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97|回复: 4

[药证] 张仲景药证札记(修订 66味)之二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977

积分

23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77
QQ
发表于 2015-6-26 1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温阳强壮药
22. 附子
附子,味辛,温。为祛阴寒,起沉衰,亢奋代谢功能之要药。
【药证要点】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药证释要】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似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空软无力,此为附子证的特征,黄煌教授称为“附子脉”。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但同时必须具有其他症状,如剧烈的身体疼痛,身冷出汗等。经方还用附子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二是胁下偏痛;三是胸痛;四是腹痛。此外,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痛经等。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剧烈,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⑴ 患者虽面色苍白虚弱,反而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疼痛等;⑵ 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等;⑶ 胁腹大痛而腹部按之无硬满拒按、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⑷ 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附子主治的二证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大黄附子汤证的胁腹偏痛时,其脉紧弦,但这是疼痛之脉,待痛止则脉必沉。身体烦痛者,脉虽浮而按之多软。
胡希恕先生认为,附子有亢奋作用,凡功能沉衰、小便失禁、皮肤失其收摄的脱汗、心衰皆可用之,如通脉四逆汤就是心衰得厉害而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人体脏腑,适用于功能沉衰而见于阴证者。其次,附子是温药能祛寒湿,所以,治风湿痛常用附子。无论回阳和祛风湿痹痛,多配术、附,共同祛表湿、逐水气。
【体征特点】体质虚弱,面色晦黯或有轻度水肿。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的患者是,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或年高体弱者。附子体质具有以下特征: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畏寒,四肢冰冷;大便溏薄或泄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满腹痛等;水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多见血压低,心功能与肾功能可能低下。
【配伍举例】下利、脉微、胸背剧痛者,附子配干姜;腹痛、脉沉者,配细辛;心下痞而恶寒自汗者,或胁腹偏痛者,配大黄;胸痛不止及肠痈腹痛者,配薏苡仁;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寒自汗者,配甘草桂枝;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配干姜甘草;头重眩身体疼而脉虚者,配白术甘草;腹痛身痛者,配芍药甘草;头眩、心悸、身体痛、自利、腹痛、脉沉者,配白术茯苓芍药;恶寒无汗,或自汗恶风,关节疼痛、水肿、脉沉者,配麻黄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515克。张仲景用附子有生、炮的不同。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必去皮,有利于解毒。制附子,多采用高浓度盐水腌制的办法,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脉沉微、四肢逆冷等。后世在附子的用量悬殊极大,每剂最小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515克。临床使用附子,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附子煎法很有讲究。如果用于回阳救逆,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黄煌教授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时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这是朱良春先生的经验。吴佩衡先生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也是这个经验。
【药理研究】具有镇痛、强心作用,能增加心搏,并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炎作用。
【注意事项】附子有毒,对其适应证、剂量、用法、配伍都应十分注意,如用之不当会引起中毒,轻则四肢麻木,头晕,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出汗,流涎;重则心悸,胸闷,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甚则抽搐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另外,心脏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使用附子,如有心肌病或肝功能障碍者,也应慎用。
