芍量或姜量,不必加味。若有呕吐,就不得不加半夏。施用合方,其实需 一二味之加,就可合入一二个方,如小柴胡加厚朴,小柴胡加黄连,栝蒌,三泻心中加栝蒌,半夏泻心加桂枝,都是二三方的合剂及包括若干方义,当详加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复方的研究,是对整体的探索
对复方的研究,是对整体的探索,是以疗效(结果)判定组方的合理性,割裂分析很容易陷入思维混乱。同类同性能相近的药很多,为什么古方只采用某一种呢,这就是前人通过聚类验证优选的,前人没有条件去测验成分、含量等,所用手段就是摸索,一味一味的过,一味一味的组合,一味一味的更换、淘汰。漫长的实践取得最佳的复方组合,增减一味药,变更一分量都极为讲究。如:“茯苓饮”已经包括三个复方即:桔皮枳实生姜汤,桔皮汤,枳术汤三个方剂,若加甘草、干姜就含人参汤,患者需有人参汤证,再加杏仁又含茯苓杏仁汤,加半夏又含小半夏汤,加厚朴又含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苓姜术甘汤,干姜半夏汤,干姜半夏人参丸,若生姜不入汤取生汁合药服则又含生姜半夏汤方义。五味药的加入就有十多个复方的再组合,可见复方的变化和能量,即使药物再增加一味也不超过12味,方简的原则是严守的,加一味桂枝重组的复方所含方义可达20多个,什么复杂病症不能应对,因此经验告诉我们复方在原方基础上重组尽可能不超过十二味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是所有复方组合都尽合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复方组合都尽合理,有些前人所留方剂实难分析,动辄几十味,依本草罗列大队的同性药味,药多了也必然包括几个小方,分析起来无所指,不伦不类,互不相干,或有抵触,纯出于想象随意堆积,药多了分不出主辅、进攻、防护、抑扬。药多了又不得不从量上做手脚。这不是复方的组方原则。药不能言,病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加工------决策


      《伤寒论》的作者在自序里说他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这部书,我们从书中看到汉以前中医发展的基本全貌。众家之方是实在的。从“古训”着眼仲景临床诊断和治疗随机应变,归纳起来不外是信息加工------决策,就是依据症状去分析认识机体整体或某系统或某器官的生理活动改变。从外观现象逐步深入本质过程揭示个别和一般关系而后获得正确的判断和手段。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是认识生理活动改变上八个或四组信息,在理解和估量疾病上比之说“八纲”是浅显而易懂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没理论”,科学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活动,中医几千年前就懂,能运用。据信息加工决策治愈疾病的记录不是理论科学怎样才是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
        阴阳一词有人听不惯------。作为事物的两个面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有接触,住的房子有阴面有阳面,数学中有正负数,物理学中有正负离子,中医学中出现阴阳为什么就大惊小怪了呢,也难怪,好的经一但有了歪醉和尚念就玄之又玄。其实中医学中之阴阳没那么复杂,把它当作隐与显、抑与扬看怎样。《伤寒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借以划分疾病过程的阶段符号,也可以说是例举六个类型,每一类型有正型,变型,型似以及因人而异的特异型,论并病,合病与并发续发的杂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
虚实,虚即空,实即充实。既指机能低下、亢进又指亏损、积滞,一般的说机能亢进抗病力强者为阳为实,机能衰退抗病力弱者为阴为虚。阳与实并存是常见的,但必须知道虚不能排除实的一面存在,阳性病有阴虚,也有阴实,又有阳虚阴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里寒热
仲景论表里外内,表即外表,里即内里,凡在内也可说在里。在表也可说在外。论中外内即表里互词。从字义看外表当是皮肤,从生理上分当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凡人体不通过传递机转直接与空气打交道的可都为表为外。里,盖表以内通得为里。仲景法稽诸外景而推之内景说:如心下有水气、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胸有寒、胁下有水气、热入血室、、热在膀胱等象征的诊断。有其部位模糊或整体性的如:大柴胡汤、大陷胸汤、白虎加人参汤说“热结在里”。茵趁陈等汤疝热在里,白虎证说里有寒,通脉四逆汤里寒、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姜汤说有久寒等。有通过腹诊确之为里的不在累述。

    寒热在生理活动改变中它不只就是冷热解说,就《伤寒论》及临床所见有身热、恶热、潮热、恶寒发热、往来寒热每一热型都关系着加工决策。寒字也如此。寒热因果关系在此它是现象,在彼又是本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折,发于阴也。”这不过是就病变属性划分之一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0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发展缓慢问题在自身,总看别人不顺眼是其特色之一,您听到过西医没完没了的骂中医吗?而我们自己却有事没事扯着嗓子找事,一些与医无相干的主骂中医,西医也成替罪的。反正要是没有你西医我的日子好的很。可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西医就在面前,晃你眼晕。几乎所有中医都称张仲景为医圣先祖,口口声声喊继承,更有极端的连听诊器都列入有碍继承传统中医的污秽。太守在天有知准叹息,社会在前进,唯有千年后的中医娃们给我老张当祖宗,哇,夏商周过去到哪了。不孝的子孙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8字近两千年了还看不明白,糊涂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34

