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77|回复: 18

[其他] 请在解读伤寒之前,确认自己具备小学语文能力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发表于 2016-1-5 07: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不管这是不是张仲景写的,至少人家先说寸脉(没叫你去摸脚)看见论坛里有人居然把紧接着的“下部脉不至”解读为去摸足部动脉,哥也是醉了,这思维的跳跃!
这是把张仲景设定为自己穿越附体了???
明白人觉得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吗?我只想保持围观姿势。
真是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语死早啊

近年来网络的歪风,用翔实的引证和数据得出翔一般的结论还洋洋自得,
原因就在于此,比如内经说方药来自西方(原文显然是指中国西部),语死早解读为来自中东欧洲




上一篇:个人可通过考核获中医医师资格并开诊所
下一篇:无题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0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用大黄之类治瘟疫,恐怕汉朝就很流行了;甚至到了滥用和迷信的的程度,不需辨证,(伤寒6-7日转入阳明的也很常见)只要便秘就上!甚至是家中常备,李东垣困居开封围城,城里面恐怕早就储备了足够的大黄,大黄在古代是西北地区对外输出的重要物资!

连后来的耶律楚材这种医学半吊子(他要不是半吊子,成吉思汗也是名医了。他可是用蒙古医学救过郭宝玉,郭靖的原型)都知道灭西夏的时候不去抢金银珠宝,去抢大黄!

所以此条文特别强调“大下后”也就是用了下的猛药,除了大黄巴豆我还真想不出别的

恰恰是这样害死了很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08: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大黄可以成为贸易制裁的武器
1789年,两起越境走私大案震惊了乾隆皇帝。
  走私的都是药材土大黄,一次5000多斤,一次4000多斤,试图偷运到俄罗斯。最为关键的,是这两起走私大案,发生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惩罚俄罗斯不断违约,下诏关闭恰克图口岸,对俄实施贸易制裁之后。
  乾隆皇帝亲自批示:对两案中涉及的外籍走私者,枷号示众,至于中国籍的走私者,则处以极刑。
  如此严厉,是因为大清国坚信,禁止向俄罗斯出口商品、尤其大黄,是十分有效的贸易武器,不容任何破坏。在这场持续8年(1785-1792年)的贸易制裁中,禁运大黄是重中之重。
  走私大案也提醒了乾隆皇帝:一、俄国人为了得到大黄已经不择手段;二、必须将可能的走私漏洞完全杜绝。廷旨频下,除了在漫长的北部边境加强缉私之外,乾隆皇帝还下令,东北三省、直隶、山东、江西、浙闽、粤东等地海陆口岸,“实力稽查,毋许内地奸商,私将大黄偷卖与番船,夹带出洋”。同时,对全国大黄产地及其销售网络,进行全面排查封堵。
  即便是位于遥远南国的广州,也感觉到了大黄禁运的强大火力。圣旨要求广州港“严行查禁,毋使稍有偷漏”,“若私卖掌叶大黄,一经拿获,不唯大黄入官,他物一概抄没,人犯拿解内地,加倍从重治罪,断不轻贷。”
  为了更彻底地实施对俄禁运,考虑到“俄罗斯接壤西洋,恐其向西洋各国转贩大黄”,欧洲各国也遭受了池鱼之殃:各国每年只能获得采购500斤大黄的配额。甚至,连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琉球等藩属各国,也受到同样配额的限制。边境控制难度颇大的台湾与海南两岛,也只能每年配用500斤。
  乾隆做得极为细致的一步,是干脆禁止了广州港的毛皮贸易,因为,俄罗斯人是毛皮的最大供应商,必须防止他们通过欧美商人为掩护向中国出口毛皮,套取大黄。圣旨指出:“俄罗斯需用内地大黄茶叶等物,刻不可离,若私贩皮货至粤,自必易换该国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为闭关,仍不能全行禁绝。”英美人对此评价说:“中国人仿佛置身对俄战争一般。”
  多管齐下之后,俄罗斯立即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毛皮无法出口,天水大黄、茶叶等无法进口,大大减少了税收———毕竟,恰克图提供了俄国国库高达15%-20%的收入。此时的俄国,虽然有大臣如波丹金王爵(P rincePotom kin)等,认为只要率一点军队,即可打遍中国(完全是吹牛不上税,老子还是懂一点古代战争常识,福康安对英国的排队枪毙就表示极度蔑视,只有中国的垃圾军迷才把火枪当宝;同样是同一时期打尼泊尔,后勤线更短的印度英军伤亡惨重)。但是,面对着与土耳其、瑞典等国的战争,俄国官方并不愿意在东方与中国兵戎相见。美国史学家JosephFletcher还认为,俄国最为担忧的是英国对华贸易的持续增长,将对俄国构成威胁,因此,希望尽快与中国达成贸易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9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9
发表于 2016-1-5 1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精通脉法的临床大师,《伤寒论》中主要用了几种脉法?

