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87|回复: 7

《三阴三阳经》与《经方五行论》概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 16: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天地洪荒老,江河万古流;昭昭问医道,玄妙思悠悠。

一、 论经义
     何谓经?文献介绍,其义大略如下:
     1、经,织也。见《说文解字》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大戴礼记·易本命》释:“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2、经,常也。见《广雅》。如昼夜,如潮汐,守时而有度,变化而不居。如经信:妇女月经;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3、王之大经也。见《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指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白虎通·五经》: “五经何谓? 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乃治国之要,修身之律,平天下之策。引申其义,经言至尊,是为典范。若左丘明 因解《春秋》而作《左传》,孔子因释《易经》而解《易传》,孟轲传孔子之学史称儒术之类,皆有渊源。
    4、治经为博士。见
《资治通鉴·汉纪》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指
术有专攻,学有根底的饱学之士。
《晋书·
食货志
》:“天之所贵者人也,明之所求者学也,治经入官,则
君子之道
焉。”求学治经而为官,似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注解。

    5、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诗经》、《山海经》,《水经》,《茶经》 之类。医学之经,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巨著,垂范千古,医法从事。《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谓:“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如此方可为医学经典。
凡经典制天下而皆准。《淮南子》载:“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权万物也。”
     此“阴阳大制有六度”,即阴阳经数有六,规定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简称“三阴三阳六经”。

    二、论医经   
    医经自古相传,生命所系,史称秦始皇焚书坑儒,惟医药、种树、卜筮之书保留。《黄帝内经·病能论篇》载:“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其精华内容应该极少失传,在目前见到的中医经典文献中可以觅其大端。
    《伤寒杂病论序》: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此段文字提示著述源自古代古训,是经典的解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更着重强调经典方法应用,即“平脉辨证”。
    序中所提: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经考证,上古医家“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都见载于《黄帝内经》;中世医家“长桑、扁鹊、公乘阳庆、仓公”,也见载于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纵古观今,《黄帝内经》含《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素问》之名未改,《灵枢》即《九卷》无疑;现存《难经》因质明《素问》、《灵枢》之用而有八十一问,当是《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历来以为失传。但据《素问》中之各大论篇分析,《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章,内容大部都综合到《至真要大论》。明代马莳言《至真要大论》注:“此篇总括前八篇未尽之义,至真至要,故名篇。” 窃以为《至真要大论》即便不是《阴阳大论》的全部,也必然包含在《阴阳大论》之中。《至真要大论 》全篇八千多字,论述三阴三阳六经,总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机理与脏腑病机,结合平脉辨证,规范方药理法,实质是一部中医基础学科总论的精简。
   《胎胪药录》,现代未见。宋代林亿、孙奇在《伤寒论》序云:“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揭示了仲景之学的渊源。现存《神农本草经》标注魏·吴普编著,版本最为原始。《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的三阴三阳之治,与《神农本草经》所载“五苦六辛”的性味十分吻合,推测《胎胪药录》所本,或就是《神农本草经》。《汤液》在隋代陶弘景称之《汤液经法》,理应是经方的专著,但或因其经方俱见载于《伤寒杂病论》中,兹此不为人所重,以致佚传。
    《伤寒杂病论》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统称之《伤寒论》,宋代林亿、孙奇等人编纂将其一分为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明代赵开美刻本名《仲景全书》。
    古人的著述,依内容详略的经世价值,有“经、史、论、集”的界定。
    仲景祖师谦逊自以为著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只能算“论”,但成书流传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证明,其经典指导意义,早已超越了“方书之祖”的狭隘束缚,是明明白白的医学圣经。
   《伤寒杂病论》全篇,从平脉辨证的“病、脉、证、治”确立诊疗规范,以体现“《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的实践价值,同时也贯穿着这些经典的核心内容。《伤寒论》从“司天”之理(即气候阴阳),以阴阳六经为纲,以“伤寒”疫病之用为例,论述疾病演变过程及其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从“在泉”之理(即五运物候),以阴阳五行为纲,以疾病共性特征的鉴别诊断分类为用,阐述各科常见病及杂病的规律及其治疗机理。
    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继承仲景祖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风格,编次《伤寒杂病论》的同时,融会贯通,摘选历代经典及当代医家经验精华,规范“寸口脉法”应用,总结“汗吐下”三法,规范方药使用,确立医学原则,故书名《脉经》,提示读者从经典角度思考问题,注释必须以经解经。
    晋代另一位医家皇甫谧搜集《素问》、《灵枢》的相关经络论治内容,加以整理,引以为是针灸学科指导的规范,故名《针灸甲乙经》。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编著的《千金方》,均收载了《伤寒杂病论》与《脉经》。
    唐代末年王焘整编《外台秘要》,号称收集了自古以来的经方应用秘籍,虽然其中夹杂了《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但比较零散,可见仲景之学传播开始呈现滑落之势。
    宋代王安石当政时期,征召当时流行的效验之方,以朝廷名义编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药物多,药量少的散剂使用为主,许多制剂出于经方改良,一统江湖,弊端不少,学者批判激烈。因此金元四大家出现,标志着时方时代的开启,药味性能及其量效关系进一步倾斜,方治规范渐次失真。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公元1271-1368年),汉族文化广泛受到摧残,医学发展萎靡不前。到了明代,汉人重获自由,可前朝导致的医学陋习流弊已成自然,解读经典之风盛行,方有执、柯琴、喻嘉言、徐灵胎等医家倡导经方,但理解经文已经偏差,把自己尚不能理解的经文都视作“错简”,是以讹传讹。迨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为主的温病学派兴起、郑钦安为主的扶阳派形成,都可视为医学中兴事件,惜时湮代革,医学思想不再单纯,经方医学体系渐臻于末端,对于经典的谬论越来越多,甚至认为经方另有起源,排斥王叔和,人为割裂仲景之学与《黄帝内经》的联系。尤其是明代被皇帝赐号“医林状元”的龚廷贤编著《寿世保元》,倡导“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以及清代太医院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集注经典,采各家学说却良莠不分,执偏见为正统,混淆中医历史本源,令学者自以为是,互相攻讦,异端蜂起,无疑为近现代中医的凋亡埋下了伏笔。
    经典所载,无非道理。《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定义:“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故《灵枢·逆顺肥瘦》篇载:“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更与《素问·着至教论篇》印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以明确经典的价值。当今中医教育之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轻视经典,或对经典、经文断章取义,学者普遍缺乏对经典内容的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另外一个原因,即在于对于各家学说的推崇,对明清医家学术流弊缺乏清醒认识,经文错解,贻害无穷。





