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11|回复: 3

补发:第八届全国经方研修班情报之湖北梅国强

[复制链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1-11-27 19: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八届全国经方研修班情报之湖北梅国强


仲景方治疗肺系疾病临证撮要
湖北中医学院  梅国强

肺系疾病常以咳喘为主证,与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有关。因脏腑功能联系密切,故咳喘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十分复杂。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虽有《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篇、《痰饮咳嗽病》篇,犹不能尽其意,大量相关内容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之学之独特优势,在于辨六经与脏腑、气血相关,从而阐发咳喘之病因病机及其进退出入,相互转化等,非独以肺为辨。其丰富的学术内涵,虽不能尽愈肺系诸病,然循其所论,思过半矣。笔者阅历有限,仅就体会较为深刻者,撮要于下。

一、肺寒气逆咳喘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是素有喘疾之人,肺受风寒侵袭在先,或因治疗得当,或因调理得法,而宿疾暂伏。若起居不慎,储冒风寒,则使寒邪内外相合,新感引动宿疾,肺寒气逆,遂使哮喘发作。既云“新感”,必是风寒表证明显,如鼻塞清涕、恶风自汗,舌苔白薄而润等。至于发热之有无,则未可限定,若邪正相争于表,程度较重者,则有发热,否则可无发热。有赵案,女,35岁。自幼患喘,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测得过敏源十余种,如灰尘、絮状物、风寒等。用激素等治疗,虽能控制其病情,但久服则副作用明显,减其量则发作,常需住院治疗,因而苦恼不已。来诊时,因感受风寒而复发,哮喘明显喉中嘎然有声,鼻翼微扇,轻度唇绀,伴咳嗽,白痰清稀。因病因病机,应与上述分析结合,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主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厚朴25g,杏仁12g,苏子10g,紫苑10g,冬花10g,百部10g,前胡10g,炒黄芩25g,鱼腥草30g。每日一付,七日后复诊,哮喘明显减轻,咳嗽好转,因而略事加减,治疗将近两月,以至哮喘平复,精神好转,可正常工作。后以上方作丸:桂枝200g,白芍200g,炙甘草100g,厚朴300g,杏仁200g,苏子200g,紫菀200g,冬花200g,百部200g,白前200g,炒黄芩300g,鱼腥草300g,一付,上药共熬,加白蜜2600g收膏,每日三次,每次一匙。一年之中,约需膏剂三料,可基本控制其发作。偶有小发,则临时加用汤剂1-2周即可。历时十年有余,坚持膏剂治疗,效果堪佳。
第43条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本条仍为肺寒气逆致喘,病因病机与上条基本相同,唯发病过程有异,即病者并无哮喘之宿疾,而是感受外寒之后,或因误治,风寒迫肺而喘,此次病起于感冒之后,已咳嗽半年未愈,时而干咳,时而咳嗽白粘痰,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风寒,自汗出,清涕,喷嚏,脉缓,苔白薄。此例并宿疾,而是感受外寒之后延误失治,肺寒气逆之咳,仍可主之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厚朴25g,杏仁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炒黄芩25g,鱼腥草30g。每日一剂,共服二周,症状基本消失。病者要求拟方以巩固疗效,考虑患者有高血压病、胆囊结石病史,故书方如下:桂枝200g,白芍200g,炙甘草200g,大枣200g,厚朴300g,杏仁200g,黄芪300g,紫菀200g,冬花200g,百部200g,白前200g,炒黄芩300g,鱼腥草300g,桔梗200g,冬花200g,钩藤300g,茺蔚子200g,僵蚕200g,金钱草300g。一付,上药共熬,加白蜜4600g收膏,每日三次,每次一匙。此膏剂先后略有加减,共熬三剂,从夏日服至来年春季,咳嗽未曾复发。