23. 乌头
乌头,味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行经络之力甚捷药。
【药证要点】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药证释要】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而已,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体征特点】舌质多淡红,舌苔多白滑。若患者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者,或肤白形瘦者,乌头当忌用或慎用。
【配伍举例】绕脐痛,发则冷汗出,手足厥逆,脉沉弦者,乌头配蜂蜜;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而肿者,配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腹痛、身痛而逆冷、手足不仁,灸刺诸药不能治者,合桂枝汤。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克。张仲景用乌头要用蜜煎煮。蜜的密度和沸点均大于水,在高于100℃沸点的蜂蜜煎煮中,乌头中的有毒成分很可能被破坏。因此,这个高温解毒的经验应该引起重视。
【药理研究】乌头有强心作用,对感觉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其止痛可能与此有关。乌头煎剂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
【注意事项】乌头有川乌头与草乌头之分,张仲景当年所用乌头当为草乌头,现在用川乌头即可。乌头毒性大,草乌头毒性比川乌头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服用时“以知为度”是关键,“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可见是经常瞑眩的峻药,用时当慎,并宜详告患者。剂量也要严格掌握,切不可过量。
24. 干姜
干姜,味辛,温。温中、温下祛寒,回阳救逆,和胃降逆止呕药。
【药证要点】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药证释要】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唾者,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⑴ 反复的服用攻下药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⑵ 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⑶ 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⑷ 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⑸ 部分出血性疾病。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生姜与干姜的功用也不同,生姜主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且能发汗解表;而干姜主温中祛寒、温下止利止血,且善能回阳救逆。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
【体征特点】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如罩一层黏液。
【配伍举例】吐下后脉沉微、四肢厥冷者,干姜配甘草附子;下利以后身热烦躁者,配栀子;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者,配甘草人参白术;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配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咳喘气逆者,配细辛五味子;腰冷痛者,配甘草白术茯苓;腹痛者。
【用法用量】入煎剂,620克。本品一般生用,如用于温中止泻或温经止血则以炮干姜为宜,如用于回阳救逆,腹寒痛、腰冷痛,用量可加大至10克以上。
【药理研究】具有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的作用。
【注意事项】干姜辛热,所以血热及阴虚内热而见舌红少苔、大便干结者慎用。孕妇也应慎用。
25. 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温。温中祛寒,下气止痛,止呕药。
【药证要点】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药证释要】其疼痛为主证,其中腹痛、头痛较多见,也有胸痛者。腹痛为一种持续性的胀痛或钝痛(指一种性质与刺痛、刀割样痛相反,而呈不太尖锐的疼痛),部位以上腹部、下腹部多见。头痛常常出现在头顶,其疼痛程度较重,常常伴有恶心呕吐,有的吐出大量清稀的涎唾,或吐出酸水苦水,或进食后即刻吐出等。也有伴有腹泻者。由于疼痛剧烈,常常四肢冰冷。患者对寒冷敏感,寒冷刺激常常引起发作。脉细是其特征。“内有久寒”,在病情上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局部温度降低而表现为寒冷感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寒冷感既可以是病人主观感觉,也可以被医者客观探及。
