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衡阳唐亚军

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5: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关于厥阴病理解上的问题
             厥阴病是《伤寒论》疑难和争论最多的一个经病。因为无法确定什么是厥阴病,医家陆渊雷甚至宣布“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之所以出现疑难和争论最多,个人认为:
            一是《伤寒论》六经病取名的问题。如不套用当时的流行阴阳分经取病名,而是将三阳三阴病用“一(阴)阳病”、“二(阴)阳病”、“三(阴)阳病”这样来命名,就不会出现后世学者将《伤寒论》的“厥阴病”与《内经》的“厥阴经”搞混淆了。
             二是《伤寒论》的厥阴病条文较少的问题。为补充厥阴条文不足,桂林古本干脆把“呕、哕、下、利”全放在厥阴篇,这样一来,就造成理解上进一步的混乱。
二、我对厥阴病的认识
            要准确把握厥阴病,还得回归仲景角度,推理为什么当初要将病分六个类型。
            六经病当中,三个阳病表现为阳性热象,三个阴证表现阴性寒象。
            六经病当中,厥阴病和少阳病是阴阳的对经病,是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发生的阴阳表象病的系列证候群。
            半表半里部位,主要是指人体胸腹内腔,包括颈腔、颅脑腔等。
            邪入半表半里的体内空腔,对脏器的影响最广泛。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往人体胸腹空腔内吹入寒气,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部位受到寒热刺激,会出现不同的应激和免疫系统反应,人体脏器、血液、体液、组织液等各种代谢和神经反射也会有对应表现。
三、关于厥阴病方
             因为厥阴病和少阳病对脏器的影响最广泛的,所以,能较好地反映人体整体功能。
            如果正常人体阴阳有个阀值,那么患厥阴病时,这个阀值是低于正常水平的厥阴病。厥阴病在有阳虚的同时,往往伴随有阴虚,但总体上是阳虚大过阴虚。而当人体阴和阳都表现为偏向不足时,人体整个功能就表现为减弱、减慢。与之对应的产生一系列证候群。发展到至极时,人体往往出现的是阴阳俱虚的症状。
            人体腔内是五脏六腑的外部空间,是腔内五脏六腑的“表”。 厥阴病同其他经病一样,同样有发生、发展,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阶段过程。
           这个大家要有客观认识。
           经过整理,我将《伤寒论》113方逐方进行了分析,将其中21个方剂纳入了厥阴病方当中。
           阴病寒症多,患者体温也不象正常人,会偏低于正常体温。在阴阳寒热交错的情况下,要慎重使用附子。特别是厥阴病,因为厥阴除了阳不足外,阴也有不足。阴不足时,阳无以附。阴不足以制阳时,一点阳药就容易造成阳复太过,这个必须要相当重视。否则会出现局部上炎,甚至是引发热毒。
            关于过用附子的问题,《伤寒论》中,关于回阳太过有相当多的提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1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第一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1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方一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汤证:四逆散
处方:柴胡  芍药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对这个方,到底归于哪个经病,也是一直有很多争论。
胡希恕认为这个不是少阴病,根本就是个少阳病。但如果放在少阳,阳性的热的表征也不明显。
这个总的来说,有四逆的证候,也就是四肢温,看起来有阳虚状。虽有四逆,但还不到“厥冷”的地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呢?
个人认为,这个证是身体阳气被寒所郁困,不能舒展造成。其人厥阴有虚,邪初犯半表半里的厥阴,但邪终的是入里不深,影响了身体阳气的输布。这个证与表证多少存在关系,多因表证而来,所以,也可以认为四逆散是厥阴表证,与阳气被寒有所闭有关,但程度比较轻。所以这个阳虚四逆,是身体机能阳气不能输布的原因。
其后的或证,是因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于人体的空腔,或因寒热刺激,空腔内脏器都会受到影响,区别于少阳证,这里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是内寒的刺激,是身体对寒性在内的反应。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病,是少阳病的阴阳对经病。与小柴胡一样,在邪有初犯时,也会有寒热往来的情况,但总的是寒大于热多一些。
四逆散的下利,绝不是热利,是寒利。
我思来想去,将四逆散放厥阴病里。
这个方用药只有四味,少少用柴胡解表提升阳气。枳实是个疏气的药。《本草衍义补遗》有“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伤寒直解》说“有冲墙倒壁之力”。所以稍稍借之用以破开郁结之气。
这个方子里含有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汤。这二个方都有行气缓急,止腹痛的作用。
本方不能离开芍药,芍药在这里有活血散郁的作用,利于此时阳气的输布。
方后的或证及用药,大家可以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1: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对厥阴第一方是四逆散没有异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16: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6

