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治疗头晕和精神分裂症的医案
1溫膽湯適用的體質類型、主治疾病譜及加減法度溫膽湯源于南北朝名醫姚僧垣之《集驗方》[1],后被《備急千金要方》及《外臺秘要》引用[2]。《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3]。宋代醫學家陳言的《三因極病證方論》載溫膽湯,其藥物組成較《備急千金藥方》增茯苓、大棗, 言其“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虛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4]161,或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4]194。后世醫家常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方基礎上隨證加減,應用甚廣。黃煌教授臨證運用溫膽湯強調患者體質類型以及主治疾病譜,使得方藥加減有法有度。
1.1 辨體質用藥黃煌教授認為中醫是治療“患病的人”,“人”就是整體,就是全身。未識方證,先辨“藥人”,即辨別某藥證方證出現頻率較高的體質類型[5]。而體質判斷要保持客觀性。體質由外觀特征和好發癥狀兩大塊組成。外觀特征包含體型、皮膚(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緊、行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態和軟緊、舌苔、脈象等;好發癥狀是指患者過去一定時期內容易或經常發生的癥狀[6]。其中望診很重要,一般從患者進入醫者視線就已開始,觀察內容包括形體、肌肉、肢體動作、表情、面色、唇色、衣著、談吐等。溫膽湯適用的體質類型為:中青年多見;營養狀況較好,體型中等偏胖;膚色滋潤或油膩,或黃暗,或有浮腫貌;主訴甚多,卻無明顯陽性體征;平素情緒不穩定,對外界刺激較敏感;易出現咽喉異物感、惡心、嘔吐、黏痰、頭暈、心悸、失眠、焦慮、多疑、恐懼、憂慮、抑郁、多夢、暈車、恐高、害怕小動物等。
1.2 主治疾病譜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醫的,也可以是西醫的,但必須具有明確的含義和范疇,不能太籠統,必須有臨床指導意義。只有明確疾病診斷,才能區別用藥,才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和可重復性。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方藥的主治疾病譜,然后通過臨床檢驗,不斷對疾病譜進行修正和評價。這種疾病譜的確立便于醫生間的交流,能讓醫生的經驗更好地傳播和積累。
黃煌教授用溫膽湯治療的常見疾病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恐懼癥、更年期綜合征、產后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幻聽、臨界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神經官能癥、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動癥、近視、弱視、失眠、眩暈、頭痛、胃炎等。
1.3 加減有法有度常規的加減法:加黃連,適用于胸悶煩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樸湯,用于伴有咽喉異物感、腹脹者;合梔子厚樸湯,用于伴有口干、胸悶、焦慮、腹脹者;合酸棗仁湯,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脈不滑、舌不紅者,該類患者多為處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婦女;加麻黃,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脈緩者。
2 病案舉例
案例1:張某,女,34歲。2008年10月14日初診,患者40 d意外流產,就診時訴頭暈,納谷不香,眠差,夢多驚惡,常有惡心感和乏力感,舌紅苔薄,脈弦。有眩暈發作史。診斷:頭暈(證屬痰飲內停而上擾)。處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陳皮10 g,生甘草3 g,枳殼15 g,竹茹6 g,干姜6 g,紅棗20 g。每天1劑,水煎服。服14劑后復診,訴頭暈消失,余癥明顯改善。
