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146|回复: 25

方与法的关系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10-11-24 15: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文有“方法”一词,可见方与法本来是不分的。方是治疗的主体,法是治疗中的交流。有方,法自存。法是一方之法。

方与法又是可分的。

几十年前,农村有位教师在一位村民家中发现一本《永乐大典》,非常震惊,但这本书在村民家中不过是用来做鞋样的。如果把这个故事作为文物的考古发掘现场,那么能得出《永乐大典》是一本专门用来做鞋样的书这个结论吗?显然不是。

经方就面临这样一个被误读的格局。

古人曾创造伟大的文明奇迹,如英国的巨石阵、秘鲁的神庙,也遗留下一些古文明遗址,如四川的三星堆、良渚的反山墓地等等。古人的肉身随着岁月消逝,但这些遗址保留下来,也留给现代人类一段“真空”,我们不知谁怎么样建造了它们。

经方,就是这样的古代医学遗迹。

单独对“方”进行研究,是要建立一个中医的考古学课题,考证这批古方的古医学含义,其性质与英国科学家在巨石原上考察巨石阵的源流等同。

“法”的研究,还可延续,阴阳的哲学、五行的哲学曾经与中医结合,那么,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也要与中医结合,才是与时俱进。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5 收起 理由
雍乾 + 5 好!可作为“执简驭繁、以一当百——法胜于方”帖子的终结篇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转载】有个名中医叫周小川
下一篇:仲景治病规范-仲景治病的法

33

主题

934

积分

1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也如幻

Rank: 3Rank: 3

积分
934
QQ
发表于 2010-11-24 1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似乎明白了很多,本来就没有什么法,是我们把它叫做法,方却是永远行之有效。法多数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忽悠人的,给人洗脑的东西。
一切法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3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4 19: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法方法,这跟阴阳是一个意思,哪个也不能侧重。

而能够掌握他们中间的平衡点的东西就是临床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4 2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poshan) 的帖子

受益匪浅,似乎明白了很多,本来就没有什么法,是我们把它叫做法,方却是永远行之有效。法多数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忽悠人的,给人洗脑的东西。

大河认为您的看法有点偏。人的大脑不可能真空。您总是要被洗脑的,就看您被什么东西洗脑。人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你是不是被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洗脑”了?否则您怎么会有思想、观点?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本来就是来接受人类文化的,否则您就不是人了。

“法”是什么?就是“道”。在相对意义下,有正法有邪法,也有正道与邪道。人总是走在一个“道”上的。不承认“法”而只想接受“方”,这其实也是一种“法”。就像不相信宗教的人其实也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一样。

中医治病必须讲究“法”。这个“法”其实就是你治病选方(或制方)的理由,你的思维的根据。不承认法,就等于说你治病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思维。这看起来有点蛮横。你不要“法”,你将如何实施辨证论治?你将如何向病者讲述缘由?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在哪里?

“方”是永远有效的吗?不见得。庸医开出来的也是“方”,许多庸医开出来的还是“经方”。古人所说“庸医”是什么概念?其实古时候的庸医,对经典是非常熟悉的,问题在于他们只有表面的模仿,而胸中并无“法”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400

积分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0
发表于 2010-11-24 2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是高层次的指导理论,方是具体的执行细则。
真理是唯一性的,正确的法也是唯一性的。具体的执行细则,可以有多种选择。

所以,本人认为:
伤寒家永远高超于经方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中还有一个词叫“方针”,这个社会政策的术语看来也是来自于中医学。中医解决问题,需要借助方与针,确立解决之“方”与解决之“针”。把这种逻辑思维引申到社会实践中,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也需要类似之“方”“针”作为指导,所以才有“方针政策”的说法。

为何不言“法政策”?因为“法”不具备行动指南的具体细节,而“方针政策”明确告诉你,该用何“方”,该用何“针”。

《孙子兵法》是很好的兵法,但没有士兵、武器、外交等作为载体,如何打仗?士兵、武器,就是具体的“方”与“针”。《孙子兵法》在今天作为兵法指导作战,但它的产生源流是来自于军事实战,是血的教训,并非闭门造车天才想象。所以,“方”“针”与“法”的关系,是“方”“针”在先,“法”的总结在后。所以,中文才说“方法”,有方才有法,有方自有法。

人类很早就懂得食用肉类、谷类,他们知道吃这些东西能消除饥饿感,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物质为何能消除饥饿感?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肉类中有蛋白质、脂肪,谷类中有碳水化合物,它们被摄入人体内被消化为葡萄糖、水、氨基酸等物质而吸收,参与到人体的新陈代谢,消除饥饿感的中枢信号发送。但我国古人就只能用阴阳、五行这样的思维来思辨。再拿四大发明的火药来说,这本来是个化学反应,但宋代科学家的认识,却是阴阳之气相互激荡。如果让宋代科学家穿越时空,站在理工大学化学系的讲台上,学生能买账吗?