积分

1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也如幻

Rank: 3Rank: 3

积分
934
QQ
发表于 2010-8-1 1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当细读,感谢楼主辛苦了。
一切法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着中医的名号整发明的太多了。癌,能治。艾滋,突破了。就差双头人吃中药缩回一个。看来得办个中医发明提速班,在一两年内攻克所有疑难恶症。静下心琢磨,满腔热血该凉凉了。我们说有矛就会有盾,解决这些是迟早的事,偶治愈几例就言突破说成功不是科学的态度,一例成功更上不了台面。言成功就是无知了。我们都知道科研成果在研究过程的程序在课题确立之后是有一系列繁琐工作等待研究者,为证明成果准确可靠需大量检验(实验 / 试验)数据,孤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2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不少临床病例讨论,很少看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大都是在捉迷藏,猜谜语,主持人抛个包袱,你猜是金,我猜是铜,那人听了听说碎银子,再来一位又是堆砖头。好容易等到包袱打开结是个大杂烩。应当学习学习西医的临床讨论,不然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中。讨论首先是看门见山,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过程出现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中医讨论一开场就雾水一盆,到结束一盆雾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小柴胡汤命名的处方:

       看了不少以小柴胡汤命名的处方,真有些迷茫,有的处方仅保留一味柴胡就称之为小柴胡汤,有的舍其一半再加几味其它药物也称是,更有加其一两倍其它药物,将原方量缩减(如生姜三片等)也称之谓小柴胡汤。药量比例与原方根本搭不上边。依据是什么,分析起来无处下手。既然叫小柴胡汤起码要以其做骨干(这也只能叫加减方),至少加进的药可与小柴胡汤形成合方(名称还要说明),以上三种形式处方不能称之为小柴胡汤,也不能向加减小柴胡汤靠拢,变方也不成立。只能是自创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曼之先生语

    《伤寒论》方剂生姜均在三两即10克以上,后世改为三片,没有道理。如果确实非生姜不可,则三片何以奏功?如果可有可无,则何必用之?是以余开处方,必注明生姜分量,决不敷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3: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姜三片

人参生姜

凡物价贵则人重之,价贱则轻之。世人当有病用人参,则称之而正其毫厘者甚严也。而至用生姜几片,则委奴婢手,不敢顾焉。假令用一片,姜有干润,切有厚薄,而轻重每不等也。常阅奇药医述,曰:生姜三片为引,姜重二钱云云,然则一片重六分六厘余也,若夫使生姜价如人参甚贵,则世人必可正其权衡矣。噫临病立汤方,犹向师立阵法,虽生姜有时为将,虽人参有时为卒,岂可以价贱长多轻视之乎。世医亦恬然以次任病家,可以发一笑也。
              摘自皇汉医学丛书《青囊琐探》片仓元周著


       金匮有姜四片.五片之说,细分文体,可知是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4: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用方:
        仲景用方,“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不是疾医一家处方,有巫医的,如: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十枣汤[巫家名:朱雀汤],小柴胡汤又名黄龙汤。有来源命名的如:越婢汤。有以作用命名的如:泻心类。有以症侯命名如:四逆类。以主药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由此可见仲景是传方人而非制方人。张仲景博集前世众方,施之当时,临床观察方药丝丝入扣者以传后世。其经方特点:味简量适,幅度大,涵盖广,可加减成新义,可真增损量以易主辅,可调煎法,服法------。病变方亦变,变化无穷,应用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4: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举二例处方观其涵盖与幅度。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通过组方分析,本方有五个成方组成:1 甘草麻黄汤 2 麻杏甘石汤  3 桂枝去芍汤 4 麻黄汤 5 越婢汤。看单方个有证治,合一可为两解[内 外]而设,“内有热,外有寒”。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无汗出者适用此方。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生姜  甘草  大枣
    小柴胡汤虽在临床上以“胸胁苦满”为主证,但在以往文献及报导还划不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应用范围,几乎中医各科都涉及本方,<伤寒论>条例所举主证只是其一小部份,一些杂病也以小柴胡主剂。如:淋巴疾患,月经失调,精神失常及诸多炎证.血证都在其治疗范围。若再加减和变量应用所涉及面就更广泛了。有医用于肺结核,有医用于治耳.喉患。有用于治肿疼,治肝病肾病。日医汤本求真说“至于具体能治那些病,要在应用上的灵活”。在古方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小柴胡汤可算在最前列。无怪有医毕生用小柴胡当看家方,可见变化无穷,应用无穷。中医复方只所以堪称伟大,小柴胡方组就是一面旗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保胎------晚年闭经
余治习惯性流产,多审其腹证,先以逐瘀通经剂(如:折冲饮等方)至再孕二、三月稍有异感,即用温和行凝调血剂(如:穹归胶艾汤等类方)胎可保。至六、七月下血胎动者仍用胶艾汤。
    依此,妇人临闭经年,当用胶艾汤类方,以调血行,则自然而闭。有年近50而经水倍常或漏下者,亦用温和行凝调血剂(与孕妇下血治同)。若以为当闭经年反下血倍常,强与凝血止血药抑之,必得其反,误人。概此等下血必因子宫某(或部分)血管有阻,致邻近血管负重破裂。以行凝调血剂通其瘀,血行复常,破裂血管自然愈合。若已经瘀滞,再强堵塞,必乱,引滞结,无可救。



      仅个人经验、见识,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2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处方------质疑

