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5 10: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经方纵横栏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八)——肌肉痉挛治验2则
薛蓓云1,李小荣2 指导:黄 煌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 江阴 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 南京 210036);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经方临床研究工作。
【关键词】肌肉痉挛;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
【中图分类号】R746;R249.2/.7【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8-0000-02
XUE Bei-yun1, LI Xiao-rong2 Instructor: HUANG Huang3
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s; Huang Huang
肌肉痉挛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常引起肌肉僵硬及疼痛不适。根据其发作持续时间,本病可分为阵挛性肌痉挛与强直性肌痉挛两类,前者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后者如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狂犬病、药物中毒、职业性肌痉挛、痛经、膈肌痉挛以及高热惊厥、自律神经性癫痫等。肌肉痉挛在临床较为常见,但部分病例较难获效,今试析黄煌老师验案2则,供同道参考。
1面肌痉挛案
1.1病案记录 曹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07年8月11日。
体貌:形体中等略胖,面部肤色偏白,面颊较多黑褐色斑沉着,左眼睑略下垂。
左侧面肌痉挛反复10余年,加重伴舌头感觉异常1年;至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口腔科多次求治乏效;曾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就诊时症见:左侧面部肌肉抽动,伴舌头灼热、麻木、疼痛感;平素恐高,易受惊吓;舌暗、质胖、苔薄腻。2005年9月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情绪欠佳。处方:姜半夏20 g,茯苓20 g,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20 g,竹茹10 g,干姜6 g,大枣20 g,天麻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9月8日):左侧面肌抽动依然,舌头异常感觉无明显减缓,症状以白天为甚,近日头昏。方选止痉散,处方:姜半夏60 g,天麻30 g,蜈蚣30 g,全蝎30 g。研粉,每次服用2 g,每日2次,饭后服用。
三诊(10月6日):患者自用酸奶调服二诊方,面肌痉挛明显好转,舌部诸症均减轻。处方:守上方,天麻增至60 g。
四诊(12月22日):未停药,左侧面肌痉挛偶作;舌头灼热、疼痛明显好转,但麻木感仍有;舌暗、质胖、苔薄白。继服止痉散方如上,并汤药处方:柴胡12 g,黄芩6 g,姜半夏12 g,党参10 g,桂枝10 g,茯苓20 g,龙骨10 g,牡蛎10 g,干姜5 g,大枣20 g。15剂,隔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五诊(2008年3月29日):面肌痉挛未作;舌头灼热、疼痛、麻木感时有,但程度较前减轻;追诉每年发作角膜炎,自服药后未发作;仍恐高,偶头昏;舌暗、质胖、苔薄白。处方:姜半夏120 g,茯苓120 g,天麻120 g,全蝎60 g,蜈蚣60 g。研粉,装胶囊,每次服2 g,每日2次,饭后服用。
于2011年11月1日随访得知,中药粉剂断续服用至2009年底,诸症缓解;现停药已近2年,面肌痉挛未发作。
1.2辨治方法分析
1.2.1方证解析 止痉散为黄师经验方,由半夏、茯苓、天麻、全蝎、蜈蚣组成,各药配比比例为2∶2∶2∶2∶1。方中半夏、茯苓为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个调神方的重要组成,有较强的化痰定悸、镇静止痉作用;蜈蚣、全蝎为常用药对,具有良好的止痉镇痛功效;天麻平肝止痉,亦具有良好的改善头面血液供应、缓解挛痉的作用。止痉散适用于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广泛用于诸如面肌痉挛、小儿多动症、癫痫、小儿脑瘫等各种抽动类疾病[1]。二诊方初用止痉散不用茯苓,意在药味更少、止痉力专、便于观察评估药效。此外,慢性顽症运用散剂治疗,有用药量小、药效持久、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1.2.2诊疗思路 本案初诊选用温胆汤是基于对患者体质的判定。依据患者面肌痉挛久治未效、舌部不适,及平素恐高而易惊,结合体型略胖、舌胖、苔薄腻等临床特点,均符合半夏体质,但服药无效。考虑患者有胆结石手术病史,当为半夏体质为主兼夹柴胡体质,故单用温胆汤难以取效。黄师改用肌肉痉挛对病专方止痉散,取得良好疗效。四诊时,患者面肌痉挛明显缓解,故加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为中医精神神经安定剂对柴胡半夏复合体质、柴胡体质为主兼夹半夏体质和半夏体质为主兼夹柴胡体质者均有良效。
