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序
余友赵明锐先生,出身贫寒,童年备尝艰辛。然而,对学习非常勤奋,对祖国医学的学用,尤求其精。其造诣之深邃,医术之高明,在吕梁、晋中久负盛名。
赵明锐先生临床疗效之高自不待说。惟其对古代医学大师张仲景方剂的发掘颇具独到之处。
早年,先生曾将自己学习仲景方剂的独得之见陆续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等刊物,一时博得好评。近年,先生在繁劳防治之余,勤于教学,传授 祖国医学,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汇集成书。书成之后以初稿示余,并嘱为之作序。余自幼学习西医,对祖国医学很少涉猎,对中药只略知一二。故虽欣然 遵嘱,但自知力不从心,恐写不出本书的真谛,只为引为之砖。
此书系赵明锐先生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病症疾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汇集。所选方剂和治疗病症,皆经反复实践,取其临床疗效卓著者方才编入。经方 的特点之一是药物配伍少而精,服用中可免刺激胃;特点之二是疗效高,疗程短,避免慢性病变和后遗症;特点之三是药源丰富,可就地取材。故可大大减少患者的 经济负担。由于赵先生刻苦钻研,胜不骄,败不馁,“学于此而不囿于此,师于古而又不泥于古”,更具有不懈探索精神,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诸如: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确有缩短疗程之效;对于慢性肝炎立方用药具有防止肝硬化之作用;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治愈者也不乏其例。又如: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非真菌性的皮炎和“顽癣”,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和缓解冠心病的症状,用候氏黑散治疗高血压等,均获较佳疗效。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它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的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发挥,扩大了治疗范围,而且在临床中得反复验证。
本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总结,论证准确,逻辑严密,药病相投,深中肯綮,不鹜虚夸,专求实效,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西医学中医者以及中医院校师生借镜,并可为研究经方者之助。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医学博士
山西省汾阳显卿王清贵谨识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
桃核承气汤
本方为张仲景所创重点方剂之一,不论是在临床上运用之广泛,还是疗效之可靠,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原方由桃仁、大黄、桂 枝、芒硝和甘草组成。方中桃仁能破血、活血行瘀血,止由血脉阻滞引起的疼痛,并能除蓄血、解凝,消散因击扑损伤造成的蓄血、积血,疏肤腠之瘀血,散肝经之 血结。据《中药大辞典》载,本药有抗凝的作用,以及较弱的溶血作用,故作为方中的主治药。其次是大黄,同样有破积滞,行瘀血的作用,能推陈致新,并能通利 宣散一切气滞,也就是说,能调血脉,利关节,泻诸壅滞。据《纲目》载,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桃仁与大黄相伍,对于活血逐瘀的作用,确是珠联璧合,相得益 彰。发汗解肌是桂枝的主要作用,但在本方中却是用以温经通络,宣阳行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疑,所以凡化瘀活血剂中,温经通阳的药物必不可少。软坚、化 积、消痈肿是芒硝的专长,《药性论》载,能消散恶血。甘草除有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外,《别录》载,并有通经脉利气血的作用。以上五味药组成了破血逐瘀、温 通经络的桃核承气汤。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太阳病经证不解,病邪随经侵入太阳之腑,且其人平素少腹积有瘀血,今又热结于下焦与瘀血相搏,因而产生少腹硬 满,如狂,发狂的蓄血证。关于蓄血证的“血”,究竟“蓄”在哪里?历代医家意见颇不一致,归纳下来有以下诸说:“少腹部位”、“下焦少腹”、“下焦血 分”、“小肠”和“膀胱”。这些说法都是受“太阳经”和“膀胱”的约束,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蓄血证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其蓄血的部位在大肠,用桃核承气汤 治疗应手取效。
本方最基本的作用是以驱逐瘀血为主,兼攻邪热,因而可以治疗由瘀血阻滞造成的多种疾患,适用于实证、热证、阳证。如属虚寒证,或邪实正 衰,以及陈旧性的瘀血疾患,则宜慎用,不可妄投。因本方属攻尅之剂,对体质过于虚弱的患者未免有虚虚之弊。桃核承气汤究竟可以治疗那些病症?参阅国内外历 代医家运用本方的治疗情况,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下焦蓄血而致腹痛,并上扰神明所引起的如狂、发狂病证。
2、因瘀血阻滞而致血溢脉外,引起的吐血,衄血,以及妇女的崩漏等病证。
3、妇女因瘀血引起的痛经等病证。
4、产后恶露不下,腹痛喘息欲死,或腹中疼痛和胎死腹中。
如上所述,本方在治疗瘀血、郁血的病证方面,运用甚为广泛,但是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它的作用并不仅仅如此,还可治疗多种疾病。分述如下:
一、肩痛
肩痛,即肩关节痛,又名“肩不举”(见《灵枢◎经筋》),也名“肩背痛”《见《内经◎藏气法时论》等篇)。对病因的论述偏重于风寒湿等邪。 据《针灸甲乙经》卷十载:肩背痛偏后,常与背痛并见,治宜祛风化湿;肩痛偏前,痛连手臂者,治宜祛风清热。又认为是多因风、湿、热等邪所致。
肩关节痛,劳动人民患此症者甚多,虽为小疾,但是经年累月不愈,甚为痛苦。本人早年开始临床工作时,对此病一直是遵循着古人一般法则治 疗,对少部分患者间有获效者,但大部分效果总是不十分明显。因此症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患者,青壮年患此病者甚少,故日本学者有“五十肩”之称。本病除因风 寒湿热邪侵入以外,尚有因强力负重,用力失当,跌扑损伤,最易造成血脉破损,血溢于脉外,沉着于肌肉之间,即为“离经之血”,‘死血”、“瘀血”阻滞经络 所致。如《灵枢◎贼风》中所载;“若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而不去……血气凝结。”如不能即时活化,必然阻遏血脉的正常运行,即“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于是 发生肩关节疼痛。证见肩关节或肘关节疼痛难举,伸屈不便,或痛如针刺,或日轻夜重,或麻木憋胀。以后一直在通经祛瘀方中寻求。由瘀血阻滞造成之肩关节痛, 瘀必化热,桃核承气汤既能攻瘀导滞通络,并兼攻邪热,所以用之效果非常理想。于是以后凡遇此病,即以此汤投之,大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治愈。疗效既速, 药价又廉,应当广泛运用。
典型病例:
王某,男,年过五十岁,赶马车农民。右肩部疼痛已廿多个月,而且越来越重,诱因不明。经过服中西药、针灸、拔火罐,按摩等多方治疗,毫无效 验。现证是右胳膊肩关节疼痛难举,前后左右伸屈都痛得咬牙切齿,局部无红肿现象。给以桃核承气汤加当归、川芎、丹皮,制为散剂日服12克。服三天后右上肢 全部肿胀,疼痛更甚,又继服两天,大便变稀,日三至四次,局部肿胀消退,而疼痛也随着减轻。服十日后,疼痛己减去一大半,共服药三周痊愈。
二、酒渣鼻
酒渣鼻古名鼻赤。《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肺风、赤鼻、鼻准红、鼻齄。虽为小疾,也并不影响健康,但缠绵不愈,殊失雅观。病因一般由脾胃湿热上薰于肺所致。治宜清热,散结、凉血。《医宗金鉴》:内服凉血四物汤,外搽颠倒散,经过临床实践也有一定疗效。
