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04|回复: 1

把第318条,放表病论述,如何?

  [复制链接]

234

主题

1900

积分

31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00
发表于 2024-11-25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4-11-25 17:38 编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修正为: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中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修正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修正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表病。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7)。
修正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名中风;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也,名中寒。病发于太阳,七日愈;发于少阴,六日愈。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修正为:伤寒二、三日,余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第1条,”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中寒”。这样与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结合在一起,就对《伤寒论》“中寒”和“中风”有了定义。
然后,是接着第3条,再来了“表病”概念。
而第7条,则是用以说明“表病”。即表病不止是始发有应激太阳热病,同时,也会持续恶寒,始发为少阴病的可能。


紧接着,第4、5条,就是讲“传病与不传病”。


接着,是第6条,是太阳传病会有一系列的阳病。
而第318条,则是少阴病传病会有一系列的阴病。

如此,一系列《伤寒论》的基础概念和仲景著书前论,得以明了,清楚表达了张仲景“设寒为论”的概念与大纲。






上一篇:《伤寒论》方剂“不可妄动”?
下一篇:《伤寒论》“火警”119

234

主题

1900

积分

31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0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17: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8条,四逆散到底归于哪类病,也是一直有很多争论。
胡希恕认为这个不是少阴病,根本就是个少阳病。但如果放在少阳,根据其条文症状及方后加减用药来看,其阳热表现也并不明显。
本方冠以“四逆”为名,提示有四逆的证候,也就是四肢不温,看起来有阳虚状。太阳传病,阳热极掉头,也会出现四逆证,但本条明显不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呢?
条文用“少阴病”指出这个病的由来,提示寒邪犯少阴,停留在肌腠之间,欲向里传病,扩大影响。
少阴病患者不象麻黄汤证那样,正气有余,还能做积极的斗争,欲争之与热,或以热汗与出。患者有基础代谢不旺,气血运行不畅、输布能力差的基础前提,所以“肌腠”遇寒后,寒邪压迫,导致出现一些气机不能舒展,四肢末节血运较差,四肢不温的一些初表症状。
后世有人总结,四逆散的“四逆”症,这个四肢不温,上肢止于肘,下肢止于膝,遇温则缓,但并未到全面阳虚“厥逆”的地步。
条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四逆”,是内里阳热不足,四肢末节感觉寒冷;“其人或咳”,是寒邪犯肺;“或悸”是寒邪犯心;“或小便不利”, 提示病入里化热,或内阳不足,积水在内;“或腹中痛”,是寒邪入里,对腹肌或胃肠产生刺激。;“或泄利下重者”,参第324条,是寒入胃肠,导致腹泻。
针对以上可能,在其方后,仲景提示了相应的加减用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这是提示寒重,可参小青龙汤;“悸者,加桂枝五分”,这是提示寒重伤心阳,可参柴胡桂枝汤,此时桂枝即可散外寒,又可补心阳,如果再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提示寒水有积;“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再加薤白三升”,提示这是因寒而结实,导致气机不畅的腹痛证,可加入温热药,同时加入一些温性的理气药,助散结痛。
以上都以四逆散为基础,多加热药,以应对不同症状,这都是提示寒重。
四逆散是个散剂,中药散剂的好处是吸收快,作用快。其后方注“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因为是草木类的药末子,“方寸匕”换算下来,也就是不超过3 克的样子,哪怕是一日三服,也最多9克。所以四逆散临床上,也只是个权宜之药,对身体寒热的影响不大,目的是快速导通气血,寒逆自止。
参《金匮要略》第二十一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方用枳实破结气,芍药凉血补阴,且缓和急痛,以药测证,当为产后气滞血瘀,瘀而化热的用方。其方后补注,本方还可用于阳性痈脓,服药时,可用麦粥送服,以扶正气。   
“枳实芍药散”没有被人收录到《伤寒论》中。与此类同的,如桂枝二越婢一汤,同样没有收录越婢汤,而是直接讲其变方。
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本方以“枳实芍药散”为主,其中的芍药和甘草能缓急,类似于“芍药甘草汤”的理解。而本方加入柴胡,可以看做是临床因为气血淤滞,始有化热而设。
四逆散与小柴胡类方,有着明显的病阴阳寒热的不同,临床上要仔细分辨。临床上,如果寒证明显,四逆散完全可以弃柴胡不用,而加以温热药替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1:03 , Processed in 0.21695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