请教大师,仲景为什么不在寸脉之后直接接着写“下部脉不至”?

请教大师,吴棹仙先生“五十余年仅见一例”的麻黄升麻汤验案为什么说“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为什么陈逊斋治李梦如子案说“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他们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大师请给语文没有小学水平的人解释一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9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9
发表于 2016-1-5 1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危重病人,中医是什么时候才基本“握手不及足”的,博士大师应该也是了如指掌的吧!?

大师请指教,愿闻其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1: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容以学 的帖子

容以学:请教精通脉法的临床大师,《伤寒论》中主要用了几种脉法?

请教大师,仲景为什么不在寸脉之后直接接着写“下部脉不至”?

请教大师,吴棹仙先生“五十余年仅见一例”的麻黄升麻汤验案为 .. (2016-01-05 10:32) 
不要拿病案来咬文爵字,看你这么不淡定的鸡冻样,请注意修养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这可是你们的理解
临床上最常见于西医休克表现吗?请自行百度

伤寒论这个条文是典型的西医休克表现
事实是这个方子的类似方,你们限于临床实践压根没用过!所以只好拿几个不靠谱的案例来说是
下部脉不至,就是尺脉尚可,但是越往上关寸越无力,用心体会非常常见!也就是李东垣那个年代很常见的类型,下实上虚

我脉学很差,但是比起只会文字的还是可以藐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9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9
发表于 2016-1-5 1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都没有小学水平的人怎么会咬文爵字?

两位前辈的医案都是不靠谱的案例?原来只有大师的案例才是靠谱的!不愧是大师啊!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9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9
发表于 2016-1-5 1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都没有小学水平的人当然没什么修养了。

大师动不动就说人家语文没小学水平、动不动就说人家水平差,没得救了,看来修养是好得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6-1-5 1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这是反驳我的帖子,当然我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欢迎批评

我吧帖子复制在下面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6-1-5 1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汤一笑先生,关于麻黄升麻汤帖子,个人之浅见,以博

发表于 2015-12-27 15:32:1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是否仲景方?

      最早认为麻黄升麻汤非仲景方的大概是清代柯琴(万历末年-1735年),他在《伤寒附翼》(1674年)卷下[六经方余论]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若此汤其大谬者也。……以治阳实之法,治亡阳之症,是速其阳之毙也。安可望其汗出而愈哉!……且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柯琴《伤寒论注》(1669年)同此说。舒驰远、郑钦安、丹波元坚、山田正珍、叶橘泉、胡希恕等人都持这种否定看法。否定的原因大略如下:其一,方药与症侯不合,以治阳实之法,治亡阳之症;其二,用药庞杂,四面合围,与仲景风格不合(这个勉强);其三,剂量单位有问题,汉代重量无“分”,晋朝才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其四,既是难治,不应说主之。要是主之,就不能说是难治(这个勉强)。 胡希恕认为“为难治”之后无方。

       此方是不是仲景方没有定论,但它的确是六朝时的古方。《小品方》(约454-473年)卷第六[治冬月伤寒诸方]中有此方。王焘《外台》卷第一[短剧方四首]也有引用此方,《短剧方》即是《小品方》。王焘还说:“此张仲景伤寒论方”。

      二,为什么后世少用此方?清代汪昂《医方集解》(1682 年)也不列此方。
      其一,此方不好理解,从后世对此方存在各种解说就可知。医家对疑惑之方自然少用。其二,用药庞杂,不好记忆。若非有书在手,仓促之间,自然不易开出这种大方。其三,症状复杂,“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显然是急性重病,本为难治,一般人临床上很少碰到这类基本符合的证候,吴棹仙亦云:“此证余五十余年仅见一例耳”。其四,明•缪希雍《本草经疏 升麻》(1625年)言:"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误用多致危殆“。此说一出,谁还敢用麻黄升麻汤治肺痿“唾脓血”?其五,清代柯琴《伤寒论注》(1669年)断此方非仲景方,为后世粗工所为。

      三,古今对此方的各种理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痿)与麻黄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刘完素《保命集 泻痢论第十九》:“治厥阴动为泻痢者。……宜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云。谓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止。当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络脉。外无其邪。则脏腑自安矣。”
      喻嘉言:“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也”。
      今人一般多认为此方的治法是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麻黄升麻汤证的寒热错杂是由于阳气郁遏,治疗偏于宣发。”
      张浩良、江静波 《略论麻黄升麻汤》:“根据我们的体会,认为本方是滋阴解表剂。它的适应证应是表实阴虚证”。
      昆山王彪认为此方是大青龙汤的变方,发汗不伤阴。大青龙汤证合并肺阴虚证就可以用,有清热、解表、滋阴的作用。见《经方败案群20150703王彪浅谈麻黄升麻汤微信语音交流整理版》