另外还有一种因瘀血、热邪郁于经脉,循经上冲面部所造成的酒渣鼻,临床颇为多见。这种证侯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患者,证状的特点是凡月经来前比 较严重,月经过后就自然好转。仲景用本方治下焦蓄血,此证也多由于下焦瘀血导致,故用本方解郁活血,使瘀血热邪不致上冲,此即治本之法。
典型病例:
刘某,女,二十四岁,未婚。鼻尖部以及环口布满鲜红疹子,已经三年多了。每逢月经前更为增重,经后逐渐好转,夏季加重,冬天较好,并伴有行 经时腹痛、头晕,余无异常。曾外搽、内服各种药物无效,患者颇为此苦恼。投以桃核承气汤加当归、川芎,共服一个半月,诸证痊愈。曾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三、顽癣
“顽癣”之病名,见于《外科正宗》。《医宗金鉴》所记载的“干癣”、“风癣”、“牛皮癣”、“松皮癣”的描述,也与本病的临床所见相类同。 在发病机理方面,多认为是风、湿、热、虫四者与气血相搏为患。发无定处,初见皮肤发痒,后起淡褐色粟米样丘疹,病损逐渐扩大,互相融合,形成肥厚皮损,搔 痒明显,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痛苦难忍。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治疗方法不少,都有一定的疗效。笔者用活血化瘀的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因病 例不多,不能说明问题,有待今后脸证。
典型病例;
白XX,男,64岁,退休工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近因感冒复发而住院,经治疗证状缓解。另外患者患有顽癣十多年,两膝下皮肤粗糙,变硬,增 厚,搔痒难忍。多年来用各种内服、外用药物治疗无效。给予桃核承气汤加丹皮、当归,服二、三剂后,即感到有明显效果,共服八剂,证状完全消失。
按:1、此病虽为风、湿、热、虫蕴郁肌肤,但多因局部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血脉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所致。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是通过活血化瘀,清热,使血脉畅行,肌肤得养而获效的。
2、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反复,其身体虚弱可想而知,但由于气管炎刚刚缓解以后,连续服了桃核承气汤八剂,将顽癣证状完全消除,而未引起任何虚弱证候。这就说明此方对于稍涉血气虚弱的患者,也并非绝对不可服用,只要辨证准确,加减适宜,还是可以适当采用。
四、瘾疹
瘾疹,与西医的荨麻疹颇为相似,其疹形高起皮肤,时隐时发,疹形大小不等,丘疹初期鲜红,剧痒,灼热,属风热蕴于血分。如调治失误,致风热 郁久,营卫运行涩滞,形成郁血型皮疹,可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主要证状是发病的部位不定,多发于全身,疹形突起,颜色鲜红,压之稍有褪色,搔破渗出鲜血, 大部患者日轻夜重,搔痒难忍,并见口干舌燥或身热,脉证皆实。用一般消风祛湿,止痒之品,鲜有效验。用桃核承气汤清热,活血,化瘀,每获显效。
典型病例:
刘师父,40多岁。患瘾疹两个多月,疹子既多且大,布满周身,疹形突起而鲜红,搔破后流出鲜血,搔痒难忍,日轻夜重,睡眠颇为所扰,痛苦万状。曾用中西药治疗,两个月来证状毫无改善,笔者给予桃核承气汤加当归,川芎,三剂而愈。
按:瘾疹属于郁血类型的,临床上并不少见,在治疗方面如以消风、凉血、祛湿以及止痒之法,取效较难。本例患者皮肤科医生曾用过不少药品,连 续治疗二个月之久,病情有加无减,服桃核承气汤仅三剂就痊愈了。桃核承气汤一方,临床医生很少用来治疗皮肤病,其原因是认为此方只限于攻里之剂,忽视了它 的全面功能,因而使这个有效的方剂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非常遗憾。
用本方治疗皮肤病,也可加丹皮、当归、川芎,以加强其活血化瘀作用,效果更好。
五、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为眼科常见病。见《审视瑶函》。又名努肉攀睛、胬肉、瘀肉攀睛等。即翼状胬肉。此病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郁而化火。火为阳 邪,其性上炎,火热郁于血分,循经脉上扰目系,可使脉络扩张充血瘀滞,聚于局部,所以出现有胬肉蕴肿高胀,此属血热血瘀。证见胬肉蕴肿,由眦角发出,似昆 虫翼状,横贯白睛,渐浸黑睛,甚至于掩及瞳孔,自觉碜涩不适,影响视力。治疗用药除了清热泻火,还需活血化瘀。以桃核承气汤清热凉血,祛瘀导下效果甚好。
典型病例:
王某,男,二十八岁,机关干部。下乡归来发现左眼内眦胬肉增大,充血努胀,逐渐横贯白睛,有渐侵黑睛趋势。曾两次手术治疗,但随切随长,患病先后四个多月,续有发展。后服桃核承气汤十余剂,基本治愈。
六、血淋
“淋”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血淋,淋证之一,出《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主证为小便涩痛有血。《医宗必读◎淋证》又分血虚、血冷、 血热、血瘀四种类型。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血瘀类型。证见尿时茎中痛如刀割,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硬满。血淋病属瘀血类型的,临床上比上述三种见证要多。
血淋之病,主要由于实热之邪结于下焦,或因心火炽盛下移小肠,以致热邪蓄结于膀胱,热扰于血分,损伤脉络。病因病机,虽多由于火旺所 致,但有虚火实火之不同。实者为热甚邪实,毒热亢盛,灼伤血分。虚者由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虚火扰于阴血所致。在治疗方面,实者宜清热泻火,解郁化瘀, 虚者宜滋阴降火养血。所以桃核承气汤治疗血淋,是适用于实热类型的。
典型病例:
张某,女,十九岁学生。暑热之天,在烈日下强烈劳动,感到小便短涩不利,一、二日后出现尿中带血,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小便点滴淋漓不 易解出,一昼夜小便四、五十次,少腹胀痛,身热口渴。经用抗菌素及呋喃之类的药物治疗十数日,时好时坏未见明显效果,遂改服中药。诊得其脉弦大而数,舌 红,苔黄,口干舌燥。给予桃核承气汤加黄柏、知母、丹皮水煎服,日服一剂,服二剂后病情有明显好转,先后共服七剂痊愈。
七,经期发狂
妇女经来狂言谵语,据《竹林寺女科》载,多因月经来时多触烦怒,肝气逆乱,血随气逆,上攻于心所致。治宜舒肝宁心。
除《竹林寺女科》之论述外,尚有因热与瘀血相搏而引起的经期发狂更为多见。如《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血自下,下者愈……。” 即是此意。由于感受实热之邪结于下焦,侵入血分,阻滞气血运行,产生瘀血,热与瘀血相搏,上扰心神,神明失聪,使人如狂、发狂。治宜清泻火热之邪,破血下 瘀,瘀、热去而心神得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此病有良好的效果,如在经前服用效果更佳。
典型病例,
向XX,教师,二十多岁,未婚。每到月经来潮时即成癫狂状态,妄见妄言,哭笑无常,夜寐不安,月经过后,不治自愈,数月以来皆是如此。经患 者的母亲回忆,此人有痛经史,曾于数月前重感冒一次,那时正是月经期,以后即患此病。患者来就诊时,正是发病的时候,也就是正在月经期。虽然胡言乱语,嬉 笑不常,但在问诊时还能够控制,准确的回答。经服桃核承气汤加减四剂而愈。随访数月,概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平素有痛经史,结合当时的证候,显然有瘀血阻滞,正值经期发生了感冒发热,外感热邪侵入下焦血分,以致瘀血不行,而引起发 狂。其发病的机理和《伤寒论》中的蓄血证相同。即“瘀热”所致。如瘀血不与火热结合,仅能为癥积而已,不能发狂,只有热与瘀相挟,瘀浊才能上行清道而扰及 神明。如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说:“热甚则血凝而上干心包,故神昏如狂。”故用桃核承气汤攻瘀兼清热,取得了速效。但是,这和《伤寒论》中所载的热入血室 有根本上的区别,此有瘀血,彼无瘀血。所以在治疗方面,蓄血证是以驱瘀为主,而热入血室则是以疏解(小柴胡汤)针刺(期门)泄肝热为主。
结语
总之,桃核承气汤是一个驱逐瘀血的良好方剂,它的作用决不仅仅限于治疗以上所举的几种病证,如能正确掌握,灵活运用,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笔者在临床运用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本方治疗部分皮肤病,如能药症相吻合,有惊人的疗效。如顽癣之白案,瘾疹之刘案,其疗效出人意料之外,惜病例不多,望同道继续验证。
