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今再来

[其他] 请教十世遗风先生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3 17: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阳证属热属实,阴证属寒属虚。中焦脾胃,共主消化,阳证实热属胃,阴证虚寒属脾,这是从部位界定阴阳属性、分别证候类型的一种简明方法。如若认为:胃也有阴有阳,脾也有阴有阳,胃阳实热大便结硬与脾阳实热大便结硬,都是承气汤证,胃阳虚寒大便溏泻与脾阳虚寒大便溏泻都是四逆辈证。再扩展开来,认为“六经”皆有表里,这就是各家有各家的伤寒,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理论认识不一,临床应用还是有是证用是药,还是随证治之。由此可见,现代伤寒大家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把方证对应提到辨证论治的尖端的高度,还是因为伤寒理论难明。若没有系统的简明化的理论,其普及和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暂且打住,以后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7: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理论上,阳证属热属实,阴证属寒属虚。中焦脾胃,共主消化,阳证实热属胃,阴证虚寒属脾,这是从部位界定阴阳属性、分别证候类型的一种简明方法。如若认为:胃也有阴有阳,脾也有阴有阳 .. (2012-07-23 17:50)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2-7-23 18: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仲景论中,胃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并不等同于五脏六腑的胃,更不会等同于阳明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23 18: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黄煌经方言论”:
60、方证的表述有古今两种。古代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如伤寒论就是这种表述方式。大家都应该明白,方证的表述如果仅仅停留在古代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所以,后世的医家也不断在完善、更新古代的表述。我们也在摸索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我认为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基于以上的考虑,所以,古代的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是我们研究方证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能成为我们研究方证的终结。
62、宋元以来,许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艰苦的理论阐释,经络、六经等等是其中常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理解和应用经方是有用的,特别对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各家的学说常常受到时代地域宗传的影响,其概念往往不一,导致各家有各家的伤寒,一家又一家的仲景。后人要通过各家的学说去破译各家的用方心得是比较费力的,不经过较长时间的读书和临证,要弄懂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对当今的青年中医来说,更是件难事。所以,我们在讨论经方时,要寻找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同时,也要在中医提倡一种更直白的、更规范的、更实证的表述方法及现代中医语言,要让青年们一听就懂,一用就会,对错一试就明,而且能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修正。
102、我读《伤寒论》,从不死背,只是经常翻。所谓的翻,就是检索,就是按我所需研究的问题来查阅。最多的是按方检索。将许多方的条文聚集在一起,看看这张方到底如何使用?仲景当年是如何用的?再查查现代人是如何用的?再看看我的临床是如何用的?这如何用?不仅仅是方证的识别,还包括用量、煎服法、剂型等。《伤寒论》的条文是临床事实,是真实的记录,但不是全面的典型的系统的记录。需要我们透过这些片段去破译整体,通过局部去了解全局。《伤寒论》不是教科书,而是医案类的临床实录。但善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条文理解张仲景治病用药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够继承前人的用药经验。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3 1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SFDfsakfdc 的帖子

