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647|回复: 0

[推荐] 赞育堂寻踪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0-12-14 14: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如果坐船由抚河上溯,就可以由水路到达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古镇浒湾。在靠河的堤岸边,稀疏的有几幢吊脚楼临水而立,古朴沧桑。若顺着篾巷口码头往前走,便可以走上如今这条曾经浸满繁华、现在却是十分破旧的老街。我是坐班车来的,站在篾巷口想象着,过去外来经商的人是怎样坐船来浒湾的,曾经的水运发达,现在却只有坐车子走陆路了。
浒湾,她依偎着汝水,上承盱江,芦溪,下延赣江,通向长江。民国以前,浒湾商业昌盛,也是粮食集散地,既有“籍著中华”的书铺街那“藻丽嫏嬛”的雕版印刷,还有茶楼酒馆、布店染坊、学堂书院林立。在这些行当中,一枝独秀的是由江西南城衍生过来、并在浒湾得以发扬光大的中医药业。当年,从洲头上到下洲尾,就有“赞育堂”“春记仁”“德利源”“福善堂”“泰山堂”“立生堂”“谊记”等十来个药铺字号。
环视这条古老的街道,我不知道我所要寻找的赞育堂到底在哪!码头旁边有一茶馆原名“小友天”,一伙人正在砌“长城”;还有一伙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我向喝茶的人借问“占家塘”时,其中一位有几分儒气的老爷们,指了指脚下告诉我,此地就是了。那爷们认为我是外地来的,骄傲中带着惆怅地告诉我,此地往年可繁华呢,如今是时过境迁了。
    没有任何辉煌是永久的,那逝去的辉煌只能在世人的记忆里涂上一抹残红。赞育堂在哪呢?曾经哺育了几代谢氏名医的赞育堂,如今在哪里呢?

还是那位爷们指了指——在去宋家园那条巷子口……

我循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灰瓦灰墙,破旧不堪的是些店面和民居,竟看不到一点想象中的赞育堂的韵味。谢氏老人曾说过,赞育堂门前有一块大匾额,上面有七个大字:赞天地之化育。走进巷子里,四周张望,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还好,找到了曾在谢家做“姨婆”的老妇,几十年来,她一直就住在赞育堂旁边,她告诉我,赞育堂所有的房子早卖给别人了,经过几次的翻修,已是面目全非了。但是,她替谢家保存了一担竹箩,当年,谢氏的先人就是用这竹箩把家当从南城挑来的。每年清明,她都要去羊子山祭祀谢家的祖坟。我为之一震,一个谢家的姨婆竟会对谢氏有如此的深情?!一担竹箩难道挑得起几百年的梦?天地的造化,确实让这么一担竹箩挑来了谢氏几代的名医梦。谢家姨婆把我带到一幢房子里,我抬头看了看,在两边新墙相夹之处有一个阁楼,楼下是两排陈旧房间,里面散发出一股陈腐的气味。她对我说,只有这幢小阁楼还是老样子。
这就是谢氏人念念不忘的“赞育堂”么?二00七年六月,我用数码相机摄下了赞育堂仅存的最后的遗迹。一个二十五平米左右的天井口,青石板上放着几钵花,谢家姨婆对我说,赞育堂曾养着一钵灵芝,置于柜台前,并且成为了一种标志,人们走进赞育堂,首先看到就是这钵灵芝了。抬头看见阁楼上雕花木栏,已是人去楼空,一丛瓦砾在阴影里酣睡,似乎在做着一个过去的梦。
    我依稀看到一位老人,在风雨飘摇中蹒跚地走来,小心挪动着命运多舛的脚步……



很久以前,有一户姓谢的人家从远方迁来,在与金溪毗邻的南城一个叫庙前的地方安家落户。谢家很贫穷,男丁们经常上山砍柴,在冬天到来之前,他们砍了一茅屋的柴火,以备冬天度雪寒。有一天,一白须、褴褛的老人进门讨水喝,谢家人心地善良,却给了他一碗自酿的米酒。这位老人离开前指了指那柴房,告诉谢家的人,那是一屋子的宝贝,千万别烧了,并留下一册竹简作为酬谢。谢家人如获至宝,一个冬日忍着严寒,捧着竹简琢磨,终于弄明白了那柴屋里是一屋子的中药“石斛”,那老人留下的竹简是一部有关歧黄之术的书。自打那之后,谢氏世代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弱小的家族在善良中破茧而羽化,善良的心性与天地的恩泽和哺育让这个家族迅速地成就了一个美丽的梦!