2、证属实热者用此方宜服汤剂,其性猛,其效速。证属寒凝血瘀者,也并非绝对不可服用本方,而是应当慎用。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可加大桂 枝量,或酌加一些温补之品,制为散剂或丸剂,缓缓服用,也同样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服药过程中也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除体质过分衰弱的以外。
黄土汤
黄土汤是仲景用来治疗先便后血,血在粪后,血色紫黯的远血证之有效方剂。原方由黄土、甘草、生地、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共七味药组成。 黄土即伏龙肝,为方中的主要药品,据《日华本草》载:“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又据《本草便读》载:“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 用之。”附子能除脏腑陈寒、三阴厥逆。据《医学启源》载:“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附子配白术,温阳健脾,可治疗由脾胃阳虚引起的一些病 证。阿胶据《纲目》载:“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配以生地可以滋阴养血。黄芩以缓附子辛热而动血之性,是为反佐之品。总之,本方具有明显 的温阳健脾以止血的作用,并且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脾,因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由于中焦脾阳虚衰,脾不统血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候, 如吐血、便血、衄血、崩漏、下血以及紫癜等证。
《金匮要略浅注》:“其方也主吐衄,此即金针之度也。余每用此方以干姜易附子,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取效更捷。甚者加干侧柏四两、鲜竹茹六斤。”
《血证论》:“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漏之总方。”
《类聚方广义》:“治吐血下血,久久不止,心下痞,身热恶寒,面青体瘦,脉弱,舌色刷白或腹痛下利或微肿者。又治脏毒,痔疾,脓血不止,腹痛濡泻,小便不利,面色萎黄,日渐羸瘠微肿者。”
出血的病因很多,病理病机也比较复杂。虽然如此,但综合起来不外乎虚实两个方面。实者多因火邪与气郁,使血不行常道所致,虚者则因脏腑功能 不足所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肝脾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阳不足,中气虚寒,失其统摄之权,则血液不行常道而妄行、逆行,因而造成虚寒型的出血证,其临床特点 是血色紫黯,久治不愈,或兼腹痛绵绵,喜热怕冷,脉象沉迟等脉证。本方用来治疗由于中阳虚衰而形成的各种出血症,效果甚佳。
一、胃出血(属虚寒者)
由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暴食暴饮,日久损伤脾胃之阳,使脾胃虚寒,经年累月不愈,必然使脾胃之血络受伤,瘀血阻滞,发展到脾胃气血俱虚, 消化和吸收转输的能力愈来愈低,而生化气血之源也相应的越来越缺乏,互为因果,逐渐形成虚寒重证。脾阳虚衰,除运化功能失常外,更兼不能统摄血液,于是虚 寒型的肠胃出血由此而生。
其临床表现:胃脘痛,纳呆,消化迟滞,痛有定处,或夜间痛甚,得食痛剧,或痛如刀割,大便匿血或吐黑血,或手足厥冷,脉沉迟无力,颇似 现代医学之“溃疡病”。这种病在治疗方面应以标本兼治之法,温阳补中培其本,摄血养阴固其标。黄土汤为比较理想的方剂,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对方药的加减恰 当,结合患者调养适宜,则对改善临床证状和器质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如果虚寒胃痛未发展到脉络受伤,没有出现出血或大便隐血的症状,则非本方适应症。
典型病例:
李XX,男,55岁。平素饮食十分不规律,三年前开始胃脘部疼痛,起初只是进冷食之后轻微疼痛,以后逐渐增重,伴有食欲不振,吞酸吐酸,有 时吐清水,饮食渐次减少,身体衰弱,倦怠乏力,喜热怕冷。近一年来病情更加严重,每于食后胃部胀满疼痛,每次约持续1-2小时,有时便黑粪。曾经钡餐造影 诊断为胃溃疡。给予对证治疗,效果不佳。脉沉迟无力,唇淡口和,舌胖色淡,大便稀薄,手足不温。根据以上的病情考虑为虚寒胃痛,胃络受伤,给予黄土汤加减 治疗,日服一剂。连服五料以后病情减轻,胃痛隐隐,大便未见黑粪,继宗上方治疗共服50余剂,诸证消失。后以上方加减化裁配制丸药,共服三个多月,随访三 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虚寒胃痛证,主要是由于长时期以来饮食不节,形成脾虚胃寒,中阳不振,运化无权,则现食少,消化迟滞,大便稀而手足不温等证, 脾阳虚衰不能统血,脉胳受伤,故便黑粪。治疗原则当以温中和胃,健脾止血。黄土汤治疗此病可谓标本皆宜。患者便黑粪断断续续虽已一年有余,但仅服五剂黄土 汤后再未复发,而胃痛也有显著减轻。此后一直以黄土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共治疗半年,而获得痊愈。这一种病证,不论中西药品治疗,在短时间内都难以治愈, 但是只要医者坚持治疗,患者耐心服药,紧密配合,彻底治愈也是很有希望的。
二、崩漏(属虚寒者)
崩漏属虚寒者,其见证为出血淋漓不止,血色黯淡,面色萎黄,气怯懒言,缠绵不愈,并兼有食欲不振、腹泻肠鸣、手足厥冷、唇淡口和、脉虚细迟缓等一派虚寒之象,皆因脾阳虚衰,不能统血所致。治宜黄土汤温阳散寒,健脾补中,滋阴养血。典型病例:
李XX,女,42岁。阴道不规则的出血半年之久,一个月以内几乎有二十五、六天出血。血色紫黯,淋沥不断,时好时坏。伴有胃纳不佳,腹部冷 痛,腰痠腿软,白带量多,色清不臭,下肢轻度浮肿,面色(白光)白,喜热恶寒。舌淡质厚,苔白,脉迟弱无力。前医曾屡用补血、凉血之剂治疗,效果不佳。根 据其脉证,为脾阳虚弱失其统摄功能,前医又多用寒凉之药,补血、止血则势必使阳气更加虚衰,阴寒更甚,而致病情日渐加重,拟以温补之法,恢复中焦之阳,使 之统血有权。给予黄土汤日服一剂。服五剂后出血减少,小腹部也不象以前那样冷痛了。既然有效,则继续服用前方,服至15剂时,出血停止,诸证好转。照前方 加减配制成丸药,继服一月以巩固疗效。
三、虚寒吐衄
吐衄属于虚寒者,皆因脾虚气寒不能统摄,其中有的是因患吐衄之证,过服寒凉之药,伤却脾胃之阳,气虚下陷,不能提摄,复导致出血者,以本方治疗,往往获效。
典型病例:
常XX,男,38岁。患鼻出血十多年,每年总有数次发作,每发作一次连续出血四、五天,每日流出量约20-30毫升,经服凉血、止血药即 愈。近二年来病势略有加重,病发作时虽再服前药,也是或效或不效,后改为用西药止血剂,如安络血、仙鹤草素等止血,亦未治愈,仍不断复发。
1969年秋天的一次鼻出血,血量很多,曾用各种止血药品都止不住。当时患者面色苍白,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迟无力,舌胖而淡。诊断为中气虚寒,统摄无权。投以黄土汤一剂后血即减少,三剂全止。后用此方加减配制丸药服两三个月,数年来未见复发。
按:本例鼻衄患者,早年热盛气实,因而在鼻出血时,以寒凉之品,投之立效。1969年这一次出血,根据脉症,已现一派虚寒气象,纯属脾虚中寒不能统摄,故需温脾补阳,以黄土汤加减而治愈。由此可见,临床必须准确细微的辨证,单凭既往经验,决难以对付疾病的千变万化。
四,紫癜(属虚寒者)
紫癜大都为实热证,但有时也可遇到属虚寒型的紫癜。这一种类型的病因、病机,多因脾阳亏虚不能统血摄血,络破血溢,而现皮下出血。其斑点颇 色紫黯,并伴有一系列脾虚胃寒之证,如面色苍白、神倦体乏、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虚弱、手足不温等。治宜黄土汤温补脾胃之阳,阳复自愈。
典型病例:
张XX,男,4岁。出现紫癜20余天,概未发热,经前医治疗,给予犀角地黄汤八剂,不但没有好转,出血点反而日见增多,旧的还未见退下去, 新的又生起来,此起彼落,遍于臂部、四肢、躯干。其癜色不鲜而发紫黯。其母代诉:近日精神不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且平素就容易患腹胀肠鸣,大便稀泻。 如此则既往脾胃阳虚可知。且患儿面色不华,手足不温,懒于活动,脉弱,舌淡无苔。综合其脉证,纯为一派脾虚胃寒之象,温补犹恐不及,又服了八剂犀角地黄 汤,愈挫伤了脾阳,故致病情日有发展。鉴于这种情况,考虑非用温补之法不足以治愈此病,遂给黄土汤二剂,服后诸证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继服四剂,患儿诸证 痊愈。