上一篇:温兴韬个人小传
下一篇:有高人说伤寒杂病论的伤寒是伤的太阳寒水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6: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诊法

     平脉辨证源于经典,《素问·五藏生成篇》认为:“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沈,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进一步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医学所系,兹体事大,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告诫:“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提示为医境界有5个为“善”之道,是医生成才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并由此界定为医者的3个“工”的技术级别。仲景祖师在《伤寒论·平脉法》举例: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此两则平脉诊断故事寓教于乐,提请读者学习平脉辨证的重要性,与经文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遥相呼应,是平脉辨证的技术要求,甚至是医者技术等级的评判标准。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并且举例说明:
    “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尺,即测量之度;寸,即变化之微,见微知著,因小识大,色脉合参,是平脉辨证水平的评分标准,并不局限于寸口脉法的寸关尺三部定位。从平脉辨证确立诊疗规范,是中医临床学科成熟的标志。
     脉法学习必须师徒授受,训练有素。平脉辨证自有其生化物质基础,但现代科学尚未发达到可以解释的水平,但存在就是道理,应用必有实效,实质决定于3个“理”:生理→病理→心理,生理的异常反映于病理,病理必然影响心理,通过脉象原理予以推理,有无需置疑的科学性。汉代司马迁作《史记》言“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从《素问》所见,更早源自《太素》。故明代有一张姓医家慕《太素》之名自号张太素,作《太素脉法》,不仅从脉法诊断疾病,而且还取脉法推算人生祸福。《太素脉法》继承《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的经典特色,十分推崇仲景祖师之学,将《伤寒论·平脉法》所载脉法,即王叔和《脉经卷五·张仲景论脉第一》冠名为《太上玄灵至玄至妙秘要秘诀》: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据此当知,脉分三关,别从三焦,首辨阴阳,法在独脉,是仲景脉法的千古不传之秘。
     平脉辨证可以到达的境界,《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诚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仲景祖师说:“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6: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论六经