翻开谢氏祖宗残存的医籍,在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font=](浒湾旧学山房雕版藏本[font=])中,有其长子谢甘霖(字子若)跋文,很清楚地记载着:谢氏医药世传数代,谢氏先祖有文字记载从医的,应当从谢士骏算起。谢士骏弃儒就医,又兼通“数”学,著有《医学数学说》。至谢职夫,继其父业,亦善卜,著有《医卜同源》。

谢氏第三代行医的人是谢星焕。谢星焕(1791~1857),字斗文,号映庐,年少时读诗书,欲从仕途,却因家境困难,废止学业,转而继承父业,专攻歧黄之术。谢氏祖上很早就开始在金溪浒湾经营药肆,到了谢星焕手上创办了赞育堂和泰山堂。谢星焕精通医术,善治疑难险症、误治失治之病。诸医束手之病,他能立辨病源。临诊治病时,探究病理,推勘精细,立方治理,活用成方,慎用自方,应手即愈。他以“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已到莫多疑”为座右铭,谢氏后人亦世代把这种思想的精髓传承下去。历来大名医,无不是医德高尚的谦谦君子。谢星焕十分崇尚药王孙思邈“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高尚的道德品质。常以“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怀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舍灵巨贼。”自勉。
其三子谢甘澍在《得心集医案》的跋二中写到:“道光十一年(1831),荒年大疫,诸医专事发表攻里,病人久治不愈。谢星焕以为“荒年肠胃气虚,何堪攻伐,宜于温补托邪”,经他救治,活人无数。金溪邑侯胡惺夫先生尝亟赞之曰:‘谢公能得病情而医理通彻,故治皆合法。’后以‘妙手仁心’四字榜其室”。谢星焕治病救人,崇尚医德,每年从端午至重阳都要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布施于人,受益者不计其数。他在金溪、南城一带行医40余年,救人无数,声誉卓著,而成为一代名医,赞育堂的辉煌当从此时开始。谢星焕亲书 “赞天地之化育”六字一匾,长悬于赞育堂正门,向世人昭示谢氏人行医的品行,要谢氏后人记住:天地的造化及恩育!纵观谢氏各代行医者,无一不是先通儒学而后精于医术,这种儒士的潜质,影响了数代谢氏医者。
谢星焕熟读医书300余种,善于博采众长,继承并光大祖传医术,结合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集成《得心集》医案,他曾嘱托长子谢甘霖,把自己《得心集》医案与先辈的《医学数学说》及《医卜同源》综合集成名为《医学三世录》一书。咸丰丁巳年兵乱,《医学数学说》、《医卜同源》意外散失,《得心集》医案手抄本也散失过半。战乱后,谢星焕本想增补其《得心集》验案,终由于第二个儿子和第四个儿子相继去世,悲哀抑郁,未能完成宿愿,清咸丰七年(1857),谢星焕返南城,不久,与世长辞。
谢星焕的去世,及战乱时医籍的散失,无疑是谢氏医学的一种遗憾,为防止谢氏祖传医学的失传,1861年谢甘霖嘱咐三弟谢甘澍(字杏园)整理编辑其父验案《得心集医案》六卷,并在《得心集医案》后附有谢甘澍自己著的《一得集》数十医案。其堂兄弟谢甘棠、徒弟金溪人刘绍基、汪士珩抄录,金溪赵省庵、姜真吾先生校正,历两年,八易其稿,于咸丰辛酉仲冬,由金溪浒湾旧学山房刊行,咸丰十一年,由浒湾“旧学山房”刊出,并风靡于世。清咸丰年间,旧学山房是金溪浒湾镇书铺街有名的印书馆,《得心集医案》中附有多篇当时金溪名流的题字及序,其书法、文辞均佳。比如金溪吴谦子、许廷桂题字,金溪姜演谨、赵承恩、黄春魁写的序。赵承恩与黄春魁都为谢家世交,可见谢氏医药在金溪的渊源及地位,也可窥见赞育堂和泰山堂在浒湾已有相当规模。1936年,绍兴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更名为《谢映庐医案》。1962年10月,上海科技出版社重新单行出版。该书医案文字精美,历来被选入中医教材。