      四、古人麻黄升麻汤的应用范围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六:治疗肺痿(略)。
      庞安石《伤寒总病论》(1100年)卷第一[厥阴证]:“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
      刘完素《保命集 泻痢论第十九》:“治厥阴动为泻痢者。”
      楼英《医学纲目》(1565年)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脾主湿]:“治小儿面色痿黄,腹胀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儿服之神效。”
      李榳《医学入门 外集》(1624 年)卷三[伤寒用药赋]:“麻黄升麻(汤),目盲鼻衄收功”。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1679年) 卷一[温病方论 温病方五道]:“麻黄升麻汤(治误汗风温须去二麻姜术)”


      五、麻黄升麻汤的现代研究

      《<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麻黄升麻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证据匮乏,个案经验文献提示可用于治疗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自发性气胸、感冒等病症...”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病型肾炎、肺结核、慢性肠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肺热脾寒,阳气内郁,寒热虚实错杂者。”卞华主编,张晓芬,张慧珍,王春等副主编《伤寒杂病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229页)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菌性肠炎(李寿山)

      五、所谓变方

      张璐《张氏医通》(1695年)云“千金葳蕤汤乃长沙麻黄升麻汤之变方”,两方所治都有发热、咽喉不利。但葳蕤汤九味中仅有四味(麻黄、玉竹、甘草、石膏)相同,且无升麻(这是关键)而重用石膏。两者未必有什么亲缘变方关系,或是思路相近而已。又有人说李东垣能治阳虚外感的补中益气汤也与麻黄升麻汤有关,本人愚钝,倒看不出甘温补中与麻黄升麻汤又能有多大关系。

参考文献:

      张浩良、江静波《略论麻黄升麻汤》,《广西中医杂志》1965年(3)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6-1-5 1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升麻汤作为一个14味药的方子

十分复杂

加杏仁有麻黄汤

加大枣有桂枝汤

另外里面已经有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汤等方子

要是讨论药物作用原理,那就十分困难,古人的思维以及经方组成十分难以用药物学的方法来解释

我们学习使用伤寒论,也不能从单味药的作用来理解整个方子组成。只有把一首方子看成一味药来使用才可以得心应手下面我试着解释一下麻黄升麻汤使用方法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首先我们看伤寒六七日,这六七日并不是真的六七天,是指一段时间也就是一个时间段,大下后

首先这就是一个误治,何以见得,伤寒本应汗法而用了下法,就是当汗而下,病邪内陷,是伤寒最大的原则性错误。从而引起种种症状

寸脉沉而迟,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为迟,多余100次为数,连起来解释就是寸脉很弱用力才摸到,而且心跳也很慢

手足厥逆就是四肢逆冷
下部脉不至,下部脉就是趺阳脉,说白了就是足背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以上三个症状就是休克前期典型表现,心跳慢弱,手足冷,足背动脉搏动等大动脉消失,当然也包括血压下降了

其实与下面三个症状是倒装句,因为下面三组症状而引起上述的表现,再看

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者


喉咽不利,非典,中东呼吸窘迫症,禽流感等属于这一组症状


唾脓血,由嘴巴往外吐血,一个是消化道胃出血,一个是呼吸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肺脓疡,最 让人恐怖的,当然脓血与埃博拉病毒吐内脏是高度一致的



泄利
不止者
包括急性腹泻,急性食物中毒以及最猛烈的急性霍乱都属于此范围




翻译出现代文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霍乱急性腹泻,非典禽流感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胃出血以及埃博拉吐内脏,肺出血引起的心跳慢弱,四肢厥逆,动脉搏动消失血压下降等症状,用麻黄升麻汤来治疗,当然以上都是急性脱水循环衰竭,古代多是死症,所以为难治  ,也就是说古代烈性急性传染病很多时候是用麻黄升麻汤来进行治疗的,何以见得,且看楼下分解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6-1-5 11: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看麻黄升麻汤组成以及剂量

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按照考古发掘出来东汉度量衡为准,

一两,15克
一分4克
一铢0.65克

折合现在剂量

麻黄40. 升麻16、当归16、知母、黄芩、葳蕤各12,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4克

这个剂量看起来十分难理解,麻黄40到其他药物的4克为什么是这个比例,其深意有如神来之笔。暗藏在煎煮法以及服法之中

使用经方最主要的就是方子之后的煎服法

本方煎煮法如下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东汉度量衡与现在换算
十升一斗,一升折合200毫升,2000毫升一斗,也就是现在一斗就是4斤,先煮麻黄沸腾一两遍,打沫,再把其他药物放进去,最后煎煮到剩下600毫升液体,


大家要注意4斤水只剩一斤2两了。煮去2斤8两,而且这个比例很多方子都是4斤剩一斤2两,古人是闲的没事干才这样做?

