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384|回复: 2

六气感证要义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2-4-13 00: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六气感证要义.txt (73 KB, 下载次数: 24)

火·集说
    火分君相,君火少阴,相火少阳。少阴者,足少阴也,而手少阴寓焉。地二生火,火生必于阴,故手少阴虽为君主之官,而其火则根于肾,与肾中之火相感应。伤寒少阴病,所以必心烦,以心为君火者。不知其静而坐镇。有南面之德者,肾也,非心也。少阳者,足少阳也,而手少阳寓焉。胆脉循颈至肩,出入三焦之路,故胆火动,而三焦之火亦无不动。以君心不主运,而少阳行君之令,佐以木火,故名相火。以相火为天火者,只见其勃发之迹,而不知胆藏于肝,肝固同源于肾也。拙拟
    岁火太过,上临少阴少阳,少阴少阳之为火无异。少阴少阳司天,皆病本于肺,其淫胜之病无异。又《内经》论生化,每举寒暑燥湿风,五气而不及火,是知暑与火,虽二而一者也。鸡峰《普济方》,论外感诸疾而不分暑火,其亦有见于此矣。拙拟
    少阴为二之气,故少阴所至为暄,少阳为四之气,故少阳所至为炎暑。暄者温也。暑者热也。然温亦可谓热,热亦可谓温,如病温虚甚死,温该乎热也。人之伤于寒为病热,热该乎温也。暑以气言,则犹之温热。若以病言,则但可谓暑,而不可谓之温热,如汗出喘喝,气虚身热,必明著其暑状,示不与温热同也。所以然者,温热病是伏气所发,有发于阴,有发于阳,难以的指。暑气随感而发,必先伤手太阴,此皆经之凿凿可证者。仲景所以别出暍病篇,不与温病同论。今分暑与温热为两门,暑入暑门,已见于上,温热则属之火,而以备火之一气云。拙拟
    火原不仅有温热病,但非感证,例不收入。感证之暑,已隶于暑门。又有何者可隶于火,温热非火之甚者乎?虽非感而即发,要必温发于温候,热发于热候,与传经之先有他病者不同,以此与暑门区分畛域,庶几指归各定。
    伏气之说,发于仲景,实与《内经》符合。喻氏以春温为伏气,夏暑非伏气,《金鉴》亦以后夏至日之病暑,为随时而病,不知上文病伤寒而成温,已明示伏气矣。病暑即谓病热,非指身热气虚之暑病也。喻氏论不藏精之义极精,即以其言春夏之病,皆起于冬核之,岂非热病亦由冬不藏精所致。至吴鞠通著《温病条辨》,而全不及伏气之病,竟似古有伏气而今无伏气,其师法叶氏。而于叶氏所谓春温以黄芩汤为主方者,亦悖之不顾,真可怪异。拙拟
    伏邪发于春为温病,发于夏为热病,言其常也。然春时亦有热病,夏日亦有温病,温者热之轻,热者温之重,故古人往往互称。
    伤寒之邪,自太阳递入三阴,伏气温热,自三阴传出三阳。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夫不恶寒而渴,非太阳病而云太阳病者,以冬月伏藏之邪,感春令少阳之气,由内而发。其始固太阳也,寒闭成热,热铄其液,故发而即渴。表无邪郁,表里俱热,故不恶寒。延至三五日,或腹满,或下利,黄芩汤是正治之方。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则宜先以辛凉解其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或谓伤寒合病,或谓温病合病,周禹载更谓是伏气而非合病。按:黄芩一物,治少阳伏气,固为恰合,但下利可不藉甘枣。呕亦不宜姜夏,(详见后解。)仲景断不如是之疏。窃谓其方于伤寒合病为切,然治温病,岂可不主黄芩,即热病亦不能舍此一物,加减随宜,而不执其方斯可矣。拙拟
    白虎汤之治,或以为府病,或以为经病。按表里俱热四字,是用白虎汤之把鼻,石膏一味,善解肺胃之热,兼走表里,谓之经府俱病亦可。拙拟
    《伤寒论》主白虎汤有二条:一伤寒脉浮滑,一伤寒脉滑而厥。主白虎加人参汤有三条:一伤寒无大热,一伤寒脉浮发热,一伤寒若吐下后。沈尧封、王孟英以为中暍,他家则主伏气,然则温热之伏气与外感,非绝不可通,亦可见矣。
    温热病,用辛温发汗,多致不救。然有宜辛凉解散者,盖伏邪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之时,若不得外泄,必还入里而成可攻之证。益元散加葱豉、薄荷,即发汗之妙剂,或酌加神曲、浮萍、川贝母亦佳。
    王孟英云:伏气温病自里出表,先从血分而后及于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无苔。其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
更有伏邪深沉,不能一齐出外者,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秋月伏暑证,轻浅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此理不发自孟英,而孟英言之綦详,故备录之。虽与辛凉散解之旨颇异,然伏气之发,原无定处,难拘一辙。《难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此可为治温热病之法矣。拙拟
    温热病,其脉洪大有力,此阳证见阳脉也,可治。若脉来沉细微小,此阳证见阴脉也,必死。
    凡温热病,若发于三阴,脉微足冷者。多难治。
    但热无寒之温疟,是伏气为病,宜与温热同论,其余虽亦伏气,而其始受之因不一,例不收入。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伏暑。霜未降者轻,霜既降者重,冬日尤重。不入暑门者,以与伏气为类也。