      组方是否合理暂且不论,煎煮法令人质疑。水六斤,文火煎至斤二两,浓缩至300毫升。
    笔者用天然气、蜂窝煤小火试之,均在4小时以上,加之浓缩至300毫升40分钟,从开水到300毫升约5小时左右。稍有药理常识的一定看出其中之玄虚。
   用不着更深层次去分析该进药单,(够不上称为处方)矛盾、破绽、随意性处处可见。就字面上看制方人是很不严谨的,过度的随意可视为不负责任。我们还是用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
    一:处方(设为此)不规范。斤、两、克、毫升混用,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不重要,国家就无必要以法定的形式去规范。因此,有不严谨之嫌,从中可看到制方者的随意性。
    二:药量,余认为还可再放量,就是把附子提到500克也吃不死人。(慢性致人死地是不含糊的)。既然如此似乎已无必要对此进药单说三道四了。非也,正是如此才有了说头。
   大凡医家都知道药煎两便(或一遍)时间约40分钟,过长或过短有不足或过煮之弊。过煮还有药力吗,无论现代还是传统对中药的效能研究都可说明过煮药力下降或消失。特别是附子一类莫说在高温状态长时间煎煮,就是在常温水中侵泡10小时其毒性、药力大部分即减弱或消失。我们来看附子在长时间煎煮还会有什么变化。从生化分析、(注:非一般认为西医药理分析)药理、药能分析附子煎煮时间愈长,总硷含量越少,毒性越低,而 钙含量增加,强心作用增加,在其它药物的混入,其钙的作用又消失或减弱,强心的作用也随之减弱,至于是否有其它不利因素不重要,只要立马不死人,即达到目的。此进药单实际上在玩空城计。这是很危险的,附子由于产地不同,效能与毒性相差八倍以上。这种空手道还是不学的好。
    三:此方出处:23味,当包括几个成方组合,稍加分析,可知是抱着中国中药大辞典,乌头、附子条个家论述说,凡见有此疾配方,统统收集,合数方于一纸,加个人之所见增减,这样的处方乍看还真唬人,实则不伦不类。本来其中一方就可解决的问题非要皮裤套棉裤,有这个必要吗,附子用十几克、二十几克难到就是庸医了吗。为什么总有人爱玩此玄虚,说你是创新,不如说是在走钢丝,治好了蒜运气。
    此进药单没有任何价值,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知识,相反助长了江湖习气太浓,不可取。不知其他同仁是否敢用,余决然无胆,即使当时死不了人,良心的谴责是一生的。
  总评价:称制方者为神可以,认可,为医不行。我们应走出一误区,老不是资本,开一辈子药的未必是中医。师父跟错了。糊涂一生。
    记得十多年前,在内蒙包头东河区有一棵“神树”求药者每天上万人,可红火了一阵。其实人走多了尘土飞扬,拿纸接一阵肯定有土渣在上。笃信者就爱上这当,有什么法呢。信嘛。      

SSL237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2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对此“进药单”制方者评语很高,“ 临床治疗很谨慎,对拿不准的病例,有时候要静静的思考半个多小时,可谓胆大心细。”果然如此怎么一出手就被捉呢。我无意去评说其人品。科学与人品无关,医学科学也不相信你在其位多少年,科学就是科学,以事实说话,重证据,重实践。”谨慎是必须的,思考必须从实际出发,胆大心细但不能冒险。明明知道某药有毒,有人还不厌其烦地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否用错了地方,换句话说,明知割开大动脉会死人,偏要亲自去试,真理难道就是这样检验的吗?如此也就没真理可言了。如果附子、黄芪非用几百克才能治了某疾,前人早就先登了,仲景不敢,叔和不敢,孙思邈不敢,历代医家都不敢,可谓“闯新”之壮举。那即使学生想学总得先搞个明白,好了,还是看看“进药单”有何“创新”。
      附子300克  北芪250克  生姜45克  炙甘草45克  黑大豆30克  当列出这几味药,诸位同仁一定已看出制方者“高明之处”。说制方者玩“空城计”不已一目了然了吗。如果再加远志,再用牛乳同服,生姜挤汁,岂不更高明,附子药能何在?好一个煎煮法,出来还是慢性毒药,即使其附子毒性当时已为零,化合产物依然存在。要依据吗,可以,去看药理学,植物学,中西、现代版最好都看,这方面无论那家论述都基本一致。其实中医在几千年前已搞的很清楚,现代只是进一步验证了其正确性。
    究竟谁在搞玄虚,走钢丝也该清楚了。
------------
就凭此方我没法不否定制方人(假定为方)能力,眼见的未必是真的,我已经说过是空城计,即使把附子加到500克也一时死不了人。日后的亚健康或引起的其它疾患死亡谁又去做过统计,这些后果是可以预料的。虽然有人不愿承认或接受动物实验的结果,提请注意的是 在毒性试验方面,中医、西医、现代科技所做出的结果都是大同的。这一点我在前文已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2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量一斤合多少克,一两合多少克,有人合一两为3克、有合6克、有合7克,也有15克的。不能说用3 克的是庸者,用15克的就是大师,相反也同理。温热家多计量小,照治病,而且撑中医半边江山。可惜的是无论什么时代都没有一枚附子刨八片重量是300克的(或两枚、三枚、四枚、五枚),这可是东汉量的一斤四两还多。制方者神,附子也成精了。口口声声称来自伤寒门,什么是经方都不清楚,看看制方者的方剂组合有半点经方的影子吗,还有一追随者一剂“真武汤”可是真舞了,既然叫真武汤,不仅药味要一样,计量比例也亦大致同,(增减味、变量都可,比例不行。仅指专方。)如没有规矩,人人都成创方家了,也就无所谓“四大经典”,人人抱本“本草纲目”各个都是中医大家。
        再次说:科学与良心不成正比,并不因为你人好,事实就随你而变。医学也并不因为年长而不辩是非。在争议中无论谁都不得称老,老不代表正确,这一点应向鲁迅先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2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检验真理!关键是疗效,!!!

