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410|回复: 18

费维光: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复制链接]

25

主题

1219

积分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19
发表于 2012-12-16 15: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自费维光《中医经方临床入门》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峻剂, 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 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 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于麻黄汤条后。
       关于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 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靑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厥逆。筋惕肉瞷,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 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 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 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 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 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 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于省文。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龙汤险峻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 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于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丨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 多所防御。至于仲景, 特有神功, 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 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 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
       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 ”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 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 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 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 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匆此教人者,怎么会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
       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
       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属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咽干厉害,则以后发病亦厉害; 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于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 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
       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6片。
       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
       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自此以后, 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 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于下:
1、患者丛XX,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C,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XX之妻王XX,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患者发热38.5C,平素身体健康,舌红笞微黄, 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与大青龙汤三剂。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3、单X,男,四岁,患感冒。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其母亲言: 今日下午发热38. 2C。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 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与大青龙汤3剂,令其每日1剂。晚8时, 开始服药, 服后睡下,出汗, 热稍退。无汗后, 热又上升。晚10时, 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夜12时,发热时达39.4C。又命其服药,次日晨8时, 体温为38. 7C,第1剂服完。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2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2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其实应从早服到晚)。夜间体温在38.5C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第三日晨为38. 5C,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 5C。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发热38.3C,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 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3次, 服之而愈。
5、张XX,男,33岁,我校教师。1993年3月31日初诊。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C,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C,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晚9点方来求治。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 不恶寒,不自汗, 亦不口渴。与大青龙汤, 每日早晚各服1剂。后知,服1剂后,体温降至37.3C,两日后痊愈。
6、任XX,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7.5C,咽喉痛。诊之, 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3剂,令其每日1剂。后知1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2剂痊愈。
7、秦XX, 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诉彝塞不通,流清涕, 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年4月9日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巳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5剂以观其效。以后自言取药6剂(公费),服完4剂,巳恢复正常。
8、朱XX,男,19岁,高中学生,1993年4月14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8.5C,不恶寒,不自汗。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与大青龙汤三剂, 令其一日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C,服二剂痊愈, 未耽误上学。
9、朱XX,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厉害。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诊之, 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巳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此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 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日本书中, 麻黄为桂枝的二倍, 《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
原载于日本《汉方临床》(1993)第40卷第7期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12.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0
传说 + 15 非常好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范志良先生的辅行诀抄本
下一篇:《伤寒论》在日本的变化--选自《康平伤寒论评注》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2-12-16 18: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很受启发!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7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6 18: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大青龙汤的用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411

积分

409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11
发表于 2012-12-16 2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非严格意义上的大青龙汤,是大青龙的变通方,,但先生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38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7 00: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证,表实和内热共存,上文中9例有7例身热、无汗,可以认定表实,例7和9无发热但有无汗表实证较轻;但都有舌红,或脉大、脉数,或咽干、嗓子疼,或喜冷,恶热等症状,可以认定为内热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表实重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38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7 01: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薄荷一味,功同大青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3

积分

5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3
发表于 2012-12-17 12: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薄荷力太薄,不爱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2-12-29 15: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大青龙汤吗,伤寒论大青龙汤麻黄的量是桂枝的3倍,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大的一个方子,而此青龙麻黄量是小于桂枝。在伤寒论中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仅仅方中的某一味增加就改了方子的名称。可以说,作者的说法这是大青龙汤的医案有漏洞,他用的是大青龙汤的变化方。虽然这么说,作者的经验还是非常宝贵的。甚至可以说,变通的大青龙汤是伤寒、温病初起的通用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34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0-23 17: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脉微若,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仲景的告诫,以避免滥用大青龙汤。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3-10-24 1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3-27 2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經驗多有可取。但個人略表兩處不同看法:
1、對不惡寒,但惡熱情形,可去大青龍湯中的桂、薑、棗。留麻、杏、甘、石四味
成麻杏甘石湯足矣,且治熱不大需要超過三劑,基本是一劑熱退,余熱復起,則再
劑除之。
2、稱"大青龍湯為治風寒兩傷、營衛俱病的無謂之詞"不妥,雖然彼等醫家所說不是
百分百完備,但甚有可取處,啟發思維,絕對不是"無謂之詞"。其實,我認為這正
是原方創建之主旨。雖然我同意大青龍湯的變方可以治溫熱病,但是原方顯然不是
為溫熱病而設計的,是為太陽、陽明的寒熱虛實夾雜而設計的。因大青龍湯成份多,
覆蓋問題面很廣,故其中成份用量稍做改動,藥味稍做加減,即可治大量不同的表
病,幾乎可以涵蓋半數以上的外感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3-29 0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麻黄8克,桂枝10克,这叫大青龙。
瞎闹!
以上这些案例,麻黄升到30克,跟我试试看!
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6片。
这个方其实是桂枝越脾汤,以杏仁易白芍。
....... (2014-03-27 22:56) 
可以理解,的確如此,呵呵。不過一般大青龍湯現在減量用比較保險,人們對麻黃過
份追究責任,醫師不小心容易被陷害。但麻黃應多於桂枝,才是大青龍湯的比例,
用于寒多風少的情形。若風多寒輕,則可以減麻黃。有汗而汗出不爽或只有少許局
部有,則向麻桂各半湯過度。汗後仍發燒的情形,表虛用桂枝越脾湯,表不虛用麻
杏甘石湯即可。

