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理解的,理解后就知道方与方之间的区别了,知道区别的原因自然知道所用之药与药量。比如小柴胡汤,我直接就是“柴芩参夏草姜枣”,半夏泻心汤直接就是“连芩参夏草姜草”,区别的关键就在“柴胡、黄连”两味药上。理解柴胡与黄连的区别,自然知道这两个方的区别了。
别的方都是如此。先理解、理解的话需要比较,比较之后自然可以找出区别,找到区别后当然知道药物有何不同,如此就记住仲景方了。
这样做不但记的住,而且记的活、记的牢,临床运用时自然就会随着仲景的思路加减化裁。比如三泻心汤,生姜泻心的关键点就在呕,甘草泻心的关键点就是“日下利数十行”,所以在半夏泻心的基础上增姜或增草的用量。临床上遇到呕重时,我们自然知道多用生姜。读到《金匮》的“小半夏汤”时,一看就明白、就能记住。
后世方也多数来自经方,我们学会理解并记住经方后,再看到后世方也能一目了然,当下就记住。但有一点,胸中无方,随证处方,仲景原本当如此。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发错的帖子不知道怎么删,大家别进来下一篇:习医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