     真的是如此吗?无论何种医生,必须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谈疗效,除非是跳大神的巫医,只讲疗效失败的例证举不胜举,阿片能止痛,莫说大剂量能致死,长期服照要命。这可是一直在止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3: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真要叫起真来,还不好回答。巫医说我是真正的中医,婢女说来自民间的是真正的,星象占卜家说我是正宗。伤寒家有疾医的说法,温热家有清淡派的说词。更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甚至买大力丸的也来掺合。粗略算算有数十家。这就是中医。几十年来,不,几百年、几千年来各干个的,相安无事,虽有些小磨擦,没有人去究其是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

       我们来看一个跨度,“几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就从60年代算起至今也近半个世纪,就大学生二十四五岁毕业加上工作时间,老的也70多岁,那么依此70岁以下的中医都是混混郎中了。由此又推断出现、活跃在今日《论坛》上的诸位根本不是中医,那你还蹭到这里干什么,自己都不敢承认是真正的中医,还今天评这医案,明天说那不对,原来不是中医。
  这是一道一加一问题,就是有人不明白。该补补课了。
  现在全国在职中医,院校毕业的占绝对多数,没有他们,中医处境可想而知,怕是真流落街头与卦摊为伍了。。时代在突变,当年私塾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4: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院科班话题
    凡是来个懂中医(或不懂)胡乱绉几句,屎盆就扣在学院中医上。不知在座的有几位不是学院出身,再说总骂学院不是东西的“大家”几乎九成在学院任职,教学质量上不去,你怪谁。对不对就把“大家”抬出来,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大家老先生还赖在学院干什么。退一步说那几个“大家”都在学院,你们不也是教书先生吗,诸位的弟子也该撑起一边天了,你们自己的话应了自己也是混混?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也带不出象样的中医?或者原本是想贬别人,一不留神把自己也捎上了。其实大可不必,你们(邓铁涛辈)是中医,而且是不错的中医,别的教师也是很好的中医,大家培养的学生质量都差不多,不要把自己摆在神坛上,总看别人不顺眼。
   大家的追随呐喊者恨不能立马解散中医学院,再走师父带徒弟的路。(如此,中医真要自行淘汰了,你能带出几个,好好想想吧)。今天说这不对,明天又论哪不行,试想中医一旦失去这一屏障你真才是混混了。哪个医院(世界的)用你一个民间会用草药疗疾的人。而今天我们的学院中医在世界很多国家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国家通过立法保护中医,如果中医真象有人说的“几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洋鬼子也不是傻子,很多方面比你精的多。再次提醒出去的能拿执照行医的都是学院科班)。正是学院的功劳。学院有偏颇,大家想办法来弥补,自家起内讧,不该。学MBA的混混远比中医多的多,为什么总指责中医院校的科班呢。那些院校的档次可比中医院校要高的多(在国人眼里)。再退一步,西医院校难道出来的都是个保个的“真正医生”。笑话。
    选自《只有学院培养出真正的中医》片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4: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糊涂的《方剂学》
方剂学挂了,挂的莫迷其妙,有位网虫一字未动,纯抄本人一半,过了 。班里挂了一半,多为系中优秀。没办法,学院不许查卷,补呗。再次拿起方剂学复习才嗅出些味来。原来老师批卷与方剂学教材是一脉相承:随心所欲。于是想将来我当了教师必采取一三五卷挂,二四六不挂。打住,要让先生知道还想拿证不。剩不了几天莫找麻烦。还是拿方剂学出气吧,山高皇帝远,你还管不着我。
     看看封面四位大师主编,主审翻开次页四位先生参与编审。咋也不会想到浆糊一桶,一桶浆糊,用到这里恰如其分。且不说其它,仅一个方剂药量就让人找不到北。看看编写说明原量之后注明现代常用量,什么是现代常用量,有没有规矩,怎么去理解。同是仲景方折算五颜六色。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和范伟一样了。咋就整不明白呢。一样的计量折算差距怎么这么大呢。还是去请教赵本山老师,师曰:咋就整不明白,咱就说那大枣十二枚,今天成四个了对不,那是汉朝的枣小,而今社会发展了,对不,有化肥了,对不,枣就发展大了。这玩意儿都整不明白还学医。真是。回去跟范哥商量一加一究竟是多少,怎么一两和二两都等于三克,半升等于六克,多大的升呀。六大还是八大。咋整也不明白,范哥还是比我聪明说:兄弟,咱俩是不是把朝代搞错了。没错呀,是汉量啊,都是张仲景书里的。还得去找赵老师,师曰:咋就那苯呢,现在是啥时代,是现代,现代人比古人聪明,复杂,不认死理,古人就一根筋。就跟着忽悠,你也就啥都整明白了。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现代常用量就是任你忽悠,经验量呀,实践量呀,这就是规矩,方圆只有看天了 。这可是那些大师审编的呀,难道他们就这水平,这就是真正的中医师爷?何怪没有真正中医继承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莫跟中医搞辩论

