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李国栋

桂枝解肌,就是损阳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06: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先分清阳邪与阳气。“阳盛则毙”之“阳”,是“阳邪”,而不是“阳气”。阳盛者,是状火,状火者,必伤阳气。阳盛者,不用阴药“救火”,而用桂枝“助火”,能不毙吗?
我之所以说“桂枝解肌,就是损阳”,是着意说明,桂枝不是补气药。损阳是损阳气,而不是损阳邪。诸如“原阳”也好,“元阳”也好,抑或心阳、肝阳、脾阳、肾阳、胃阳、等等,只不过是阳气的分而说之,总括为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津液与血液,只是运行的部位不同而已。津液被吸收回到脉中,就变成血液;血液从脉中渗透出脉外,就变成津液。“血汗同源”,就是这个意思。“汗出溱溱是谓津”,血液与津液都来源于胃气对于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且血能化津,津能生血,血与津互生互化,故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条之卫气不和,是卫阳虚吗?卫阳虚,用桂枝汤发汗,卫阳就不虚了吗?发汗还不损阳气吗?
有初学者认为,桂枝汤就是补中益气汤。这是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说法。胃气虚弱心下痞者,若用桂枝汤,只能是其痞益甚,证明桂枝汤不是补中益气汤。
另外,“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是叔和的,不是仲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7: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说明桂枝汤发热的机理是阳浮。
卫强荣弱。强非强大之强,是读僵,僵直之僵。也就是桂枝汤证为阳气淤滞强直,这样可以理解如肌肉疼痛、僵直、少腹不仁等。
桂枝解肌,这话也是错的,应该是桂枝汤解肌。桂枝如解肌,全乱套了。但桂枝解肌让人误入歧途!
损阳可以这样理解,损淤滞之阳,让它通畅!其实非损阳,而是通畅。
用五运六气很好解释桂枝汤,但大家都不相信五运六气。
那么我就问大家,你们是如何辩证的?胡老不相信五行和六气的。很搞笑,六经不就是六气嘛!!!
另外桂枝是补气的,主补中益气见本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4 1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看傻了:中医的理论和概念真是有点乱,每一个人对每一个概念的理解都不一样。最后大家的结论也莫衷一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7-14 1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有一家的伤寒,
怎么样解读
看个人的悟性
怎么检验领悟能力
说的再好没有疗效不可以