谢氏第四代从医的谢甘澍继承父业,一直在金溪一带行医,恪守家业,并授业子孙。也效先祖勤勉著述,并有《医学集要》传于后代。谢甘澍深得谢氏医术章法,曾有言曰:“审机之士,不拘于文;通变之才,目符千古,亦视乎人之心思耳。”诗贵神思,医尤贵神思。足见他已得医之大义。
谢氏祖传医学和数千年延存下来的传统中医一样注重实践,主张悬壶济世,谢氏诸医孜孜不倦把一生行医验案用蝇头小楷记载下来,把几代谢氏人的心血传承下来,手泽遗香成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瑰宝。
到了民国,谢氏第五代谢佩玉的手中,谢氏中医药学发展进入了颠峰时期。谢佩玉(1873~1953),字清舫,号石禅居士,又号右叟。谢星焕是谢佩玉的大伯祖,谢佩玉乃当年参与《得心集医案》整理及出版者谢甘棠之子。当年,谢星焕曾有三兄弟,其三弟谢启明从小随之学医,且聪明好学,后来病故,谢星焕痛不欲生,哀叹天断谢氏医脉也!他视谢启明的儿子谢甘棠为己出,爱护有加。谢甘棠有一个儿子谢佩玉,在赞育堂长大,自小耳濡目染谢氏精湛的中医药学。按谢氏先儒后医的传统,谢佩玉6岁入私塾,因为资质优秀,他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江苏府院刺史。宣统元年(1909)因清廷腐败,弃官归里,随叔父谢甘澍习医,成为谢氏第五代中医。
谢氏医药在金溪的发展,让谢氏在本地成为望族。这个时候是谢氏的鼎盛时期,谢家被浒湾人称是“谢半街”,进金溪县城门,只要报谢老爷名,便可径直入城。
自从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中华传统医学逐渐受到冲击,1912年爆发了有名的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13年上海中医团休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请愿抗辩。
当时,谢佩玉作为一个民间中医感到了巨大的责任,为了进一步发展传统医药,也为了接受新的思想,1913年,他来到省城南昌开业行医,开药肆康斋,并一边行医一边著述。相继有《方论集腋》、《药性分类》问世。1929年“废止中医案”更让他大为震惊,为探求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新路子,在行医著述的同时,1932年,与本省名医姚国美、江公铁等人在南昌创办了学制五年的“江西国医专修院”(今“江西中医学院”前身),任“内经素问”教授,编有《素问节要集注》。同时,将《内经》、《伤寒》两书中的精华摘录编成《内经省览》及《伤寒摘要》。为宣扬中医的精髓,谢佩玉一改祖宗传承的只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在各地收了很多异姓徒弟,后来,这些徒弟中有很多都成为江西一带有名的中医。
抗日战争爆发,为避战乱,谢佩玉回故里金溪县浒湾镇,国难当头,作为一个医者同样也是忧国忧民,谢佩玉曾为朋友作过一联以铭志:
百忍声蜚,八千威振,书法君谟,诗宗太白,旧事溯家风,喜结芳邻连道谊;
六年战抗,一旦功成,略施元震,勇效精忠,阳春回大地,伫看祖国庆荣光。
谢佩玉不墨守成规,博采众家之长,涉猎西医,并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为己用。曾言:“西医解剖之实验,分科专长,循学术无国界之先例,研习其理而有吾医学臻完善严正,则诸君所成就必有以杰出其群,宣国粹之光华”。他医德高尚,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对贫困者抱济世救危之心,施诊赠银。他亦冲破世俗的框框,广纳名徒,把祖宗的中医学真正发扬光大,一直被誉为江西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中的一尊佛,成为又一代谢氏名医。1953年11月无疾寿终,享年80岁,葬浒湾镇藠岭羊子山。
谢氏到了第六代人丁兴旺。谢佩玉有十一个子女,其中有九个男丁。后来,老五谢庸耕为赣东十大名医之一,业余爱好收藏古玩,在江西及金溪名声很响,他一直在金溪一带行医,其关门徒弟蔡抗四是金溪知名中医;老六谢六韬是金溪有名的中医;谢十一谢庄泉在南城是知名中医。

