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平人求本 于 2024-9-14 11:29 编辑
1.伤寒论是论述外感风寒后,或迁延或误治,损伤自身气血,而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病变,所以它有主线。寒首伤阳气,故其主要脉络随着阳气的虚损程度而展开,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阳气越来越弱,虚寒越来越重,到少阴就虚寒之极,有了死证;少阴往厥阴是阳气来复所形成的一个变化,少阴如果阳气回复,或者病愈,或者阳复太过成热证,或者阳虽来复又不能胜虚寒,就发展为厥阴病,形成寒热错杂。此五病主要在于阳气消涨,但在病的发展或治疗中,不可能只有阳气受损的一面,如果津液损伤过重,高热或者发汗都容易伤津液,这就可能形成阳明病,阳明是阴液受损而阳气过剩从而形成热证。此脉络由六病提纲证清晰可见。
温病则是外感温热而发病,热邪首伤津液,是与伤寒的最大区别,阴液受损最后会累及营血肾阴,就形成卫气营血辨证。阳明病源于津液受损,但没有更深入,故只能作为温病学中的一部分。
2.六病生理基础
六病是按照人体正气虚损来划分,但如果没有中医生理上的理论做基础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上,就像胡希恕刘绍武等强行把六病划为表阴表阳之类。你可以自己做总结,把病证按表阴表阳这样分类,但你不能说六病就是这样。 那么六病的生理基础在哪呢?在于卫气循行。 论中有六病欲解时,何为欲解时?中医治病的根本道理在于正气胜邪,正气战胜邪气病就好了,故欲解之时必为正气强盛之时,即太阳少阳等各气有强盛之时(即可推翻经络说,如阳明盛于申酉戌,而手阳明大肠经盛于卯,足阳明胃经盛于辰)。 各病欲解时如下: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百九十三、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九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三二八、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若以24小时计时如下:少阳3-9,太阳9-15,阳明15-21,太阴21-3,少阴23-5,厥阴1-7。先不论少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太阴正好将一昼夜顺时四分,即气依次盛于少阳太阳阳明太阴,此何解? 正是卫气昼夜循行图!
营卫生会篇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此段讲营卫循行,主要是卫气在阴阳之间循行,不难理解,须注意: a.阴阳在此有两重含义:一者,阳为外,阴为内,躯干为外属阳分,脏腑为内俱属阴分;二者,卫气行于阳为阳气,行于阴为阴气,阳陇阳衰即阳分之卫气陇与衰,阳衰非卫气衰,乃卫更多行于阴,于是阳分之气衰而阴分之气胜,故其主内,阴衰同理主外。 b.其次要清楚卫气运行,并不是像个点一样运动,而是比如洪水过境,它是一段,有头有尾,视为贪吃蛇的形态更好理解。 那么这个蛇有多长呢? 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什么意思?午时,正午11-13点,一阴生,是卫气刚开始离开阳分而向阴分运行,阴分之气开始壮大,此由表往里走;一阳生,卫气由阴分开始向阳分运行,阳分之气开始壮大,此由里向表走。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日入,酉时(17-19点),阳尽而阴受气,卫气完全离开阳分而进入阴分。 由此可知,卫气由离开阳分到完全离开阳分共耗三个时辰,6小时,一天1/4时长,那么这个卫气长度就知道了,也就是卫气循行一周的1/4长度。 再理解前面的阴衰阳衰就更容易。显然,卫气必然会跨越表里脏腑,在何处多即以何处为主,于命名上反应:夜半后而阴衰,卫气进入阳分更多,已经大于留在阴分之气,故名为阴衰,即卫气在外(躯干)已胜过在里(脏腑),对应少阳之时;日西而阳衰,进入阴分更多,大于阳分所留之气,为阳衰,即卫气在里(脏腑)已胜过在外(躯干),对应阳明之时。 故此,卫气在阴阳间循行,升降出入而阳陇,阳衰,阴陇,阴衰,正合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论。
既然卫气运行有路径可循,那么以太阳等标示其运行自然和部位相关,故知太阳为外之外,阳明为内之腑,太阴为内之脏,少阳为外之内。以传统伤寒表里而言,躯干之外为表,太阳独主表,阳明为腑,太阴为脏,皆为里,少阳躯干之内,又脏腑之外,为表里之间,主半表半里。实则以我观点,少阳亦当属里,与阳明相对,里气一升一降,升而达表入太阳,降而进脏入太阴,太阳太阴者,外之外内之内,完美匹配升降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