疗效是金标准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2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4楼十世遗风于2010-07-14 17:15发表的  :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说明桂枝汤发热的机理是阳浮。
卫强荣弱。强非强大之强,是读僵,僵直之僵。也就是桂枝汤证为阳气淤滞强直,这样可以理解如肌肉疼痛、僵直、少腹不仁等。
桂枝解肌,这话也是错的,应该是桂枝汤解肌。桂枝如解肌,全乱套了。但桂枝解肌让人误入歧途!
损阳可以这样理解,损淤滞之阳,让它通畅!其实非损阳,而是通畅。
.......
无热不浮,无阳不热。阳浮就是浮热,浮热就是阳强,阳弱者,必不能浮。
说是“荣弱卫僵”,我也曾经认同过此说,后来又认为此说难以成立。荣弱与卫僵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荣气弱者,卫气就要僵吗?“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证患者,临床多见,并没有听到患者述说,自己肌肉疼痛僵硬。肌肉疼痛僵硬,是正邪分争的反应,是卫气与水湿相搏,才能出现肌肉疼痛僵硬。若卫气虚弱,不能与邪相争,就会出现肌肉沉重、疲乏无力感觉,而不会出现疼痛。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患者卫虚,故身但重不疼,以黄芪益卫。
桂枝汤解肌,是桂枝的作用,桂枝发汗解肌;因其人营虚,以芍药益营,而不是以芍药解肌。如芍药甘草汤,用于脚挛急,是用于筋脉挛急,而不是用于肌肉僵痛。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仍然是发汗解肌,汗出表和。
《珍珠囊》:…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
《本草纲目》:…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本草备要》:桂枝…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经逢原》:…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
《本草求真》:桂枝…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
《本草分经》: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中国药典》:桂枝,发汗解肌,…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其中,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疼痛)等,都是实证,桂枝是用于攻邪无疑,不可能用补药攻邪。所以,其最后“补中益气”四字,难以理解,是有问题的。
受《本草》桂枝“补中益气”一说的影响,我在临床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用桂枝补脾胃虚弱心下痞下利或胃下垂者,效果明显不行,而用补中益气丸,效果明显,用理中丸加黄芪,或附子理中丸加黄芪,效果都不错。若中气不足心下痞下利而发热者,桂枝人参汤确证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22: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去了芍药,都是“将息如前法”,即桂枝汤方之啜热稀粥覆被法。可见桂枝之发汗解肌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06: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话题,我不谈个人看法了;但是从这文章的讨论,我学习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谢谢楼主。
关于疗效的问题,我完全同意楼主的看法,没有理论,何来疗效。即使有疗效,你看些什么病呢?你到民间来试试,都是疑难病,没有扎实的理论,乱蒙?
胃下垂我简单谈一下,供楼主参考,我看胃病十中八九。
桂枝主上气,它是降药。黄芪主升,它是升的。胃下垂有需降的,有需升的,不可一概而论。甘穗都能治疗胃下垂。
再次感谢楼主,我会继续关注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4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4
发表于 2010-7-15 0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本來就是陽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遗风先生看胃病十中八九,我很是佩服,相信功底深厚。胃气者,人之后天之本,有胃气,就不惧病。我看胃病,十难过八,以后若遇到难题,还要请教先生,望能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16 2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 “补中益气”没有错!错在楼主理解错了“中”的含义! 千古皆错误地将脾胃理解为经典里面的“中”!不知大错!!!!!!!!!!!!!!
   看看《本经》的一节大枣: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补中益气)。
   很显然“中”与“脾”是两回事,亦不是“胃”,但相关。而“安中,养脾”后紧接“助十二经”,由此参照《难经》之说,其理照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 15: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谢谢楼主及各位先生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64

积分

261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64
发表于 2010-8-3 00: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愈辯愈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1 1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现在比较认同桂枝损阳的结论。
桂枝用阳以通阳,和附子的作用原理一样。是一种强心剂。只是弱于附子而已。
理论上必须正确,王正龙先生就是因为理论上走入误区,导致用药走入误区,最后导致出现一个让人悲痛的结果。
而且理论也是让我们具备举一反三能力的最快途径。如果没有理论,靠我们一病一方的去对应一种疾病的记忆治疗方法。即便是天才,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的治疗方法记忆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可用于奔豚气,气上冲所引起的头眩、干呕、心悬痛以及少腹拘急等证。可见桂枝是用于攻邪,而不是用于补虚。
伤寒论明示:气上冲者,可与桂枝,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证的加减法中,亦明示“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从“苓桂甘枣汤”用于脐下悸、欲作奔豚,其方中桂枝用以四两,亦可明确看出,桂枝是用于气上冲。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桂枝的用法,卫强营弱者,桂枝与芍药为伍;卫强兼有内热者,桂枝与石膏为伍,如白虎加桂枝汤。
予认为:桂枝补虚,是千年谬解。用桂枝补虚的观点传人,恐会误人。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中桂枝之用,皆是攻邪;补虚之剂,如理中汤、四逆汤类,均不用桂枝。
桂枝甘草汤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者,也是阳亢欲出,阴虚不固,故以甘草益阴,桂枝损阳,以求阴阳和平。若是中气虚衰者,绝不可能出现心脏悸动的象要跳出来,那样悸动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姜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证的气上冲特点,看桂枝平冲气之原理:
五苓散
证,气上冲的表现是水入即吐、吐涎沫而癫眩。其证汗出而渴,其病偏于湿热,故与泽泻寒利其水,而不与甘草。
苓桂姜甘
汤(茯苓甘草汤)证,气上冲的表现是厥而心下悸。其证汗出不渴,其病偏于虚寒,故与生姜温散其水,并与炙甘草益之。
茯苓泽泻汤
证与
五苓散
证,二者皆有吐。茯苓泽泻汤证之吐,是胃反而吐食;五苓散证之吐,是水逆而吐水。胃反而吐食者,寒多热少;水逆而吐水者,热多寒少。故茯苓泽泻汤方,以泽泻后纳、轻煮,取其气清,而避其性寒伤胃;五苓散方,以泽泻为君,取其性寒而善利湿热。
苓桂姜甘
汤(茯苓甘草汤)方,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煮药时间短,应是重在取其气薄而善利;
茯苓泽泻汤
方,是苓桂姜甘汤方加大茯苓用量并加泽泻、白术而成,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煮药时间长,应是重在取其味厚,而于利中兼补。
苓桂味甘汤
证,气上冲的表现是满面红如醉酒状;其气时而下流、结于阴股,小便难;时而阳气又亢于上而眩冒;故与桂枝四两,以外散其阳而平其气上冲;与茯苓四两,以渗利其水;与炙甘草、五味子补益其气津而上润其口燥;诸药合用,平冲利水,调和阴阳。阴阳平,则多唾、口燥、眩冒、厥逆、手足痹、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等诸证即得解除。总之,桂枝散阳亢而平冲气,茯苓利小便,炙甘草、五味子补益津气。
苓桂术甘汤
证,气上冲的表现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其水气较重,上冲胸胁,故与白术利胸胁水气。
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汤)证的主症是厥而心下悸,其水气较轻,止于心下,故与生姜散心下水气。
苓桂枣甘汤
证,气上冲的表现是脐下悸动。乃因表津不足而致表阳亢热,表阳亢热而致表阳不能正常运行,故而发生水停脐下。水停脐下而欲向上冲突,在还未发为奔豚时,其表现为脐下悸动。苓桂枣甘汤方,以茯苓利水,从下分消邪气,消除病之本源;以桂枝散阳亢,而平冲气;以甘草、大枣补心健脾,以防邪气上冲心胸。

