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阳病阴病,即阳热病,阴寒病的说法。 阳热的初始,叫太阳=泰阳=阳热之初。 而阴的初始呢,这个名字不好取,应该是阴寒初始,是吧,叫“泰阴”=阴寒之初,我们先这样取名就好了。 “泰阳”后==阳热慢慢多===叫少阳===到了大中午===阳光明晃晃===阳明,给热死了===死了,也就凉了,也是厥阴态。 “泰阴”后===阴寒慢慢积累===叫什么好?叫少阴?===包裹在身体最里边的胃肠也阴寒了,叫太阴。====给冻死了,这叫厥阴。 所以,《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更多是讲病寒热的进程。 二、脉的三阴三阳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脉经》) 这个脉的三阴三阳,明显是讲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是吧。 三,经络的三阴三阳 经络的三阴三阳呢,明显是指经络在人体的位置分布,是吧。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著述《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对应五脏六腑,所以只有11经哦,没有“手厥阴”的说法。再个,看书名,有“脉”字,而其内容确定是讲的经络,所以,从中可以探知,古代“脉、经”就已经乱了,所以经常看到叫“经脉”的说法吧。 关于马王堆医书十一经和《黄帝内经》的十二经,有以下显著差别: ①脉的名称不同。②走行方向不同。③手厥阴心包经的出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④衔接方式不同。马王堆医书记载十一脉互不连贯,而《内经》则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⑤与脏腑络属关系完备与否不同。⑥主病不同。⑦十一脉均无穴位记载,而十二经脉各有穴位。⑧分支的有无不同。⑨附属成分的有无不同。十二经各有经别、经筋、皮部、十五大络。⑩十一脉中全部向心(足臂阴阳九条向心二条离心),而十二经脉六条向心六条离心规律分布。⑾奇经八脉,均首见于《黄帝内经》。 现在的中医学者,一般不会仔细去研究王叔和的《脉经》。其实这本书,《脉经》卷一到五,是讲脉。卷六呢,就是讲经络。卷七,卷八,这就开始讲病了。所以在王叔和那里“脉、经、病”是分开讲的。
所以,个人推断,古代“脉、病、经络”各有其三阴三阳。 因为脉的三阴三阳搞不太清,没有人细说,有关解析也是对应到病名上去了,然而它明显是指脉形大小和在寸口的位置。而经络方面呢,开始只有11经,分别对应五脏六腑。脉学和经络学,明显是经络学发展更好,所以,经络学家在补入了“手厥阴经”后,就形成了三阴三阳的位置概念,但明显与古代经络学说又不一样。 品读《伤寒论》时就不难发现:张仲景对人体的认识,除“心”有时指心脏本身外,其它如心下、胃、胃家、胸、胸下、腹、少腹、胁下等都是指部位,而且纯粹就是为了描述这些部位的症状,与《内经》中的脏腑、经络概念,没有什么关系!我并没有否认经络的存在,经络是一定存在的。然而,六个经络病,是指病在经络具体传变规律,并不是六类由表及里,由病轻到病重的客观规律。经络可以循环往复,人不可能由死返生。
总之,中医的三阴三阳概念自古代时就乱套了。 现在流行用经络的三阴三阳解释病之三阴三阳,这明显不对,叫张冠李戴。用经络的位置信息,怎么能用于解释阳热与阴寒的程度呢?
所以,你确定,现在学者用的六经,是古代经络理论?用这个六经去解释《伤寒论》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