白芍也治腹痛,但其腹痛呈痉挛性、为阵发性,并多伴有便秘,舌苔一般不厚;而吴茱萸的治腹痛,为持续性的胀痛,甚至胀痛如锥刺,并多伴有干呕、厥冷而舌苔白厚。细辛也治头痛,其人多恶寒,但其头痛多伴咳吐清涎,或鼻流清涕,偏于呼吸道;而吴茱萸所治头痛,多伴有呕吐清涎、胸满腹痛、偏于消化道。其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极似附子证。但附子证脉必沉微,而吴茱萸证则不然,脉象多细而弦。
【体征特点】舌苔白厚,或胸满,或呕吐清涎,或吐出酸水苦水。
【配伍举例】腹痛、头痛而厥冷、干呕者,吴茱萸配生姜;腹痛者,配大枣;胸痛、腹痛、头痛,痛势剧烈者,或腹痛而形瘦而肤色憔悴者,配人参。
【用法用量】入煎剂,630克。本品制后辛燥之性减轻;用黄连水炒制后,止吐力强;用盐水炒后适用于治疗疝气。
【药理研究】具有健胃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镇吐、降压等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不宜多服久服,如用量较大,可致咽部干燥不适,过大用量则可引起中毒,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甚则引起视力障碍和错觉等。津虚有火而见舌红苔少者慎用。
26. 薤白
薤白,味辛,温。散结化痰止痛,行气导滞药。
【药证要点】主治胸痹,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药证释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不适,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短气、喘咳唾息不得安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现代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和某些以胃脘部闷胀而疼痛彻背为主要特点的胃病等,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内。痢疾的发生与食滞、湿热结于大肠而导致传导失常有关,治疗痢疾要用行气导滞药。薤白有行气导滞作用,对痢疾的里急后重有效。薤白证与枳实证、瓜蒌实证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枳实证偏于腹痛,而薤白证偏于胸痛,而且多伴背痛。瓜蒌实证偏于心下按之痛,而薤白则胸闷痛而无按处。
【体征特点】其舌象必有厚腻苔。其人肌肉坚紧,平时大便难解,常有胸满腹痛等。如其人肥满,肌肉松软者,虽有胸中气塞,短气等,也不可使用薤白、瓜蒌实等药,当用桂枝、干姜、白术、茯苓、杏仁等为宜。
【配伍举例】胸痛彻背、咳吐黏痰者,薤白配瓜蒌;下利腹痛、里急后重者,合四逆散。
【用法用量】入煎剂,1560克。
【药理研究】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温,如发热或阴虚内热而见舌红苔少者慎用。
27. 细辛
细辛,味辛,温。温中化饮、祛湿通络药。
【药证要点】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药证释要】所谓恶寒,指患者恶寒喜暖,四肢厥冷,患者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全身拘急不适。所谓不渴,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或咳者,痰液清稀量多,或多泡沫,或有清涕如水,或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或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目痛等。
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两者均用于恶寒而疼痛者,但附子能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细辛更萎靡。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细辛与芍药均能止痛,细辛主治寒痛,芍药主治挛急之痛。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体征特点】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黄煌教授称为“细辛舌”。
【配伍举例】身体痛或腹痛见恶寒者,细辛配附子;咳逆上气而痰多清稀者,配干姜五味子;恶寒不渴而四肢骨冷痛或头痛、胸痛、腹痛者,配桂枝当归芍药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克。张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23两。入丸散量小,仅1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从张仲景细辛配伍来看,配附子、乌头量小,多在2两以下,如真武汤(加减)仅1两;配干姜、桂枝量大,多为3两。
【药理研究】具有催眠、镇痛、镇静、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以及升高血糖、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注意事项】细辛适用于恶寒口不渴者,如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烦热者,细辛当慎用。
五、补虚益气药
28. 人参
人参,味甘,微寒。补中益气,健胃生津血止渴,强壮机能药。
【药证要点】主治气液不足。
【药证释要】张仲景多用于汗、吐、下之后出现以下四种情况者:
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食者。心下痞硬,为上腹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按之有中空感)和弹性。呕吐不止者,指呕吐的程度比较严重,时间长,患者体液和体力的消耗都相当严重,尤其在无法补液的古代,反复的呕吐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故患者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明显。