以上诸方证,均以桂枝外发阳气,以平气上冲。故在阳气郁滞体表时所表现的病证如肢节烦疼、阵发烘热、不躁而烦、脉浮数等可与桂枝;而在阳气虚衰于里时所表现的病证如下利清谷、恶寒倦卧、不烦而躁、脉沉微等不可与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0: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其气上冲者,必为气血尚足,欲祛邪出表。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必为气血不足,无力上冲,故不得与桂枝汤。气血不足无力上冲者,不仅不得与桂枝汤,而且也不得与桂枝。
《本农本草经》关于“桂枝补中益气”之谓,害人非浅。
请思考《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补中”之含义:
紫草,味苦,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干漆 味辛温,无毒。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川谷。
地肤子 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一名地葵。生平泽。
茜根 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生山谷。
苦参 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識。生山谷及田野。
从《神农本草经》所谓“紫草补中益气”以及“干漆、地肤子、茜根、苦参”等补中的说法,可以确定,《本经》所谓桂枝“补中益气”之说,不应是指桂枝的药物性能,故不能以《本经》补中益气之说,误用桂枝“补中益气”而致使气血俱虚者发生阳竭厥逆,这是一个大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积分

16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9 09: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桂枝,请看看民国张锡纯先生是怎样说的: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宗气),降逆气(如充气肝气上冲),散邪气。”“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辛能散,甘能补,其功用在半散半补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1-9 09: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如将兵,贵在知任善用。中焦脾胃之地,桂枝之用的确稍逊。比如温胃,不用桂枝者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1-1-9 11: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温阳散寒,不补虚。温阳可散寒,散寒可扶阳,同一事物的两个面。桂枝汤证的阳浮是因为表有寒邪(阴邪),而非热邪(阳邪)。解肌即解除肌表的寒邪。营弱是桂枝汤证的根本原因(内因),补益“中气”即精血,是芍药、甘草、大枣之效。桂枝的祛邪,非损阳,而在助阳,所祛之邪,是寒邪,而非热邪。扶阴抑阳是芍药之力,而非桂枝之功。卫强是真,免疫功能亢奋之象,是“正邪”。现代药理证明芍药是一味“免疫抑制剂”,芍药损卫气(阳气)。桂枝加桂、桂枝去桂、桂枝加芍药、桂枝去芍药等等,都证明桂枝温阳散寒,芍药扶阴抑阳。温阳则损阴,益阴则伤阳。阳代表交感、动脉、免疫亢奋……阴代表迷走、静脉、免疫抑制……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6: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29条,要点在于小便数和脚挛急。“小便数”是津液亏竭,“脚挛急”是血液亏竭。津血俱亏竭者,不可攻表伤阳。若攻之,便阳竭而厥。桂枝伤阳,明晰可见。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4条,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是卫阳强而表有邪,即“风湿相搏”。卫阳强为“风”,表有邪为“湿”。表湿较重,故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者,是“阳浮而阴弱”之桂枝汤脉象,为什么去芍药加附子?是因为脉涩。脉涩者,里阳不足,鼓动无力,脉流不畅,故涩。“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是阳不摄阴,去桂是免桂伤阳;加术,是内渗利湿。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条,“翕翕发热、无汗”,是卫阳不强。若卫阳强者,当有汗。心下满微痛,是心下有停水并胃络血虚。小便不利者,是里阳不足,胃气不降。表里俱不足,故去桂免伤阳气,加茯苓白术渗利水湿。
174条之小便自利去桂和28条之小便不利去桂,都是以免桂枝伤阳。