或问:前二例既云肺寒气逆之咳喘,方中何用黄芩、鱼腥草之类?曰:大凡咳喘日久,纵然以寒邪或寒饮为主,而多兼化热之象。此种热象常被主证所掩盖,不易发现,若能仔细体会,仍有苗窍可征。如白痰粘稠,不易咯出,或稀痰而咯出困难,心烦,口渴,脉数,舌边红等,为兼有伏热之象。《金匮要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篇第14条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即以烦躁、脉浮为热象,故以石膏清之。又大青龙汤证,只以烦躁为兼里热。笔者据其意,但凡察得一、二里热之征兆者,便于温剂中加入清热解毒之品。此种加味方法,对以寒(饮)邪为患者,似觉疗效甚佳,而对老年体弱,不发热者尤宜。盖以符合治疗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如黄芩、鱼腥草、白英、败酱草、忍冬藤等,可酌情选用。笔者用温剂治哮喘,常兼此法,下不重复。
二、外寒内饮咳喘
外寒内饮咳喘,根据病情轻重,常见者有二证,即射干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
《金匮要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篇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以方测证,本证当是外有风寒,内有水饮,寒饮相搏,壅塞肺气所致,见咳嗽,白痰,喉中水鸡声,恶风寒,无汗,或鼻塞清涕,或有发热,若在秋冬之时,四末不温等。以射干麻黄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为千古治咳喘之名方。有金某,女,68岁,咳喘病史约60年,缓解期有长有短,长则一两年不发,短则一年发作1-2次。一月前曾住院治疗,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病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Ⅱ型),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来诊,见咳嗽,黄痰,尚易咯出,微喘,甚则胸闷,心悸,可高枕平卧,下肢浮肿,脉数,舌苔白厚。乃外寒迫肺,与久伏之水饮相搏,兼以化热之证。书主于下:麻黄10g,杏仁10g,射干10g,炙草6g,细辛5g,干姜6g,紫菀10g,冬花10g,法夏10g,五味子10g,炒黄芩25g,白英6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泽泻10g。每日一剂,共服药三周,基本不咳,活动则微喘,浮肿消退,近期疗效堪称满意。
本方可治咳而不喘者,若依病机相同而投方,治咳亦佳。如陶某,女,50岁。咳嗽月余,喉间有痰声,不喘,白痰,胸闷,鼻塞,清涕,喷嚏,脉弦缓,舌苔中根部白厚。其证虽然不喘,但病机大致同上,故予下方:麻黄10g,射干10g,细辛6g,干姜10g,五味子10g,前胡10g,浙贝10g,炒黄芩10g,鱼腥草30g,白英20g。每日一次,服药一周。咳喘明显好转。以上方加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再服一周,诸症不明显。
外寒内饮之咳喘,尚有小青龙汤证,其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清痰,喘气,脉浮紧,舌苔白薄。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相比,外寒内饮,均较前者为重。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说明外寒较重;咳喘较重,痰不易出,说明内饮亦重。小青龙汤以麻黄配桂枝、细辛,则温散发汗之力强;射干麻黄汤以麻黄配细辛、生姜,则温散发汗之力较弱。小青龙汤以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为伍,则温化寒饮之力强;射干麻黄汤以射干、细辛、紫菀、冬花、五味子为伍,则温化水饮之力略逊。观此二证,轻重有别;观此二方,强弱有别,会其意用之即可。小青龙汤证,若在触冒风寒,表证明显者则多有发热,否则亦可不发热,故笔者以为,若求得外寒内饮之病机,不论发热与否,恒可用之。本方据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金匮要略•痰饮科咳嗽病》篇第36条“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则知本方既可治咳,治喘,亦可治咳喘相兼之病。其加减法,可参照上述射干麻黄汤之加减法。至于服小青龙汤后之若干变化,可参照《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张某,男,31岁。平素身体较佳,因夏日炎热,中午游泳约三个小时,回家后在空调房间休息(室温22℃),食西瓜及冷饮较多,晚餐又饮冰啤酒两瓶,至夜在空调房间睡眠,当时十分惬意。黎明前,因咳嗽而醒,白色泡沫痰,周身痠软,精神不振,恶寒。天明仍坚持上班,并自服“强力银翘片”,连续三日,方来门诊。诉微恶风寒,不敢用空调,汗出甚少,咳嗽加重,白色泡沫痰,日夜不得安宁,周身酸痛,头痛所幸尚未发热,食纳减少,二便自调,脉弦,舌苔白薄滑。此为形寒饮冷伤肺,游泳加空调,导致外寒侵袭,更兼冷饮较多,则内饮由生。寒饮相搏,丄逆于肺,故有前述诸症、治宜外散风寒,温化水饮,予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法夏10g,炙甘草6g,干姜6g,白芍10g,五味子10g,紫菀10g,冬花10g,浙贝10g,桔梗10g,陈皮10g。每日一剂,三剂之后复诊。诉汗已出,不恶风寒,身痛大为减轻,头不痛,饮食如常,咳嗽甚微,原方再进二剂而愈。夏天使用此方,固宜慎重,然脉证如此,惟此方取效便捷。