当然不是,古人多陶器,柴草,是木有天然气的,陶器盖的不严,柴草火力小。只有3小时以上才可以做的如此,其目的也有了,久煎以去毒




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

一斗米4斤。相隔时间大约煮熟三斗米,也就是煮熟12斤米的时间,古人用大锅柴草煮熟12斤米的时间大约3,4小时,让病人把药喝完




其实之前的解释都不是神马重点,从开头到结尾,最主要的3个字就是汗出愈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6-1-5 1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人认为麻黄用量最多的方子就是大青龙汤,6两,折合现在剂量100克左右

但却不知伤寒论用量最大的方子隐藏在这里

何以见得    前面已经明言

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

也就是3到4小时一副药要喝完

喝完以后当然也需要煮汤皆仿此,发汗

如果不出汗如何处理

表废话,继续喝,无论几剂,出汗为止,虽然是难治,汗出则愈,


为什么汗出而愈。皆因病邪内陷脏腑,或者内陷肠道而泄利不止,或者内陷呼吸道呼吸不利又或者又内陷引起急性胃出血肺出血

汗出之时,病邪随汗而出,休克症状已经改善,随之稍进饮食,性命之忧无虑了


那有的人会问

连续进几剂,会不会药死病人,

其实大可不必忧虑,在用药时早就做好铺垫了

君再看组成剂量

麻黄40. 升麻16、当归16、知母、黄芩、葳蕤各12,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4克


麻黄40,更多的药物是4克,为何如此排列剂量

其实是为连续进剂已经做好绝佳铺垫,要是都是大剂量,病人承受不住,肝肾也是受不了的

但麻黄100克的大青龙汤已经使用非常熟练,此处连续进剂3,5付,想必是无碍

其他4克就是就是一个绝佳妙招,要是连续十剂也不过超40克,也无肝肾损害之大碍


所以从开始到结尾,从剂量到汗出愈都是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遇到急性传染病,放胆用之无妨

至此不禁说一句好一个汗出愈,真乃神来之笔也

汗出愈,汗出而痊愈,

这就是麻黄升麻汤真正解读

以临床实战为主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665

积分

881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5
发表于 2016-1-5 1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与“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语序的变化恐怕所指也有区别,如果张仲景原意“下部”是指关、尺,也非行文欠考虑,并且具备小学语文能力,当为“寸脉沉而迟,关、尺脉不至(寸),手足厥逆”才合情理。或者是楼主的解释“下部脉不至,就是尺脉尚可,但是越往上关寸越无力”,也至少应当表述为“下部脉不至(上),(致)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如“下部脉不至”,就是到不了寸,而“寸脉沉而迟”说明寸脉还是有的,矛盾了。还有如果“尺脉尚可”、则“下实”而”足厥逆“者有多大可能?还请多举些案例以飨众人。
    另外,称别人“不淡定的鸡冻样,请注意修养”不妥,本身修养就该自省,不要把中华网论坛的文风带到医学论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9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9
发表于 2016-1-5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用语“寸脉”,下部脉如指尺脉,则直接说“尺脉”如何如何就行了,“下部”比“尺”字写得更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49

积分

154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6-2-7 18: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把下部脉说成是尺脉,笑掉大牙!还敢说别人语文不过关,也不怕几年后再看此贴自己脸红。

这里的下部脉也就是内经三部九候中的下部,即足部脉。

楼主还是自删此贴,免得见笑于大方之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205

积分

522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05
发表于 2016-3-21 23: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自学的,说说几句!
本人对现在的中医的现状非常的不满,第一条就是学中医要语文好,尤其是文言好,这简直是造孽!不论是《伤寒论》还是其他名家医书,甚至是更难的《黄帝内经》,就说《伤寒论》就论文字本身并没有什么难解的,通篇没有用典(我是没有发现),看不懂是以为中医的医理本身就非常的深奥,而不是在文字的本身,相差年代不远《史记》《三国志》若是不看翻译,我几乎是一句也不懂,但是一对比,发现《伤寒论》几乎是白话文了,可见张仲景写书就是让了惠及大众,普救众人,其实任何一本古代名家的中医著作几乎都是半白话文,写书者的心意已经很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25

积分

91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1: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容以学 发表于 2016-1-5 17:18
前面用语“寸脉”,下部脉如指尺脉,则直接说“尺脉”如何如何就行了,“下部”比“尺”字写得更爽吗? ...

汤一笑的烂马甲别装了,搜索引擎代替不了真才实学,你现实中一定极端欠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39 , Processed in 0.21435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