桂枝助阳祛邪,势必阳随邪出而损阳。

桂枝汤证之病机是“阳浮而阴弱”,阳浮者,当是阳邪,而非阴邪。阴邪者,阳必不浮。
所谓阴邪,是感受寒邪。感受寒邪是外因,寒邪袭人所表现出来的“阳浮而阴弱”之病机是内因。寒邪袭人,所表现出来的“阳气重”之麻黄汤证,“阳浮而阴弱”之桂枝汤证,“发热而渴,不恶寒”之白虎加人参汤证,“往来寒热”之柴胡证等等,都是因人而异,而不是因感受阴邪、或感受阳邪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9 17: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味桂枝,不能作为补虚概用,然!
言桂枝之用因阳强而损阳,则不然!
小建中、灸甘草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之用,亦是损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建中汤证之虚劳里急、四肢疼就是阳浮而郁,悸、衄、梦失精,就是阳浮而越,桂枝之用,还是祛阳之强,以平阳亢。
炙甘草汤证之心动悸,就是阳亢而动。
当归四逆汤证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血虚阳郁,而不是阳虚。阳虚者,必用姜附。当归四逆汤证患者,多是大便实。阳虚者,必大便溏。包括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也不是阳虚,而是血虚日久,导致阳郁失运而生内寒。其证桂枝之用,还是通阳。阳气虚竭者,必不可用桂枝通阳,而应用附子通阳。
温经汤之少腹里急,就是邪气,桂枝之用,还是祛邪。祛邪必损正气,这是基本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9 19: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桂枝补中益气,和紫草等的补中,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1-1-9 2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胡老的“阳气”即津液,桂枝就是损阳气。如果阳气不是津液,桂枝就是损津液。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07: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5楼(十世遗风) 的帖子

这个我也说不好。复兴中医网辽东版主认为本草中桂枝“补中益气”之“补”,是“修补”之义,可作参考。伤寒论中桂枝类方最多,我翻来覆去的读,怎么也读不出桂枝有补中益气之用。我在临床上用桂枝,也多是用于祛除阳浮之热,屡用屡效;而中气不足之心下痞,只有附子能解,用桂枝反而加重其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1: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去不去桂枝,不是取决于有没有表邪,而是取决于卫阳的强弱程度。若卫阳强,发热汗出者,当用桂枝;若卫阳不强,发热无汗者,不当用桂枝。从“心下满、小便不利”来看,应是胃气不足,通降失职,故水停心下而小便不利。胃气不足水停心下而去桂枝,可见桂枝不能补中益气。又从“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来看,里阳不足而有表邪者,须先温里,待里阳和,“清便自调”时,乃可攻表。从张仲景用药的缜密态度,可见其深谙药性,精通医法,洞察正邪力量对比,谨随人体阴阳之变化表现出来的脉证情况,而随证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6 23: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于李老师的见解很钦佩,能洞察到用桂枝之真谛,平时很少人对如此常见的药方做这等深入的思考!我有以下的感悟:任何药如果要通阳,那必须的损阳,这犹如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当你要发出一个力必须有支撑点,而且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说表虚这个支撑点是松动的,桂枝这时候用就不合理了,但是桂枝甘草汤证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方解中赫然写着补心气、温心阳,这时候明显表虚,还要用桂枝,为何?因为此时用桂枝在于振奋心阳,暂时将心脏兴奋起来,心阳一振奋,循环一畅通,阴液自然供奉上来,这就是火生土。阴液自然供奉上来以后用桂枝消耗的能量自然会恢复,而且阳气量较前还多,最终效果还是补阳,这犹如做生意,投本后会有利息的。请李老师亦思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6: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9楼(镜湖水月) 的帖子