积分

3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22-2-10 15: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方应乌梅丸。李士懋讲厥阴病我认为讲的最好,让人一下就理解厥阴病里面的几个方为什么出现在厥阴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1 1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yuyichenchao 发表于 2022-2-10 15:16
第一方应乌梅丸。李士懋讲厥阴病我认为讲的最好,让人一下就理解厥阴病里面的几个方为什么出现在厥阴篇了。 ...

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伤寒论》关于太阴病的条文不多。这里摘录几条。
按仲景阳病分三而论的思维,将病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部分来论述,也符合仲景时代对于人体生理的认识。阳明病与太阴病都是“里”病。前面说了,仲景说的“里”病,可能就是指胃肠病。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也是较为“独立”的一套系统。解剖时,是可以完整地一把“摘”出来的。这部分是包裹在人体最里层的部分。其中发生的寒和热,也被包裹的严严实实。
在寒热的刺激下,消化系统会有一系列的证候反应。太阴病具体可以简单理解为胃肠虚而有寒,是肠胃有寒证且有正气虚这么个症状。
273条,“腹满”。胃肠患邪,所以肚子就胀满。
为什么会胀满?
因为它有寒,寒是阴邪,伤了胃肠。胃肠功能失常,升降失机,加之寒气凝结,所以肚子胀满。胃气不能腐熟,造成食积,也会胀满。
为什么“自利益甚”?
本身胃肠功能不足,寒气凝结,所以会有自发的下利。当然,也可能有“医反下之”,造成寒凝胃肠而来。“益甚”,是补充说明之前,脾胃功能就不正常了,机能陈衰,自利而益甚。
“时腹自痛” 是虚寒性疼痛的特点。因为寒邪刺激胃肠是要疼的,稍微暖和一下,就不好受一些。
如果胀满,也可以用大黄解决。太阴不是实证,它是寒中带虚。通便后,注意中病即止。因为大黄、芍药性寒凉,妨碍温阳药药性的发挥,所以要少用或不用。否则会成胸下结硬,气更逆了,寒更甚。

总之,阳明病与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阳表象的对立病。太阴病与阳明病是一个消化系统阴阳表象的对立病。阳明病多是热结于里,一派实热证。所以虚寒在里,胃肠一派虚寒证的,归为太阴病。

厥阴病是少阳病的阴阳对立病。从以上我对少阳病的理解,厥阴病当有一个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其第一方,当是厥阴病的“表病”,是厥阴病的最初阶段。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病,无表里之证,为全身功能性阴病。四逆散证,其病为寒所束,其阳不展,较为符合第一方。当然,四逆散不是最合适的第一方,但在113方中,没有其他可补充的方剂。紧接的第二方(?),恰好说明,人的全身功能差,寒邪进入后,立即强烈的应激反应。