按:紫癜一证,发病的主要因素多是实热之邪侵入营分,逼血妄行所致。在治疗方面多以犀角地黄汤以及清营汤之类治之。本例患者适得其反, 是因脾阳虚衰不能统摄所造成的络破血溢。前医辨证不详,不从整体出发,做全面考虑,而单纯惑于部分症状,忽视了病的本质,以致误投犀角地黄汤八剂,促使病 情加重。后用温中、补脾、止血之黄土汤治愈。
【附】便脓血案
张xx,女,52岁。患病已经半年多了,起初是每天便脓血五至七次,十多天以后粪便中一点脓也没有了,纯为血便,颜色和腐烂后西瓜汁一样, 一天便下七八次,便前腹部剧烈绞痛,便后稍缓片刻后,腹痛又作,无里急后重,其它方面大体正常。证属脾虚气寒不能统血。给予黄土汤二剂,服后竟然十一天没 有便血便,粪便正常,日下一次,又宗此方继服十多剂,一年之久未见复发。
结语
1、黄土汤治疗血证效果至为可靠,不论是由内脏的病变引起的吐血、鼻出血,或是便血、子宫出血、潜血、隐血,抑或是体表肌肉皮下的溢血。凡属于脾虚气寒,中阳不足,统摄无权所造成的病证,经临床反复验证有一定的效验。
2、剂量和加减
黄土汤的一般成人量:甘草10克,生地12克,白术12克,熟附子12克,阿胶15克,黄芩10克,灶心土半斤捣碎,用开水冲起搅拌后,待粗土澄底而细尘未澄清时,急取其水煎药,如澄为清水就无用了。
加减法:治疗溃疡病,或潜血、隐血,可去黄芩,加黑栀子10-15克,作为反佐药品。治紫癜可加当归、丹皮各10克。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它的治疗范围 直至今天还仍然在继续扩大中。本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柴胡能解郁热,并和解少阳之经,《滇南本草》载:“为伤寒发汗解表的 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积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本经》载: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 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现代医学的实验,柴胡有解热、镇静、镇痛之作用,并有抗炎、溶血等作用。黄芩能泻实火,除湿热治壮热烦渴,止血,安胎, 《滇南本草》载,“上行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除六经实火实热。”人参补气生津,治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半夏可和胃降逆止吐,燥湿化痰,消疮散结,治湿 痰冷饮,胸隔胀满、头痛眩晕,外消痈肿,《纲目》载:“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大枣补脾和胃,益气生津,李东垣说:“温以补脾经不足,甘 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生姜止呕开痰,逐水,发表散寒,《日华本草》载:“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
以柴胡为主,共七味组成的小柴胡汤,是仲景用以治疗少阳经病的主方。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身有微热,或咳等等一系列的少阳经病证。
关于小架胡汤所治之证,历代医家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总的来说,它在中医的众方中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方组织严格、扼要,是一个清热和解之剂。在中医治疗的八法中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
2、仲景立此方剂是为和解少阳经之邪而设。少阳经在《伤寒论》的角度上概括了胆与三焦,并涉及到表里关系的肝和心包。这些脏器不论在人体正 常的生理情况下,还是反常的病理情况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牵涉到的方面较为广泛,外感疾病如此。其它各科杂病也如此。所以小柴胡汤应用范围之广泛也根源 子此。
3、“少阳为枢分,属半表半里。病邪浸袭到该经,根据条件的不同,随时都有出表为表证、入里为里证的可能。小柴胡汤中用人参、大枣、甘草既可扶正祛邪,又能固里,使邪不得内犯。配伍之严密,真是天衣无缝。因而在和解剂中莫善于这样的治疗法则。
4、小柴胡汤在伤寒热病中是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在治疗各科杂病中,又是理气解郁剂,如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品,寓理血于行气药之中,它又是很理想的理血剂。
因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而疗效也甚可靠。
本方的应用范围,归纳古今中外的医家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少阳之气抑郁不舒而导致的两胁胀痛。
2、疟疾而兼有少阳证者。
3、木气不舒而克脾土引起的吐酸不食。
4、热入血室。
5,由胆热移于脑而导致的鼻渊。(《伤寒论译释》)
6、用于外科可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皇汉医学》)
7、治男女诸热出血、蕴隆(蕴隆者郁热之意)又伤暑、发大热、头痛、自汗、咽疼、烦躁、腹中热,诸药治之无效者甚良。(直指方)
8、刚痉有热。(《皇汉医学》)
9、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等应汗而不可汗者。(《皇汉医学》)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除治疗上述病症以外,还可以治疗以下诸病,而且有惊人的效果。
一、斜视(视物倾斜)、复视
斜视、复视症和少阳经的目眩以及发热病的幻视,皆为热邪侵犯少阳之经所造成的。肝胆相表里,内经谓“肝通气于目”,“肝开窍于目”。因之肝 胆之经和眼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胆经之气血充沛,必然是目睛和而视力佳,所谓“目得血而视”。如果发生了肝血亏损,肝阴不足,目得不到足 够的气血营养,就会出现眼目昏花,视力低下。若因邪热扰于经脉,肝胆之火上亢,薰蒸眼目,目中就会幻化百出,于是斜视、复视、幻视等症候由此而产生。斜 视、复视在治疗方面必须是以清解少阳经之热邪为主,佐以清上焦明目之品,方以小柴胡汤加杭菊30克,治疗由功能性病变引起的斜视、复视效果甚好。
复视典型病例:
李XX,男,30岁。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效。内科医生曾怀疑过是脑部疾患,患者也非常焦虑。诊断时除复视 外,尚有头晕、口干、耳鸣等证,脉数,无苔。考虑是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损伤其阴液,肝胆之火又薰蒸于眼目,而产生的复视。试给于小柴胡汤加减二剂。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6克,党参15克,甘草15克,加姜10片,枣五枚,杭菊花3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服二剂后目中所见两物的距离有明显的缩短。守方共服六剂,复视痊愈。
按:本例患者因患温热病发高热,经用西药治愈,后遗复视一症。这种复视的病理机制有二:一为热邪未尽,仍扰于少阳之经,因而薰蒸于目;一为 热伤津液,津液涸乏,不能润养筋脉所致。既热且燥,于是眼中就幻化出复视现象。在治疗方面,两者必须兼顾,方能奏效。小柴胡汤加重黄芩量以清解少阳经之 热,再加生地、元参增津以润燥,使热除津复,复视自愈。
斜视典型病例:
王XX,女,50岁。患斜视已有二、三年,刚开始的时候,偶尔看见东西略微倾斜,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延续性,经常看见东西是倾斜的,而且倾斜 度越来越厉害。就诊时目中所见的东西,不论是人物,还是房屋皆为40-50°倾斜度,而且视力也大为减低。经多方面治疗,未能矫正。鉴于此病已日久,非朝 夕可以见效,遂将小柴胡汤加桂枝、黄芪、菊花、当归、白芍制为散剂,日服12克,共服了3-4个月痊愈。
按:本例患者开始发病时,可能是因热邪侵入少阳之经引起的斜视,并且视力显著减低。鉴于患者年纪较大,体质也比较虚弱,而且患此病业已 数年之久,已属气血不足状态,非正盛邪实可比。故在治疗时,除继续清解少阳外,更不可忽视的是兼补气血,使其“目得血而视”,故在小柴胡扬方中又加入助阳 益气的黄芪、桂枝,滋阴养血的当归,自芍。
另外,本例患者患病既久,在治疗方面不能一朝一夕求得速效,故将药物为细末,持续久服,缓缓图之。
二、头痛(属少阳经)