感谢先生参与讨论,以力学原理比喻治法,很生动。需要思考的是,祛邪药物,无论是温通寒郁,还是寒通热郁,都必损正气。故正气尚足者,方可攻邪;若阴阳俱虚者,必不可攻邪。这是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基本原则。
发汗过多,不同体质的人之表部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人会因汗出津伤而阳(热邪)愈亢,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五苓散证等;有的人会因汗出津伤而阳(阳气)愈弱,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武汤证等。桂枝甘草汤证,不应是心阳虚,而应是心阳亢。阳强而郁则状态必亢奋有力,阳弱而郁则状态必静默无力。心阳虚者,应与附子振奋心阳,而不应与桂枝通阳损津。且心阳虚者,自不可能会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样强烈的表现。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表现,理应是阳亢而郁,运通不利,而不应是阳虚而郁,静默无力。
故桂枝甘草汤证,补心气者应是甘草,而不应是桂枝。
理明,才能治法不误。欢迎继续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8 1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虽然酷爱中医,医人无数,最近以来自己的身体不适确一直调理,效果不佳,我最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帖子,非属寻常境界,恳请为我一诊。我是一名县级医院内科住院部工作,毕业于西医学院,中医主要是自学,我们医院病人很多,大夫较少,三人轮班,夜休差,近2月来发现头木、心慌、气短,测血压120/100mmHg 心电图 心脏彩超查均正常,有畏惧性生活、并有梦遗,梦遗后心跳加速现象,心痛现象,平时总爱按压、抚摸心前区,脉沉细并振指无力,从外观看我身材高大,体胖,不像得病之人,开始按阳虚经络不通用桂枝甘草汤加附子土元,后研究火神派后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理中汤,微发寒湿之气,想阴病出阳,结果导致表虚,鼻塞1月不愈,血压若不用西药还是不降,我现已36岁,我的体会是我的病主要是神经衰弱,精神长期紧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血管收缩而出现高血压,中医方面我属于心肾不交而且心肾俱虚,与血管病变无关,请李老师赐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1-1-28 17: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8: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1楼(镜湖水月) 的帖子

根据提供的“头木、心慌、气短、梦遗、心痛喜按、脉沉细无力、血压高”等症状,推断你的身体应是处于血虚阳亢状态,可能会表现为心肾不交,而不应是心肾俱虚。故应舍脉从证。食饮、睡眠、二便情况以及寒热、汗证等均没有提及,故将这些情况视为无异常。
以“头木、心慌、气短”等视为有水气,“梦遗后心率加快、心痛”视为血虚阳郁。
拟处方如下:
桂枝18g  白芍18g  泽泻30g  茯苓18g
白术12g  龙骨18g  牡蛎18g  甘草12g
生姜18g  大枣8枚(擘)
可取2剂,水煎服,日1剂。每剂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申明:上方仅供参考,乃为学习讨论经方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学习,学习,再学习!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8 1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李国栋) 的帖子

通过病例来反证理论或许更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类方在《伤寒论》“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等篇中均有应用,柴胡类方在“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病”等篇中亦均有应用。无论“伤寒”还是“杂病”,临证应用较多的,也是桂枝类与柴胡类方。愚以为,《伤寒论》方证,皆是病例实例,而且是非常严谨的病例实例,后世诸家,很难有如《伤寒论》病例之严谨。故愚以为,研究病例,伤寒论是最好的实例。当然有自己的一手病例更好。临证应用经方,桂枝证与柴胡证是常能遇见的。在这里专议病理,就是积于对于桂枝剂与柴胡剂的日常应用所积累的一些心得。我没有高学历和高职称,基本上是靠自学步入中医之门,故没有思想负担,敢于班门弄斧,不怕行家见笑。对于参与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的各位老师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附近日病案一例,作为举证经方治法的应用,恭请批评!