草药植物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古人发现了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植物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如同燧石的撞击会产生火花,稻谷的种子撒入泥土会发芽一个道理,都与人的思辨无关。这种对应性在5000年前是客观存在的,在5000年后的今天,依然客观存在。

我们强调“方”,也是因为“方”的物质性、客观存在性。

至于“法”,是意识的,是主观思辨的产物。同样一味植物药,中医用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认识,藏医用隆、赤巴、培根来认识,蒙医用赫依、希拉、巴达干来认识,西医则用元素组成来认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时代不同、民族地域思维习惯、认知手段不同。

所以,“法”,只是一种表象,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而草药,在发现的那一刻,就是一种存在,它无需说什么,即能产生治疗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5 1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法”,是意识的,是主观思辨的产物。同样一味植物药,中医用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认识,藏医用隆、赤巴、培根来认识,蒙医用赫依、希拉、巴达干来认识,西医则用元素组成来认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时代不同、民族地域思维习惯、认知手段不同。

所以,“法”,只是一种表象,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而草药,在发现的那一刻,就是一种存在,它无需说什么,即能产生治疗作用。

我终于明白,争论的原因是论题缺乏同一性。许多先生把“法”看成是纯主观的理念,“法”成了“看法”。大河所讲的“法”却是客观的,属于“道”的范畴。比如我们今天去上海,怎么去?我们要选择一个途径,这个“途径”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主观性只表现为“选择”。确切地说,“法”其实是主客观的统一。如果不统一,便是不合法。你说,我想生出翅膀自己飞上天,这只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真正的“法”。庸医治病也讲“法”,但那恰恰不是真法,是不合法,所以无效。

自然界的一切因果联系,都遵循一定的“法”,人的作用就是要认识这种法,才能应用这种“法”,并不是凭空想像就能有什么“法”的。人类社会的“法律”,虽是上层建筑,但也必须服从自然法。不服从自然法,随意制定的所谓“法律”,被称为“恶法”,是应该抛弃的。中国人讲伦理,不是人自己想出来的伦理,而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秩序,人必须服从这种自然秩序。

中医的“治法”,从本来意义上讲,应该是产生于自然生命的客观要求,而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34

积分

1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也如幻

Rank: 3Rank: 3

积分
934
QQ
发表于 2010-11-25 1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还是前面提到的,理无碍,和事无碍的问题。有时有些老师讲课头头是道,子女犯病还得看西医,有的民间医生,没有职称,却活人无数。很难说清楚。
一切法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1-25 12: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浮缓者,可与桂枝汤,这是“方”;脉浮虚、脉浮数、脉洪大者,可与桂枝汤,这就是“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积分

1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8
发表于 2010-11-26 14: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河说,"自然界的一切因果联系,都遵循一定的“法”,人的作用就是要认识这种法,才能应用这种“法”,并不是凭空想像就能有什么“法”的。"我理解,这一种"法"已经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方法背后的道理了,就是大河所说的"道"了。按照这个标准,以"方证相应"为开方治病的主要原则,就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法"了。以"方证相应"为原则,再加上临床经验,当然治得好病,但是应该达不到大河所说的境界。
问题是,经方这么有效,背后的法究竟是什么? 如果从西医的微观角度来着手,人类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杨振宁教授就觉得,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也是复杂的系统,两个复杂的系统相互作用,现代自然科学处理不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些结果,也还是相当粗浅的。
如果从中医传统理论来看,基本上一定是以内经为基础的。但是如果用内经的理论来解伤寒,必须不但能够解释这一组组的"方证相应"的现象,解释方-病-人的各种现象和原因,还必须能够预测用药的结果,能够为临床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才能被视为有效的理论。否则只是空谈。目前有理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吗? 如果有,请高手明示,让大家可以在学中医的路上走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1-26 19: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葛根汤治咽痛一案,体会伤寒论“以法治之”

