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8 10: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小议少阳病血热证与少阴热化证的区别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6-28 17:50 编辑
我看姚梅龄老师的疾病分类,其中认为六经皆有表里症,表证指六经之经络和所主之表面器官,里症则是六经之脏腑,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较认同您的少阴症。
另外想请教下,我一直以为黄连是清偏上的位置,比如少阴心,黄芩才负责清下方的厥阴肝。因为乌梅丸一般用于肝寒,我理解中的寒热错杂是不同脏腑的寒热而不是同一脏腑的寒热错杂。因为肝寒所以格阳于上,木生火使虚热影响少阴心,所以用黄连清心,花椒附子暖肝,也因为此乌梅丸并不用黄芩。黄连阿胶可能也是水枯,所以枯木郁生火影响心,所以黄芩清肝热, 白芍抑肝。左金丸也是用吴茱萸温厥阴肝,黄连清少阴心或者厥阴心包,如果黄连清肝热,那就变成同一个肝既有寒又有热,比较难理解,还请老师解惑 谢谢先生支持。
因为肝寒所以格阳于上,木生火使虚热影响少阴心,所以用黄连清心,花椒附子暖肝,也因为此乌梅丸并不用黄芩。 “乌梅丸证”的证机不是“肝寒所以格阳于上”,而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
[乌梅丸]是“肝热证”用方(引王付尚炽昌主编的《经方配伍用药指南》)。
肝热起来之后主要旁传于胃、上传于心,所以“饥不欲食、疼热撞心”,故用大剂量的黄连(16两)清肝、胃、心的热(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另一部分肝热沿着肝经下注,与下焦寒湿混合而成为湿热,故用小剂量的黄柏(6两)配合黄连清燥下注的肝经湿热;再用桂枝通阳以散热。这三味药是清散“上热”用的。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附子温少阴肾、干姜温太阴脾,这两味药是祛“下寒”,止利用的。
乌梅(300枚)用量最大,以其酸性敛肝阴、泄肝热,和当归一起生肝血、平肝阳。
[乌梅丸]又可用于“蛔厥”,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所以用乌梅、细辛、蜀椒安蛔驱蛔。
《内经》说:“肝欲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辛味药有利于“升肝阳”和“助肝主疏泄的功能”,酸味药则是“敛肝平肝”的,[乌梅丸]以乌梅为君药平肝阳,又用大剂量的黄连清肝热,怎么可以用于“肝寒证”呢?
“肝寒证”用[吴茱萸汤];“肝寒血虚证”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左金丸也是用吴茱萸温厥阴肝,黄连清少阴心或者厥阴心包 [左金丸]是“清泻肝火”的方子,黄连用量为吴茱萸的6倍,用少许热药吴茱萸的作用,一是反佐黄连的寒性,二是疏肝降逆,三是下行温肾引火归原(吴茱萸炮制法:用盐水泡)。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先生参考。
======
资料:
【药名】吴茱萸
【分类】温里药>>温里药
【特性】辛、苦,热;有小毒,肝脾胃肾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方名】左金丸《丹溪心法》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黄连180用姜汁炒 吴茱萸30用盐水泡(为末,水丸,白汤下50丸)
【功效】清泻肝火
【主治】肝经火旺,左胁作痛,脘痞吞酸,呕吐泛恶,嘈杂噯气,口苦舌红,脉弦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