2011-1-19
初诊:患者女,35岁,自诉:三四天来出现耳鸣、口干、眼涩,夜寐盗汗、大便不畅等。察舌边有齿痕苔白、右脉细弱、左无脉。
处方:
桂枝9g  白芍9g  柴胡24g  黄芩9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擘)
2剂水煎服日1剂

2011-1-25
复诊:患者自诉:上方服2剂后,盗汗停止,耳鸣无,大便顺,口仍干渴,眼干,偶有心悸、晚上乏力,舌边有齿痕、脉右关尺细弱微弦、左无脉。
处方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9 11: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的既往史:我从小体弱多病,先天禀赋稍差,有病一直有我的外公为我诊治,他是一名老中医,从小就接受中医的恩泽,高中的时候因学校饮食不好,肠胃差,得有神经衰弱,后上大学时接触到张宏堡的中华养生益智功,一直习练,后有看了南怀瑾的许多书后,思维有所超离现实,大脑有所发热,曾在实习的时候,独自赴法门寺考察,当时立志要贯通中医西医、整合东西文化,鸿鹄之志,常存心中,结果大学刚一毕业,在家等安排工作的时候,现实的问题迎面扑来,在家依然精进学习,并每天打坐,但思想异常波动,偶尔翻出一本高中语文补充材料中马克思写的《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一文,其中有一句话,如果说在抽象领域内搞研究,对于一些人适应,而会使一些人毁灭,当时我的大脑就像触电一般,以往的许多努力好像变得错误,泥丸宫一震动,当时就有万念俱灰,心慌气短,出汗,夜间一入睡梦中便是闪电,身体便出散骨水,后来就得了重度抑郁症,到大医院作电休克、住院治疗、1年后才能上班,但脑力不足,脑鸣较为明显,入睡后梦多,值夜班的时候,护士敲门叫不醒我,开始睡眠必须吃甲基安定,中药当时吃导痰汤加人参菖蒲,又用三才封髓丹,后吃了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大脑能清晰些,但大脑一劳累就梦遗,直至4年后一结婚睡眠质量,梦遗有所缓解,工作一直费脑、活动少,当然还有房事,至一年来老就有感精力不足,近来便得了高血压。请李老师在参一下,这就是我总认为我很虚的原因,前些天我还用了路志正治肾心痛的方子,补肾气、滋肾阴、壮肾阳,效不佳,这两日我思索我属于大气不足、心肺肾三藏皆虚,我还有点乙状结肠炎,上夜班马上一过11点,就有腹痛肠鸣,就得去厕所,大便还有不爽,故也脾虚,但我的认识有可能错误,让别人看老说,你人高马大,老说虚,但我觉得现在最近就是怕房事、怕梦遗,饮食、食欲都很好,夜休效率不高,梦多,有时需用安定来辅助,请李老师结合我的病史,再为我斧正!你的前面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我感到很有道理,结合我的体质,请李老师排除一下我是否为精虚神伤。(有打坐出偏及电休克病史)拜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6楼(镜湖水月) 的帖子

86楼所述症状,其中“脑鸣、梦多、大便不爽”等症,视为柴胡证,“子夜腹痛常鸣”视为干姜证。故以83楼处方再加柴胡48g  黄芩18g  党参18g  干姜12g  
每剂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重申:此方仅供参考。
桂枝剂与柴胡剂,均为泄阳补血之剂。心主血、主神。神伤就是血伤。据证推断,我依然以为,你是血虚阳郁体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30 1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将李老师的方子抓了两付,现喝了一剂,确实有感觉,感觉胸部气机能通畅些,情绪有所改善,并有困乏感,入睡容易些,就是有点口干,想请教一下,柴胡量这么大,会不会劫肝阴,我是属于胆气不足的人。现正喝第二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2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不是面诊,推断不准确之处是难免的。口干,可以是实热引起,也可以是脾弱引起。但是要疏解肝郁,柴胡一定要量大于其它药二倍以上,否则难于取效。至于劫肝阴,是不必顾虑的。因为肝气郁滞是实证,所以才与柴胡疏解之。若肝气郁滞解除后,就应当减柴胡。“脑鸣、大便不爽”,乃肝郁化火,炎上则脑鸣,滞下则大便不爽,非柴胡黄芩不得解。胆气不足,可有虚实之别。肝气实热者,可耗散胆气,而致胆气不足;肝气虚寒者,能量不足,胆气亦必不足。若是虚证,必无脑鸣和大便不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31 0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9楼(李国栋) 的帖子

