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0|回复: 2

《伤寒论》第29、30条的修订理由

[复制链接]

234

主题

1900

积分

31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00
发表于 2024-12-6 11: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第29条和30条是医案举例,第30条主要用于补充第29条。这二条有明显加注补注的痕迹,所以看起来比较乱。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
问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甚而谵语,何以知此?
师言: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重发汗,复加烧针,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两胫拘急,阳明内结而谵语。
咽中干,烦躁,厥逆拘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更作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阳明内结,谵语烦乱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táng),则止其谵语。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四逆汤。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这样就清楚了。
学生的问话,贯彻的意思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证象阳旦”,“阳旦”是桂枝汤的另一称谓,即伤寒后始有发热。
虽然“证象阳旦”,但医者认为患者仍有表寒不除,所以仍用桂枝汤给病人施治,结果“按法治之而增剧”。这个“增剧”,说明患者发热严重,甚至出现因热极掉头的“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甚而谵语”等一系列阴阳俱虚的症状,所以,他认为“此误也”。于是请教老师,希望老师给予解析。
老师回答,这个患者的“脉浮”,是“寸口脉浮而大”。随后解释“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这个“风”,意指患者受寒应激发热,损耗阴液,导致阴血虚损。参考辨脉篇的“脉绵绵,脉来前大而后细,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血虚则筋急也”。所以,这个“寸口脉浮而大”的脉,是脉来前大后细,阴血不足的脉象,并且已经到了脚不得阴液所养的挛急。
因为当前表病挟有阴血不足,桂枝汤是偏热性的汤药,热药容易耗伤阴液,所以老师说,“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言下之意,因为有脚挛急,用药当侧重补阴解表。
个人认为,可参考唐代《外台秘要》的“葱白七味饮”,也可用现在《方剂学》中的“加减葳蕤汤”进行加减,这都是治疗血虚感冒的常用方剂。其中养血滋阴可选用生地黄、白芍、麦门冬、玄参、甘草等药物;疏风解表可选用葱白、淡豆豉、生姜、葛根、荆芥、苏叶等药物。
但是,医生不明其理,认为只是表寒不除,继续给患者服用桂枝汤,或者是“重发汗,复加烧针”,甚至认为桂枝力量太弱,“因加附子参其间”,用以联合桂枝共同散寒解表。结果,病人吃了含附子的药后,“得之便厥”。
“厥”要比“微寒”更利害了,这是以热药济阳火,热盛伤阴,导致无阴液以化生阳热,病快速转为阳虚,出现高热而厥。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其他阳热症状,比如“咽中干,烦躁”,提示热药伤阴;“吐逆”是病伤胃肠;“甚则两胫拘急”比前面“挛”更显拘紧,说明伤阴更明显。甚至会因为肠阴不足,而出现“阳明内结而谵语”,即有内热伤阴血,出现燥屎甚至谵语。
所以接下来,老师就以上可能症状,分三段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一段,患者喝了桂枝汤后,如果 “咽中干,烦躁,厥逆拘急”,这是热伤阴液,开始出现无阴液化生阳热的阴阳俱虚,高热致厥,所以,先“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即用干姜温胃阳,甘草缓胫急,以期从胃阳得解。服甘草干姜汤后,患者手足当温,胃阳当复,水谷生化正常,阴液自然就得以补充了。
到夜半时分,天阴当道,患者应该是两脚当伸。但此时,如果患者还有点两胫拘急,说明阴液回复不够,或因堵塞,阴血不能通达,所以再“更作芍药甘草汤”,芍药活血化淤,能补阴液,与甘草同时作用,以缓急挛。
第二段,患者喝了桂枝汤后,热药入里,出现“阳明内结,谵语烦乱者”,这是患者出现阳明高热,肠结燥屎,高热伤神了。
条文建议此时可与“少与调胃承气汤”,这是参考第70条,因为承气汤是个泻下的药,所以服承气汤后会有“微溏”,不必担心,这是泻热,止谵语。个人认为,此时参后世“增液承气汤”,也是可以的。
第三段,如此时医生不辨,认为患者表寒仍有不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造成患者“手足厥冷重,脉细欲绝者”,这是严重到阴阳俱衰了,所以条文补充道,“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此时才建议用附子。因存在阴液不足的“脉细”,所以,当选择加能补阴液的四逆汤类方治疗。
所以,这两个条文既是医案,也是总结表病发热误用桂枝汤的教训。
一是,不要认为桂枝汤组方中,阴阳药都有,但其整体汤剂偏热,治不对症,容易出现热药伤阴,引发一系列问题;二是,阴阳俱伤的初期,可以用干姜求胃阳,也可以用白芍求阴液,以期水谷化生,阴阳得复;三是,如果阴阳大损,这时才可以使用附子,但必须使用能同时补阴液的四逆汤的类方。
以上二条,可以与第17、19、26条互参。
留下一个问题,现在还有人认为,本条初始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你还会坚持用第20条的桂枝加附子汤?