那么乌梅丸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汤证:乌梅丸
处方: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这一段争议较多。主要是文字上的理解各有不同。先读文字。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说明什么?
告诉大家“脏厥”不要当做“蛔厥”。
后面这二句,告诉大家如果是“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蛔虫是寄居在人体消化肠道的寄生虫。这个虫在身体里是活体,是活体就会串动。一般情况下,蛔虫是老老实实呆在肠子里的。有时会随着大便排出。但现在是不在肠子里呆了,它要往上爬。
为什么好好地不在肠子里,要往上爬?古人认为,蛔虫也喜温畏寒。人体阳气不足,肠胃代谢慢,温度低了,“脏厥”,蛔虫在肠子呆不住,所以它只好往上爬。它也不是一直在活动,也得休息。所以是爬一下,歇一下。虫子在胃里串来串去的,这个动静人能感受到。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它动的时候,人就会不舒服,有烦燥,有呕吐。歇的时候,人就会觉得好受一点。所以是“须臾复止”。
蛔虫如果顺着喉管往上爬,人就会下意识的呕吐,虫子跟着就被吐了出来。如果是钻进了胆管,胆管狭窄,虫子进退两难,在里面折腾,引起胆管痉挛,这个就厉害了。发作起来比胆结实还痛。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后世有人据此认为乌梅丸是专治蛔厥的。这不完全正确。其实该方,不止是治蛔厥,也治脏厥。这个脏厥,主要是胃肠温度底的原因。
乌梅丸以乌梅为名,是因为乌梅是酸性的。古人认为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

仔细辩方药:
方中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川椒也就是花椒还能驱杀蛔虫。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脏厥”正气之不足。
所以全方是寒热并治,邪正兼顾,同时可以温肠安蛔。

没有蛔虫,只有“脏厥”去乌梅可不可以?
乌梅能生津开胃,能帮助消化。同时,还有酸敛作用,治脾虚久泻,大肠滑利甚至脱肛不收。方后有个追加条文“又主久利”,这个利,是因为肠子寒,所以是个寒利。
因为方中有用川椒等辛热之品,用乌梅也可以佐制下辛燥。
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方。主要治脏厥冷,同时也有治蛔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17: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5: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方二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处方: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条论述厥阴水气上冲的证治。
“伤寒,若吐,若下”后,影响空腔受寒的厥阴证,空腔水液代谢缓慢,出现积水不化。
因为空腔内本身就是个热腔,因为有寒袭,或是有寒性的积水,会激起空腔内部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肌肉或器官的抽搐反应。
表证积水,可以通过毛孔发上而出。里证胃肠积水,可以通过口腔呕吐而出。而人体半表半里的空腔没有出口可排泻。
受寒因刺激时,寒性的积水被迫挤往上,会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一系列证候。心下逆满,还有指感觉胀满的意思。
如果冲的厉害的,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出现憋气、窒息感。堵闷严重,人会因为出不了气,还会伴有心慌、心跳的情况。冲到颅腔,人就会头晕很厉害,不敢活动,怕摔倒。
这是寒饮作怪使然。
怎么办?
用温阳利水之法,使水通过体液循环从二窍排出。
阳虚轻者用苓桂白术甘草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白术甘草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整个配合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临床有痰湿,可加半夏。眩晕重者,可加牛膝、泽泻。
与原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比较,都有水的问题。那是表证有湿且有发热的情况,没有上冲。
关于白术的用法。

仲景在利水实时,因为白术有点甘温带燥性,在出现烦躁和阴损的时候,往往考虑不用白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3-17 15:26:36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解,对伤寒论的理解很深刻,值得热衷中医之人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3-17 16:21:5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阳明病与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阳表象的对立病。这错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6: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厚朴桂枝 发表于 2022-3-17 16:21
总之,阳明病与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阳表象的对立病。这错了吧?