    我的老师告诉我,“莫跟中医辩论”。做到很难。
  1:背着牛头不认账,死硬。把牛头摆在眼前也会找出各种说辞证明那是“驴头”“马头”“羊头”即使承认是牛头也会在公母,大小,什么颜色,几岁口上下功夫。(待续)
  2: 以经解经,以谬解谬,注不破经。
  3:先入为主,头绪太多,以《内径》为先的事事处处就是领导正确,仲景集入手的我就是医圣,拿温病说是的我发展了新天地,分支就更多了,有易医还有术数举不胜举。各有说辞各有依据,算命的占卜的自称天医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爱的口头禅“你懂吗?”一句话噎死你。
  4:转换话题,偷梁换柱是中医辨家的最大特色,你说什么不干他的事,只要能打压对方,管你什么命题。几乎在所有帖子里都有它的踪迹,要是再有几个粉儿理全占了,主题无关紧要。
  5:一味起哄,说不得,碰不得。各个都是瓷娃娃,各个都是猛张飞。词穷短理时竭力搜集对方资料,网上找不到,下去包打听,翻你个几代,就连网名甚至性别都是利用的武器。
  6:编造谎言,捏造事实,巧妙地,直接的把自己的的观念看法以至刚说的语录转嫁给对方穷追猛批,利用一些不细读不分析不动脑的主生事。穿马甲,戴头盔恨不能杀了对方。
  7:最要命的不是辩论双方(包括马甲),也不是粉儿,杀人的、帮刀的是有明确立场,一些“孔圣人”才是真真的煽风点火者。真问他这里干什么? 为什么?一张口根本不搭界。梦游者一个,是非不分的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篇辑20余位古方家治验。脚,古医书无腿之名词,下肢通曰脚,病脚原因多端,依诸家治验大半因于水,血,气。食障碍,师其法于临证,无不效,特辑成篇,以供后学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3: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解读黄煌老师体质学:

     最近有点乱,我也差点昏了头,抽出一天时间再读先生书,谬误出在好经碰到歪嘴和尚,一个严肃的学说被肢解了,一些学者犯了不细读的失误,不细读黄煌老师书,究其一点,只认脸面,不及其余,黄煌老师学说“桂枝体质”不仅仅指“望”当包括其它多项分型特征,如腹证,心里特征,发病趋势等等集合。而我们一些同仁就学了个一眼望去,什么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张口就来。更有甚者看张照片画像就下结论,可笑的还有猜曹操,说刘备,天哪如此学中医,您是在贬黄煌还是学黄煌。如此黄煌老师体质学说离卦摊不远了。持此看相算命的最好不要自称是黄煌学生,围观者建议您读黄煌老师原著,多读几遍,至少把桂枝体质鉴别看个明白,不多就几行字。切莫人云亦云拍手叫好。
  “ 桂枝体质”是如何归纳的“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请注意患者二字)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注意多字)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通过以上鉴定才能明了,而不是看了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就知是柴胡体质。
   黄煌老师的体质学说判定是综合集合的判定,不能简单化,过来一个人张口就来体质说,那您根本就不知体质学说是什么,不对吗?对面来个黑人你说他是什么体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83

积分

90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10-9-15 23: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犀利,所向之处,针针见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14: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路 

        中西医都讲诊断思路,尤其对一些目前科学还没有量化的或说无法解释的但事实存在的现象及事实,西医很简单三字“没办法”保守治疗吧(没有贬低西法的意思本人就是既不纯中医也不纯西医,也不是所说的中西结合,我就是我,以事实说话,谁对听谁的)而中医以证说话(例:疾医)面就宽多了,我们说发热,西法多以温度计看一二,未免机械了,手掌心热物理测量是无法得知的,甚至触及也无热感,但它确实存在,妇科临床是常见的。古今中医把它作为重要一证,这就是中医的优势,说时髦一点,就是以事实(存在)说话。
      我们试说中医思路有时很难,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还是举例试之。
      妇科不育流产试说。
     1:现象-------症候群。  本质------生殖系统或某一组织生理活动的改变(病理生理)。
     2:个别------例发斑,痒(常误诊为皮肤病)。   一般------月经不调,困惫。
     3:偶然------经期前后乳胀。    一般------腹痛有块应手,经期增大,血色变化,心烦不安。
     4:原因------原因多端,多有今日科学尚不能证实之事实。   结果------不育或流产。
     5:内容------依据上述症候群,判断是系统的或某一组织的改变,子宫、附件、病肿、疝血波及另一系统或组织的异常。   形式------分析出主客本末,揭露出病程至何阶段,属于那种疗法(战略)------用方(战术)。 
     6:可能性-------从以上各个环节的全部总和集中认识,掌握病程发展的规律性进而估计特异变化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现实性------把治疗意图变为现实。