火·方解
    葱豉汤  治病初起,头痛身热脉洪。
    葱白(一握)  香豉(三合)
    上二味,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日三服。
    葛稚川云: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豉汤治之。按此可知其为热邪非寒邪,在阳明不在太阳,何则寒邪因恶风恶寒,此但言身热?寒邪当脉数脉紧,此则以脉洪,证以仲景所谓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若合符节,凡虚人风热及伏气发温,初起时猝难辨识者,与以此汤最宜。
    葱白辛凉,启阳气外达,淡豉苦寒,散阴气上逆,邪正不使相干,而阴阳两无所伤,斯为温热病发汗至稳之方。拙拟
    温邪之发,阴必先伤,设有当行解救者。必兼滋阴之品于其中。昔人于葱豉汤加童便,栀豉汤加地黄麦冬,皆此意也。
    黄芩汤  证见前说。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后一服。
    伤寒合病,其寒水之气,与阳明合者,尚宜桂枝、麻黄,与少阳合者,岂其纯用苦寒?甘枣姜夏,为太阳而设,非为少阳。仲景之方,无间可觅。而邹润安谓呕而脉数口渴者,为火气犯胃,不宜加姜夏。王孟英谓宜用运茹,皆忘乎此方之为治伤寒太少合病也。若以治温病,则邹、王之说正合。然温病下利,止清热而利自已,不必以甘枣培土,转使邪滞,亦不可不知。拙拟
    《伤寒》厥阴篇云:伤寒脉迟,与黄芩汤除其热,腹中则冷不能食。可知黄芩汤证之脉必数,所治之热,必自里达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热,佐之以芍药者,盖欲清气分而又泄迫血之热,非二药并用不为功也。此亦邹说,与治温合,故节录之。
    白虎汤  治阳明病脉浮滑,表里俱热,自汗出,烦渴引饮,或加人参三两,方见暑门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解肌热,泄胃火,两擅内外之能,故用为君。知母泻火滋燥,故用为臣。佐以甘草、粳米,调和中宫。更设煎法,使苦辛寒之剂,得逗留阳明,而奏清肃之功。自热无不除,渴无不解矣。若日久气虚,必须以人参养正生津者,人参又不可少。
    白虎、承气,同为阳明府病之方,承气苦寒逐热,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
    猪苓汤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证与白虎相似,而主以猪苓汤者,所谓小大不利治其标也。利小便,何以不用五苓?盖彼由阴壅而脾虚,故以桂枝通膀胱之阳,即佐以白术崇土。此由阳盛而液伤,故以滑石入胃除热,又必以阿胶润液养阴。此四物于两方正为反对,讵可互施。至二苓泽泻,则均需以导水,不妨从同。然非恃有各当之主药,亦不能有益无弊也。拙拟
    治胃热何以不用石膏,以渴饮而小便不利,则有水蓄于中,非滑石能于湿中荡热不可也。拙拟
    详阳明病脉浮脉热七字,所发之热,在分肉肌肤间,不能于卫气无涉。卫为热郁,所以膀胱有阻,而病则在阳明。渴是胃热,滑石正荡胃热,可为阳明病之据。前人多有谓邪热在下者,岂以脉浮发热,为即太阳病欤?抑内发之邪,尚未达于中欤殆不能无误解也。拙拟
    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是汗少亦尚可欤?然猪苓汤本以利水,若无水而口干舌燥,即使无汗,亦不可与。此皆仲景言外之意,可体会而得者也。拙拟
    以上三方,仲景治温热之发于阳者。
    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若不瘥,与桔梗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喉咙少阴直脉所循,少阴病二三日即咽痛,明其伏邪内发急疾之至。甘草大甘,为土之正味,能制肾水越上之火,故独用以缓之,生用以清之。设不差,是肺窍不利,气不宣泄也。以桔梗开之,热自透达。但在二三日内,邪热未盛,可以甘草泻火而愈。若五六日,则少阴之下利呕逆诸证皆起,此法非所宜矣。
    甘草一味,徐忠可以治肺痿,邹润安以解药毒,皆极验,正未可忽视。加桔梗,即后人所称之甘桔汤,如用之中病自效,但勿视为咽痛通治之方。拙拟
    猪肤汤  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猪肤(一斤,王孟英云以猪皮去其肉肥,刮如纸薄,杭人能造名曰肉鲜,可以充馔)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即米粉。)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下利咽痛心烦,皆少阴病,惟胸满则疑于少阳。不知少阴脉之支别,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下利既泄其肾阴,其虚阳之上乘者,亦必因中土无权,纷扰于咽喉心胸经气所到之处,以其虚而非实。故胸满不至于痛,不必用攻陷之剂,此时伏邪初发,尚未由血及气,亦无事于苦寒伤正。猪、水畜而肤甘寒轻浮,自能从上引下而邪热以平。然下利非湿也,非加白蜜,不足以润燥益阴。患见于上下,则宜建中,非加白粉熬香,不足以悦脾振困。