SFDfsakfdc:在仲景论中,胃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并不等同于五脏六腑的胃,更不会等同于阳明 (2012-07-23 18:07)
说得对。
阳明与太阴,应是人体同一部位,或同一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的疾病特征。阳明与太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各自封闭、互不搭界的关系。没有阳明,也就没有太阴,反之亦是,没有太阴,也就没有阳明。就像地球的白昼与黑夜一样。日出天亮了,这时地球属阳,日落天黑了,这时地球属阴。没有日出就没有阳,没有日落就没有阴。阴阳的变化只是条件变了,而不是地球变了。阳明与太阴也是这样,是消化道的病性特征变了,所以出现了阳明和太阴的问题,而不是消化道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24 07: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引自“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4 1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对“六证”认识的很清楚。不过愚以为可以直接称其为“六证”,不必称其为“六经”,因为《伤寒论》并没有“六经”说。这样就更明确易懂,可以说“六证”出自八钢。而“六经”不一定出自八纲,也可能出自“十二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24 1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现代中医语言”。黄煌老师也认识到这是一项大工程,非常庞大的工程,非某个人的力量所能胜任,需要组织机构,需要集体的智慧。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恐怕还不止局限在“中医”领域。
关于《伤寒论》,我们的前人争论了多少年?我们的后人还打算再争论多少年?当然,就个体而言,学习、思考、争论、进步。。。。。。是必须的,有益的,但如想“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则非哪个人的力量所能及。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4 12: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论的发生,是出于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见,是出于看问题的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深度。每一个人,其学习,实践,师传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各方面都相同,但是各自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所以,争论必定会有,前人有,后人有,永远都会有。能达成共识当然好,不能达成共识也没有什么,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讨论问题。不能求同,可以存异,讨论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要不是走向极端的争论,总会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2-7-24 13: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讨论的好热闹,好帖啊,咱凑个热闹,伤寒论最不能忽略邪正虚实之势,就虚寒而言,胃虚为主要矛盾时它就是虚不是实,但是当寒或者湿或者其它成为主要矛盾而成寒实时,则转为一定意义上的实证,这就如所谓阳明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相仿,主要在于邪正进退,以这个眼光来看伤寒或许不会被名字局限,而活泼起来,仅供各位达家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4 13: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和太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消化道中表现出的热与寒的问题。热属阳明,寒属太阴,实属阳明,虚属太阴。因为寒者其阳气必虚,所以,消化道的寒实证,也应属太阴,就像白术附子汤证的大便结硬,只能属太阴,而不能属阳明。愚以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否则阳明有寒实,太阴也有寒实,那么阳明和太阴就无法区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2-7-24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这白术附子汤之类,还有很多热性的下药呢!都是可以针对寒结的,要不离乎伤寒不止于伤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胡老对“六证”认识的很清楚。不过愚以为可以直接称其为“六证”,不必称其为“六经”,因为《伤寒论》并没有“六经”说。这样就更明确易懂,可以说“六证”出自八钢。而“六经”不一定 .. (2012-07-24 12:00) 
十二经那就属经络说了,六经即六证,不才我还第一次听说,看来您对胡的八纲学不但钻的很深,还能道出自己的新意,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4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性的下药,更不属阳明了。阳明为热结,必不能与热性的下药来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2-7-24 1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阳明太阴都是为了说法上的方便,思考下,如果没有这些名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4 13: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阴阳这些名词,那就只能是“有是症用是药”了,西医就是如此,西医不讲阳明也不讲太阴,但是西医也能对症用中药。所以有不少人说中医理论是瞎掰,说不清楚呀,阳明寒实与太阴寒实有什么不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5 1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十二经那就属经络说了,六经即六证,不才我还第一次听说,看来您对胡的八纲学不但钻的很深,还能道出自己的新意,佩服!
 (2012-07-24 13:30) 
“六证”非“六经”,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只是认为“六经”说,把伤寒的“六病证”看成是“六经络”证了。“六病证”与“六经络证”有同有异,不尽相同,可以联系,但不能把“六病”视为“六经病”。 我很敬佩胡老的伤寒学说,反复阅读过胡老的伤寒论讲座。胡老并不认为“六病证”是“六经络证”,只是习惯上把“六病”说成“六经病”了。看胡老对六病证部位的分析法,就知道胡老不认为“六病”是“六经络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6: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六证”非“六经”,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只是认为“六经”说,把伤寒的“六病证”看成是“六经络”证了。“六病证”与“六经络证”有同有异,不尽相同,可以联系,但不能把“六病”视 .. (2012-07-25 12:15) 
目前我重点学习八纲辨证,未来会研究经络学,八纲+经络。这并非是一厢情愿,而是读了大量医案后得出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5 21: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刺激经络起到补泄作用是通过刺灸穴位的方法达到的。药物起到补泄作用是通过方药内服的方法达到的。《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六经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一个认知系统,前者主要是认知刺灸外施的作用效果,后者主要是认知方药内服的作用效果。治疗方法不同,病人的反应特点就会不同,也就决定了认知上的不同。事实上,“六病”非“六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1: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刺激经络起到补泄作用是通过刺灸穴位的方法达到的。药物起到补泄作用是通过方药内服的方法达到的。《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六经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一个认知系统,前者主要是 .. (2012-07-25 21:28)
我不是说针灸,而是研究六经脉证与经络的关系。裘沛然讲:“伤寒六经乃是十二经病候的充实和发展....”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7-25 22: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经充实了十二经?不会吧?充实了怎么会十二变成六了呢?伤寒论六证是人体表、里、中部的病证之阴阳属性的反应,内经十二经是经络走向的脉络之阴阳属性的反应。伤寒论六病消除了,六证就没有了。内经十二经病消除了,十二经依然存在。将本不是一个认知系统的辨证方法不自觉地套在一起,模糊了两种认知方法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754

积分

29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心是一朵花,一花一世界

Rank: 3Rank: 3

积分
754
发表于 2012-7-26 09: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胡老的书,对中风病的问题也保留个人意见。古人对中风病的认识就是风邪入中,用的就是扶正解表的续命汤类方,而且确实是有效的,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经典病房用过,还发表过文章,事实如此,不必否认。当前西医治疗中风病喜欢用阿司匹林,这个药按中医来说就是解表药,能够发汗退热。但是中风病又不止是中风,所以古人分出了类中风,有气、血、火、痰等诸多病因,这些问题就不能用祛风法了。中痰者须吐,中热者须清,在上则吐,在下则攻,闭则开结,脱则收补,等等。当代人,少劳多逸,饮食厚味,气性又大,所以类中风多,痰热多,多须清热攻下,指尖放血,吞大黄粉,真中风很少。别忘了就算是课本,也保留了一个大秦艽汤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754

积分

29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心是一朵花,一花一世界

Rank: 3Rank: 3

积分
754
发表于 2012-7-26 09: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阳明太阴的问题,我觉得刘志杰老师说的比较好,以虚实概论,细处用“系病”和“属病”规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4:41 , Processed in 0.19941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