     以上例举不是说不孕流产就绝对偶然就一个症候,一般也不是就那几项,其它皆如此,说的是思路,一个模糊的程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2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思维
    单讲思维或说思维方式放在什么领域都节奏靠谱,常说换一种思维方式如何,超前也好,反向也罢,结果出来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唯独中医思维独特,对象是人嘛,别于其它也属正常。什么叫中医思维,叫起真来还真没几个能答的出,反正我至今也没明白,没法子,笨嘛,用中医界最时髦的话说“没悟性”接着当然就是“博大精深”“还没入门”“西化了”再加一长串论据论证,什么整体呀,看的不是病是人呀,得,这辈子算是整不明白了,说到中医思维不免联想到西医思维,听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绝不相容,有意思,都是一个对象有这么严格的分水岭吗?是客观丁卯,还是主观使然,要么食古不化?看看中医老祖宗张仲景序言,肯定不是食古不化,太守在两千年前就能包容百家,巫婆跳大神的有好东西拿来,婢女来献家藏收了,道家的,儒家的,民间的犄角旮旯的藏货只要有用都为我所收。整出个伤寒杂病论。思维乱了吗?没有。看来客观是站不住了。只剩主观了,食古不化自仲景后有了市场,清以前交通信息不便也就罢了,反正就一棵树。如今还抱着不撒手,容不得半点新东西,就不止一个“可笑”了得。有本事,您别用感冒,高血压,糖尿病,这可是西医名词呀。新鲜血液迟早会流进来的,挡是挡不住的,不管愿意不愿意,死守没出路。还是重复医圣语“博采众方”就是中医思维的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15: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与百年
    说中医起源可以推断到很久远,到仲景世代已完备系统化,距今两千多年。说西医进入中国不过两百年有余。就这两百年打破了中医思维的平静,导致今日中医的混乱。真是这样吗?一个悠久的传统如此脆弱,真的不堪一击吗?要说是,那中医目前应处在苟延残喘阶段,衰亡指日。要说不是,怎么有那么多大呼小叫,处处打保卫战呢。是西医在发起攻击了?在如今发达的信息时代走遍几乎所有西医论坛没发现有此迹象,摩拳擦掌地费力找对手白忙活了。不过沿途碰到几个大骂中医的主,一看幡,不是医,有穿着考究的,有破衣烂衫的,和他们争一二论输赢与杨志碰到牛二是理不清的,你又不能杀他。回家吧,闷气难释。同屋檐下的哥们大概都有此经历,关起门发泄,结果自家打起来了。吵的一塌糊涂,引来围观的,劝架的,烧火的,添柴的,浇油的,总得有个因由找个台阶吧,西医这个外来户成了出气筒,正应了缓解内部矛盾危机最好的方式就是转移视线。于是一股脑呜呜呀呀拿西医问罪。好大的场面,人人都是判官。堂升了,被告席无人,连律师席都空着,这可不成,诸葛亮能空城,咱不能呀,于是在内部找“同情”者,糊个帽子带上,叛徒一个,异己分子一个,学院派的无能呀,中西医结合混账呀,只要与西法沾边就是目标,现代相关学科也不成,淋漓控诉,批的,骂的,好不热闹。牛车呀,千百年你为我中华做出巨大贡献,油灯啊,千年为我在黑暗中照亮,汽车电灯邪恶之鬼祟毁我中华。
    千年的传统难道就是胡搅蛮缠的叫板。两百年的舶来品就那么可怕。窝里斗各个都是精英。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思路

     胡希恕先生是医家公认的杰出中医学家。汤本求真是日本汉医的一个里程碑人物,我们来看胡老先生对其评价:胡希恕先生评价道:“所阅之书既多,则反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悟,而临床疗效则从此大为提高。”胡希恕先生并没有因汤本求真是西学中而避之,相反受其影响极大。
  汤本求真是学西医出身,后学中医,倡导中医西医结合,所著书无不以此为基础,用先生本人话说“中西医术各有所长,亦互有所短,比较同异,舍短取长,融汇为一。”
  胡希恕能接受其学术思想,当然还有刘绍武,周子舒,黄煌,冯世纶先生(排名不分先后),而一些追随者确不能,深恐乱了“纯中医”阵脚,造成思维混乱,时不时指责这不行,那不对。中医思维是什么,固步自封地死守古训才是正道?真如此,胡老该回家卖红薯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21: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泻心汤降低血压,炙甘草汤提升血压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3 14: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渊雷语

        六经皆有愈解时,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戍,少阳从寅至辰,太阳从亥至丑,厥阴从丑至卯。其理难通。事实亦无所徵验。读古医书,当分别观之,不可一概盲从。凡理论合,事实亦合者,当以科学证明之。凡理论合而事实不合,或理论不合而事实合者,当存以待考。凡理论与事实俱不合者,即当剪辟。勿使徒乱人意。六经病之欲解时,理论与事实俱不合者也。
    时令与疾病,固有甚大关系,重病痼疾,多发于二分二至,死于二分二至,老人遇节气,常骨楚疲惫,此四季之关系疾病者也。通常热病,多日轻夜重,其死,多在黎明薄暮日中夜半之时。阳明病之日晡潮热,肺痨病日晡骨蒸,此昼夜之关系疾病者也。其事固信而有徵。其理则尚难解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5: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痄腮
   
    中医名,西医叫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痄腮的方剂很多。说教五花八门,不去理会,我们宗疾医,就以经方为主作汤剂,结合后世前贤佳方为补充,战无不胜。
    流行性腮腺炎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综合其症状同时要考虑其重症并发症,并发脑膜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等。小柴胡加石膏是我们首选方剂,这样既达到主治的目的,同时由兼顾其它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单纯用小柴胡加石膏剂治疗痄腮效果很好,结合外敷剂则更迅速。
   小柴胡加石膏:
    柴胡 48克  黄芩 18克  党参 18克  半夏 33克  甘草 18克  生姜 18克  大枣 12枚
    生石膏 100克
   
    以上8味,水煎两遍合一日分三次服。
    注:初始急症可按比例两小时一服。儿童按比例分服。
   
   外敷药:
   山栀末      猪胆汁   食用醋(粮食醋)
   
   以上三味等量,用面粉(洗去面筋者佳)调制成糊状。敷患处。
   注:猪胆汁一时寻找困难,可另用六神丸外敷,同时加倍量内服。
   余多年应用,从无失手。
   方药用量比例是按汉一两折合六克,建议使用者按自己习惯用量折算,提请注意的是笔者曾用一两折3克,1克,均缓效或无效。有意思的是按自家折算量多分服,频频服确能取捷效,想必是煎熬浓度问题,用一克折算量无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从煎制好的汤液再去调度自己的习惯用量会好一些。当然比我折算量大的就不必看我啰嗦。
   
   
      葭杭医话《中医》
   
      症状介绍由XIAOZHENG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9-25 1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地方,很有道理,贵如金玉;有的地方,强词夺理,精神分裂。

如此发帖,不能讨论,有何用处?你要长篇大论,不如去出书。是不是出书出不了,到这儿出气?天下不平,被你一脚就踩平了?