诸家聚讼纷如,似皆非允当,敢为此论之质之。拙拟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心烦不得卧,热证也。至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则非初即属热矣。初即属热者为阴虚,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见,则为少阴伏邪寒变之热,热耗其液也。尤在泾云:阳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气,或归于血,阴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血,必不归于气。黄连、黄芩之苦,合阿胶、鸡子黄之甘,所以生阴液而除邪热,芍药则约而纳之于血也。由是推之。少阴口燥咽干,不用调胃承气、小承气,而独用大承气,仲景之意,亦可见矣。
    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方见前。
    伏邪发于少阴,致心烦不得眠,而复下利,至六七日咳而呕渴,阴液之伤已甚矣。此时以阿胶咸寒入阴而滋之,自是要策。然愈利愈渴,愈渴愈利,阿胶一味,讵为足恃。其所以然者,热为之也,亦饮为之也。夫邪气自下而上者,仍须从下引而出之。猪、茯、泽、滑,荡热而兼利湿,配以阿胶之滋阴,则损其有余,即补其不足,一举而收全效,此足见仲景制剂之妙也。拙拟
    详少阴病用猪苓汤,则知阳明病之用猪苓,宁谓非伏邪由少阴而发,此尚在血分,彼则已及阳明。治阳明而亦兼滋其阴者,阴先伤也。彼此互参,其义益见,即证不同而治同,亦可于此得其旨矣。拙拟
    大承气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此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内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此条,或谓是伤寒传经之证,但少阴不由阳明传入,无传入少阴而有阳明承气证之理。或谓是寒中少阴,则咽痛有之。何至二三日即口燥咽干,且以大承气下之。尤在泾云:阳明居中土,为万物所归,故三阳三阴之邪,皆得还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证。盖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久伏之邪,发之势暴,肾将涸也。肾将涸,则入胃而并燥其土,土燥则实,不得不下。大承气汤内有芒硝,攻胃而即能救肾,所以为的对之方也。拙拟
    古人文辞简质,仲景云:宜大承气汤。即隐寓大承气证在内,其非大承气所有之证,则为特著之。或难之曰:彼条腹胀不大便,固宜以大承气与之矣,又何以赘为?曰:无少阴别证可据,以阳明病之证,系之于少阴,明其非阳明病云尔。拙拟
    三承气汤,无不有大黄,故承气之名,当属之大黄。承气者为血,大黄固血分药也。夫血随气行,亦血随气滞,气滞而血不随之滞者,是气之不足,非气之有余。惟气滞并波及于血,于是气以血为窟宅,血以气为御侮。遂连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为火,此时惟大黄能捣其巢穴,荡热除秽。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其加芒硝何也?肾为胃关,胃热足以铄肾,肾热亦耗其胃,不以芒硝直入下焦,软坚润燥,关门如何能利,燥屎亦安得下?故小承气无芒硝,只为和胃之剂,大承气有芒硝,即少阴温病亦可与,在得其意而善用焉耳。
    以上六方,仲景治温热之发于阴者。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瘛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风,痘疮黑陷。
    连翘(一两)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六钱)  黄芩(酒炒,一两)  薄荷(七钱)  栀子(八钱)
    上为末,每服四五钱,加竹叶、生蜜煎。
    硝黄得枳朴之重着,则下热因之而夺,得苓栀翘荷之轻扬,则上热因之而散,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张洁古去大黄、芒硝加桔梗,以手足少阳相火,俱下胸膈,游行一身之表,桔梗载诸药而上之,以去胸腹六经之热,名桔梗汤。余师愚又于桔梗汤加生石膏,以治疫疹初起。
    甘露饮  治丈夫小儿,胃中客热,牙宣齿烂,目垂欲闭,饥不欲食,及目赤肿痛,口疮咽肿,疮疹已发未发,又疗脾胃湿热,黄疸腹满,或时身热,并宜服之。
    枇杷叶  熟地  生地  天冬  枳壳  茵陈  麦冬  石斛  甘草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本事方加犀角,名加减甘露饮。(此乃以散作饮者。)
    烦热多由阴虚,肾主五液,胃为燥金,皆喜润而恶燥。燥则火升,热亦生湿,以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滋而补之。枇杷叶、枳壳清而降之。更以茵陈、黄芩折热而去湿,诸证无虑不平矣。若渴饮尿秘,则又以河间桂苓甘露饮为当。方附录:滑石四两,石膏、寒水石各二两,茯苓、泽泻各一两,白术、猪苓、肉桂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汤或新水调下。拙拟