身体疼痛、脉沉迟者。在汗、吐、下以后体液不足的状态下,其疼痛多为全身的不适感,似痛非痛,烦躁不安。其脉多沉迟而无力。
烦渴、舌面干燥者。大汗出后其人必精神萎靡,头昏眼花,气短乏力,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其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
恶寒、脉微者。其人多有呕吐、食欲不振、下利不止等症。虽恶寒而身凉有汗,脉象微弱或沉伏,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
【体征特点】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其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或苍白、没有健康人的红光,肌肉萎缩,皮肤干枯而缺乏弹性。上腹部扁平而硬,舌面多干燥而烦渴,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脉象沉伏微弱。
【配伍举例】呕吐不止、心下痞硬者,人参配半夏;惊悸虚烦者,配茯苓;虚劳羸瘦少气,兼气逆呕吐、咽喉不利者,配麦冬甘草;身热,大汗出,口大渴,舌面干燥者,配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配干姜甘草半夏;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者,配干姜甘草白术;干呕、哕逆者,配生姜甘草大枣;反复汗吐下以后,脉微细欲绝,四肢厥冷者,配附子干姜甘草;汗出以后,短气,身体疼痛,脉沉迟者,配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汗出以后,短气,头昏眼花,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足膝无力者而羸瘦、脉虚弱者,配麦冬五味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者,配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克,急重证,剂量可酌增为1530克。宜文火另煎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52克。如属慢性虚弱之体用本品调补时,可用人参切片时时噙化,每日约用13克。
【药理研究】能增加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可抗疲劳,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性腺和肾上腺的机能,能刺激造血器官,降低血糖,加强心脏功能,调节胆固醇代谢,还具有抗过敏,抗利尿等多种作用。
【注意事项】肥胖体型,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黯或腻滞者,虽有心下痞硬、口干渴、脉沉迟者,也不得使用人参。
29. 白术
白术,味苦,温。温中祛湿,健胃利尿药。
【药证要点】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水肿。
【药证释要】所谓渴,指自觉的渴感,想饮水,想饮热开水,但喝不多,或漱口而已。心下部常常痞满不适,喝水后更难受,胃内发胀,有水声,甚至吐水,或多喝水以后常常出现面部轻度水肿。下利,即腹泻,大便呈水样,或大便溏薄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黏臭,或先干后溏。渴而下利,是使用白术的必见证。如口渴而大便干结如粟,或烦渴引饮,均非白术主治。冒眩,即身体困重,头晕眼花,如坐舟车。或呕吐清水,或腰腹沉重,或有关节疼痛。患者常诉身体困重,懒于活动,动则易出汗。短气,即气短无力,易于疲乏倦怠,稍动则气喘吁吁。心下逆满,指上腹部发胀,尤其是在喝水以后,食欲不振,甚至吐水或清涎。小便不利,是指小便量少或及排泄不畅。
白术与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水肿、小便不利、口渴、眩晕等症,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水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形状改变较为明显。苍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如后世平胃散,苍术与厚朴等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者。
【体征特点】体型可胖可瘦,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水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水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配伍举例】冒眩者,白术配泽泻;心下坚、口渴而不欲饮水,或上腹部有振水音,或下利者,配枳实;汗出而黄肿、口渴而下利者,配黄芪;骨节疼痛不得屈伸以及头重眩者,配附子;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配茯苓;妊娠期的腹痛、胎动者,配川芎;水肿而身体疼痛者,配麻黄甘草;四肢沉重疼痛、头眩、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者,配附子茯苓芍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者,配人参干姜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10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90克。
【药理研究】有利尿、降低血糖、保护肝脏、强壮、调整免疫功能、抗突变等作用。