医家贵在心平气和。遇上疑难杂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治愈,你也应该一步步来是不是?如此性急,弄不好一刀把人杀了。

xiaogzheng网友的帖子,愤世嫉俗,颇有气势。有人说“一针见血”。依我看,应该是“刀刀见血”,杀气颇重。杀气重可当霸医(褒义),但杀气太重恐堕落成刽子手。以秦淮文笔之风格,本不畏此等杀气,但也觉得没有互杀之必要。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敢违逆天意。此前秦淮的帖子曾遭xiaozheng之炮火轰击,我看了之后一笑置之,不肯反驳。我以为固执己见的反驳会破坏了学术探讨之风气,也有失君子风度。如今再看xiaozheng的这个空前绝后的超长帖子,当然我不能一行行都看,只能跳着看,也是问题多多。但是我还是放弃具体的论争。你这帖子也太长了,我得写一本书来辩驳?算了,还是留给你自己研究去吧。更何况,许多类似的观点,我在其他帖子上已经说过了。这里没有权威,只有切磋。就连掌门人也不例外。

当然,还是要感谢你对中医的深入思考和一腔热血,这一点才是可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2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就说有用就作参考,缪谈一笑了之。中医实在门派太多,除一些空话可做无谓的辩论外,具体到各家,最好是各说各的,很简单,我说的你听不懂,您的高论我也同样听不懂。杀气也好,平和也罢,都是外加的,一笑了之最好,你我都一样,用不着用教训的口气对对方。争来争去伤了和气,记性不要太好,翻老账是小孩子的把戏,没意思,先生能曾记得实在失君子度。
    先生语学生多赞同,只因不是一路,道不同,不为谋。您也就谈不上“本不畏此等杀气”。强加的结论是无益的,猜测更是毫无道理,我现在只是一学生,还无出书的本事,先生莫给学生戴莫须有高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0-9-26 0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不同,不为谋”,这句话是经典。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医事实上也是多道的,身处之道不同,认识必然不同,所以有了门派之争。即使是同走一道,也有前后不同,认识也不相同。谁也不服谁,很多争论就没有结论,也不必要弄个结论。正误都是要靠自己理解,各走各的道,各发各的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许终会相互理解,有所认同。中医也是在争论中发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9-26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1楼(xiaozheng) 的帖子

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学生。我可没有把你当作学生看,因为你写帖的口吻不大象学生。其实你也不必太当真,这不是切磋吗,你害怕什么呢?我虽不是学生,我倒把自己变成了学生,在这里与你们斗嘴,就像当年我与我的同学在宿舍里争得天翻地覆一样。要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决不会理会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在这个论坛上,在与大家的争辩之中,我收获甚多。因为争辩激发了我的思维,帮我理清了许多学术问题,有些收获是我以前所没有的。我把这些争辩的帖子统统复制收藏起来了。

我曾经与另外一位网友讲,争辩的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只是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我反对极端的偏激的观点。当你的观点有偏激时,我也会同样偏激,这是力量平衡的需要。不管你从那个方面来表达,我总是可以从另一面加以拆解。只有一种情况我会放弃争辩,就是你写得太多太长,我可能没有那个时间来看,来梳理。

好好学习吧,祝你好运。

(另外,别计较我的言辞,那只是狡辩之方法而已。我写的轻快,你们读的沉重,真意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回复。如果先生看了文集前面两段就可得出又一判断。还是我来粘来。
   “借此地陆续刊发葭杭先生,天路先生文集,我的文章。暂定名《三人行文集》这里没有师傅徒弟之排辈,只有老师与学生关系。学习中医特别是“疾医”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虽已投入两代人的工夫也触及伤寒论之一角。这里也没有祖传,只是在同一框架各谈各的。读者看罢认为有益的留作参考,谬谈一笑了之。
    除一些须注明作者的文章外,本文集只在开篇说明是三人著述外不再对文集各篇注明作者,目的是检验连续接力是否还能保持大致的一致.”
    