    阴阳五行是基于宇宙规律认识的度量。宇宙之浩渺,无非阴阳,天地之无穷,不过阴阳,学会执一驽万,把握阴阳,是为医者的必修课。故《灵枢·外揣》载:“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人类只是自然界中一分子,故古人反复告诫“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肯定生命形态的阴阳属性,疾病状态必然从于阴阳,疾病类型众多,疾病变化万端,疾病过程复杂,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教导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治病必求于本”,即“本”于阴阳。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理适应能力与疾病病理状况均与季节气候均从属于阴阳变化,并以此作为“度量”的标准,叫做“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有关季节气候计算的方法见载《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因此,《素问·五常致大论篇》强调 “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此“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的生理、病理认知方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道: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此“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的中医疾病名称的命名方式,源于援物比类的取类比象的思维。《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载: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这段经文是有关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最生动的描述,并以此为阴阳五行诊疗规范的立基之本。《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讨论: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其“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的粗略认知,则细化为三阴三阳六经度量的标准,《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首先规范: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至于三阴三阳的实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继续探讨 :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故此,《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首开三阴三阳六经病定义: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从“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的六经病命名定义,反观“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的感叹,回顾中医历史长河中有关六经病实质的种种争议,对照《伤寒杂病论论》六经平脉辨证体系,才知仲景之学确实遵循天人合一的经典教训,直叫人扼腕之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再载:
   “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此“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的疾病诊断方法,告明确告诉读者,阴阳各一分为三,人身以腰腹为界,上半身为阳在表,当从三阳,下半身为阴在里,当从三阴,如季节气候一样,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胜至”为常,“复至”为变,疾病阴阳可以发生逆转,虚实必然随之变化。如阳有余则阴不足,病为阳结;阴有余则阳不足,病为阴结;阴阳俱不足,则易病虚损。凡此种种,疾病规律应当从以下认识:
    “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来必复也。”
    有关疾病规律,除了运用五行生克乘侮推理,另有从脉法辨识的捷径: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仲景祖师活学活用,平脉辨证更简单,《伤寒论·辨脉法》见载: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此外,仲景祖师再列举六经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以上三阴三阳六经病提纲中,以太阳病“脉浮”、少阴病“脉微细”,提纲挈领,以合“脉有阴阳”之理,真正做到了类病类归,类证类比。所以说:仲景祖师平脉辨证,大道至简,是为医者立法,万世开宗。
    普天之理莫过阴阳,人身百病不外六经,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再次强调: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医学所系,虽习之不易,但从病机,入有窍门,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以上病机十九条,要言不烦,至为便当。自宋代开始,理学盛行,随着时方的流行,儒医们无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教导,忽略三阴三阳六经病本质,六淫辨证与脏腑辨证被庸俗化,成为中医学科蔓延近千年的主导,是导致“经方派”与“时方派”对立纷争的主要原因。
    仲景祖师学贯古今,法天则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著《伤寒杂病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所以人是阴阳五行的化身。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地有生长化收藏的失宜;六淫有寒热,论在伤寒,辨从阴阳气机;失宜有虚实,治在脏腑,辨从五行乘侮; 故《伤寒论》是天,《金匮要略》是地;伤寒论》从阴阳立论,《金匮要略》从五行奠基; 传染疫病,从阴阳盛衰,辨疾病传变的病机;脏腑杂病,从气血虚损,辨疾病生发的病理;法理不越六经,论道不离五行;经方合为水火,药理归于五味。如此经世之学,怎么会过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论经方
     经方,俗以为是历代医家经验方药的总称,或单指仲景祖师收载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其实生于仲景祖师(150-219年)一百多年前的班固
(32—92年)
在《汉书·艺文志·方剂略》对经方自有定义: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故所谓经方,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验之方,而是必须符合医疗准则、切合药用规范的“水火之齐”。 齐,通假于“剂”。《尚书·周书·洪范》疏解:“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可见所谓“水火”,应该是寒热温凉的合理搭配。从“水火”合成的经方,也是吃的食物一类,只不过是可以通闭解结,可以疗疾治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载: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行及其特性与五味的对应,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载详备: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故性味各有所属、各有所偏,各有其用,而各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这段经文所论,乃性味之道,俗称“味道”。凡物质皆有“味道”。药食同源,食物就是食味,药物性能分析离不开“味道”之辨,传说源于商汤之厨师伊尹。《吕氏春秋·本味》篇载: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生命维护,一日不可无“水火”,所以,明确食味机制、药味功效尤其重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药效的根本在“味道”,故“味道”是经典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中药性味之辨,源于《神农本草经》,“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孙星衍撰《校定神农本草经序》),而《黄帝内经》一以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载: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经文所述,是五运六气的太过或不及,而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闭结”之病,为医者必须从“药味之滋”论治的道理。归纳经文所议,不过“五苦六辛”,故“味道”之治,唯从“五苦六辛”。所谓五苦,即甘苦、苦热、苦燥、苦温、苦辛五种含苦之味;所谓六辛即辛凉、苦辛、甘辛、辛润、辛平、酸辛 六种含辛之谓。苦者,降也,;辛者,升也。升降相因,辛开苦降,张弛有度,但辨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载: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所谓用有迟速,气有多少,故“五苦六辛”之用,旨在“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惟从阴阳。苦,属阴,五苦之用当合阳,即阴生阳长;辛,属阳,六辛之用当合阴,即阳主阴从。五苦六辛的“味道”序列,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充分体现“水火”媾和、寒热共济的特征,《汉书·艺文志·方剂略》的经方定义原理从中可探及大要。《素问·至真要大论》载: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此“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乃反佐五脏六腑之味各有所宜,过犹不及,为所欲病。故五味的阴阳五行归属如下:
    五脏:酸木肝,入厥阴;心火苦,入阳明;甘脾土,入太阴;辛肺金,入太阳;咸肾水,入少阴。
    六腑:少阳胆木,味苦平;太阳小肠热,味苦辛;阳明胃土燥,味甘寒;阳明大肠热,味苦寒;太阳膀胱寒水,味辛温;少阳三焦相火,味辛寒。
    三阴三阳之气各有所主,《素问·天元纪大论》载: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然三阴三阳之气各有太过不及,故又各有标、本、中气的各异,切合天地自然与疾病变化的实际,揭示三阴三阳气候的变化规律。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三阴三阳之气变化的“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延伸为《素问·至真要大论》命名三阴三阳六经病的依据,将错综复杂的病候从病机高度概括,并以此明确三阴三阳六经病的治疗原则:
   “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经文所谓三阴三阳之“胜”者,经气为实,病太过,传在腑;三阴三阳之“复”者,经气为虚,病不及,传在脏;三阴三阳之“客”者,邪传随经,经病虚实。由此可见,三阴三阳六经病中,五苦六辛的“味道”各有不同,主治范围也大有不同。解析经方配伍奥秘 ,正确理解经方,或是破解中药机理的开门钥匙。以三则经方为例:
   1、  桂枝汤
    经方分析:
        桂枝:三两;味辛温 ,属太阴(脾土、肺金))
        芍药:三两;味苦平 ,属少阳(胆木)
        甘草:三两;味甘平 ,属太阴(脾)
        生姜 :三两;味辛微温,属太阴(脾)
        大枣:十二枚:味甘平,属太阴(脾)
    配伍依据: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结论:桂枝汤证,是“诸气在泉,风淫于内”之病,与自身脾运不足(即现代所谓免疫力低下)有关。桂枝汤行土运之职,主治广泛,可解太阴之表,但凡风病俱治,故在六经必用,是调控免疫的强壮剂。芍药味苦平,利胆气以健胃,起少阳枢机的斡旋作用。
     所谓“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指风邪为害。凡是疾病,皆与免疫过程相关。凡是致病因子激发免疫系统,或毒素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无论轻重,在经典文献都取类比象称作“风”,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也”。
    2、  麻黄汤:
    经方分析:
         麻黄:三两;味苦温,属太阴(肺金)、太阳(膀胱水)
         牡桂(桂枝):二两;味辛温,属太阴 (脾土、肺金)
         杏仁:七十个;味甘温, 属太阴 (肺金)
         甘草:一两;味甘平, 属太阴(脾土)
    配伍依据: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结论:麻黄汤证,病邪为太阳之客,寒伤太阳之经,病在表,治当解肌发汗,是平脉辨证拟定“脉浮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的依据。重取麻黄为君,量效关系明显。

