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16 17: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学习黄师著作的真实感受:
1:我十九岁中医临床就是先从传统入手直到三十八岁苦苦求索,其结果是败多而成少,但通过认真学习黄师所倡导的方--病--人三角的经方医学思想之后却成多而败少,并且渐渐找回了自信.所以感受一:与黄师相见恨晚!
2::读了日本汉方学者的著作发现有个特点,那就是两个字---严谨,严谨得近乎刻板,加之在后世的运用当中又死守教条,所以才出现了“小柴胡汤”事件,但是我们黄师却慧眼卓识的看到了日本学者的长处,那就是注重实证,亦即实实在在的用方证据-----方证,,而我们国内长期以来的传统中医界也有个特点,那仍是两个字----灵活,灵活得近乎随意,加之一些“医者意也”的误导,才有了十名医生面对同一患者竟能开出十张处方的事实.而黄师通过他长期大量的学习和整理、摸索,发现并汲取了历代名医的治疗选方用药的经验,,经过艰苦的多个时期的探索发现经方是最具有含金量的较为规范的处方用药治疗体系!可贵的是黄师又将中日两大体系的优势一并吸收互补,即既有中医传统医学的灵活经验而又融入了日本汉方医学的严谨!所以我的感受二:黄师治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3:而尤为可贵者在于黄师融合了两大体系之后立即进行大量的临床验证其效果特佳,并且进行梳理整合,同时又将这些宝贵的个人用方经验及时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通过各种渠道传于后学,从而使他们学而能用用而有效!黄师说:“学术无国界”是什么意思呢?以在下臆测之当是说:只要是对的好的,用了有效的,我们都不妨吸收之,而拿过来为我所用,尽管有些东西是不全面的,但是只要它是最真实的应该都是好的,有现成的梯子您不用,却非要自己去爬墻吗?感受之三:黄师摆证据,讲事实,淳淳教导嘉惠后学,如此胸襟,试问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