患者男,69岁,初诊日期:2010-11-25
患者自述上颚咽壁及咽喉痛甚,咽唾沫即疼,静脉点滴克林霉素及服用双黄连口服液二日后无效。查咽喉无红肿,舌淡水滑苔薄微黄、两寸脉微弱、两关尺脉紧微浮,身微恶寒、有乏力感,无汗,鼻微有清涕,能食,脘腹无不适,叩诊右胁下有鼓音,二便无异常,睡眠易早醒。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诊断:太阳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处方: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药: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半夏9g
上药取三剂。煎服法:每剂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00毫升,分温二服。

今日下午,病人前来告知,昨晚服上药后,今晨口腔及咽喉已不疼,精神及体力均见好。因为熬干一剂药,要求再补开一剂,担心咽痛复发。

葛根汤在伤寒论中,好像与咽痛无关,为什么此病例以葛根汤治疗咽痛有效呢?这应是“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效果,伤寒论曰:“…脉紧者,必咽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400

积分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0
发表于 2010-11-27 21: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先生是伤寒家,最善读伤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1-28 08: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尚古山民先生:
非常感谢这么高的称号,实不敢接受。多少年来,我是跌跌撞撞地读伤寒,至今仍然在摸爬滚打,基本上是靠自学,一没有高学历,二没有高职称,岂敢称家、道善?多谢抬爱,万望不要过高抬举,否则我就不敢露面了。我的一些看法,如果能对初读伤寒者有一些启发,在学习方剂上,少走一些弯路,我就会感到欣慰;若能交朋识友,交流心得,我会感到荣幸;若能得到指点,遇到老师,就是我的幸运。在信息发达快捷的当代社会,我们借助黄煌教授的经方沙龙,希望能把伤寒论的精神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8 09: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RongCao) 的帖子

如果从中医传统理论来看,基本上一定是以内经为基础的。但是如果用内经的理论来解伤寒,必须不但能够解释这一组组的"方证相应"的现象,解释方-病-人的各种现象和原因,还必须能够预测用药的结果,能够为临床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才能被视为有效的理论。否则只是空谈。目前有理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吗? 如果有,请高手明示,让大家可以在学中医的路上走得更好。

树枝生于树干,但果实大多结在树枝上,你不能要求树干必须结出果实才算树干与果实有关联,也不能因为树干没有结出果实就否认果实与树干的关联。

《内经》的理论可以解释《伤寒》,但是要看你怎么去解释。不能要求《内经》解释《伤寒》的所有具体现象,只能从《伤寒》所蕴含的内在的法与理中去领会它与《内经》的本末关系。如果《内经》能够解决《伤寒》的一切问题,那就不需要《伤寒》了。《伤寒》只是《内经》理论的运用和发挥。当然,仲景自有对内经的独到的认知,也不是一般的简单的运用。

《内经》是基础,《伤寒》是后续建筑。不能说《内经》是空谈,倒是离开了基础,《伤寒》会成为空中楼阁。你住进了漂亮的房间,却不承认它是建筑在大地之上的?

《伤寒》有一个体系,不是简单的方证对应。如果单讲方证对应,后世方也是这样,甚至民间验方的内含也是这样啊。如果不对应,就会无效。但是《伤寒》的体系更包含着特殊的思维方法,体现着治疗的理念。更何况,方证对应的“证”,不是简单的一组症状就能说得清的。“方”中也有一个灵魂呀。这个“方”的灵魂必须要把握,方的灵魂与证的本质的对应才是真正的对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11-28 1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方”的灵魂必须要把握,方的灵魂与证的本质的对应才是真正的对应。
大河先生的这个观点很好。比较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积分

1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8
发表于 2010-11-29 10: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李国栋) 的帖子

为什么加半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积分

1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8
发表于 2010-11-29 1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大河) 的帖子

认同"《伤寒》的体系更包含着特殊的思维方法,体现着治疗的理念。"不过我的疑问,也许是很多中医学子的疑问是,这个思维方法和理念究竟是什么?历来用内经解释伤寒的人们很少统一过,现代也有不少医家干脆否认内经是伤寒的基础。有时真让人怀疑建构伤寒的理论不是内经,而是一种已经失传的理论。
如果从内经来建构伤寒,中间一定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看来您已经找到了,至少有很多线索了。可不可以给一些更具体的阐释?主要是您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是前辈医家的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29 12: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6楼(RongCao) 的帖子

