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85|回复: 18

[其他] 药秤减半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4-17 20: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删除。向跟帖人致歉。




上一篇:动物伦理为了人的尊严,鹅肝酱、裘皮大衣与归真堂
下一篇:钱学森之问---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离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2-4-17 2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渊雷师承章太炎先生,这一说法当是从章太炎先生而来。我的太老师张大昌先生也有药称减半之说,似出自孙真人“金银丝珠药品皆半称”我没有核实过。不过,徐大椿用经方,一两按6-8克折算,也与度量衡的一两15克相比,也是半量应用。也可作为“药品减半”的例证。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葭航先生也是按6克折算(上世纪40年代),老先生用古钱推算的,大约在13克,与近年考古证据15克接近。先生为什么采用6克,我不知道,我在整理他的文献资料时发现葭航先生严格按此比例。
   谢谢沙丘沙,希望更多有识者提供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2626

积分

633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26
发表于 2012-4-17 21: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秤减半

1. 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考证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dd4df993daef5ef7ba0d3cbb.html
  
2《伤寒杂病论》药物剂量的考证研究-徐成贺
http://www.fuxzy.cn/viewthread.php?tid=8427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物计量单位的争议问题  2008  pdf

4.经方剂量溯源、传承及考证 《伤寒杂病论》方剂非标准重量 ...
http://nbwyy.cnkme.com/assets/attach/0002/1096/639689518.swf

5. 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研讨
1959年出版的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伤寒论语译》根据唐《新修本草》中一段文字,
认为东汉时药秤是普通秤的二分之一
http://www.621m.cn/search/doc/150031

6 浅谈经方之剂量换算
http://szjz100.com/news.aspx?id=30
1959年出版的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伤寒论语译》根据唐《新修本草》中一段文字,认为东汉时药秤是普通秤的二分之一,得出“一两”约合6.969克。朱文惠等也持此说,认为“一两”约合7.8克,并云“仲景在度量衡上,药物用小秤,煎液用今秤(大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SYZR提供重要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17 2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源于陶弘景《本经集注》的这句话:

“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秤)唯有仲景,而已涉晋(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晋(今?)者尔。”

这段话的要点是“古秤皆复,仲景秤用今”(即仲景秤是古秤的1/2),而“仲景秤用今(或晋)”应该是说仲景方用的权衡同南朝官制权衡(约13.8克左右)。后人根据这段话推测的。我个人认为属于误读——此论侧重于“古秤皆复”,而没有去追究南朝官制权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安的摧眉折腰事权贵,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17 2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标题马上就想到张大昌先生的提法。不过沙版主已经回答了。书中似乎说的是古代贵细之物均半秤,不独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17 2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沙丘沙 的帖子

沙丘沙:陆渊雷师承章太炎先生,这一说法当是从章太炎先生而来。我的太老师张大昌先生也有药称减半之说,似出自孙真人“金银丝珠药品皆半称”我没有核实过。不过,徐大椿用经方,一两按6-8克折算 .. (2012-04-17 21:14) 
章太炎先生无此说,此公对一两的古今换算变化不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孔洪谷的《同度记》,认为汉一两为“今”二钱五分;一是认为汉一两为“今”三钱。

其《古汤齐水药重量比例说》中用两种换算并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18 00: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所接触的资料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是近时代才出现的,属于小众观点,影响较小。

药物剂量古今换算众说纷纭主要是从清朝开始的。之前汉三两约“今”一两的观点牢固主流(虽也有异说,但多偏离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汤先生,我得好好琢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21 11: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考究者必须确立一个关键的认识,就是各种考究汉方实质剂量的方法中,从古方中非标准度量衡单位的药物进行实测的角度来考究的方法应该是最可靠、最逼近事实真相的。一旦确立了这个基点,则任何与这种考究方法所得结论相距太大的其他观点都是难以立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21 1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清楚清代、日本近代那些头脑不错的考证家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头脑进水了?或是因为他们没法看到宋本?或是先入为主,屁股决定大脑?对12枚大枣、70枚杏仁居然视而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21 19: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时代流行的汤剂煎服方法是“一天一剂,一剂熬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或早中晚各服一次)。”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

   今天中药提倡煎2次是有相关研究结论做指导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40%,二煎为30%~35%,两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20%。第一煎如果不把药液倒出,即使延长煮沸时间,有效成份也不能继续析出,因为药液浓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只有将第一煎的药液倒出,再加入清水煎煮,才可以把药渣中的有效成份稀释出来。所以今天提倡一包中药煮两次是有其研究理论依据支持的。但是两煎法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是两次煎煮的汤液合并后再分服,才符合古方的本质,因为药材有些易稀释,有些难稀释,第二煎时,各药材析出成分的比例与第一煎药液应该是有差别的,可能会影响到方剂的效用。而且第一煎与第二煎的药液浓度也有差别,合并再分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尽管认为汉代药秤是世用秤1/2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现代研究却认为取汉方实质剂量的1/2煎煮两次合并汤液基本可以等同古方一煎的汤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汉方一半的剂量而二煎合并汤液基本也算是符合汉方原剂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   我不清楚清代、日本近代那些头脑不错的考证家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头脑进水了?或是因为他们没法看到宋本?或是先入为主,屁股决定大脑?对12枚大枣、70枚杏仁居然视而不 .. (2012-04-21 12:00) 
       我至今不明白日本对汉量的换算为何差距那么大,甚至有点不靠谱。先入为主的可能性较大,要说他们资料不全可能性不大,丹波家族的藏书比中国已知目录还多。
    汤先生是这方面研究学者,愿听先生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   关于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考究者必须确立一个关键的认识,就是各种考究汉方实质剂量的方法中,从古方中非标准度量衡单位的药物进行实测的角度来考究的方法应该是最可靠、最逼近事 .. (2012-04-21 11:25) 
     说的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0: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   现时代流行的汤剂煎服方法是“一天一剂,一剂熬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或早中晚各服一次)。”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

   今天中药提倡煎2次是有相关研究 .. (2012-04-21 19:18) 
   有道理,可是水煎两遍不是今天才有。另稀释.饱和度说法似乎也疑。
  汉方煎一遍,如果按现在说法30----40%,那么15克的剂量也就没什么疑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21 22: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   有道理,可是水煎两遍不是今天才有。另稀释.饱和度说法似乎也疑。
  汉方煎一遍,如果按现在说法30----40%,那么15克的剂量也就没什么疑问了。 (2012-04-21 20:58)
关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一煎、二煎煎出率的研究,从我看到的资料来看,各种数据大同小异,连一些高级教材也是这种说法。至于比较权威的研究到底是谁做出的,我还真不清楚。还要留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4-21 2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       我至今不明白日本对汉量的换算为何差距那么大,甚至有点不靠谱。先入为主的可能性较大,要说他们资料不全可能性不大,丹波家族的藏书比中国已知目录还多。
&nbs .. (2012-04-21 20:42)
小岛尚质和丹波元坚等日本医家抓住“十黍一铢”不放。小岛尚质的考证大概是日本汉方小剂量的理论源头。另外,我怀疑小岛可能是受到江南前辈王朴庄的启发,虽然王是从“药升”入手的。

“十黍一铢”的问题近日我已在《剂量》文中专门补了一节澄清问题。

日人考证古剂量的问题,可说是先入为主。或说是选择性失明,我都觉得用词还是不够恰当,似乎还有一个更确切的词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还是没整出个头绪,手头资料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54 , Processed in 0.1859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