    3、  小柴胡汤
     经方分析:
          柴胡:半斤;味苦平 ,属少阳(胆木)
          黄芩:三两;味苦平 ,属少阳(胆木)
          人参:三两;味甘微寒 ,属太阴(脾土)
          半夏:半升;味辛平 ,属太阴(脾土、肺金)
          甘草:三两;味甘平,属太阴 (脾土、胃土)
          生姜:三两; 味辛,微温 ,属太阴(脾土)
           大枣:十二枚;味甘平 ,属太阴(脾土、胃土)
     配伍依据: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结论:小柴胡汤证,属“诸气在泉,风淫于内”之病,是相火所为,重取柴胡、黄芩清少阳以利胆气,补太阴以助胃气,为风家要方,故主治广泛。
     药物性味功用之辨,《神农本草经》与后世比较,存在许多不同,孰是孰非,当慎辨明思,科学论证。
    《神农本草经》药味从“明善恶之殊贯”分上、中、下三品,但仲景祖师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臣佐使的方药量效机制,以之配伍只从效用分主次,且以法治之,如《金匮要略》举例:“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此法颇为实用,显然别有所据。
     更传中药古籍《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现失传《汤液经》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桐君采药录》的佚失,所以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但《金匮要略》开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论,此见显然也不足为凭。
    唐宋之前的经方,从药物的“五苦六辛”的阴阳燮和,去认识方剂应用的本质,主要从“味道”来认识药效;明清之后的时方,主要从药味的“四气五味”组合产生的功能作用归类方药应用,主要从功能来反佐药效;现代医药从物质的化学成分解构还原,工业化人工合成药物,或者从生物化学方法企图找到药效的生物分子单体物质,主要从化学分子式的毒理反应来证明药效。
     药效离不开“味道”。化学药品也有“味道”,任何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味道,每种味道均有偏性,是一个或多个化学分子式的组合。所以,最终味道都可以从化学分子式来分析,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子量。这个量可以被数理化方法统计,换言之,这些不同的分子量决定着药味的浓度与味道。不同的分子味道作用于特定化学接收器,即靶向作用,是药物作用起效的机理,故西药也有味道。
    经方之效在于“通闭结,反之于平”,疗效取决于剂量,功效取决于性味。王叔和总结仲景之学,方证类比,方从法,药从证,奥秘所在,惟从五苦六辛的“汗、吐、下”。从 三阴三阳六经中与“五苦六辛”的经方组合规律,足以发现我们处方杂乱而不效的原因。临床处方的配伍,其实与炒菜佐料道理相同。
    辨食物、药物研发,均不能撇开“味道”。如何辨识五苦六辛的“味道”及其作用机理,是《经方五行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成为经方药证思维方法学习的基础。
    仲景祖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力求“视死别生”(见《伤寒杂病论序集》),学术“能经天地阴阳之化”;《三阴三阳经》总括经典,羽翼仲景,“能达虚实之数”,冀其“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故概论曰:
     平脉辨证,道法自然,乃工医之术;仲景奥旨,方药一统,实万法归宗;道不离阴阳,法不外六经。六气六变化六经,五运五脏合五味。论生理,只在乎气、血、水;论生机,惟从乎升、降、出、入; 论病理,分虚实,实则病结,虚则病损;结从阳微结、阴微结,阳结、阴结、纯阳结、纯阴结,分类以辨性质;损从五劳、七伤、六极,区别以识轻重。论病类,从三因,外属六淫,内联脏腑,中併经络;论病位:从三焦,在经、在络,在脏、在腑,气分、血分、水分皆可病;论病程,三阴三阳,或然机转、中风、中寒都可能,论治则,辨缓急,分表里,传变识疫病,脏腑定杂病;论治法,开合枢,汗吐下,五苦六辛通闭结,水火共济燮阴阳。辛散苦温,太阳开;辛寒清热兮,再从苦寒通下,邪去正安,阳明合;甘苦微辛,枢转在少阳;甘平微辛,太阴开;辛热温阳兮,再从咸苦渗利,阳回阴转,少阴合;酸苦甘辛,枢转在厥阴。阳病在腑,阴病在脏,泻实补虚,治反从逆,卒病痼疾各相当。阴病出阳顺者昌,阳病见阴逆者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6: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按:《三阴三阳经》与《经方五行论》,将经典内容重新整理,以切实用,旨在中医教学方法的重构。此篇即系对经典实践的总结,经方应用的导读,是徐汝奇平脉辨证学习班学习的重点。平脉辨证学习班已经20期结束,学员中名医涌现,令人欣慰。第21期初定2014年11月初开课,欢迎有意愿者加盟团队,共同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7: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存中医史上最早的平脉辨证经验记载——《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 文言注释版 (转载于网络)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11),三十日当知物矣(12)。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13)。忽然不见,殆非人也(14)。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15)。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16),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郑:据《史记索隐》渤海郡无郑县,郑当作鄚(mào,茂)。姓秦氏:先秦时,姓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汉代时姓氏合一,通称姓。姓秦氏,就是姓秦。舍长:供客人食宿的馆舍的主管人。长桑:复姓。过:经过。谨:恭敬。遇:相待、接待。常人:一般人,普通人。闲:通,悄悄。禁方:秘方。毋:通,不要。敬诺:恭敬地应答。诺,应承之词。(11)上池之水:指草木的露水。(12)知物:洞察事物。(13)悉:全部。(14)非人:意指不是一般人。(15)垣一方:墙那一边。(16)症结:指肚子里结块的病,此指病因。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11),未老而死(12)。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13公孙支书而藏之(14),秦策于是出(15)。夫献公之乱(16),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17),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闲(18),闲必有言也。
公族:此处指国君。专:专擅,独掌。不知人:指不省人事。治:安,正常。而:你,你们。寤:醒。之:到。帝所:天帝生活的地方。适:正好。且:将要。五世:五代,指晋献公、奚齐、卓子、惠公、怀公五代。(11)霸:指晋文公称霸。(12)老:指时间长久。(13)男女无别:据《史记赵世家》,指晋襄公纵淫事。(14)书:记录,记载。(15)秦策:指秦国史书。(16)献公之乱:指晋献公为立受宠的骊姬所生之子做太子而引发的内乱。(17)败秦师于殽:指晋襄公元年(前627),晋在殽山打败侵犯滑国的秦军。(18)闲:通,指病愈。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赢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钧天:天的中央。广乐:指各种乐器。三代:指夏、商、周三代。中:符合,适合,这里指射中目标。笥(sì,寺):装物品的方形竹器。副:首饰。属:委托,托付。翟:通,中国古代北方一个民族的名称。世衰:指一代一代地衰弱。这句意思是说,赢姓的诸侯国要重重挫败周人的诸侯国。指前372年,赢姓的赵成侯夺取周朝姬姓的卫国乡邑之事。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11)?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12),镵石挢引13),案扤毒熨14),一拔见病之应(15),因五脏之输(16),乃割皮解肌(17),诀脉结筋(18),搦髓脑(19),揲荒爪幕20),湔浣肠胃(21),漱涤五脏,练精易形(22)。先生之方能若是(23),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24)。终日(25),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26)。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7),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28),论得其阴(29);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30),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31)。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32),循其两股以至于阴(33),当尚温也。