少阳经头痛,主要由外感风寒之邪,郁于少阳之经,久羁不解,致使经气阻遏,血脉不得畅行,因而作痛。其部位以头的两侧为主,严重时可以波及 到正额及头的巅部,或者兼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证候。据《冷庐医话》载:“少阳头痛在两头角或颞部。用柴胡为引经药。”此病虽在头部,但在治疗方面,仍应 当以整体观念出发,应以头痛的部位和兼症辨证,以清解少阳经为主,止头痛为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再加入川芎、白芷之辛香通气活血之品,以助消散外邪,疏 通经脉的作用。
典型病例:
刘XX,女,27岁。头痛三年,时轻时重,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痛的部位以头之两侧为重,伴有胸满善太息,躁闷易怒。月经不调,月经前头痛 加重,月经过后稍微减轻。曾服过不少驱风、止痛之剂及针灸治疗,效果总是不佳。舌苔厚,脉稍数。给于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三剂以后头痛减半,共服 十余剂痊愈。
三、腰腿痛(属少阳经部位者)
《灵枢◎经脉篇》载:“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腰腿痛属少阳经者, 其疼痛部位是以臂部、大腿、小腿外侧和足部外侧放散掣痛为特征。这种病证祖国医学也名“腿股风”。据此症状和部位,颇似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其病因大多 由于气血不和,经脉空虚,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或因闪挫之后瘀血凝滞经隧,血气壅阻而成。
少阳经既不在表,又不属里,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在治疗方面,如用一般治疗痹痛之法,或发表攻里,其效果往往不佳。故仍需宗少阳经之治疗原则,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以温阳通经的桂枝,再加活血化瘀之品,以通经散瘀活血,每治皆效。
典型病例:
刘xx,男,50岁。患左腿外侧疼,经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二年多来,不断发作,严重时,彻夜难眠,需下地游走。曾用针灸、封闭等法治疗 未愈。后以小柴胡汤加桃仁、当归、川芎、川军、桂枝等,服一剂后痛减,服四剂后疼痛痊愈。以后虽还不免有小的发作,但照此方服一至二剂就停止了。
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腰腿痛属少阳经部位者应手取效。所遇的病例甚多,大部患者是患病日久,曾用不少中西药品的治疗,而未痊愈,服小柴 胡扬加减治愈。其所以能取效的原因,主要是痛的部位与足少阳经的循行路线相吻合。此证虽为肢体疼痛,但也需辨证论治,更需要辨明经络,依据经络和脏腑的联 系,作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能中病,因脏腑、经络和气血,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经之方,酌加通经、活血之品,能通利少阳经气,使经络通 调无阻,而痛自止。小柴胡汤治疗此证,方中一般可加养血活血的当归、川芎,通经温阳的桂枝,以及祛瘀攻实的大黄,方能奏效。
四、头晕痛(因外伤引起者)
由于外伤、震伤头晕痛致昏迷,苏醒后往往遗留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缠绵不愈。这种病证的出现,大都是由于伤后瘀血阻滞,或震伤脑髓所引 起的。这不是一般的治疗头疼、头晕之剂所能取效的,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能取效。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等最为得当。日人汤本求真氏曰:“由头部打 扑,发为外伤性神经证,与本方加石膏得速效。”
典型病例:
由XX,男,40岁,教师。患者在建校时被椽木击伤头部,曾昏迷半个月之久,经抢救治疗苏醒后即遗留下头晕证,不论坐、卧、行走,头不敢转 动,否则即天旋地转,有摇摇欲仆之势,晕甚时耳鸣、恶心、呕吐,已达四年之久。经数处医院治疗未愈。患者面色(白光)白,神情呆钝,易于惊恐,间作失眠、 心悸,有时因心悸而致夜不得入睡,记忆、智慧锐减。经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等,共治疗两个月痊愈。
按:患者头部受伤后,昏迷半月方才苏醒,以后头晕的颇为厉害,目眩泛恶,四年来未愈。如此情况显系脑震荡后瘀阻清窍,肝胃失和。宗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启示,以小柴胡汤和解肝胆,降逆止呕,加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再加白芷通气,以升清阳而获效。
五、呕逆
呕逆一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之发,民病呕逆,火邪上冲,则令人呕逆。”此症多属胆经疾患,胆属于肝,肝胆之气常宜疏达、条 畅,而恶抑郁,条达则升降之机适宜,抑郁则升降之机失调。《伤寒论》宋本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小柴胡汤主之。”第97条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 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扬主之。”又379条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从以上三条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心烦喜呕,胁下痛而呕、呕而发 热,多由于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胆气影响于胃,故上逆而为呕。从表现的证状看来,似乎为胃的功能失调,但实际上是胆气不得下降所引起 的。若单纯用和胃止呕的治法,未必能获效,需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胆经,或可加和胃理气的陈皮,重加清胃降逆的竹茹,即可治愈。
由少阳之邪引起的呕逆,必有心烦,胁下痛、发热等兼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典型病例:
王xx,女,17岁。患者患温病发热十数日,热退后,各种证候也相继消失,唯遗留下心烦不宁,呕逆频频,有声无物,欲吐不得,虽用中西止呕 的药品皆无效。凡三日三夜无暂止时,痛苦异常。经诊断为胆气不得下降,引起胃气上逆,治以小柴胡汤加陈皮、竹茹、伏龙肝,以和解少阳,清利胆经,一剂而减 轻,三剂痊愈。
六、真心痛
真心痛见《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本病近似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症。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致病 因素,早有较准确和完整的认识,认为主要是内外合邪所致,其内因是因患者的机体阳气素虚,卫阳不足,寒气聚积于胸中,致胸阳衰微。外因则是受寒邪的侵袭, 外寒与内寒相搏,致使血脉凝涩,寒凝血瘀,脉道不利,因之心痛猝然发作。证见患者骤然心痛,痛作时面色苍白,恶寒厥逆,心悸,喘息,冷汗出,或唇青面黑, 指端青紫,脉微细无力,大有虚阳欲脱之势。治疗之法,在危急的时候,先应当回阳救逆以救急。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温阳化瘀缓缓收功。治疗此病的温阳化瘀之 法,必须掌握轻重缓急,恰合病情。本病虽主要为阳虚,但以整体考虑,阴血也属不足,所以在温阳的同时,还需顾及阴液。在用药方面,不宜过分燥热,否则会使 阴血更为亏损。关于化瘀方面,宜缓不宜急,以性质平和之药,缓缓收功,方为万全之策。不能操之过急,妄投峻烈之品。否则瘀未去而正已伤,不仅无益,反可促 进病情恶化。在病不发作的时侯,以小柴胡汤加附子理气温阳,加当归、川芎寓理血药于理气之中,长期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典型病例:
王XX,男,55岁。患心胸痛半年多,经某医院诊断为心肌梗塞症。从开始发病的三个月内,曾两次猝然发作,剧烈心痛而致昏厥,经及时救治, 方获缓解。此后心胸不断轻微作痛,多在夜间发作,日夜约十余次,疼痛时间约持续一分钟左右。遇吸冷气以及气候酷寒时容易引起发作。治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 芎、附子。服五剂后自觉疼痛明显减少,又服五剂疼痛更加减轻,一日一夜最多疼2-3次,而且刹那即过。服20剂后,痛已减十之八九,有时竟一、二日不发作 一次。后宗此方配制丸药继续服,半年之间疼痛基本上未发作,此后病情一直稳定。
