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5-3-31 17:04 编辑
《伤寒论》温病与阳明病内外证 一、阳明病是热偏盛之病 1、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第6条,是论述太阳病偏阳热发展,向里传病,后续有各种不同阳热症候。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太阳病是偏阳热的病,随着越来越热,畏寒逐渐减轻,而发热症状逐渐明显,除了热伤阴液,后期甚至没有了最初感寒症状,条文定义此为“温病”。本句可以与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48条“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互为参考。 阳热有程度不同,所以这个“温病”, 是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外感发热病的过程。即表病向里病发展过程中,畏寒症状逐渐减轻,而发热症状逐渐明显,甚至是热极。 后续是关于温病分表里论述的鉴别句子,本意都是热病伤阴后的一些临床表现。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伤寒论》设寒为论,发汗是为了解外寒,如解表不彻底,病反增进,始出现发热,甚至出现高温“灼热”,条文称此为“风温”,其后进行了解释,“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参第12条“太阳中风”,说明此时表病除,且出现内热开始大于外寒。参辨脉篇的“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其精气脱故,难治”,这是阳热大量耗伤阴液,导致无阴液化生阳热,最终导致阴阳脱亡,“精气脱亡”,本条“脉阴阳俱浮”只是外感初期,并非后期阴阳俱虚的假病脉。 “自汗出”,可以理解为阳热再进一步,出现白虎证的“大热,大汗”;也可以理解为热病掉头,出现阳虚自汗;“身重”,参39条大青龙证的“身不疼,但重”,可以理解为身体水湿重,表汗郁而不出。因为前句有“若发汗已”,所以,这是热病致虚,身体感觉不能负重;“多眠睡”,可以理解为热邪内壅、心神被熏;也可以理解为热病伤阳,阳虚而欲加衣的“但欲寐”;“鼻息必鼾(hān)”,可以理解为高热而呼吸沉重;也可以理解为亡阳失神而鼾;“语言难出”,可以理解为热熏灼咽,不能言语。也可以理解为亡阳失神而无法言语。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指医生不顾患者阴液严重不足,再用泻下法清热,导致阴液进一步流失,小便因此而短少,严重时,甚至出现睛目直视,大小便失禁的危险症候。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参第111条“两阳相熏灼”,指医生不顾病人已处于高热,错误使用火法取汗,意欲散寒,于是体液被热所煎,肌肤微发焦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惊痫”,是指出现手脚抽搐、类似癫痫的症状。“瘈疭(chì zòng)”是指口斜眼歪。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是告诫和提醒,如果阳热证误用火法,误治一次,也许还不坏病,反复多次,就会危及患者生命了。
2、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少阳阳明者,胸胁满实是也;正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大便难是也(179)。 第179条,“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这是极有意义的文字,提示阳明病可以按表,里,半表半里“分三而论”。太阳阳明,即表有不解的二阳并病;少阳阳明,即有少阳不解的二阳并病;正阳阳明,即阳明本病。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即太阳阳明合病,病偏阳明证,出现“小便多,大便干燥”的脾约症状。“少阳阳明者,胸胁满实是也”,少阳阳明合病,病偏阳明证多一些,可参照104条的大柴胡类方。“正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大便难是也”,病不在表,也不在少阳,只有纯粹的胃肠阳热症状,所以是阳明本病。
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这个完全与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据此可以推导出,这个“温病”,就是指的太阳阳明。这个“温”字,其中暗喻伤寒后,病开始有发热了。
二、阳明病外证和内证 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说明阳明病可以由太阳或少阳发热伤阴液而来,导致大便燥硬。
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意思是阳热盛的病,即第179条的正阳阳明,已没有外寒症状,属于白虎汤的适用范围了。
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参179条“正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大便难是也。”这个就是指阳明病的“内证”有燥屎了,属于承气汤的适用范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