喜方:爱好医方、医术。治:举行。穰:通,去除邪恶的祭祀。不时:不按时,没规律。泄:疏通泄导。中害:指内脏受伤害。精神:指人体的正气。畜:通,积聚,储藏。蹶: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鸡鸣:古代一天有十二时辰,鸡鸣相当现在凌晨的一至三时。精光:神采光泽,引申为尊容。(11)得无:莫不是,该不是。诞:放诞虚妄。(12)汤液:汤剂。醴洒:指酒剂。(13)镵石:古时治病用的石针。挢引:即导引,古代的一种体育疗法。挢,举起,翘起。引,伸展。(14)案扤:按摩。案通。扤,动。毒熨:用药物敷在患处后加热使药力透入体内的热敷疗法。(15)拨:拨开衣服,指对病人进行诊视检查。应:反应,指疾病所在。(16)因:顺着。输:通,穴位。(17)解:剖开。(18)诀脉:疏导经脉。诀,通。结筋:结扎筋腱。(19)搦(nuò,诺)髓脑:按治髓脑。搦,按。(20)揲荒:触动膏肓。揲,持,触动。荒,通,即膏肓。爪幕:用手疏理横隔膜。爪,通,用手指疏理。幕,通,指横隔膜。(21湔浣:洗涤。(22)练精易形:修炼精气,改变容色。(23)方:医疗技术。(24)曾:简直。咳婴之儿:刚会笑的婴儿。咳,本意是婴儿的笑声。(25)终日:整日,此处作好久,良久意。(26)郄:通,缝隙。文:通,花纹、斑纹。27)写形:审察病人体态神情外部症状。写,摹写,这里指审察。(28)闻:闻知,诊视到。阳,指外表症状。(29)论:推论,推知。阴:指内在的病因。(30)大表:身体的外表。(31)不可曲止:不能停在一个角度看问题。曲,弯曲,此指一隅之见。(32)鼻张:鼻翼搧动。(33)阴:指阴部,外生殖器。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11),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12),所谓尸蹶者也(13)。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14),中经维络(15),别下于三焦、膀胱(16),是以阳脉下遂(17),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18),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19),上外绝而不为使(20),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21),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22),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23),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蹶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24),拙者疑殆25)。
眩然:眼睛昏花的样子。瞚(shùn,顺):同,眨眼。舌挢然不下:舌头翘起不能放下。形容说不出话的样子。这句和上句都是形容惊讶的神情。中阙:皇宫的中门。阙:皇宫中对称的门楼,中间有路可通行。举:救助。寡臣:寡德之臣,是虢君的自谦之词。弃捐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弃捐,抛弃。填,填埋。长终:永远死去。反:同,指复生。嘘唏:哭泣时的抽咽、哽咽之声。服(bì必)臆:因悲伤而气满郁结。服,通,满的意思。魂精泄横:精神散乱恍惚。魂精,精神。泄,散。横,纵横杂乱。长潸(shān,山):长时间地流泪。(11)忽忽:泪珠滴得很快的样子。承(jíe,杰):(泪珠)挂在睫毛上。,同。(12)若:你,你的。(13)尸蹶:古代病名,突然昏迷摔倒,其状如尸的病症。(14)繵缘:缠绕。繵同。缘:绕。(15)中经维络:经脉受损伤,络脉被阻塞。中,伤害。维,连结,阻塞。(16)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横膈以上为上焦,脘腹部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本文所指三焦,是第三焦、下焦。(17)遂:通。(18)会:恰好,正好。(19)鼓:鼓动。(20)绝:隔绝。(21)纽:筋纽。(22)色废:容颜变色、失常。(23)支兰:遮拦、阻隔的繵意思。支:支柱。兰,通,栏杆。(24)良工:医术高明的医生。取:攻取,指治愈病患。(25)拙者:医术拙劣的医生。疑:疑惑,困惑。殆:危险。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闲,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厉针砥石:磨砺针石。厉,通,磨砺。砥,砥砺。三阳五会:百会穴的别名。《针炙大成》卷七说,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有闲:通,一会儿,倾刻。五分之熨:用药热敷患处,使温热药气深入体内五分的疗法。八减之齐:即八减剂,古方名,今已失传。齐,通更:更换、交替。更:再。适:调适,调和。但:仅仅,只是。复故:恢复原来的状态。生死人:使死了的人再生。起:振作,振起,指活过来。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客之:把扁鹊看作客人。腠(còu,凑)理:皮肤和脏腑的纹理,这里指皮肤和肌肉之间。不疾者:没有病的人。功:功绩。闲:通,中间。不应:不理睬。退走:后退而跑开。走,跑。醪:浊酒,这里指药酒。司命:古代传说中掌管人生命的神。体病:身体得了重病。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微:细微,此指症状不明显的疾病。蚤:通已:停止,指疾病的治愈。病:忧虑。道:此指治病的方法。不论于理:不讲道理。适:适当,妥当。并:交合,此指错乱。羸(léi,雷):瘦弱。重:甚,极。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贵:重视。带下医:妇科医生。痹:风、寒、湿等侵犯肌体引起关节肌肉疼痛麻木的病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7: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更:再次,又。无子:根据下文所写阳庆有儿子阳殷,这里应指没有能继承医术的子嗣。禁方:秘方。黄帝、扁鹊之脉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医书,后亡佚。脉书,论述脉象、脉理的医书,也指医学理论著作。五色诊病:观察面部相应位置上的色泽来诊断疾病。决嫌疑:决断疑难病症。药论:医药理论。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传:驿站的车马,此指用传车押送。之:往,到。缓急:紧急。少女缇萦:最小的女儿缇萦。廉平:廉洁公平。坐法:因为触犯法律。当刑:判处肉刑。当,判决,判处。续:连接,接续。入身:古时刑律可把罪人收入官府为奴,此指这种惩罚。入,没收。悲:悲悯。此岁中亦除肉刑法:这段时间有误,据《史记孝文本纪》,文帝废除肉刑当在文帝十三年,所以前文所说文帝四年与此矛盾,当作文帝十三年。
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臣意对曰: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故:从前,原来。方伎:指医术。伎通具悉:全部。具通
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11),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而:你的。给富:富足。给,丰足。避席:离座而起,表示敬意。脉书:指前所言黄帝、扁鹊之脉书。上下经:古代医书。据《黄帝内经 素问》记载有《上经》和《下经》的医书。奇咳术:一说指听诊术,从声音辨别病症。揆度:估量,推测。石神:指用砭石治病的方法。接阴阳:指房中术,男女交合之术。可:大约。所:左右,表示概数之词。要:总,一共。(11)尝:尝试。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臃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11)。代者经病,病去过人(12),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13),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臃肿,尽泄而死。热上则熏阳明(14),烂流络(15),流络动则脉结发(16),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热气已上行,至头动,故头痛。
恶:严重。疽:指生于体腔的痈疡。内:房事。气:脉气,脉象。内关之病:一种外部症状不明显而实际很严重的疾病。长:指长脉,搏动部位长于应有的部位。弦:指弦脉,切得脉象如琴弦一样挺直。代四时:随四季变化。代,替代,指变化。和:和谐,均匀。经:经脉,中医指人体中纵行的主血管。代:代脉,一种搏动时疏时密杂乱无序而又躁动有力的脉象。络脉:由经脉派生出网络全身的支脉。脉贲:指脉象贲涌十分有力。(11)少阳:经脉名,人体内有手、足阳明经。(12)病去过人:指病情疾速发展到全身。过,经过,遍及。(13)初关一分:左手关部一分。初关,少阳经脉切脉部位,在左手腕关节桡骨茎突处。(14)阳明:经脉名,人体内有手,足阳明经。(15)流络:支络,络脉的分支。(16)动:变动,病变。发:发病。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心〕忧,数阣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中子:二儿子。鬲:通,胸膈;也通懑:烦闷。数:屡次,多次。忔:不欲,不想。下气汤:汤剂,原方已佚。气:指向上逆行的气。心气:心有病的脉气。数:数脉,指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五次以上的脉象。疾:疾脉,指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七至八次以上的脉象。重阳:阳气重叠,指阳热过盛。逿(táng,唐)心主:摇荡心神。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尿赤也。