按:本例患者,患心肌梗塞症,曾二次猝然发作而致昏迷,而平素逢吸冷气或气候酷寒即能引起心胸痛的发作,其心胸之阳衰寒甚可想而知。寒 凝则血瘀,所以此病之本则为阳虚,为血瘀。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以解郁活血化瘀,既无破血耗血之虞,又能扶正培本,加附子温心之阳,以散寒邪。因而此方即 使多服、久服,亦无任何副作用。本例患者连服半年之久,情况一直良好。
七、胁痛
胁痛出《内经》缪刺论等篇,胁痛证的发生,多与肝胆经之经气失调有关。因胁痛部位为两经之分野,即肝胆经络分布于两胁。本证的致病因素虽有 十数种之多,但大都为精神刺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不通,因而发生胁肋疼痛。如气郁日久不愈,必然因气滞而进一步造成血瘀,瘀血停着,经脉痹阻,此 为气滞兼有瘀血。不论气滞或瘀血,皆以舒肝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为治疗之大法。如气滞明显,则以理气解郁为主,如瘀血明显,则理气兼化瘀活血。小柴胡汤加 当归、川芎治疗胁痛,既可理气解郁,又可活血化瘀。
典型病例:
尤XX,女,50岁。患周身游走憋痛三年多了,但仍能支持一般家务,唯月经前较重。近一年多来日有发展,两胁部尤其疼的厉害,步履艰难,稍 一行动即需家人扶持,咳嗽、吸气、翻身转侧疼的咬牙切齿。就诊时胃纳尚佳,大小便均属正常。脉弦数,舌质深红,两侧沿有瘀斑,两胁下痛不可触。治以小柴胡 汤加当归、川芎、丹皮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加减化裁,先后共服二十余剂,两胁疼痛基本消失,唯四肢疼痛未愈,但已不足为患,仍能操持一般家务。
八、胸肋痛(肋软骨炎)
胸肋痛属现代医学肋软骨炎者,其发病部位大都在胸膺部,适当于少阳经脉分布之处,中医认为是湿热瘀血相凝滞于经脉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治疗原则,以舒解少阳之经,兼活血化瘀为治本之法。
典型病例:
郭XX,女,20岁。左胸膺部疼痛数日,痛处日渐肿胀增高,肋骨突起。经用一般消炎药不能控制,数日后发展的更为厉害,痛处突起足有小桃子 大,身热、脉数、口干欲饮、胸满气粗。急投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皮,青皮、陈皮,银花治之,日服一剂,共服十余剂,痛止肿消,突起的肋骨,于一个多 月后逐渐平复。
按:本例患者发病迅速,数日间胸膺部之肋骨隆起有二公分高,焮肿、红、痛。前后曾用消炎止痛剂治之,病情不能控制,继续发展。而投以小 柴胡汤理气、解郁,和解少阳之经,加当归、川芎、丹皮活血散瘀,消肿,青皮、陈皮助小柴胡汤以行气,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本病收效之捷,是因小柴胡汤是和解 少阳为主,而病位恰在少阳之经,故调理经气,为治此病之本,标本同治,因而效显而速。
九、月经不调
以小柴胡汤为主适当加减,可以治疗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所引起的多种月经病证,诸如崩漏、痛经、月经不调,以及经闭等证。“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经期、产后,忧愁悲郁,必致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冲任,经血不得畅通,则诸证丛生。其主要见证为:经前、经期小腹胀满,胀甚于 痛,或出血淋漓不断,或经闭不行,或经期不规律,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或兼有两胁胀痛,胸满气促,善叹息。有的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脉多弦数或沉弦。凡此 种种,总的治疗原则宜舒肝解郁,理气活血。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之类,既可理气,又可活血,用之临床,每多获效。
典型病例:
苏XX,女,40岁。自21岁结婚以后概未生育,于月经初次来潮时,即患痛经,经期小腹胀满,气憋,易怒烦躁,善悲,小腹疼痛难忍。每到经 期日夜呼号,不能起床,经行不畅有血块,经期不规律。20多年一直如此,虽累经治疗,但症状无多大的改善。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治 疗。汤剂、丸剂并用,共治半年之久,诸证痊愈。二年后随访概未发作,但仍未生育。
按;
本例患者,概未生育过,自月经初潮到40岁那年,一直患痛经,其间经过了20多年的断续治疗,凡行气破血、通经止痛之药服过无数,但概未获 效。今以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其原因是治病必求其本,痛经之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始法也迥异,临床上常见的就有寒凝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等,虽同为气滞 血瘀也不能一概而论。如不能详细辨证,差之厘毫,谬之千里,虽服大量药物,也难中病。
本例患者综合临床证状,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气滞血瘀。小柴胡汤既是理气剂,又是解郁剂,再加入当归、川芎等药即成为理气解郁活血三者 兼而有之之剂,以和解少阳及肝胆之郁滞,肝胆相表里,肝郁一解诸郁皆解。据《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小柴胡条曰:治疗瘀血痛经均甚于桃核承气扬、大黄 牡丹皮扬、桂枝茯苓丸及硝石大圆等攻逐瘀血之剂,其功效可知。
【附】髋骨疼痛案
李xx,男,14岁。左髋关节疼痛四月之久,初起时只是局部麻木,胀痛,以后渐觉疼痛,稍行二、三华里,即胀痛难忍,但未引起家长足够重 视。有一次因挑水突然摔倒,这才到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风湿止痛膏外敷并拔火罐,不仅无效,反而引起局部不良反应。又去县医院检查,查血沉为40mm/小 时,X线报告:左髋股骨头边缘缺损,左髋关节结核,左髋无菌性坏死。结合其母既往有结核病史,遂诊断为骨结核。给于雷米封等治疗,用药数十日未见明显效 果。病情逐渐增重,不但行走疼痛,就连静止时也疼痛、痠困、麻木作胀,夜间疼痛较甚,影响睡眠,辗转不安。四出求医,屡治无效。
现在症:左髋关节麻木痛胀,影响右下肢功能,坐、站、行皆疼,并伴有精神不振,纳呆等。
检查:左髋关节局部压痛明显,不红、不肿,周围浅表静脉迂回曲张,整个脊柱有明显压痛,背部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全部压痛,左下肢少阳经路也 有部分穴位有明显的压痛,胸壁浅表静脉怒张,左胁下有压痛。舌红,稍紫,苔白,脉迟涩。《内经》谓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全元起注解:“少阳者,肝 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足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主于骨。”故从胆经着手治之。
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
服药三剂以后,请证大减,左髋基本不痛,行、走、站、坐均无任何不适,唯局部稍觉麻木,但不足为患。步行十余里不觉痠痛。最奇妙的是:脊柱及下肢少阳经穴位的压痛全部消失,浅静脉的充盈曲张也较前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继以上方加减服数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前医惑于照片所见以及其母有结核病史,故确诊为骨结核病,据此用过不少中西药品皆无效验。后来以数剂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其能取得速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诊断时没有陷到“骨结核”的窠臼中。
2、根据疼痛的部位,符合足少阳经脉循行路线。脏腑、经络,气化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必须全盘考虑。所以在治疗方面,必须从胆经着手。
3、从疼痛部位的周围,发现浅表的静脉迂回曲张,表明了有瘀血阻滞,血脉不能畅行而造成的疼痛。