由于富甲一方,谢氏家族中滋生着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承祖业习医的子孙并不多。应该说随着谢佩玉的死亡,更由于时代变迁,赞育堂衰落,谢氏世传医药也渐渐衰落。但是,因为谢氏从谢星焕时代起,注重家传,勤勉著述。到谢佩玉第五代时,在注重家传的基础上,亦收纳徒弟、教授学生,并且著书传世,其手泽益于后人,并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我推开赞育堂残存的那个阁楼下一个破旧的木门,这应该是当年中药加工的地方了,角落的灰烬里,唯一能标识过去的是一个一米见宽的大瓦缸,当年赞育堂学徒们是不是用这个大缸漂洗白术,然后晾干,再用河滩上的细砂炒成焦黄的饮片呢?
解放初期公私合营后,浒湾许多的私人药肆加入公家医院,也就是浒湾医院的前身,赞育堂也不例外。公私合营的结果虽然使私家药肆消失,但也让诸家医术、中药加工技术得到交流和融合。浒湾医院有一株老桂树,听医院老人讲此树很有些年纪了。桂树旁的加工部里有一个长一米宽一尺的大碾槽,和一方大铡刀,得到过真传的学徒们依然保存着过去的中药炮制法。因为,老一辈药师中,有很多是当年浒湾中药业的传人及徒弟。曾经在谢家做过学徒或是与谢氏有很深渊源的老人中,当年赞育堂掌柜李和清,店员吴仕龙对谢氏了解甚多,从吴仕龙那里得知“天官第”曾是谢氏祖业,却因为谢老七一次豪赌,一夜之间输得精光。我曾在桂树北面的旧房子里住过几年,我知道那里曾是天官第的后花园。在这里,我目睹“天官第”被拆毁的整个过程,目睹谢氏祖业的遗迹瞬间荡然无存,只能扼腕叹息:谢氏以医著称而兴,也以医萎缩而衰。
回到家里,我翻开谢氏残存的医籍,诸如《谢公佩玉医案》《医学摘要》《少阴病脉证治摘要》《儿科选用方(附温病治疗)》《厥阴病脉证治摘要》《杂证述治》《方脉述治》《疮毒门》《看痘辑要》等等。在一本古线装书的扉页上有右叟谢佩玉手迹一章:
予家先世皆习医,至大伯祖映庐公有得心集案行世,从伯遁园舛父务盟功类有著述。不肖自苏台归里,杜门养亲,亦尝多所涉猎,谬有所述,今老矣,犹藉三指以为生涯。偶阅先世遗书,不胜手泽犹存之感!此历经变乱,毫未损坏,愿后之子孙什装藏之。
                           庚午三月十九右叟识于省垣康斋

这是一个儒医的肺腑之言,其文恳切,书法精美,激励谢氏后人。

儒医,在当代几十年偏误的文化观念的误导下,已经濒临绝迹。这也是中医每况愈下以至面临灭绝危机的原因。
作为一种曾经以家传形式传承下来的传统医学,是中华几千年灿烂传统文化沃苑中的一株奇葩,不是一门单纯孤离的技术,离开中华文化这块土壤,她就会枯萎的。儒学所涉及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并非常人所能精通。所以,只有大儒方可成为大医。

中医数千年的延存,不只是作为文化瑰宝,同样是作为救死护伤、宣德济世的良策,发展到当今,现代科学突飞猛进,西医体系日趋完善,完全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医急需的是寻找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切合点了。
赞育堂是谢氏几代人的奋斗之地,也是谢氏中医传承到现在之根源。谢家祖传很多医药书俱已散失,独有雕版印刷的原版《得心集医案》六册保存完好,但已分散南城、金溪两地保存,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合二为一。

转自吴凯春的个人空间:http://blog.zgfznews.com/?90/viewspace-1199




上一篇:“盱江医学”:而今迈步从头越
下一篇:讨论此方治头痛是否有效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9:39 , Processed in 0.15830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