蹶入中:从下厥起向上逆行进入腹胸之中的病。蹶,通涌疝:指腹疼痛大小便困难的疾病。后溲前溲即小便,后溲即大便。火齐汤:汤剂名,原方已佚。右口:右手寸口脉。寸口,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流经处。脉大:指脉象壮盛有力。数:屡次,频繁。左为下:指左手寸口脉大而数那么热邪向下行。右为上:指右手寸口脉大而数那么热邪向上逆行。


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闲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闲浊,在太阴脉口而希(11),是水气也。肾固主水(12),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

热病气:热病的脉气。少衰:稍有减弱。少,通已:止,停止。唯:应答之声,犹如(lǎn,览):通濡:沾湿。有闲:倾刻,一会儿。闲,通液汤火齐:古方剂名,已亡佚。液汤,药液。并阴:指热并入于内。阴,里,内部。阳:指外表。(11)太阴脉口:即寸口。(12)固:本来,原来。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尿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尿如故。病得之流汗出。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尿赤。

风瘅客脬(pāo,抛):风热侵入膀胱。瘅,热症。客,中医称风寒侵入为客。脬,通,膀胱。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通滫(xǐu,朽),臭水:尿。晞:干,干燥。沉:用力较重切脉,手指重按至骨。浮:用力较轻切脉,手指触及皮肤表面。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消瘅,加以寒热。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法曰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即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脉法曰:不平不鼓,形。此五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此两络脉绝,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热者,言其人尸夺。尸夺者,形;形者,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炙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后三日而当狂者,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11),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12),故曰五日尽(13),尽即死矣。

肺消瘅:即肺消,是一种口渴、尿黄的内热病症。适:适合,满足。共,通不平不鼓:脉搏的搏动时起时伏,搏动无力。形:身形羸弱。,通代:代脉。尸夺:精神涣散躯体如尸。关:由,通过。灸:用燃烧的艾绒熏烤穴位来治病。毒药:药性猛烈的药物。半夏丸:丸剂名,原方已佚。少阴脉:即足少阴肾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肝刚:肝脏的阳气。(11)绝:横穿,横过。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此经脉经过乳房下面。(12)肝与心相去五分:肝脉和心脉相距五分。中医诊脉法,左右手桡骨茎突处称前为后为。左手关部可得肝病脉象,左手寸部可得心病脉象。(13)尽:耗尽。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积瘕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内史臣由曰:中尉不复自止于内,则三十日死。后二十余日,溲血。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气也。右脉口气至紧小,见瘕气。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阴俱抟者,如法;不俱抟者,决在急期;一抟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阴抟,溲血如前止。