我确实有自己的收获,但不能简单地回答或介绍。我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不是那些具体的学术问题,而是治学的方法,是如何找到那些结论的途径。所以,大河从来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虽然我有全部的结论),我只提出让您自己找到答案的方法。大河在一些帖子里与一些网友争论,都是围绕着治学的方法争论的。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比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结论或医学秘诀更重要。如果您不深入细致地、认真地去读《内经》和《伤寒》,您就不会有真正的领悟。朝着这个方向往前走,您就会到达目的地。

那些现成的结论,包括所有临床秘诀,可以参考,但不可轻信。您一定要自己学习领悟,才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1-29 20: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RongCao) 的帖子

依据是舌淡水滑、胁下有鼓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400

积分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0
发表于 2010-12-1 15: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李国栋先生:岂敢指点先生!在下身处穷乡僻壤,地近翼王故里,与先生是本家,年庚亦小于先生,对先生的学术观点极为敬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2-15 14: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加减方例举看经方与法的关系
    1:桂枝加桔梗汤:桂枝 18克 白芍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 大枣12枚、桔梗12-18克
                   煎法同桂枝汤
  仅加一味桔梗,本方就包含了桂枝汤、桔梗汤、排脓汤三个独立方剂。证治也由桂枝证扩展为附有咽喉痛、有痰、有脓等证。
  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 18克 白芍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大枣12枚、附子12-15克
                  煎法同桂枝汤
  陆渊雷按;此方以桂枝汤畅血运,敛汗,即所谓调合营卫也。以附子恢复细胞之生活力。即所谓回阳,所谓温经也。
  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 18克  甘草 12克 生姜 18克 大枣12枚
                 煎法同桂枝汤
  方极曰:本方治“桂枝汤证而不拘挛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2-15 14: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清晰的看到经方复方的特点:涵盖广,幅度大,可以加减味成新义,可以增损量以易主辅,病变法亦变,方亦变,变化有序,应用有章,“方法”一词就来源于中医学复方的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0

积分

3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7-5 2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从葛根汤治咽痛一案,体会伤寒论“以法治之”

患者男,69岁,初诊日期:2010-11-25
患者自述上颚咽壁及咽喉痛甚,咽唾沫即疼,静脉点滴克林霉素及服用双黄连口服液二日后无效。查咽喉无红肿 .. (2010-11-26 19:05) 
“每剂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

请问先生,煮9克麻黄,真的能出“上沫”,正和伤寒论所说,得“去上沫”?
我煮过,怎么没有“上沫”呢? 是不是我煮的麻黄有问题?
老子曰: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2-8-12 1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逸人谷 的帖子

逸人谷:“每剂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

请问先生,煮9克麻黄,真的能出“上沫”,正和伤寒论所说,得“去上沫”?
我煮过,怎么没有“上沫”呢? 是不是我煮的麻黄 .. (2012-07-05 20:46) 
  煮葛根有白沫,煮葛根、麻黄不用说,也有白沫。我煮麻黄3g也有白沫,煮9g当然也有白沫。如果用电磁炉煮药,火力开的大了,或者盖上锅盖,可能会没有白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万

积分

92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02
发表于 2012-8-12 16: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中医如何读文献?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31日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医院 杨大华

    有人说,中医学是文献的医学。是的!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历程中,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其中,无疑蕴藏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个临床中医来说,文献无疑是他成长过程中的“金拐杖”,是临证思维的“源头活水”,是解决“疑难病”的重要参考。那么,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又该如何来读文献呢?

    首先,读文献要着眼于可行性。对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要看在今天是否还有生命力。比如,《千金方》里记载喝白马尿、驴尿以及用动物粪便来治疗疾病的经验,都是难以下咽的。同时,也是不符合现代人的就医观念的。至于“天灵盖”以及棺材里死人铺的席子,既难觅其踪,更失人道。难得之品如犀角、羚羊角以及虎骨之类的应用经验,也将面临失传。“烧裤散”也面临尴尬,一是观念上难以接受;二是道理上难以说清;三是取材上也有困难。有人戏说,若病人穿的是化纤内裤,烧不成灰咋办?今天的养鸡多是圈养,而且多喂饲料,“鸡矢白”的取材也成了麻烦。还要确保鸡没有感染禽流感。在麻醉学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自然也没有研究“麻沸散”的必要了。这些经验,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社会的发展使得它们不可能被无限复制下去。至少,不会被主流继承。它们身上仅有的也只是文献学意义。仅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历史上,我们的先民们曾经用这种方法治过病。仅此而已!着眼于可行性,便排除了许多过时的东西,避免了精力的无谓耗费。同时,这也是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毕竟,临床中医不是文献学家,再好的经验如果不能付诸实施,只能是废纸一张!临床中医,应该看重“杀鸡术”,而不是“屠龙技”。一时用不上的东西,不妨缓一缓再学;一世都用不上的东西,根本没有必要去学!