三、痰饮咳喘
痰饮咳喘之证候及其治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多有论述。其证多因脾肾阳虚,水气不化,津液停聚而成饮成痰。该篇第2条“……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第4条“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第8条“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第11条“隔上病痰,满喘咳嗽……”,第13条“肺饮不弦,但苦短气”,第12条“脉偏弦者,饮也”。以上脉证,皆可在痰饮咳喘中发生。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大法。以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为代表方剂,如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同为一证,何以治法不同?答曰:若病证重点在于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而成痰饮者,宜温中化饮,主以苓桂术甘汤;若脾损及肾,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成痰饮,则宜温肾化饮,主以肾气丸。至于“水在肺”、“肺饮”之类,则应析其微甚,亦可参照上述治法。今以苓桂术甘汤证举例如下:
刘某,女,36岁。病起于外感之后,历时二周,外感症候不复存在,而喉中有痰,嗽白痰甚较多,涕黄而稠,肩胛间区发凉,夜间为甚,头痛,以两太阳穴微甚,甚则自觉颞动脉跳动,纳差,二便自调,舌苔白厚腻,舌质正常,患者嗽白痰较多,而肩胛区发凉(背寒如掌大),脉弦,舌苔白厚,是痰饮内盛之象。头痛,为痰饮上逆,清阳不升所致,治宜温化痰饮,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焦术10g,炙草6g,黄芪30g,桔梗10g,浙贝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当归10g,川芎10g,防风10g。因其黄稠涕,故酌加白英、败酱草。每日一剂,共服三周,症状消失。
四、肺热咳喘
《伤寒论》肺热咳喘证,当以麻杏石甘汤证为代表。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上二条说明外感之后,汗不如法,或不当下而下之,使外邪内陷,入里化热,热邪炽盛,蒸腾津液,则发热汗出。热邪壅肺,肺失宣发、肃降之权,因而气喘。据病机分析,肺热气逆者,亦可为咳,故此证常可咳喘相兼。伴见口渴、心烦、苔黄、脉数等。“无大热”,指病邪由表入里化热,肺热壅盛,而表无大热,并非不发热。此为外感病过程中,肺热咳喘之典型证候。若就内伤杂病而言,则其证多不发热,亦无明显汗出,而脉证均与肺热有关。因无发热、汗出、故于麻杏石甘汤中,去石膏之寒凉沉重,而选加黄芩、鱼腥草、白英、败酱草、忍冬藤之属,效果较好。如高某,男,66岁。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嗽二月有余,白痰粘稠,不易咯出,胸闷,饮食尚可,二便自调,脉弦数,舌苔黄厚腻。此例虽为白痰,但粘稠不易咯出,脉弦数,苔黄厚腻,显属肺热与痰互结,肺气失宣之证,故化裁麻杏石甘汤予服:麻黄10g,杏仁10g,炙草6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10g,败酱草20g。每日一剂,共服三周,则症状消失。此为麻杏石甘汤与小陷胸汤全方化裁,对热邪兼痰之咳喘,而见胸闷、胸痛、舌苔黄厚腻者,较为有利。若所兼之痰不重,又无胸闷、胸痛者,可去小陷胸汤,酌加黄芩、白前等药。
笔者使用此方甚多,体会较多,认为灵活使用此方,对某些严重而复杂之证,其疗效常能超出意料。如邹某,男,59岁。风湿性心脏病史40年,联合瓣膜病变,以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加漏较为严重,常发心衰并肺部感染。于2008年2月作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2008年4月30日来诊,出院小结诊断为:1、双肺间质病变、双下肺感染、左下支气管扩张、双肺肺气肿、多个肺大泡形成。2、心肺改变符合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功能不全。3、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增厚。