【注意事项】白术健胃并不是遇到胃虚就可用,胃虚停水用之非常好,而胃没有停水白术要少用。白术性温容易刺激胃黏膜充血,所以,若胃有炎性病变,而且胃没有停水,用白术有害无益。
30. 大枣
大枣,味甘,平。安中健胃、生津血、益气缓急迫药。
【药证要点】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美主治呕吐;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药证释要】所谓动悸,指胸腹部的搏动感,既有心悸动,也有脐下动悸。脏躁是《金匮略要》上的病名,与癔症相似,表现为无故悲哭而不能自制。大枣生姜所治甚广,只要有呕吐、咳逆者,食欲不振者,均可使用。至于在用大戟、甘遂等猛烈的泻下药时,必定配合大剂量的大枣。大枣一般不配麻黄,治疗胸闷气喘的麻黄方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不过,葶苈大枣泻肺汤除外。治疗关节痛的麻黄方也少用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黄发汗功效的发挥。
【体征特点】大枣配甘草治疗动悸、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而大枣生姜治疗呕吐、咳逆或食欲不振时,则不必拘泥于形瘦舌淡,有是证用是药。
【配伍举例】动悸不安者,大枣配茯苓;各种气虚体弱者,配人参;肺疽吐血、咳血者,配白药。
【用法用量】入煎剂,1030克。张仲景在汗吐下以后或者食欲不振、体质瘦弱时,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方如炙甘草汤、橘皮竹茹汤。
【药理研究】本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保护肝脏、增强肌力、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
【注意事项】对气机壅滞而腹胀者,不可滥用。
31. 甘草
甘草,味甘,平。益气安中、缓急滋润、清热解毒药。
【药证要点】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药证释要】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以羸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肌营养不良等,可大量使用甘草。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后世的咽痛方中,也大都含甘草。甘草不仅可治口腔黏膜糜烂,其他的黏膜溃疡也能治疗,如阴头疮、肛裂、尿道刺激等。咳嗽,也是黏膜刺激症状,甘草同样适用。甘草治悸,如发汗过多,出现心悸者,配桂枝;脉结代,心动悸者,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杂病多见躁、急、痛、逆诸症。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多动、如甘麦大枣汤的脏躁。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此痛,为一种挛急性、绞窄样、紧缩性的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此逆,为吐逆、冲逆、气逆,如桂枝甘草汤的气上冲。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张仲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等有毒中药时,经常配配甘草,这无疑是有道理的。
甘草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痉挛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为特点。
【体征特点】削瘦,身热易汗、肌肉坚紧、舌质红。
【配伍举例】咽痛、咳吐浊痰,或胸痛者,甘草配桔梗;汗多而心下悸者,配桂枝;吐下清涎稀水而不渴、苔滑者,配干姜;水肿而恶寒无汗者,配麻黄;服麻黄、半夏、乌头、附子诸药后出现烦乱、悸动、舌麻者,配黑豆;悲伤欲哭、伸欠频作者,配小麦大枣。
【用法用量】入煎剂,312克。但如作为主药或中毒抢救时,用量较大,可用至3060克。
【药理研究】甘草有抗利尿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又有抗炎、抗过敏、镇咳、止喘、镇痛、抗肿瘤、抗艾滋病病毒等作用。
【注意事项】大剂量使用或长期使用甘草会出现水肿,经方中的逐水剂通常不用甘草。临床上见有水肿、腹水、肥胖者,要谨慎使用甘草。
32. 诃子
诃子,味苦酸涩,温。涩肠止泻、敛肺利咽药。
【药证要点】主治久泻、久痢、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药证释要】诃子酸涩之性较强,对于大肠滑脱不收而致的久泻久痢,甚至伴有脱肛者有固肠止涩作用。除涩肠止泻外,诃子尚有利咽开音作用。《本草图经》记载治痰嗽咽喉不利,可含诃子三数枚。藏医也广用诃子治许多病,如感冒、咳嗽等都离不开诃子。临床用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等疗效确佳。诃子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用于久咳失音者亦有良效。
【体征特点】舌淡苔薄,脉弱,或健忘,或精神萎靡,或四肢无力,或困重、倦怠;或气从胃中下泄,直从肛门而出,不能自主控制,或矢气无声。
【配伍举例】久泻久痢者,诃子配罂粟壳干姜;久痢而肠中湿热未以尽者,配木香黄连甘草;久咳虚喘者,配杏仁贝母五味子;久咳而声音嘶哑者,配桔梗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克。失音者宜生用,久泻久痢宜煨用。
【药理研究】具有收敛止泻、抗菌、抗病毒、解除平肌痉挛、兴奋胃肠神经节等作用。
【注意事项】诃子有收敛作用,一般不能用于外邪未尽或湿浊痰热内郁之证。但现代临床上,诃子也用于治疗急性痢疾和突然发生的失音,这是诃子用法的特殊之处。
33. 麦冬
麦冬,味甘,平。清凉滋润药。
【药证要点】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药证释要】气逆,有咳喘者,有心动悸者,还有干呕不欲食者。咽喉不利,有咽干者,有咽痛者,有黏痰胶着难咯者。