1.2.3经验拓展 面肌痉挛最常见于面神经瘫痪后及老年患者。黄师常用调神方剂配合止痉散治疗,取得良效。老年患者病因常不明确,部分病例可能与面神经受小动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有关,临床也可于桥脑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需注意明确诊断。
2臂肌痉挛案
2.1病案记录 王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18日。
体貌:形体壮实,面色暗红而有油光。
近3年来,患者经常出现左上肢肌肉抽搐发作,经医院多科室就诊为原因不明臂肌痉挛并治疗无效。就诊时症见:左上肢肌肉抽搐,伴麻木、电击感,左肘关节拘急疼痛难忍;平素怕热,腰骶疼痛明显,偶头昏;夜寐早醒,白天疲倦;舌紫暗,舌下静脉迂曲、色紫。脉重按有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曾服降压西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现已自行停药。今测血压为180/116 mmHg;有慢性结肠炎病史。查体:上腹部紧实,少腹无压痛;双下肢轻度静脉曲张,皮肤润泽。处方:桂枝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赤芍药15 g,桃仁15 g,怀牛膝30 g,制大黄5 g,葛根30 g。7剂,水煎,每剂服2天,每晚睡前服1次。另取上方15剂制成蜜丸,每日2次,每次5 g,于汤剂后服用;并嘱监测血压。
二诊(10月22日):断续服药至今,左上肢肌肉抽搐及麻木及电流感好转,肘关节拘急疼痛、腰骶痛减轻;大便溏,便前腹痛,每晨起2次;无头昏,睡眠好转,面红减;舌质暗,脉弦有力。今测血压为178/116 mmHg。处方:桂枝10 g,肉桂5 g,赤芍药15 g,牡丹皮15 g,桃仁15 g,茯苓15 g,怀牛膝30 g,制大黄5 g,葛根30 g,川芎15 g。10剂,制成蜜丸,每日服2次,每次5 g。
2012年5月电话随访,患者告知二诊后坚持服药6个月,诸症已愈,无头昏,但未监测血压。
2.2辨治方法分析
2.2.1方证解析 患者体格壮实,面有油光、面色暗红,并有腰骶疼痛,腹症见上腹部充实,有高血压病史,黄师辨为葛根体质。此外,患者面色暗红、肢体麻痛、腰骶疼痛、上腹部充实、双下肢静脉曲张及舌紫暗、舌下静脉色紫、脉重按有力为瘀血之征。
方证相应是经方运用的基本要求,黄师“方-病-人三角诊疗模式”体现了用方证据(方证)既包含了“病(病症)”,又有“人(体质)”;其治疗思路既可以侧重于“病”所表现的证据,也可以“人”的体质表现为凭据。该案诊疗着眼点即是人的体质,故所出处方为葛根与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的合方,针对患者的“瘀葛根”状态进行调治。此时,不治其病,但调其人。因患者瘀血久且重,故将合方制为蜜丸,对慢性病的调治更有优势。一诊在合方中加怀牛膝、二诊伍入川芎,均为增强化瘀之效,且牛膝对腰骶疼痛有卓效。
2.2.2类证鉴别 本案所见葛根体质当注意与三黄泻心汤体质相鉴别。两种体质患者均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疾病,体格均较强健。但三黄泻心汤体质者多面有油光色、潮红或暗红,目睛充血或多目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红质坚苔黄,脉多滑数有力,腹症见腹肌紧张而有力或按压有不适感。此外,其人多恶热喜凉饮,精力充沛,易烦躁焦虑而亢奋,易失眠多梦;常发皮肤疮疖,上腹部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有口腔溃疡,并见尿黄短、便干结等表现。
2.2.3经验拓展 颈项强痛、下利而渴为葛根证[2]。葛根体质指易出现葛根证的体质类型,患者多体格壮实,面色暗红,肤色偏暗或唇舌偏暗;肌肉健壮但易痉挛,肩背部肌肉厚实,颈项部易出现不适,易头昏倦乏;便溏,口渴而不多饮,汗出不著。该体质多见于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患者易罹患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系统疾病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该体质在成年期逐渐形成,并常与其他体质(如麻黄、黄连、黄芪、桃仁体质)兼夹出现。此外,葛根体质常可分为寒葛根状态、热葛根状态、瘀葛根状态、虚葛根状态等,与之相应的经方分别为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葛根桂苓丸(桂枝茯苓丸加葛根)、桃核承气汤加葛根、葛芎芪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川芎)[3]等,宜对证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42.
[2]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
[3]薛蓓云,李小荣,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三)—糖尿病治验2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3):34-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