4、心肌增厚,钙化。5、甲状腺右侧叶占位性病变。6、纵膈淋巴结增多增大。7、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肝囊肿可能性大)。瓣膜置换术后月余,仍咳嗽白粘痰,痰中带血,不易咯出,气喘不能平卧,全身痠胀。活动困难,于休息状态下,有心悸、胸闷、气喘、仅可室内勉强行走片刻,而被迫停止。面唇紫绀,纳少,体力不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下肢浮肿、脉数,舌苔白厚腻,舌质紫暗,舌尖左侧有瘀斑。此例经手术治疗,虽然挽回生命,然其病情仍属危重。又因患者久用抗菌素,产生抗药性而疗效不佳;出院未久,财力不济,故转投中医。分析其病情,当是心痹在先,而少阴阳虚水泛,血脉严重瘀损,而肺朝百脉,故肺系首当其冲。因沉疴难疗,迁延时日,水与瘀血互为因果,五脏必受其累,因致五脏皆痹。刻下咳喘,白粘痰难出,痰中带血,紫绀,舌尖瘀斑等,当是痰热与瘀血互阻于肺。此为手术后,心病有所缓解,而病证重点在肺,故以下方试探而投:麻黄10g,杏仁10g,炙草6g,鱼腥草3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紫菀10g,冬花10g,丹参30g,三七粉10g(冲服),白英20g,每日一剂,服药一周后复诊,可以步行100米左右,微咳,白痰,痰中无血,胸闷、浮肿减轻,苔薄白,舌尖左侧有瘀斑,脉数。是服用本方初见疗效,故仍以上方为主,若白痰粘稠难出或黄痰者,加银花、连翘;水肿明显者,选加猪苓、茯苓、泽泻、金钱草、海金沙、葶苈子等;痰中带血明显者,加黄芩炭;止血比较稳定者,去三七粉、黄芩炭;胸闷胸痛者,加法夏、全瓜蒌、黄连、枳实。每日一剂,坚持治疗至7月3日,作胸部CT复查,与前述诊断相比,下肺感染减轻,仅左下肺较明显,胸腔积液消失,未见肺大泡。时至今日,患者仍在坚持中药治疗。其所用之方,如前述者为第一类,若于前方如去麻黄、杏仁、炙甘草。加法夏、全瓜蒌、黄连(小陷胸汤)为第二类。咳血较多时用下方:黄连10g,黄芩炭20-25g,大黄炭10g,浙贝10g,桔梗10g,紫菀10g,冬花10g,花蕊粉6g,红景天20g,丹参30g,旱莲草30g,野菊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茜草炭20g,为第三类。目前咳嗽较轻,痰中无血,紫绀不明显,无明显浮肿,活动较多则气喘心悸,可散步500米,休息片刻后返回,无明显症状。至于其后之变化,仍难以预测,惟尽心力而已。
五、痰热阻肺咳喘
痰热阻肺之咳喘,外感内伤均有,笔者所接触之病例,以内伤杂病或外感兼内伤居多,。若属外感者,多有明显外感过程,发热恶寒者较多;若内伤杂病之痰热咳喘,多不发热,少数病例恶风寒,此非外感寒邪,而是痰热阻滞,阳气不能通达所致,与湿胜伤阳之理互通。不论外感内伤,均有咳嗽,白稠痰,或白泡沫痰,难以咯出,或为黄、绿痰,胸闷胸痛。苔薄白,舌绛或鲜红等。见此病情,笔者恒以加味小陷胸汤主为,或问:大论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其病位似属心下胃脘。何能主治肺系疾患?答曰:诚然“正在心下”,而治肺、心疾病之理,则尽在“结胸”、“陷胸”中。如曾某,男,25岁。肺结核病史三年,咳嗽复发20余天,白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自觉燥热,口干,脉弦缓,舌质鲜红,舌苔中根部白厚,当属痰热相火上扰于肺,络脉受损所致、以清泄相火,宣肺化痰为治:银柴胡10g,黄芩炭25g,法夏10g,地骨皮15g,胡黄连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鱼腥草30g,金刚藤30g,忍冬藤30g,丹参30g,三七粉10g(冲服)。每日一剂,共服药二周,临床症状消失,脉缓,苔白略厚。是相火已平,而痰热未尽之象,为书下方巩固疗效: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黄芩炭20g,枳实2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旱莲草30g,仙鹤草15g,七付,煎服。同时以上方约20付剂量,加田三七200g作为丸剂续服,并属作系统抗结核治疗,年余后告知病证未发。
王某,女,77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病史多年。来诊时咳嗽,白痰少而稠,不易咯出,气喘明显,心悸,行走不稳,下肢浮肿,食纳尚可,二便正常,脉弦缓,舌苔中根部黄厚,质绛,唇绀。血压140/86mmHg。此例患者年迈体弱,而体弱良由痰热阻肺,瘀血相继所致。又肺朝百脉,而输布津液,今肺气不利,输布功能失职,故为水肿。以清热化痰开结,兼以活血泄水为法: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葶苈子15g,土鳖10g,红花10g,白英20g。共服药两周,诸症好转,浮肿甚轻,体力有所恢复。此证沉重缠绵,迄今已半年,仍在治疗之中。