   除了口水外基本是别人的东西。其实早有人把我调查了个底朝天,从本科毕业是哪所学校到研究生在哪所大学就读,什么专业,就连是男是女都查个清楚,就差翻祖宗八代了。这些经历都成了攻击的资料。那些文章您可能不肖一顾,不过我还是建议您看一看。就在医话栏目。我可是“恶名”在外。幸亏本人用拼音注册,不然还得落个炒作出名之嫌。不过也有人又说用拼音的在逃避。反正里外都没好。
  先生说“这不是切磋吗,你害怕什么呢”是有点怕,不怕不行呀,按说专业网站应一是一,二是二。但这只是理想。特别中医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不能说真话,你不能去捅马蜂窝。只能跟着摇旗呐喊。不甘心,冷不丁说两句,挨骂是该得。吃一亏就长点记性,之所以把发言集中到一起就是避免再起波澜。就这有时还出去惹事。尽量避免冲突吧,反正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就是了。
  先生说“我反对极端的偏激的观点。”我倒不怎么在意,就烦吹牛的。学术上的讨论各说各的理应当很正常,但中医讨论是很难的。路数太多,道行不偏激者少。三句话不对就骂街,反过来指责你在搞人身攻击。所以我的老师讲不要跟中医辩论,可听不进去,年青的过吧。
  先生说“在实际生活中,我决不会理会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说的对,有代沟嘛。再正常不过,我们80后多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与老者说一二。当然礼数还是要有的。食古不化,老朽,棺材板只能背后骂骂。网络是个好东西,可以老的不老,小的不小。不过听您的表白以后起码的尊重还是必须的。
  先生说“不管你从那个方面来表达,我总是可以从另一面加以拆解”我相信,因为我也能做到。中医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此。
  我没觉你的文章沉重,轻松谈不上,明快,简洁,犀利,不论是,否,真话在其中是第一印象。起码我不感意外。很正常呀。
   “ 好好学习吧,祝你好运。”谢谢先生给学生的祝词。其实我进中医是无奈的选择,高考时眼高手低,被退居二线,本想上师范,结果发配到中医,在学校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差学生,我就是这样,丢到清华北大不会落到末尾,放到三流院校也不是前三。有一点我很自信,无论什么专业只要我认真一点,就能出成绩。我没把中医当成将来的职业,至今随时准备跳槽。即使将来读完博士,当老师还是我的最终选择。而且不是教中医。
     哈哈,其实先生文我必看,难得一位敢讲话的。过两天我就回校进医院做课题了,发文会很少。先生的文章还是必看的。是,非是另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2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思路

      学中医关键是学思路,学方法,学眼光。中医内容太多,如果什么都要弄懂弄通,几乎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所关心的,就是经方如何在现代临床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看中医,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来自方方面面
     日本经方医家也冒怪声,吉益先生的单味药说方剂就让人一盆雾水,汤本求真也清醒一会一阵好象又睡着了。大冢敬节也跟着学。但我还是从这些求实的医家手中打下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鉴赏力,它来自引路人,老师,大学里的众多老师,这在师傅带徒弟的环境里是极少数的。碰上个明白的算幸运。当接触了各家学说又有多位教师从不同角度灌输不同的认识,我们的识别鉴赏能力着实有质的飞跃。不是一面之词,而是方方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21: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跟黄煌老师学什么,我想是两个字“思路”。目前还没有一个论坛能使青年医者如此得益,一个清晰是线路,很平凡,很平凡平静地在讲述、在出手,不经意地孕育着不凡的思维方法。这使我想起日本中医泰斗丹波元坚家族从康赖到元坚(唐---清)据说他家的藏书在世界中医界无人能比,元坚父子兄弟读书著书之多无一医者能及,但看他们的手笔,也不过老生常谈,却誉为泰斗级且桃李天下。再看黄煌教授医集同是一处方在此是去疾良方。在有些医家只是一进药采购单。方谁都会开,找一大队理论依据也不费事。在黄煌教授的文章里很难找出生涩的显示学问的语句。初学者看的懂,细学者得到的是一整合的思路,使你的思维方式有一质的飞跃。几年前我来过这里,今天我的学习思路,分析方法相当程度受到黄煌先生的影响而修正。
    看黄煌医籍串联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战略图使观者突然感到能把思路放的更宽,看黄煌文章可使学者迅速提高战术素养。有人说学中医必须有“悟”性,我想关键要有一个好引路人。不然再有悟性也没用。因此我说:“我们的同令人(学生)来此细细品味先生语,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2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

1:外感性头痛,仲景用方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等。
  2:痰饮性(水)头痛,仲景用方有苓桂术甘汤、茯苓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
  3:血证性头痛,仲景用方有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
  4:食毒性头痛,仲景用方则以泻心、大承气类。摘自〈中国内科医鉴〉第一章。
  按:余治原因不明确之头痛,若患者体质尚好,先用桃核承气汤三、五帖荡涤胃肠,促其吸收机能,继而选用以上方屡收效。
  按:女子头痛有带其它症状出现,多先从女科症治入手,头痛多自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21: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
    当患者诉头痛之际。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阳证之头痛乎。阴证之头痛乎。抑为虚证之头痛乎。实证之头痛乎。探求病源。实为汉医最要之事。同一风邪之头痛也。在甲则鼻塞。微恶寒。有热无汗脉浮紧。乙则鼻涕交流。恶寒强。体温不变。脉沉而弱。甲病阳证。乙病阴证。处方自异。故甲宜麻黄汤。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一胃病之头痛也。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而丙则脉浮数。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干燥。时欲饮水。饮则屡屡吐出。丁则脉浮数。口不渴。舌苔无。屡屡吐水。丙阳证也。丁阴证也。前者宜五苓散。后者宜吴茱萸汤。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戊则脉沉实。大便有秘结之倾向。颜面充血。时时眩晕。月经不顺。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觉全部有充实之感。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有过敏之索条物。己则脉虚软。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眩晕耳鸣肩凝。月经不顺。一月中有两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软弱。腰脚易冷。戊所患者为阳实证。己所患者为阴虚证。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就现代医学之见地。多起于发热。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余今大别分为四类。一曰外邪之头痛。流行性感冒。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痛时多兼发热。二曰痰饮之头痛。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上冲而起之头痛也。三曰血症性头痛。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头痛。便迷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滞于胃肠之内。头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分阴阳虚实欹矣。
    外邪之头痛。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之方以治者为多。痰饮性之头痛。用苓桂术甘汤。茯苓饮、人参汤、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治之。血证性之头痛。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以治之。食毒性头痛则应用泻心汤。大承气类。


中国内科医鉴
        
                  选自皇汉医学丛书
        日本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陈存仁编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3:36 , Processed in 0.23298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