我的面色看起来很好,但自发现血压高以来,双目下有青黑色,根据眼周围八卦排布,是否为肾虚,同时有稍有饮食不当,大便很急,有时控制不住都会遗矢。大便过程却是不爽,但并不腹泻,肾司二便,为肾虚,还是肝气的问题,请李老师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3: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面色很好”,而自我感觉不好,那么不是阳气怫郁,就是阴火上扰。双目下有青黑色,可能是劳气。不排除肾阴虚的可能。可同服知柏地黄丸看看服后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2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害论》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人体内的阴阳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汉代以前的巅峰水准。汉以后各个时代的中医大家,其认知水平鲜有突破《伤寒论》的认知深度的。
此以经论两条,浅读经义。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金匮要略》)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小便不利”与白术附子汤证之“小便自利”,都是去桂枝。那么其去桂枝的法理应是什么呢?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其证“翕翕发热”,是为热在表部。若为热在里部,当为“蒸蒸发热”。然“翕翕发热”而有汗者,其病机即为“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者,理当发热汗出。汗出的机理是“营弱卫强”,即营阴不足而卫阳有余。故以芍药益营阴,以桂枝损卫阳。此“翕翕发热”而无汗者,理应是阴弱而阳不浮。阴弱而阳不浮者,自不当与桂枝徒损卫阳,故应去桂枝,而留芍药但益营阴、以利血气。营阴不足,则阴血运行不利,故“仍头项强痛”。“血不利,则为水”。水蓄心下,胃气不降,则小便不利,故加茯苓白术以利水气而通降胃气。
白术附子汤证之“小便自利”,是阳虚不足以摄阴,而致阴液下脱,故不可与桂枝再伤其津,而与白术附子温阳摄阴,以治阳虚液脱之“小便自利”和“大便硬”。

有学者认为,桂枝“能利小便”。查《伤寒论》,有“悸者加桂枝”,“气上冲者加桂枝”之谓,却没有“小便不利者加桂枝”之说。故愚认为,“桂枝能利小便”之说,于理于法,均不能成立。
“小便不利”与“小便自利”,都有其病机所在,须要观其脉证,判断病邪所在部位及正气的虚实情况,以认知其证之病机为所犯何逆?从而“以法治之”,应是《伤寒论》“见病知源”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2-15 11: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一下:五苓散中用桂枝,何意?有无取其温阳化气行水之用?若其损阳,是损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3: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苓散证,热与水结,表里俱郁。桂枝解表,必损卫阳。若卫阳不郁,则不当与桂枝,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故桂枝温阳化气,当为温通表阳而化表邪,使客在表部之邪还从表出。桂枝随同攻下药物,亦可祛邪从里而出,如桃核承气汤证。但桂枝之用,通常是用于解表,包括治疗气上冲、心悸等症,亦是宣通阳郁,使邪从表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5: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表虚证的主要病机是‘卫强营弱’,卫为阳,有卫外的功能;营为阴,有内守的作用。今风邪外袭,卫阳奋起与之抗争,浮盛于外而见发热,即‘阳浮者热自发’,因卫阳浮盛故称卫强;卫阳浮盛失却固外的作用,以致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即‘阴弱者汗自出’,因营阴不足故称营弱。”(《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1987年7月第1版)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若不和,当为时汗出,不能常自汗出。若常自汗出,乃为荣气和。以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浮盛于脉外而不入荣,不得与荣气谐和,故病常自汗出。复发其汗,损其卫强,使荣卫谐和则汗出即止。宜桂枝汤。
强就是邪。损强也好,祛邪也好,必以消耗正气为代价。发汗必损阳气。损强益弱是和谐阴阳的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可见,内经之荣者入于脉,与伤寒之荣行脉中,法为一理。桂枝汤证之“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其阴阳之理,开宗明义。伤寒与内经,在阴阳之理上,法无二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3-27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对损阳的理解上出了问题。楼主所言损阳,是指平阳以和阴,而非必然是损伤阳气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06: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6楼(槐杏) 的帖子