据痰热之多寡,阴伤之程度,咳血之有无,有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者,有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者。目前咳嗽数声,白痰甚少,活动后气喘,心悸、胸闷,不肿,在家人照顾下,生活可以自理。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数。以百合地黄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拟方:百合20g,生地10g,沙参10g,黄连10g,黄芩炭10g,枳实2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大青叶10g,丹参30g,苏子10g。虽无治愈之功,而有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之实。
六、枢机不利,痰热阻肺咳喘
七、枢机不利,湿阻三焦咳喘
枢机不利,痰热阻肺咳喘,主用柴胡陷胸汤加减:枢机不利,湿热阻滞三焦咳喘,主用柴胡温胆汤或柴胡蒿芩汤加减。笔者在《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1]、《加减柴胡温胆汤临证思辨录》[2]中,已有说明,兹从略。
八、肺热咯血
此言肺热咯血,指气分热盛或兼营血有热,损伤脉络之咯血证,治宜清热泻火,兼凉营(血)宁络止血。若纯属血分热炽,急需凉血散血,不在此类。《伤寒论》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治气分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沸水浸渍,取其泄热消痞之功,与肺热咯血无关。《金匮要略•惊悸吐衄胸满瘀血病》篇第17条,改变其方之用法(三味同煎),以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则与本证有关。“心气不足”,是指肺热炽盛,壮火食气。需要说明的是,吐血似乎为上消化道出血,其实应包括肺系出血(咯血)。观同篇第6条:“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可知。又《金匮要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篇第12条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亦可证明“吐”可指呼吸道出血。从临床实际出发,对热伤血络之消化道出血,或肺系出血,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选之方。如李某,女,50岁。27年前患肺脓疡,治疗而愈。26年前因咳嗽痰中带血,而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其后发作甚少,至5年前经常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咯血。饮反复抗菌素治疗,以致疗效不佳。来诊时咳嗽,有时痰中带血,有时为咯血,昨晚咯鲜血十余口。头昏,胸闷,气短,心烦,纳少,二便正常,脉沉细数,苔薄白,质绛。其证当属肺络久损,适逢痰热阻肺,肺络重伤。论其治法,清热降火,即所以宁络,宁络即所以止血。又需化痰,凉血宁络止血,书方于下:大黄炭10g,黄连10g,黄芩炭30g,丹参30g,丹皮10g,赤芍10g,大青叶10g,旱莲草30g,百合10g,生地10g,大小蓟炭各10g,茜草炭10g,花蕊石粉3g(冲服)。以此方为主。连续治疗月余,咳嗽甚少,咯血已止。并以上方作成丸剂,以巩固疗效。




上一篇:补发:首届国际经方班黄仕沛老师讲义
下一篇:《扁鹊心书》

2

主题

29

积分

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9
发表于 2011-11-29 2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18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莫讥我巫医小道,且羞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8 16: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国强老师是当代著名的经方家,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27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经方的追随者,学习者,践行者。

Rank: 4

积分
1027
发表于 2016-2-27 10: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6:04 , Processed in 0.19939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