    犀角地黄汤  治温热病邪入心包络,舌绛津亏。
    黑犀角(磨汁)  连翘(各三钱)  生地(五钱)  生甘草(五分)
    上四味,以水二钟,武火煎三物之八分,去滓入犀角汁和服。
    热传心包,舌绛津亏,八九日不解,医反治经,寒之、散之、攻之,热势益炽。得此汤立效者,盖犀角灵异之物,能于内外皆热之毒,悉举上行而散。连翘解客热,生地滋阴液,甘草和营血,专从事于心包而钜患始平。固非芩连膏知辈,所能越俎而代也。
    《局方》此汤有丹皮、赤芍,无连翘、甘草,此为王晋三所改。丹芍虽除血热,而性主攻逐下行,连翘轻扬,甘草甘平,则适如其分而不过。且以佐犀角,更为调剂有情,较原方自胜尔。拙拟
    万氏牛黄清心丸  治温热病热阻关窍。
    犀牛黄(二分五厘)  镜面朱砂(一钱五分)  生黄连(五钱)  黄芩  山栀(各三钱)
  郁金(二钱)
    上研末,蒸饼为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
    王晋三云:此丸古有数方,其义各别。若治温邪内陷,包络神昏者,惟万氏此方为妙。盖温热入于心包,邪在里矣。草木之香,仅能达表,不能透里,必藉牛黄幽香有情之物,乃能透包络而合神明,然尤在佐使之品,配合成宜。万氏以芩连山栀泻心火,郁金通心气,辰砂镇心神,正与牛黄式好无尤,是以得建奇功。若调入汤剂,则犀角、羚羊角、金汁、甘草、人中黄、连翘、薄荷,可随宜酌用。
    至宝丹  治中恶气绝,中风不语,热疫烦躁,气喘吐逆,邪气攻心,神昏头眩,口干不眠,及伤寒狂语。
    生乌犀屑  生玳瑁屑  琥珀(研)  朱砂(研,水飞)  雄黄(研,水飞,各一两)  牛黄(研,五两)  安息香(一两半,为末,酒研飞净,一两熬膏,用水安息尤妙)  龙脑(研)  麝香(研,各一两)  银箔  金箔(各十五片,研细为衣)
    上将乌犀、玳瑁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丸如桐子大,蜡护,临服剖,用人参汤化下,三丸至五丸。王晋三云:此治心脏神昏,从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牛黄、玳瑁、琥珀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朱砂、雄黄二箔,以重坠之品安镇心神,佐以龙脑、麝香、安息,搜剔幽隐诸窍。故热入心包络,舌绛神昏者,以此丹入寒凉汤药中用之,能祛阴起阳,立展神明,有非他药所可及。若病因头痛,而即神昏不语者,此肝虚魂升于顶,当用牡蛎救逆以降之,又非此丹所宜轻试。
    大黄汤  疗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大黄(胃)  黄连(心肝)  黄柏(肾)  栀子(肺,各半两,擘)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六七沸,内豉一升,葱白七茎,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猪肉冷水。
    此三黄汤之变,除六经之热。
    以上六方,凡温热证,无论外感伏气,但与方合,皆可施用。
    白虎加桂枝汤  治温疟,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温疟者,邪气内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脉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脉如其平时也。骨节烦疼时呕者,热从肾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白虎甘寒除热,桂枝则因其热而达之耳。




上一篇:陈治恒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举隅
下一篇:上海名医刘民叔治癌症琐谈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1

主题

0

积分

5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13 00: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學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88

积分

179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8
发表于 2012-4-13 01: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周岩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9:48 , Processed in 0.21636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