【体征特点】其人羸瘦,皮肤枯瘁,脉多见数而无力,其舌则多红而嫩,舌苔少,甚或无苔。
【配伍举例】咳呕气逆,咽喉干燥疼痛者,麦冬配半夏;虚劳羸瘦少气者,配人参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1030克。病重者可用至70140克。
【药理研究】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的作用。
【注意事项】患者口中多清涎而不渴者,恶寒肢冷者,舌质黯淡者,舌质淡胖者以及舌苔厚腻者,都不宜使用麦冬。大凡在热性病消耗过多时所出现的知饥不食,或无食欲,用麦门及天冬、石斛、沙参等滋阴药,食欲即可大振。而慢性消化不良性疾病,滋阴药反而有碍于胃,芳香健胃药,对体质又会消耗过度,两者俱不适宜。不腻不燥之消化药,如鸡内金、谷芽、麦芽最为适宜。
34. 栝楼根
栝楼根,味苦,寒。滋润强壮药。
【药证要点】主治渴者。
【药证释要】栝楼根所治渴者,其渴感明显而难愈,喝水不解渴,而且食欲好,大便多干结。经方中治疗“渴”的药物还有人参、白术。栝楼根证是苦渴,即口干舌燥呈慢性化,且饮水不解渴。人参也治渴,但人参渴而心下痞硬,还有呕吐不止等症候,而栝楼根证多渴而不呕,无心下痞硬。白术所主之渴为心下停水,影响正常水液吸收血而导致津液不足。其渴乃水饮病之结果。白术除水饮而渴自消失。在外证方面,胃内振水音是重要佐证。栝楼根治渴清热虽似石膏,但石膏治实热,而栝楼根治虚热。栝楼根治虚热虽似生地,但生地以治血为主,而栝楼根不能治血证。栝楼根证与半夏证相反,仲景用栝楼根即去半夏,半夏证口不干渴而呕,栝楼根是口干渴而不呕。所以两者不能同用。栝楼根还有化痰散结的作用,后世将栝楼根多用于糖尿病以及外科的痈疽疔疮。胡希恕先生认为:栝楼根合牡蛎解渴力量较强,同时散微结,栝楼根有润下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尚有通大便的作用。
栝楼根热者可清,亏者可补,故大凡热病,邪热盛而津已伤者最宜。
【体征特点】肌肉较紧,甚或拘紧疼痛,或生疮疖痈疽,舌面必干,食欲好,大便多干结。
【配伍举例】痈疽疔疮者,栝楼根配桂枝芍药甘草;胁下痞硬者,或淋巴结肿大者,配牡蛎;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者,合桂枝汤。
【用法用量】入煎剂,1015克。胡希恕先生常用栝楼根治消渴,久病虚衰无力者,但量少则力薄,至少用三四两(90120克)。
【药证研究】栝楼根注射液对狗具有中程引产作用、对小鼠实验性肝癌腹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某种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注意事项】里虚寒而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35. 五味子
五味子,味酸,温。滋补收敛祛痰药。
【药证要点】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者。
【药证释要】咳逆上气者,即呼吸困难,患者或倚息而不能平卧,或胸满气上冲,或张口抬肩,喉中有哮鸣声,或静坐尚可,动辄气喘吁吁。严重者可见虚汗淋漓、头昏眼花,如有物蒙蔽其头目,即所谓“冒”。五味子与泽泻均可治“冒”,但两者的适应证不同。泽泻治水肿而冒且眩,伴有小便不利;五味子治气逆头昏而冒,伴有汗出心慌失寐。五味子为祛水的镇咳药,具有收敛作用。五味子酸敛力大,干姜、细辛是辛温而走散太过,所以与五味子配合治咳满再好不过,既能祛饮,又防辛散太过,饮去满即消。
【体征特点】夜寐不安,或乱梦纷纭,或汗出心慌心悸,或遗泄,或腰膝酸软,或大便滑泄。
【配伍举例】咳喘气逆者,五味子配干姜细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而咳者,配干姜柴胡甘草;咳逆上气时冒者,配桂枝茯苓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打碎后用,1015克;研末服,每次23克。滋补熟用,镇咳生用。
【药理研究】能改善大脑皮层工作能力,同时兴奋呼吸中枢,可以调节心脏血管系统病态生理机能及改善失常的血液循环,还可治精神分裂证,有催产、降谷丙转氨酶、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注意事项】五味子性收敛,用之不当有敛邪之弊,所以外邪未解者不宜单独使用,应适当配伍宣散药为宜。
36. 山茱萸
山茱萸,味酸,平。收敛固脱强壮药。
【药证要点】主治腰膝酸软,滑脱诸证。
【药证释要】山茱萸所治腰膝酸软,多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骨蒸潮热等症候。滑脱诸证,既可以是阳痿早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也可以是月经过多、崩漏、虚汗不止者。历代名医中用山茱萸最有心得的,首推河北张锡纯。他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煎山萸肉90克服之,其脱即止。他用山萸肉救脱,多配人参、山药、龙骨、牡蛎等。他还用山萸肉来止腹痛,疗心悸,治虚痹腿痛。
【体征特点】年老体弱,舌质淡或略红、苔薄或剥,脉弱或沉。
【配伍举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骨蒸潮热者,山茱萸配熟地山药;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者,配补骨脂当归;表虚不固的自汗、盗汗者,配五味子黄芪浮小麦;虚喘不休,大汗而虚脱者,配人参附子。
【用法用量】入煎剂,1015克。治疗虚脱时可用到3090克。
【药证研究】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有一定的利尿降压、抗菌、抗肿瘤作用。
【注意事项】凡火热、湿热、痰热等实邪未去者,均不宜使用山茱萸。表邪未尽及小便淋涩者也不宜使用。
37. 龙骨
龙骨,味甘,平。强壮性收敛药。