说的对,怎样理解“邪气”,是问题的焦点。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那么,卫阳浮盛便是邪。
说到邪气,一般会认为是外邪侵入人体,邪气不属于人体内生的东西。可是这样的认识,经不起推敲。试想,“六淫”之外邪,能够穿透人体的肌肤,而进入人体内多少呢?事实上,任何外邪,只能是作为外部条件,影响到人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使气血发生病理变化,由正气的性质变化为邪气的性质,即“气不行便为水”、“血不利便为水”。病菌、病毒侵犯人体也是如此,病菌、病毒若不能影响人体内的气血正常运行,使气血运行发生郁滞(气血郁滞就是邪),就不能在人体内大量繁殖生息,健康带菌、带毒者就是这样,有体内挟带结核病菌而终生不发病者,有体内挟带艾滋病毒而终生不发病者。
说到这里,附带说一下“火神派”。“补火”不是仲景精神,“泻有余补不足”才是仲景精神。
“朱丹溪所处的时代。当时医者滥用辛热燥烈中药,而造成严重的伤阴劫液之弊。朱丹溪目睹其害,潜心研究,深有所得,而著《局方发挥》一书。书中剖析误用辛热燥烈中药之害,在纠正用药时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养生经之“气有余便是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周超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3-28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身体,阴阳而言,有余不足皆为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3: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邪者当攻逐之。若不足者亦为邪,岂不是不足者亦当攻逐了?有余者当泄,不足者当补。这个基本概念不能模糊。不足者只能是正气不足。有如桂枝汤证“阳浮阴弱”,阳浮就是有余,有余者是邪气,阴弱就是不足,不足者是正气不足。不能说阳浮阴弱皆是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3-28 15: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有相对有余和绝对有余。不足有相对不足和绝对不足。相对有余时泻兼补;相对不足时补兼泻。以平为期也。只有绝对有余或绝对不足时只需邪其有余或补其不足。举例:某些萎缩性胃炎本质上讲是胃酸绝对性的不足,但可以表现出胃酸过多的症状。止酸护膜泻其有余的同时还需以少量乌梅山楂等补酸以补其不足。还有邪气盛而本不虚,但表现出的症状却有不足(维持正常功能的能量抗邪去了),此种不足,便不能概言是正气不足,不必补之,祛邪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3-28 15: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1楼(李国栋) 的帖子

给李老师回报一下我最近情况,我服用小柴胡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后,初有头脑轻松自己感觉,但后有疲劳感,后根据我之病症,主要为10余年来,较为频繁的夜班,导致肝血不能归藏,从五行生克上来说变为木不生火,处方:人参10克 黄芪30克 炙甘草6克 当归15克 白芍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陈皮10克 天冬20克 熟地15克 白蔻仁10克 益智仁20克 大枣5玫 用上方较为稳定,但现仍稍有气短、梦遗现象,身体自己感觉很虚,但相火较为炽盛,惧怕房事,知柏地黄丸我没有服,因为记着以前我用补肾凉药会出现滑精,用补肾热药会出现梦遗,总之我的体质寒热用之皆有明显不良反应,再请李老师参考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短、梦遗仍为有邪。察方中补药较多、且偏重一些,可能是你过于顾虑体虚的缘故。建议减黄芪,或黄芪用量不超过10克(黄芪主用于表虚,如汗出恶风、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瘦弱、虚劳胸满水停上焦等),加煅牡蛎15克。龙骨牡蛎逐邪敛正,适用于梦遗。现今市面上没有真龙骨。
自己的身体状态,还是自己最了解,网诊容易出错,我的建议,仅供您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3:33 , Processed in 0.2263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