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4 1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部马培之所著的《纪恩录》,是专记为慈禧诊病的经过,其中所记的都是冠冕堂皇的文字,述及隐秘者,都避而不敢透露,因为一谈就会有杀身之祸。由此一来,马培之回到苏州开业,成为御医,声名更著,而且还有许多人拜他为师。在上海的名医有两位是马氏的门人,一位是丁公甘仁,一位是谢公利恒。丁公对马培之治病的事从不谈及;但是谢公利恒最喜欢我们一班门生和他作文酒之会,而且我与秦伯未两人,最为谢师所喜,时常同到“高长兴”饮酒,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常谈些男女间的事。有一次,他说:“存仁弟藏书虽多,可是我有一部书你是没有的。”他就把其中一本《纪恩录》送给我,谈起马培之为慈禧治病以外的秘事。”——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回忆。
马培之(1820-1903年),名文植, 晚年号退叟,武进孟河人,为明清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出生世医之家, 13岁时受孟河名医费伯雄赏识传授医术,后从嗣祖马省三临床16年, 学成各科医术, 精通内、外、喉三科, 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 名声远扬,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突出的名医。清光绪六年(1880年)应诏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 受到赞赏, 宫廷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受到优厚待遇。在京历时九个多月, 还为其他官吏治愈多种疾病, 名声大震。返乡之后, 马氏将其在京这九个月记录的日记整理成书, 取名《纪恩录》。
《纪恩录》全书1册, 首刊于光绪十四年,再版于光绪十八年, 均系木刻本。该书内容大部分是每天为慈禧诊脉用药的方案记录,是一份较完整的清宫医案史料,其中还对宫中礼仪、赠赐物品记载甚为详细, 展示了宫廷生活真实的一面。该书不仅反映了马培之的医术特色、辨证用药的方法技巧, 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薛宝田(公元1815-1885年),字心农,如皋丁堰镇人。他的曾祖父薛梅苑,是清初名医,乾隆年间,在他80多岁时驰赴易州,治愈了乾隆帝十“额附”的病。父亲薛银槎也是国手。出生在这样一个歧黄世家的薛宝田,自然“能世其家,于歧黄诸书,无不得其奥秘”。道光年间,他以明经身份“任上元县教谕”,46岁时改任鹾尹(盐场小吏),分发浙江候补。在浙江期间,由于上层人物知道他精于医术,都请他治病,由此医名大著。后来便派他主持“官医局”。在官医局,他不仅是“奉委主其事”的官,而且更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他“切脉既真,临诊亦夥”,既精于医理,又有丰富的临订经验,因而经他诊治的病人“奏效速于置邮”;求他医治的人“踵相接”。由此名满杭州,“大府寅寮咸器重之”。慈禧太后病时, 他被荐入宫诊治, 返乡后将其应征入宫每天的诊病用药、皇宫见闻等写成《北行日记》一书。
《北行日记》一书记录其当年7月底抵达北京,经过内务府大臣会同太医院堂官察看面试,认为他“医学脉理,均极精通”,至8月初,替慈禧切脉治病。他所立药方,先由内务府、太医院审阅,再用黄笺折子誊清,送慈禧过目。同时,内务府将处方内所开药物,从《本草》中找出,一一报送,慈禧认可后,始行配齐煎制。第二天,慈禧发下懿旨,称赞“浙江巡抚谭所荐医生看脉立方均尚妥”。他在清宫“当值”44天,给慈禧切脉15次,立药方20多贴。慈禧的病渐渐痊愈了。清宫《御医载录》记载了他受到的“礼遇之荣、宴赐之宠”,“系天下名医少有之也”。但是薛宝田并没有为荣誉所陶醉。他认为“医生切忌虚荣之心,浮夸之弊”,所以当返渐途经天津时,他以年老多病婉辞了直隶总督李鸿章对他的邀请。他的才艺是多方面的。在学者俞樾认为他“论医、论诗、论经史疑义,悉中肯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