【药证要点】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药证释要】惊,为惊恐不安,常表现为多梦易醒,且常常有恐怖的噩梦,醒来则大汗淋漓;或恶闻人声,稍有声响则心脏狂跳不宁;或遇事恐惧,面红紧张,胸闷如窒,满身冷汗。癫痫、发热等疾病出现的抽搐,也属惊。悸为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有表现为心悸者,有胸腹动悸者,也有表现为颈动脉等处的搏动感,或有肌肉的跳动感,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的悸动感。其中脐腹部的搏动感,是龙骨证的特点。惊悸一证,患者有以此为主诉,也有忽略诉说者,临床可行问诊并结合腹诊以确认。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为脉浮大而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一些大出血、大汗、或大惊大恐后,可见此脉象,一些体型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
胡希恕先生对龙骨牡蛎之见解颇为独到: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作用。后世研究都认为龙骨、牡蛎是固精的,这是错的。龙骨、牡蛎治精神失常,据临床经验,神经官能症这方面的都好使,尤其是烦惊、心腹动悸、狂、恐惧,用龙骨、牡蛎的机会最多。龙骨、牡蛎在《伤寒论》里主要是治惊狂不安、癫痫,及《金匮》里治梦遗失精的的惊狂,这类病的发生主要都与神经不太安定有关。该药有收敛作用,让精神不那么浮躁,同时也有强壮作用。《伤寒论》中都是火劫或发汗太过之后造成的这种情况,都是虚证,所以龙骨、牡蛎多少有补虚作用,但不是大补。
【体征特点】多见羸瘦,腹壁肌肉较薄,而且缺乏弹性,按压下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配伍举例】惊悸者,龙骨配牡蛎;胸腹动悸而惊、脉芤动而唇舌黯淡者,配牡蛎桂枝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1530克。外用适量。本品生用,镇惊安神作用较好,如煅用,则收敛固涩、外用生肌的作用较好。
【药理研究】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
【注意事项】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仲景也可用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汤等便是。
38. 牡蛎
牡蛎,味咸,微寒。收敛强壮,软坚化痰散结药。
【药证要点】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者。
【药证释要】惊悸为胸腹动悸、惊恐不安、惊狂神乱,多伴有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眩晕等症候。牡蛎的治的口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后两者的口渴多伴有小便不利而水肿,且舌体多胖,而牡蛎所治为因烦惊神乱而渴,舌体多瘦,且舌面干燥或干腻苔,多与栝楼根合用。另外,栝楼根、人参也主渴,其程度要比牡蛎的口渴严重得多,且栝楼根口渴或生疮,人参口渴而羸瘦短气。胸胁痞硬有两种情况,一指胸胁部按之硬满,局部肌肉紧张,甚至有轻度压痛,或自觉胸胁部或胸腹部有跳动感,或有明显的心脏搏动感,多由于精神紧张、失眠、惊恐所致;另一种情况指胸胁部的硬块,如肝、脾大等。也可延伸为颈部的甲状腺肿大、腋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牡蛎与龙骨作用相似,临床常同用治疗胸腹动悸、自盗、盗汗、惊恐不安、失眠、头昏眩晕、男子失精、女子带下等症。所不同点在于:龙骨多用于脐下动悸,而牡蛎则多用于胸胁硬满而动悸。
【体征特点】其人多瘦,肌肉坚紧,舌体多瘦,舌面干燥或干腻苔。
【配伍举例】惊悸而口干舌燥者,牡蛎配栝楼根;胸腹动悸、易惊、自汗、脉芤动者,配龙骨桂枝甘草;胸胁苦满而胁下硬结或胸腹动悸者,配柴胡黄芩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1530克。治疗甲状腺肿大、腋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用大剂量时,可用至90克以上。如研末或入丸散剂内,则每次用36克。
【药理研究】具有收敛、制酸、止痛、调节整个大脑皮层等作用。
【注意事项】牡蛎性寒,寒证患者慎用,必要时应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方币 +3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5 感谢分享~
r109 + 15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张仲景药证札记(修订 66味)之一
下一篇:张仲景药证札记(修订 66味)之三(完)

0

主题

0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6-28 09: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9-27 16: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言不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积分

169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5
发表于 2015-10-13 22: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7-7 17: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战越勇,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26 , Processed in 0.07523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