少腹:小腹。遗:遗存。积瘕:腹腔内有肿块的病。溲血:尿血。卒然:猝然。卒,通右脉口:即右手寸口脉。紧:紧脉,脉搏动紧张有力,形如转索。见:出现,显现。以次相乘:中医学说认为,五脏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互克制太过,叫做相乘,这里潘满如的病是脾乘肾,肾乘心,心乘肺,肺乘肝,肝乘脾。三阴俱抟:指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脉一齐出现。抟,会合在一起。急期:指短期。近:指死期临近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脏实,中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相:丞相。寒中:寒气入侵于内里。迵风:古病名,是风气入侵内脏,使肠胃不能容留消化食物。嗌:咽喉。滑:即滑脉,切脉时手指感到往来流畅圆滑的脉象。内风气:内风病的脉气,这种脉象是因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中脏实:指肠胃能容留消化食物。实,指被米粥充实。安谷:指肠胃能容留食物。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风蹶:中医指外界风、寒、湿气入侵体内向上逆行所造成的疾病。石:汉代度量单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一说当为字。过:过失,这里指病邪。入张:入侵扩张,意指阴气内盛。张,扩张,嚣张。出及瀺水:病邪随着淋漓汗液流出。及,随着。瀺,流水声,这里指汗液淋漓而出。


齐北宫司空命妇出於病,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诊其脉,曰: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尿赤。病见寒气则遗尿,使人腹肿。出於病得之欲尿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蹶阴之动也,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腹之所以肿者,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尿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

命妇:有封号的妇女。出於:命妇名。气疝:腹中时时胀痛的疾病。遗尿:小便失禁。蹶阴:经脉名。动:变动,变化。所:处,指穴位。


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饮酒大醉。

故:从前。热蹶:病名,因受邪热,阻碍阳气运行,而使手足厥冷的病。案:通旋:旋即,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7: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北王召臣意诊脉诸女子侍者,至女子竖,竖无病。臣意告永巷长曰竖伤脾,不可劳,法当春呕血死。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王曰:是好为方,多伎能,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万,曹偶四人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对曰:竖病重,在死法中。王召视之,其颜色不变,以为不然,不卖诸侯所。至春,竖奉剑从王之厕,王去,竖后,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厕,呕血死。病得之流汗。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发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关)内〔关〕之病也。
永巷:宫女所居的长巷。才人:指才女。伎:通为所是案法新:《史记索隐》认为此句是谓於旧方技能生新意也。案,通,查考。法,旧例,过去的方法。新,指新方法,新花样。市:买。民所:民间。曹偶:侪辈,同类,指同样的人。奉:通色泽:面色润泽。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左大阳明脉:即左手阳明大肠经,其循行路线经牙齿。苦参汤:原方已佚。苦参性味苦寒,可清热除湿,祛风杀虫。嗽:通,含漱。


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美人:妃嫔的名称之一。不乳:难产。乳,生孩子。莨:即莨菪,药性苦寒、有毒,服少量可以有解痉、镇静作用。消石:即朴硝,能破瘀通滞。比:类似。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也,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众医不知,以为大虫(11),不知伤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12),黄者土气也(13),土不胜木(14),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15,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16)。若加以一病,死中春(17);一愈顺(18),及一时(19)。其所以四月死者,诊其人时愈顺。愈顺者,人尚肥也(20)。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灸)〔炙〕于火而以出见大风也(21)。

舍人奴:家臣的奴仆。舍人,门客,家臣。闺门:宫中小门。宦者:宦官。鬲塞:阻塞。鬲,通尽食:没完没了吃饭。尽,竭尽。不:通周乘:遍乘,遍传。伤部而交:伤脾的色泽交错出现在脸上某些部位。部,色部,脸上某些部位的色泽能反映五脏的病变,医家称之为色部。杀然黄:枯黄色。杀,凋落。死青之兹:死草般的青色。兹:草席,意谓死草。(11)大虫:蛔虫。(12)胃气黄:脾胃病脸色发黄。(13)黄者土气也: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色黄,所以说黄色是脾土的颜色。(14)土不胜木: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肝属木,肝在春天时功能最强,于是患病的脾脏难以耐受,故说土不胜木。(15)脉顺清:脉搏正常。顺,和顺。清,清正,无浊邪。(16)急然:一说当作,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小。(17)中春:即仲春,阴历二月。(18)愈:通,愉快。(19)及:延及,延长。(20)人尚肥:指人形体丰满。(21)炙于火:受到火的烘烤。


菑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诊如前,所以蹶,头热至肩。

上为重:上部症状严重、明显。拊:拍。足阳明脉:这条经脉循行经过头部,所以针刺这条经脉的穴位能治头疼。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胁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见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往四五日:四五天前。要:通。俛(fǔ,府):同濡:浸渍,浸润。舍:住宿,犹言滞留。肾痹:病名,因风寒湿气滞阻于肾所造成的腰疼。倩:女婿。京:仓廪。太阳色干:太阳穴处色泽枯干。肾部:肾脏在脸上的色部,在两颊处。要:通。枯四分所:指肾部有四分左右的位置色泽枯干,据此可推断出腰疼已四五天。柔汤:方剂名,原方已佚。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寒热:指恶寒发热的病症。寒热:寒热病。月事不下:闭经。月事,月经。窜:熏灸使药力达到患处。啬而不属:涩滞不连续。啬,通难:艰难。坚:坚实有力。出左口:肝脉在左手寸口脉的关部,韩女的脉象超出寸口的位置,是肝气郁盛的表现。


临菑氾里女子薄吾病甚,众医皆以为寒热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饮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脏无邪气及重病。

