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谈谈当前制约中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对策
樟树市中医医院 陈贱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医院和西医院一样,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结构单元,而且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由于受到国家政策、文化背景、自身体系的制约以及西方文化与科学的冲击,其优势渐淡,甚或被现代医学所取代,形成了制约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重危机。
一、制约中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府投入少,经济效益差
国家卫生资金的投入不平等。2000年,部(局)级综合医院年院均差额拨款数为中医医院的2倍,专项拨款数量是中医医院的1.2倍。在科研方面,中医药的科研经费与西医药相比则更为悬殊,为8.7:91.3,不及其1/10。2001年全国农村县级中医院院均财政拨款61.18万元,仅占同级综合医院(142.01万元)的43.08%。
1991年,中医医院比综合医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高766元。但到1995年中医医院职工年人均业务收入比综合医院职工年人均业务收入少8200元,到2000年,此差距变为2.4761万元。具体到每一医生的年业务收入,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实际水平差距更大,1995年,中医医院每一医生年人均业务收入比综合医院医生年人均业务收入少3.5949万元,2000年竟猛增至10.3133万元,而且此差距还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中医诊疗的手术和设备检查项目少,收费水平低,低价格高支出项目的构成比重大,资源水平低,每一工作量的财政补助比综合医院少。对药品的收支分析表明,中医医院药品经营成本比综合医院高,主要因素为人员经费比综合医院高一倍,其中中医医院药品(包含中药饮片)经营所用职工比综合医院多一倍,管理费也比综合医院多支出近一倍。医生的业务收入低,就意味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差。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医师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也使中医院门诊、病房面积一再“缩水”,几无立足之地。
2、社会认同低,生存环境差
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还有人们对中医的了解,似乎人人都熟悉,却又都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几乎家家都离不开,却又都误解甚多、偏见甚多。如: “西医来得快,中医来得慢”、“中医治不了大病急病”等错误的思想。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3、政策欠完善,导向出偏差
国家政策是提倡发展中医的, “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知识,导致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很难拿到行医资格。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中医药管理条例》也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发展。
中医院的院内制剂的研制和使用,体现了一个中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其方便、安全、有效,能直接反映医院的医药水平。目前,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医院制剂是等同于新药来管理的,中药制剂在生产条件、品种审批上都要按新药标准执行。但是许多中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中药制剂室的建设标准,一些中医院已不得不将中药制剂室关掉,这样大的利润被丢失,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同时也导致中医院的特色和优势萎缩,甚至消失。
中医院医药剥离犹如釜底抽薪,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要求处方给病人自由购药,患者手持药方满街跑,哪儿药便宜就往哪儿赶,无形中形成了医院看病、药店取药、回家服药的情况。社会药店的责任心毕竟不如医院强,有的只管抓药,对药物之间的搭配、药方中药物的配伍,以及剂量、药材优劣等问题一概不管不问,有效无效与我无关,用“你找医生去”一句话就可推脱一切。最终的结果是医院没赚钱,医师价值没体现,反过来病人认为中医不行。
受现实利益和医生存的驱使,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西化了。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像西医一样借助仪器化验辨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这反而使中医“简、效、便、廉”的优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拌脚石”,限制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若靠它收费,医院难以存活,医生只有受穷。然而此举,只是使中医院成为二流的西医院了,永远没有竞争优势。
4、中医特色不浓,后继乏人乏术
许多中医特色专科如针灸、推拿、骨伤、皮肤、痔瘘、耳鼻喉、眼科等,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十年浩劫,不少传统的中医专科被取消,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专科老中医被下放,致使目前许多中医独特有效的方药、手法已濒于失传。目前大多数中医院只有中内和骨伤科,其它有的有科室,却没有特色和规模,或者说已中西医结合掉了。有的甚至于连科室都没有。
近些年中医人才严重“西化” 一方面是在职的中医人才西化严重,另一方面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纷纷改行。这是因为中医人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高,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双重低下决定了中医人才西化严重,它是中医人才寻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自然选择。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黄连有“抗菌”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脱离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工作者自身信念的动摇犹如釜底抽薪,直接动摇了中医药事业的根基。
二、对策
1、增加对中医院发展的经费投入。国家要提高中医院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真正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这是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条件保障。
2、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医药工作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在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条件、评价方法以及服务功能、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价格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应成立一个独立的、与卫生部平级的中医行政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工作的政策和规章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决不能搞“大一统”、“一刀切”。如:在制定中医药行业政策和规章方面,应力争与大卫生的政策和规章同时出台,取得同样的法律地位,以利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同等同步地贯彻落实;在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方面,考虑到中医院的医疗成本相对较低,应该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考虑到中医治病的特殊性,应大大提高中医师的挂号诊疗费;在宣传方面,要改变民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找中医”、“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等错误观念。
3、研究制定保护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之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和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才能使中医人员放开束缚,大胆创新。要研究制定保护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4、走 “以特色求生存,以优势谋发展”的成长之路。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医药特色作为中医院的立院之基,不断强化中医药主体特色并力争在医院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形成新的特色,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要不断挖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和民间特色疗法。县市级中医院要强化专科建设,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之路,适当提供综合服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开发院内制剂,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医医院应加强门诊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县、区级中医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化,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农村和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农民健康方面的优势。中医院才能够实现整体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的高级临床大师为主。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各级中医院应安排一批名老中医成立国医堂类的纯中医阵地,接收和指导刚毕业的中医人员临床实践三至五年,使其确有一技之长后再独立工作。这样才能确保中医的整体水平,从而不断拓展中医的生存空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建议管理员严格执行警告禁言等制度下一篇:关于论坛的几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