的是,打字错误。谢谢你能接受这个六病新述。少阳病与厥阴病是对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3-17 16:34:03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伤寒重新排序,是很难的事呀!很多大佬估计不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15: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方三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处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这一条比上面的情况要严重一些。
前面茯桂术甘汤是“身为振振摇”,现在是“欲作奔豚”了。
《金匮要略》描述奔豚病时,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奔豚是一个证候名。
关于豚这个字,中国古代汉字多用于说是猪。如《说文》“豚,小豕也”。
豚字,还可以用作水生动物的取名,有海豚,江豚,河豚。从河豚这个巴掌大的鱼也用“豚”来称谓来看,豚字更象是一个会意字,有胖乎乎的意思。
伤寒论奔豚中说的这个  “豚”,理解成猪,哪怕是小猪,也有点点差强人意。
人的腹腔,怕是容不下一头小猪。至少我的肚子是容不下小猪仔的。要是容的下,也得象是孕妇那样子了。
很明显的,用猪仔来解释“豚”字,总感觉意思不是那回事。
所以,“奔豚”的“豚”也就是个会意的字,是打用作打比方的字。
之前也说过,由于年代久远,更经辗转传抄,或遗或增或补。流传至今版本颇多,仲景之原著已是不可再复睹哉!现版《伤寒论》有太多的注释文字渗杂。至于什么时候渗杂的,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这个“奔豚”是不是仲景的文字,有没有前辈学者注释的参入,什么时候被加入的,未可获知,是存疑的。
我更倾向其意思表达是 “竹鼠” 或者“豚鼠”。
豚鼠是一个大家喜欢和熟悉动物,常用来做宠物饲养。用来形容这个病,其形象和大小合适。更重要的,是现在人看到很象小猪仔一样,胖乎乎,呆萌萌,不太活动,所以把它叫“荷兰猪”。竹鼠和这个差不多大,可能当时也有这个“豚”的意思在里面。
比较苓桂白术甘草汤,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之外,还能感觉这东西是形状,有大小的。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部,咽喉。
什么原因导致人体会产生这样应激,没有人仔细研究,说清楚过。西医学认为,这种症状是心脏的问题,类似于急性冠脉综给征,心律失常,或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也有解释认为是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癔症,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有人认为是心阳不振,下焦肾之阴寒之水上逆所致。
各有各的认识。
其实这仍是寒饮在人体空腔作怪使然,也会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一系列证候。
本方在苓桂甘汤基础上,增加茯苓和桂枝的量,加甘草大枣。病要比前方要显得“寒”多了一些。
这个方子没有白术,苓桂白术甘草汤没有大枣。其实这二个药,加在这些方里都是没问题的。
甘澜水,一作甘烂水,也称劳水。古时煎煮中药,有时对煎药的水也有特殊的要求。指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这个,目前暂无科学理论证明其有特殊效果,大家可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1662

积分

28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15: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方四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汤证:桂枝加桂汤
处方:桂枝五两 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这是说发奔豚了。什么原因诱发的?
烧针取汗,是用火针炙汗。在拔针的针眼处有了一个红点,红核。现在认为这是针眼感染发炎了,古人认为是“针处被寒”。
针眼发炎不一定就会有奔豚。
但这就是这么巧,发炎没多久,出现了奔豚。这个可能与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有关,恰巧受寒出现了奔豚证。
出现奔豚,不仅仅是肌肉和器官组织的遇冷收缩。如果腔内积水多了,也会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一系列证候。
寒水满腔,如再不加治疗,会怎么样?
到水液积满化热,那可以用到十枣汤或大小陷胸了。
为什么要灸其核上还各一壮?用一堆小火,靠近皮肤,使让慢慢渗透进皮肤肌表内,令到体内肌体寒邪得以去除。这是外治法。
药物治疗是桂枝加桂汤。全方是在桂枝汤上加大桂枝的量而成。
桂枝加桂确实能解决奔豚。
《神农本草经》也说桂枝能治上气咳逆,有下气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就此认为加桂枝能降逆,能降这个邪气上冲。
这个是误会。
从桂枝的药物化学上,以及从本方看来,还是利用了桂枝的温通散寒的作用。
寒邪初犯厥阴时,侵犯的还是人体空腔的“表”。这个“表”,既是表证“里”,同样也是胸腹空腔的“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等,因为有桂枝汤,所以都可以认为是少阴病合并厥阴病。
区别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水气重一些。而桂枝加桂,是寒重,积水情况不明显。所以没有利水药。如果积水情况严重,同样可以用茯苓渗淡利水的。
因其主证是厥阴里腔受寒出现的肌肉收缩为主,所以列入厥阴病,是厥阴病的表病。

后面的厥阴方,开始用到附子。说明不止是寒甚,阳虚程度更加明显了。如同时存在阴虚,会有阴阳俱虚情况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2:55 , Processed in 0.0757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