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1|回复: 0

《伤寒论》的前三条一定会“吓你一跳”

[复制链接]

267

主题

2212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12
发表于 2025-5-8 1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5-5-8 18:49 编辑

《伤寒论》的前三条。


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中寒。
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表病。


大家看,这样的前三条,这样有问题没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第1条,正是仲景“设寒为论”的开始。人体最初感受寒邪,肌肤为寒所束而紧收,脉象易被触及,故有“脉浮”。此时,人体感觉寒冷,没有明显偏阳热症状,所以,本条并不是指太阳病。
“头项强痛而恶寒”,强通“僵”。人的头部,脖子经常暴露在外,这部分体液易被外寒所缚而有所呆滞,代谢缓慢而致痛。“恶寒”,是人受外寒袭扰,自然有畏寒怕冷的感觉。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中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第2条,是人体最初感受寒刺激后,欲平衡阴阳,抵抗外寒,初步应激以热,始有应激发热和汗出的条文。
条文第一个“风”,是指纯自然界的风。一是指身体受寒怕风;二是汗出怕风吹。“脉缓者”,参第1条,因为始有应激发热和汗出,寒势相对趋缓,肌肤为寒所束的症状有所缓和;再参辨脉篇“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即脉象并不浮紧和饱满,并不到阴阳过于偏离。
《伤寒论》中,关于“中风”的条文有不少。关于“中风”,除第2条外,六病都有中风的具体条文,比如第12条有“太阳中风”,第290条有“少阴病中风”,第264条有“少阳中风”,第190和231条有“阳明中风”,第274条有“太阴中风”,第327条有“厥阴中风”。
根据以上条文,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伤寒论》“中风”的意思有两个,一是“病始得发热”的阶段;二是“六病始发热”阶段。再参考第190条的“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这里的“中风”,是指胃中有热能消食的阳明病,而“中寒”,参第273,226条,是指胃中有寒不能消食的太阴病。以此为参考,第1条补充命名为“中寒”,恰好与第2条名为中风,互为概念补充,完全符合人体始被寒所伤,先有畏寒,后有应激发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本意是伤寒后,根据寒邪刺激程度不同,人体应激可偏发热,或偏不发热,这完全符合人体受寒后的临床表现。
“必恶寒,体痛”,参第1条,指伤寒后的畏寒怕冷和局部身体疼痛。“呕逆”,是外寒邪入里,侵犯胃肠应激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可参辨脉篇“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指当前仍为外寒过盛。先有其伤,才有其病。才有故本条可作“表病”的名词补充解释,是第1、2条的总结性条文。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表病。


这三板斧一下去,你看伤寒学者们“惊不惊”?






上一篇:《伤寒论》没有表病概念?
下一篇:第339条二个解析的对比,你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0 06:48 , Processed in 0.1477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