桂枝越脾湯蠻好用的,症狀類似大青龍湯證,但是有汗。如今西醫喜歡用發汗藥,
估計是發汗不當,用了病不去,常常出現這種類大青龍而非大青龍的證,這時桂枝
越脾湯很好用(留芍藥)。總之這幾個湯擺在一起對照看蠻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96
发表于 2014-4-26 2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费维光的书我前段时间看过。确实是很纯粹的民间中医临床家(因为他是自学中医,所以基本不懂西医)。看了他的书,我从中获益匪浅。但是我觉得他问题也不少。比如有些用方缺乏理论依据,即便依据不是医理而是伤寒论的原文或伤寒论中的内在逻辑。使用的术语非中不中西不西(其实我就不喜欢中西理论汇通,虽然他们的理想很丰满,但是创造出奇美拉一样的生物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存活)

回到这篇文章。这张方子应该不是大青龙汤。而是大青龙汤的变方,类似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比例看
桂枝二越婢一汤 : 麻黄6   桂枝 6 石膏 9
大青龙                     麻黄18  桂枝6  石膏如鸡子大  
石膏如鸡子大这部分就纠结了,查阅剂量研究的文章脱离临床者的结论,麻黄与石膏比例1:1
临床家则使用比例较为宽泛。大约在麻黄1.石膏2.5的样子

而费维光的所谓大青龙汤者
麻黄8 桂枝10  石膏20    实在不是大青龙汤。
就像麻黄9桂枝6才是严格意义上有伤寒论的麻黄汤,麻黄6桂枝9是后世加减方,不能叫麻黄汤
个人认为费的大青龙汤与其说是大青龙不如说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依据我看到的一些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医案,应该有 发热恶寒无汗口渴
而按我有限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如此。

而费的医案看来,他的使用标准大概是:不恶寒,无汗,只有非典型的表证证据或者压根没有(也许是医案太过简略)兼见阳明里热
把他的大青龙汤当做 桂枝二越婢一汤来看。我还是能理解的。有不典型的表证,无汗,有里热。要我碰到了也会疑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当然要我我一下就能想到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那肯定得有恶寒。但对费维光医案中对毫无证据证明有表证的人依然使用他的麻黄桂枝石膏的加减剂,我表示疑惑。

总结一下,
第一,这张方子不是大青龙,更类似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二,费对没有表证的人使用该方,让我疑惑。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96
发表于 2014-4-26 2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三指斋主 的帖子

三指斋主:我临床,遇外感热病,恒喜用大青龙汤。疗效神奇, (2012-12-16 21:53) 
希望这位同学能附上 方证,医案(有效的与失败的),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96
发表于 2014-4-26 2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紅森 的帖子

紅森:可以理解,的確如此,呵呵。不過一般大青龍湯現在減量用比較保險,人們對麻黃過
份追究責任,醫師不小心容易被陷害。但麻黃應多於桂枝,才是大青龍湯的比例,
用于寒多風少的情形。若風 .. (2014-03-29 00:14)
有表证而见汗合阳明病,是不是该考虑 白虎桂枝汤加减?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于无汗者这样是不是更符合有汗桂枝无汗麻黄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38

积分

156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8
发表于 2021-7-25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先生的书特意买来读过,是很有价值的。

费先生也是一个自学中医的实践者,根我个人的情况比较契合,所以更加注意他的用方经验。

费先生关于大青龙汤的使法,我效仿着试用过,效果很好。这让我联想到高齐民先生对大黄甘草汤的使用,因用量的变化而得一方三法,是值得效仿的经验,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21-7-30 1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1-7-30 18:15 编辑

费先生的这个大青龙汤实际还是大青龙。

今人用桂枝与古人所用不同,古人用的是桂的皮。今天的所谓桂枝是有木心的,不过相当于古人所用桂枝的三分之一或更少。费先生麻黄8桂枝10.,实际上麻黄的药量仍然相当于桂的3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325

积分

337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5
发表于 2023-2-6 1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桂枝 发表于 2012-12-29 15:52
这是大青龙汤吗,伤寒论大青龙汤麻黄的量是桂枝的3倍,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大的一个方子,而此青龙麻黄量 ...

说是桂二越一还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325

积分

337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25
发表于 2023-2-6 19: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g00713 发表于 2014-4-26 20:00
费维光的书我前段时间看过。确实是很纯粹的民间中医临床家(因为他是自学中医,所以基本不懂西医)。看了他 ...

我也支持这种观点,并不支持有表证的时候就用了,缺乏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1:53 , Processed in 0.19047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