4、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散瘀,桂枝佐上药疏通血脉,因而治疗本病取得了显效。
【附】心胸痹痛案
田x,女,43岁。主证:胸闷、心悸,经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用中、西药治疗,半年来一直未获显效。
现证:胸闷心悸、喘息、自汗,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心率可增至130次/分,头晕,脑胀,似要昏迷,每次约持续半小时,经救治始能缓解。每 因精神刺激或稍微活动即可诱发。间歇时也常感胸闷、心悸、精神不振、食欲欠佳、脘闷不适。舌深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据此脉证,为心脉瘀阻,气滞血瘀,治 当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方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皮,先后共服50余剂,上述证候消失,迄二年来未见发作,病情一直稳定。
【附】心悸、怔忡案
郭xx,女,62岁。心悸、失眠二年之久,现有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心胸部窒闷刺痛,有时夜间尤甚,两胁下胀痛不适,拒按,精神不 振,食欲欠佳,经查,血压200/140mmHg,经内科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中医累用安神镇静剂等治疗未效,又改用为补气养血之品治疗,症状也未见明 显改善。整日心悸不宁,头晕,耳鸣,口苦咽干,不能操持家务。诊其脉数大有力,舌色紫黯。根据以上见证,考虑属心胸、胁下脉络瘀滞不畅,郁久伤阴。遂以小 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理气活血化瘀,再加生地、丹皮养阴清热,日服一剂。服五剂后诸证明显改善,后宗此方加减出入,共服30余剂,证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 食欲增加,睡眠也好。虽然偶尔于劳碌多后仍稍有心悸,但不足为患。
十、半身疼痛、麻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又《原 病式》六气燥金诸涩条下释之曰:“物得湿则滑泽,干则涩滞,麻犹涩也;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 湿痰败血。
综上所述,麻木多由气血俱虚,经脉失去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阻滞经气血脉的运行所致。受邪较轻者仅有麻木,如受邪较 重,血脉壅滞较甚则可见麻木而兼疼痛。《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其邪气浅者,脉偏 痛。”说明半身偏痛和麻木是邪气客于浅表,致浅表血脉不和所造成的。
治疗原则应是疏通血脉,解郁祛瘀。因邪在浅表血脉,既非在皮表,又未入里,而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故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桂枝、当归、川芎以通经络和血脉为主,因之疗效较为满意。
病例一:半身疼痛
武xx,男,25岁。腰部左侧憋胀已三、四年了,呈间歇性,白天重,夜间轻,近三个多月以来,发展到整个左半身胀痛,特别是左侧髋骨,左少 腹及左侧肩部等部位,剧烈疼痛。伴有乏力、易汗、倦怠,食欲尚可,但有时恶心。除此证以外,于腰部憋痛的同时,开始全身无定处的起疖肿,此起彼落。投以小 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服三剂后左半身疼痛减去十分之七八,疖子也再未发生。继服此方加减以巩固之。
此病属邪气留于浅表,使血脉不和,又兼湿热蕴结。用小柴胡汤和解血脉,疏通经络,气血畅通,所以疼痛治愈,蕴结之湿热也不治自愈。
病例二:半身麻木
牛xx,女,51岁。右上肢麻木半年,继续发展到右下肢也麻木不适,右肩以及右胸廓部疼痛、憋胀,日轻夜重,手指厥逆,上肢痠软无力,右胁下有剧烈压痛。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桂枝六剂而痊愈。
结语
1、小柴胡汤加入当归、川芎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的多种病证效果良好。以药物的组成看来似乎平易简单,但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此方的活血化瘀作用 较为可靠。因人身之气与血,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如一旦发生了病变后,互为影响。在治疗方面,理血必先调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固理血不调气,非 其治也。本方之妙处在于将理血之药纳入和解、行气、解郁剂中,从而加强了行血、活血的作用。正因为药性平和,即使多服久服以及在正虚的情况下服用,也不会 造成伤正的弊害,所以运用的范围也就因之而更为广泛了。
2、关于心脏疾患,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凡属气滞血瘀或单纯瘀血为患者,用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等药治疗,对缓解证状方面有一定的效验。如果多服久服或再作一些适当的加减,是否有改变器质性病变的作用,尚未可知,有待进一步探讨。
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斜视症,仅是对功能性病变有效,如因器质性的改变引起的斜视,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
4、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治疗疾病甚多,而且效果可靠。诸如疟疾、妇女经期发热、由于气滞血瘀的半身麻木、半身肢体筋脉疼痛、汗出偏沮(即半身出汗,半身无汗)等证,在本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减,灵活运用,有其独特的效果。
五苓散
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渗湿气,利 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又说:“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 别。如《本草汇言》说:“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 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 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如《长沙药解》说:“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 也。”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
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 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脾因阳虚而运化失 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主要因胸腔大量 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之证。本证既为三脏阳虚,运化失职所致,而水饮又为阴邪,在治疗方面需温 运脾阳,健脾利水,临床上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往往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金匮》对此证虽有十枣汤之设,但此方为竣烈逐水剂,适用于气盛邪实者,如稍涉气 血虚衰,恐非所宜。五苓散药性平和,即使用于病久体衰者,也有利无弊。
典型病例:
宋XX,女,60岁。患悬饮一个月,胸满、喘促不得卧。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原因待查。用抗菌、利尿等疗法治疗二旬,效 果不显。因鉴于胸腔积水太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给予胸腔抽液,每次约抽500毫升左右,但随抽随生,抽后不过数日即复如前。因见病情危笃,建议转上级 医院诊治,但病家经济困难,兼之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要求服中药治疗。