按:本病案體現了辨體質用藥的重要性。筆者詳細記錄了患者就診時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膚白晰而有光澤,兩眼圓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訴病情,間中能恰當地補充,語聲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體素質尚好,注重形象,謹慎細心,情感豐富。其體型、皮膚、好發癥狀、行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溫膽湯體質,故用溫膽湯治之可取效。
案例2:王某,男,15歲,2008年5月24日初診。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已2年,就診時見懶言少動,反應遲鈍,目光呆滯,嗜睡,易疲,多汗,流涎,手足顫,舌顫,易煩躁,易激動,夜鼾,舌淡潤苔白,脈滑。實驗室檢查提示: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偏高。察其面色較暗,體形肥胖。診斷:精神分裂癥(證屬經氣不利,痰飲內停,清陽不升)。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生麻黃10 g,制附片20 g(先煎1 h),北細辛10 g,干姜12 g,生甘草10 g,紅棗20 g。服14劑。2008年6月28日二診:覺藥味麻辣,主癥改善,唯有嗜睡和腰酸痛。前方加葛根30 g,肉桂6 g,續服7劑。2008年8月30日復診:自訴一直服用前方,諸癥漸解,但近日反復。藥后惡心嘔吐,懶言,乏力,嗜睡,反應遲鈍,注意力差,食欲佳,多食則寒戰,稍動則腰痛(疑本病由手淫引起),多疑,便干,舌淡紅舌體大苔白膩,脈滑略數。改用溫膽湯為主。處方: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陳皮10 g,生甘草5 g,枳殼30 g,竹茹10 g,干姜10 g,紅棗20 g。15劑。2008年10月14日復診,藥效顯著,自感如常人,不久前成績排班級第1名。但停藥后癥狀稍反復,舌紅苔薄白,復查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正常。采用上方藥量調整善后。
按:麻黃附子細辛湯和溫膽湯均為黃煌教授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方劑。本病案先期治療著眼于懶言少動、反應遲鈍、目光呆滯、嗜睡、易疲等癥狀,且肥胖而面色較暗,用前方以振奮患者身體機能,病情有所好轉。此后病情反復,且表現多疑,自覺本病由手淫引起,多食則寒戰,稍動則腰痛,提示其精神癥狀突出,其他癥狀均符合溫膽湯體質要求,且精神分裂癥在溫膽湯主治疾病譜內,遂改用溫膽湯,效果顯著。黃煌教授用溫膽湯治療精神分裂癥一般加味不多,但姜半夏、茯苓、枳殼用量宜較大。
案例3: 孫某,男,33歲,2008年3月17日初診。便秘多年,約1年半前加重,曾服莫沙比利、大黃、番瀉葉、蘆薈等稍效。就診時訴大便5~6日一行。精神萎靡,性欲下降,眠差,易煩躁,易疲勞,汗出偏少,下肢乏力,稍多食則腹脹,心下悸,自覺眼脹,舌淡胖苔薄,舌面有兩條唾液線,脈緩。患者體形偏胖,眼泡腫大,腿毛較多。診斷:便秘(證屬脾胃運化不足,痰濕內生,氣機郁滯)。方用溫膽湯加減。處方:生麻黃10 g,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陳皮10 g,生甘草5 g,枳殼30 g,干姜10 g,竹茹6 g,紅棗20 g。服14劑。2008年4月12日復診,大便通暢,1~2日一行,面色轉潤,精神轉佳,身體較前輕巧,眼脹感減輕,時有心慌,電話鈴后緊張,小便次數較前多,舌暗胖苔薄。處方同上,用量稍調整。
按:黃煌教授針對體質處溫膽湯方,該患者的表現精神特征尤為明顯。因患者精神萎靡、性欲下降、汗出偏少、脈緩、眼泡腫大、乏力而加麻黃,且麻黃能改善腰和盆腔部位機能,有助排便。
3 體會
黃煌教授以“方證相應”理論為基礎,認為方證相應是取效的前提和條件。方證是以方為名的證,是用方的指征與證據。有是證,用是方,方與證的關系,是相對應的,兩者渾然一體[7]。黃煌教授的方證相應思想體現在 “方證三角”,即“方—病—人”方證模型上,處何“方”是根據具體的“人”和其所患的“病”兩方面來決定。一方面考察“人”是否屬于溫膽湯體質,另一方面考察患者的“病”是否屬于溫膽湯的主治疾病譜,是能否正確運用溫膽湯的關鍵。這種臨床思維在審證治病時能提高治療的有效率,突出辨證論治特色,也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以人為本的診療思想,值得同道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