    其次,读文献要立足可信性。我曾经把大部分中医期刊从创刊号一直翻阅到2003年,感觉越往后越没劲。就现代中医文献来看,建国后,中医从旧社会不被重视到被国家政策所肯定,中医人憋了一股劲,写的东西比较实在。文革后,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始,中医人写的东西也很实在。90年代以后,随着晋职称需要论文的硬性规定,中医人写的东西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今,论文造假,学术泡沫已经不是新闻了。对于真想写点东西和写点真东西的中医人来说,在市场经济下,谁还会辛辛苦苦来介绍个人经验,再自掏腰包发表给别人参考并赚钱?于是,我们有必要对现代的中医文献进行怀疑!那么,学术造假是否就是今人的专利?中医的古代文献是否又都是真实的?未必!借用一下孔融的思维,想必学术造假古亦有之。孔子说,为君者讳,为贤者讳。儒家文献有伪,那么,医家文献难道就没有这种春秋笔法吗?至少,不能排除其中有夸大疗效,自我吹嘘的主观意识。就客观而言,在文献的流传过程中,错简、脱简以及刻错字的现象也是有的。当我看到“风湿相搏”时,曾不解地自问:“风”和“湿”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相搏”呢?而且,二者都是外来的邪气,它们自相残杀应该对人体是有利啊!后来才知道,应该是“风湿相抟”。“抟”的古字是刻写时刻工偷懒或粗心,在“寸”上面丢了一横一点而误为“搏”。原来“风”和“湿”是一对亲密“战友”。至于其他,如药名的张冠李戴现象,也是有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学里还有一些寄生理论,也不容忽视。这些原本不是中医学固有的东西,就象《红楼梦》里的薛姨妈之流,长期居住在贾府。原本是亲戚,住久了,反倒被不知情者当成主人看待了。事实是科研的依据和基础,一旦前提出了问题,结果自不必多说了。不管研究的过程是如何的津津有味。如果历史的真相都如文字所载,那么,一切的历史学家甚至考古学家都是多余的职业了。这也正是说明文献终归是文献,而不是文件。后者需要毫不怀疑去坚定执行,而前者则需要瞪大眼睛。

    再次,读文献要力争可知性。对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效经验,要结合现代医学来深入探讨。中医治疗有效的病名,是今天的什么病?症候群相当于今天的什么病?又是如何形成的?方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发挥作用的?当然,不清楚这些也并不妨碍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但如果仅仅满足于经验本身“是什么”的表层,而不深入研究 “为什么” 的深层规律,终究只是走了一半路程。古人只是完成了前者,那是缘于时代的无奈,是可恕的。今人若不思进取,实在是说不过去了。其实,中医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被说清楚的。比如,用硇砂等矿物质来治疗鼻息肉和食道癌,其治疗机理并非是什么“咸以软坚”,而是利用它们的局部脱水作用。令息肉脱水萎缩而鼻腔通畅。研粉口服,与癌组织接触使之脱水体积变小,从而食物得以通过。饮食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并不能阻挡癌肿的扩散和转移,也自然扭转不了病人走向死亡的趋势。明此,则不会将其奉为食管癌的灵丹妙药。欲为“名医”,先做“明医”。把经验理解到这个层面,直可谓“明医”了。章次公说,中医的形式是科学的,内容是哲学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筑中医的科学内容。虽然可知性是有量化的,可知是有深浅程度的,但只要是向着科学内容方向迈进,哪怕是步子再小,也是有深远意义的!一样的文献,不一样的读法。关键是读出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的体会。到底读到什么深度?可知性多少正是一把衡量标尺。

    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知性是临床中医“淘”文献的三个“筛子”。有了它们,我们的“淘金”工作会变得“多、快、好、省”。(杨大华)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7/08/31/48/27/29.htm
慎始善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主题

4857

积分

239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Rank: 5Rank: 5

积分
4857
QQ
发表于 2013-6-11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者治疗的方向,即含分类的用意;法者治疗的法则,分类即明,法则应循。法是一方之法,方是法之主体。方是刀身,法是刀刃,但方法要合乎于理。
学好经方,造福桑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3:43 , Processed in 0.20445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