初诊时所见:患者年过六旬,面色(白光)白,身形虚羸,端坐呼吸,咳喘频频,心悸汗出,语言低微,数日未进饮食,故未能解大便,小便也 极少,每日约200至300毫升左右,状如浓茶色。右胸呼吸运动消失,叩之浊音。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苔白腻,舌淡红,脉数无力。全身处于衰竭状态。
综观以上脉证,属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虚中挟实之证。肺脾肾气化不行,则三焦水壅闭不得宣散,蓄而成饮。而饮之为患,上犯胸肺则为悬饮。用五苓散治疗此证健脾利湿,通阳化气,共奏化气行水之功。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桂枝15克,桑皮10克,杏仁10克,木通15克
服药二剂后,小便大增,一日一夜竟尿3000毫升左右。这是患病以来首次利尿,胸水吸收大半,精神顿增,食欲好转,呼吸渐次平稳。继以原方服用,服五至六剂以后,胸满咳喘诸证若失,精神食欲更有好转,夜间酣睡如常,不咳、不喘。继投以补脾利湿之剂,缓补而收功。
按:“悬饮”一证在临床上病例颇多,虚实互见。本例属于虚中挟实证,水湿大量停留是其实的一面,另外形体衰弱,脾失健运是其虚的一面。在治 疗时,既要祛邪,还需扶正,若只一味的追求利水,如服十枣汤、控涎丹之类竣剂,必致正气愈伤。如单纯滋补,则又因饮邪不去而困脾,脾运不恢复则水邪不得排 出体外,采用了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法,扶正祛邪则愈。
二、腹胀
腹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证状。其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丰富多端。五苓散治疗范围仅限于气化失常,水湿停滞,或者是由于脾失健运之功,使气 机不畅,或是湿浊不化,留滞于中焦所引起的腹部胀满。凡此类型腹胀,一般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矢气,午后尤甚,食欲不振,食后胀满更甚,厌饮水,小 便短少,或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天阴下雨尤甚,或下肢有轻微浮肿,脉沉,舌胖,苔腻等。
典型病例:
赵xx,男,50岁。患者身体肥胖,每到秋来即感腹胀,到春夏季节即逐渐好转,如此三年。饭后以及阴雨天腹胀的尤为厉害,大便时稀时干,下 肢浮肿,身重乏力,食欲不佳。脉沉数,鲜黄细腻之厚苔布满全舌面,据患者介绍三年来舌苔一直如此。初服一般理气、消满渗湿之药,效果不明显。细思此证,虽 脉数苔黄,但有食欲不佳、便稀、下肢浮肿,身重乏力等证状,显然是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遂投以五苓散加重桂枝白术量,温阳化气渗湿,再加渗利湿 热之薏苡仁、木通。
茯苓6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薏苡仁60克,木通10克
连服五剂后,似无明显的效果,但黄腻之舌苔有所好转,从舌尖部开始消退,约退去全舌面的三分之一。照上方原量再服五剂,舌苔继续消退,此时 食欲开始好转,下肢浮肿消失,但腹胀似无明显好转。再服五苓散五剂,黄腻之苔完全消退,已成为正常舌象了,此时腹胀之证,豁然而愈,医者患者皆感到奇妙, 以后概未发作。
按:本例患者的舌苔,以鲜黄细腻之苔布满全舌面,由于这种舌象就充分表明了此证为水湿内蕴于胃肠,日久化热,所以在治疗上一直用利水渗 湿之五苓散加减治之。连进十余剂后,虽然主证之腹胀无甚好转,但舌苔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之仍守前方继续利湿,最后黄腻舌苔全退,腹胀豁然而愈。此病证在治 疗过程中,完全依据舌苔的变化,作为有无效验以及立方用药的标准,也就是说在舌象变化的指示下进行治疗的,终告痊愈。
舌象在中医的诊断中是占重要地位的,舌象的变化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例患者,就充分显示了观察舌象变化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三、水肿(肾病综合征)
水肿病属现代医学肾病综合征者,临床多见,尤其是儿科常见的病证之一,以全身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三高一低为其 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对水肿病理机制的认识,主要是因脾虚不运和肾阳不足,肺气失其清降之权,因而使三焦气化不行所造成的。其中属肾病综合征者允以脾肾之阳 虚为主要发病因素,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滥所导致的疾患。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水肿明显,伴有一系列的脾虚诸证,如食少便溏,腹胀肠鸣,倦怠乏 力,苔白脉虚弱等。
五苓散治疗本病,对上述类型有一定的效验,但需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在此方的基础上一般可酌加一些健脾、温肾、利水之品,效果方好。
典型病例:
秦XX,女,14岁。全身高度浮肿,尿少十余天,曾服利尿剂等未效,因病情渐重而来求治。
当时的证状:颜面及全身高度浮肿,两眼肿得不能睁开,腹胀如鼓,叩诊有移动性浊音,纳呆,恶心,大便闭,尿量甚少,每日约100至200毫升,下肢重度可凹性浮肿。舌质淡,苔白腻。经作常规化验,内科确诊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水肿,即投五苓散加减。
茯苓15克,猪苓15,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6克,肉桂6克,苡仁30克,腹皮15克,木通10克
连服四日后,尿量开始增多,每日十余次,浮肿消退,食欲增加。以后即根据病情好转,利水药逐渐减少,代之以补益之品,前后共服十余剂,诸证消失,各种化验正常而痊愈。
按:水肿属于现代医学之肾病综合征者,以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者较为多见,一般除水肿证以外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肾虚弱证。在治疗时可以采用 温补脾肾之阳利水渗湿之法,不应图取效于一时而采用峻烈之剂逐水.使脾阴大伤,正气更虚,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由于肺脾肾三脏俱虚,三焦气化不利,攻 后虽然水肿暂时减退,但不久肿势又起,甚至反而增剧。如仍屡屡攻伐,也不能使尿量增加,肿势减退。因而用通阳利水健脾之五苓散再加温肾阳之肉桂、泻肺和胃 行气宽中之腹皮等治之,使脾运健,肾阳复,塞滞通,则不治水而水自利,不消肿而肿自消。
四、水逆
水逆之病名,见于《伤寒论◎太阳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此证为临床上常见疾患, 不独伤寒中风有之,诸杂病中也屡见不鲜,其病程可长可短。凡由于脾胃之阳气不足,不能消化水湿,或饮水过多,不能下行,致胃内停水,证见胃中烦,呕吐清 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均以水逆称之。因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于口中,故烦渴欲饮,但因胃中水邪充斥,不能下行,无再容受之地,水入则被格拒,所以 上逆而吐出。以五苓散为主,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典型病例:
郝XX,女,45岁。患心烦呕逆四年之久,伴有纳呆、口干不欲饮水、胃脘烦闷,体倦乏力,每于夜晚十二时左右即大发作。发作时烦闷呃逆,头 晕,心悸,汗出,大喝欲饮,但稍饮即行吐出,呵欠频频,经历二小时之久即自行缓解。屡经多方治疗,未见寸效。身体日渐衰弱,遂来求治,除上述证状外,尚有 小便欠利,下肢微肿,脉沉而弦,舌质红有老苔。以五苓散加陈皮、半夏调治,先后共服十余剂,诸证若失,继服健脾补气之品,以巩固之。
结语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运用范围颇为广泛,所治疗的病证甚多,决不仅限于以上所介绍的几点。此外,如消渴,小便不利,因水邪内停所引起的心下痞满,水湿停于肌表所引起的自汗、盗汗以及风湿疼痛等证,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
上一篇:药笼小品下一篇:【经方沙龙推荐书目】止园医话e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