笃:病势沉重。蛲瘕:蛲虫聚积形成的肿块。循:指触按患病的部位。戚戚然:忧惧的样子,形容病人因疼痛拒按。芫华:即芫花,药性辛温有毒,可治痈肿,并可杀虫。宛笃不发:郁积深厚不能发散。尺:尺部。尺索刺粗:尺部脉紧而粗大有力。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马肝:性热有毒,误食致人死命。驱疾:驱赶坐骑快跑。病顺:病情和脉象相顺应。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阴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僵:倒下。肺阴气:肺阴脉,这是肺的败脉,是死的证状。数道至而不一:脉气从几条道上而来不一致。色又乘之:指面色又出现心剋伐肺的容色。番阴脉:即反阴脉,据中医理论,心属阳脏,肺属阴脏散脉是心脏的病脉,在肺的脉部切到散脉,这是阳脉占居阴位,称反阴脉。固色:本来的颜色,肺病面色白。黍主肺:五谷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中是黍主肺,黍有补养肺脏的作用。养:调养。阴:指静。顺死:气血下行而死。阳:指动,活动。逆死:气血上逆而死。


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11),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12),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镵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13),而宛气愈深(14)。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15),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16),阴病益衰,阳病益箸(17),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18),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19),死。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20)。拙工有一不习(21),文理阴阳失矣(22)。

练五石:炼五石散。练,通。五石,把五种矿石药放到一起炼制,称作五石散,据记载五石散配方不尽相同。不肖:自谦之词。幸:希望。精悍:指药力猛烈。阴石:指性寒的石药。阳石:指性热的石药。水火:指寒热。审:审慎。起度量:犹言确立标准。起,立。度量,古代计算长度和体积的工具。规矩:圆规和曲尺一类测量圆和直角的工具。(11)权衡:斟酌。权,秤锤。衡,秤杆。(12)息:呼吸。(13)辟:彰明,突出。(14)宛:郁积。(15二阴两句的意思是,外寒多于内热的病症。阴指少阴,属寒症。阳指少阳,多郁火。二,二成。一,一成。(16)动:摧动。(17)箸:通,显著,这里指强盛。(18)俞:通,腧穴,人体穴位的总称。(19)缺盆:锁骨上窝,此处有缺盆穴。(20)经纪:纲纪,原则。(21)拙工:拙劣的医生,平庸的医生。(22)文理:条理。文,通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蹶。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也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火齐粥:方剂名,原方已佚。大识:大略知道。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苦沓风:被沓风病所苦。沓风,风病名。支:通喑:失音,不能说话。肾反肺:在肺的脉位切到反映肾情况的脉,这是肾病影响到肺的表现,中医称为肾反肺


安陵坂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臣意复诊之,曰:旦日日夕即死。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牡疝也。

牡疝:阳疝。疝病多发生在腹腔内,腹属阴。项处腹痛牵连到胸,胸属阳,故称牡疝。牡,指雄性禽兽。蹴踘:古代军中一种习武的游戏,类似今天的足球。踘,通,古代的一种球。旦日:第二天,明天。日夕:黄昏。番阳:即反阳脉。疝病多与肾脏有关,此病在肺部切到肾病的脉象,在阳部见到阴脉,故称反阳脉。一番一络:一方面切得反阳脉,一方面疝痛上连于肺。番,反阳脉。络,连。


臣意曰: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众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期:预期。治已:治愈。已,止。识:记住。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县权衡:斟酌、权衡。县,通,悬挂。权衡,指称量。案绳墨:依照规则。案,通,按照,依照。绳墨,木工划线取直的工具,此指法度、规则。调阴阳:测度阴阳的盛衰。调,计算,测量。别:区别,辨识。有数者:医术精妙的人。数,通命:说出。诊籍:记录诊断治疗情况的簿册,犹如医案,病历一类的文字材料。表:表明,记明。


问臣意曰: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曰: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应期:符合预定的日期。不当:不恰当。中期:按期。


问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及文王病时,不求意诊治,何故?对曰: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时,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身居阳虚侯国,因事侯。侯入朝,臣意从之长安,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除:拜官授职,委任官职。移名数:迁移名籍。要事:主要的事,此指主要的本领。

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11)’,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12)

心论:心中分析,主观分析。蓄精:蓄积脂膏,蓄积精气。相任:相撑持。任,胜任。趋:快跑。董:深藏。天道四时:指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论:分析,判断。神气:指人体正气。晏日:晴朗的日子。车步:驾车、步行。广志:开阔心胸。(11):《集解》作,质实。(12)逐:奔逐。


问臣意:师庆安受之?闻于齐诸侯不对曰:不知庆所师受。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当以此故不闻。庆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
’”
闻:闻名,出名。慎:千万。


问臣意: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欲悉教意方?对曰: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精良。臣意闻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臣意即往谒之。得见事之,受方化阴阳及传语法,臣意悉受书之。臣意欲尽受他精方,公孙光曰:吾方尽矣,不为爱公所。吾身已衰,无所复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见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传人。居有闲,公孙光闲处,臣意深论方,见言百世为之精也。师光喜曰:公必为国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临菑,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吾年中时,尝欲受其方,杨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与公往见之(11),当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给富。时者未往,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12),意以故得与殷善。光又属意于殷曰(13):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诸方事:诸家、各家的医方。化阴阳:调理阴阳。传语法:口头流传的医理经验。书:记录。爱:吝惜。居有闲:过了些日子。闲,通闲处:闲着没事,闲居。国工:国医。疏:荒疏,荒废。同产:同胞兄弟。这里指阳庆,与公孙光同母异父,所以姓氏不同。杨中倩:古名医,公孙光的朋友。(11)胥:通,必须。(12)奏:献,进献。(13)属:通,嘱托。


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菑人宋邑。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岁余。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菑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

五诊:即五色诊,从脸色诊病。经脉高下:经脉上下分布的位置。奇络结:指异常脉络连结之处。当:通。俞,通,腧穴。正方:此指求教医方。定:鉴定、判定。和齐汤:配伍调制汤剂。上下经脉;同经脉高下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败逆:指脉象衰败而且与病情不相应。顺:指脉象与病情一致。精脉:精心切脉。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亦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无:无论。不肖:不贤。尺牍:书信,此指给汉文帝所上的书。美好者不祥之器:原文作夫兵者不祥之器,在《老子》三十一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8 16:56 , Processed in 0.11751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