上一篇:第75条临床中有人遇到吗
下一篇:《伤寒论》第23条,实是三个不同条文。

88

主题

1143

积分

21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43
发表于 2024-12-7 12: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汤与之,以復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復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史丹利的解读〕
伤寒指发热恶寒,但后面有微恶寒,所以知道发热明显且恶寒轻,事实上这是一个已经津液亏虚的阳明病,因为裡热,所以造成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身上有汗,身动有风吹过自然微恶寒;脚挛急,说明因为自汗、小便数造成津液亏虚到一定程度。医家一看到发热、微恶寒、脉浮,以为是桂枝汤证而给予桂枝汤,结果造成汗出更多、津液更虚而出现手足厥逆。津液更虚的结果出现咽乾、胃气更虚而吐逆,津虚热更盛而有烦躁。这时应着眼在厥逆、吐逆,给予甘草乾薑汤恢復津液。津液恢復后,厥逆消失、手足恢復温暖,再给予芍药甘草汤处理脚挛急,服后脚不拘急,可以伸展自如了。但因为本来就有裡热,所以服了甘草乾薑汤,裡热会加重,出现大便结而谵语,这时给一点调胃承气汤就能改善。

如果医者一开始给了桂枝汤,不见病人好转,还给病人服麻黄汤并且用烧针来逼汗大出,这时候已经不是用甘草乾薑汤可以处理的,必须使用四逆汤才能回阳救逆。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乾薑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史丹利的解读〕
这是根据上一条来的,应该是弟子误治之后,老师接手把病人处理好之后,弟子与老师之间的病例讨论。弟子问说病人看起来就像是桂枝汤证,我给他服了桂枝汤加附子不但没有好,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出现了手足逆冷、咽乾、两脚拘急无法伸展,同时还有谵语。可老师你给他治疗之后,说夜半的时候,手足会恢復温暖,两脚也可以自由伸展,结果真如老师您所说。老师您是怎麽知道要这麽处理的呢?

老师回答说,你一开始把病人的脉的时候,是浮大而且没有力的,这浮大是说明病人裡头有热,不过重按时是无力的,因此有津液虚的情况,津液虚也造成了两脚拘挛。你呢,把到这个脉象,又看到病人发热、微恶寒、自汗出,所以断定为桂枝汤证,又因为脉重按无力,认为桂枝汤可能力有未逮,所以又加了附子。可是这病人是因为裡热造成自汗出、小便数的情况,给他桂枝汤加附子,只是让他裡热更盛,汗出得更多,结果津液大亏(亡阳)。

津液大亏、裡热仍在,造成病人手足逆冷、咽乾、烦躁加重,而且大便不通,也出现谵语,因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病人已经津液大亏,一开始的裡热不是目前重点,所以我更换治疗方向,要先恢復他的津液,所以给他服用甘草乾薑汤。夜半的时候,津液应该恢復了,我摸摸他的脚果然是热的,可是小腿的肌肉还是有点紧绷不好伸展,所以重新给了原本一开始就应该给这个病人吃的芍药甘草汤(换句话说,我的弟子啊!病人打从一开始找你看的时候,他就是要吃芍药甘草汤的),没多久,病人的两隻腿果然可以自由伸展了。可是因为你之前过汗,造成他阳明内结、谵语的情况并没有消失,所以给他一些调胃承气汤,肚子小拉一下,大便一通,他谵语的情况也就停住,病也好转了。

老师我一开始就诊断这个病人是裡热、津液虚而出现这一连串的症状(阳明病且津液虚),所以朝着这个方向来处理,因此知道这病人是可以痊癒的。

以上的条文解读到此为止。张仲景在遇到外感热病时,如果津液大亏,出现消化道功能低落(吐逆、脉弱、胃虚),首先的治疗重点是恢復津液,但是因为消化道功能低落,所以採用是健胃生津法而非温病家的滋阴生津法。温病家在外感热病时,经常使用滋阴生津法,结果造成病人消化道功能更低落,病情更难好转。

这提示了遇到温病中湿温这种又湿又热难缠的急重病症(既是湿温,消化道功能当有某种程度的低落),遇到津液亏虚时,应当先健胃生津,如此既可恢復津液,同时去除裡湿,这时湿温病会转成温热病(阳明病),再稍用调胃承气汤去裡实热,病人即可获愈。

从这二条的条文证明了史丹利的推论。这有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面对湿温这样的病(湿温病势有二种,一种是向阳明病发展,死亡率低,裘沛然老中医有过这种体验;一种是向太阴病发展,这种死亡率会提高),医家不须被动等待,而是可以主动出击,直接引导病势往阳明病发展,只要阳明病势成熟,就可一攻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1900

积分

31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17: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4-12-7 17:39 编辑
c19751118 发表于 2024-12-7 12:19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

欢迎将更多学者的研究公布出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中医有道理,伤寒有逻辑”,但这个道理和逻辑,不一定讲的清楚,需要严密的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3 03:15 , Processed in 0.1987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