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17|回复: 2

江西村-支金华-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耳前后肿3例及临床探讨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66

积分

3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一个宅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
QQ
发表于 2025-4-24 19: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耳前后肿"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中耳炎、内耳迷路积水、耳周前后脓肿、淋巴结炎、淋巴结核,颌下淋巴结肿大、流行性腮腺炎等,甚至由感冒引起的急性耳鸣、耳聋等。“耳前后肿"一词,语出宋本伤寒论231条,原文为"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条文叙述了患者当时的病情、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的发展变化,医者的处理干预手段,以及小柴胡汤方药的介入时机等,正确理解“耳前后肿”的条文语境、病因、病机、病位、病势,有助于临床活用小柴胡汤,拓展小柴胡汤的临床主治范围。

          下面,我就小柴胡汤治愈“耳前后肿"3例,以此开展临床探讨。

例1.涂×连,女,47岁,新建人。初诊2023年4月28日。
主诉:左耳前后红肿疼痛反复发作一月余。
患者一月前初发作时发热恶寒,继而左耳朵周围红肿疼痛,往市x医院住院一周(具体诊断用药不详),当时肿消痛止出院。但3天后旋即复发,复又红肿疼痛,又到某诊所输液治疗一周余,疗效不显由其夫带来求治于我。诊见:左耳垂前后漫肿如铜钱大小,比周围皮肤明显略高,触痛但无波动感;面色红润,体胖,精神可,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无发热恶寒,口不苦但干、喜饮,纳可,溲黄,便调,舌尖红、苔白润,脉弦滑数。病为耳后肿,病位在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8g、黄芩10g、玄参20g、野菊花10g、夏枯草20g、浙贝母20g、山慈菇10g、生姜6g、大枣6g、全瓜蒌20g、甘草3g。颗粒剂Ⅹ7天。滚水冲泡300mL,分两次温服。
二诊:2023年4月28日。服药一周,肿痛较前明显减轻,几乎没有高出周围皮肤,只用力按压耳后医风处稍有压痛,面红好转,纳可、二便可,舌质红、苔白略黄,脉左弦细滑略数,右弦滑略数。方既得效,继以前方损益。
柴胡18g、黄芩9g、全瓜萎20g、蒲公英20g、夏枯草20g、连翘20g、山慈菇10g、川牛膝10g、枳壳10g、生姜6g、大枣6g、赤芍10g、甘草3g。颗粒剂×7帖。
滚水冲泡,分两次服。
结果反馈:服后肿消痛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例2.Lxx,女,48岁,住罗家镇观田村。
初诊2024年4月26日。
主诉:右耳垂下肿反复发作4个月再发3天。
患者右耳垂下4个月前突然长出一荸荠大小肿物,经抗炎输液等能消肿,但过不了多久又食肿大,如此反复发作多次,甚感烦恼!这次又肿大3天,经朋友介绍来诊。诊见:右耳垂下方有一3∽4Cm大小的椭圆形肿块,边沿光滑,质稍硬,能推动,其上皮色如常,无灼热感,用力按压稍感疼痛。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喜温饮,胃中有灼热感、烧心感,食饱时胃有时发胀;右手胀麻酸痛,有时神疲,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滑。有肺结节。
此为少阳夹痰,经隧不通,治当化痰软坚散结,通利三焦。处方:柴胡18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6g、生姜6g、大枣6g、浙贝母20g、牡蛎20g、玄参20g、连翘20g、甘草3g。颗粒剂x5帖。一日1剂,滚开水300mL冲泡,分两次服。
结果反馈:服药5帖,肿块见消,此后因工作忙也未再复诊。2025年4月23日打电话回访,服药后肿块慢慢就消了,此后没有复诊,也没有看西医,这一年来肿块没有复发,直呼"你这个药很有效!“。

例3.付××,女,54岁,附近东公馆居民。
初诊:2025年2月23日。
主诉:右侧耳后乳突处抽搐样疼痛2天。
前天开始颈项不适,伴随右耳后乳突阵发性抽搐疼痛,睡觉有时也会痛醒,无头晕呕吐、无发热恶寒,纳可,二便可。舌质红、苔白中黄,脉弦细滑缓。
病在少阳兼风,治宜和解少阳,止痉缓急。
处方:柴胡12g、黄芩9g、法半夏9g、党参9g、
白芍30g、全蝎3g、蜈蚣3g、玄胡18g、生姜9g、
大枣6g、甘草9g。颗粒剂×5帖。一日1帖,滚开水300mL冲泡,分两次服。
结果:服前3天即症状完全消除,临床治愈。一个月后其孙子感冒来买药,还把剩下的两包药带来了,说"你的中药好得太快了,我还剩了两包药,能退钱吗?"我真无语了!

案后探讨:
一.《伤寒论》231条原文解读。
第231条原文"阳明病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这条原文比较长,但这一条条文特别重要,学习好了,不但能加深对三阳合病病脉证治的认识,同时还能对“耳前后肿"深刻认识及正确诊治,而且还能大范围拓展小柴胡汤证的临床主治范围。

下面,我就把这条原文分成四小节来解读。

第一小节是从“阳明病中风…久按之气不通"。其实这一节我们从临床的角度来分析,它反映患者的是一个三阳合病的情况,“阳明病、中风"是说有阳明、太阳病。"脉弦浮大"同样是以脉概括病机,脉弦为少阳纲脉,脉浮主太阳表证,脉大为阳明。"短气"是桂枝证,胡希恕老认为是"胃有停(水)饮;"腹都满"是有里热;“胁下及心痛"为少阳主症,三阳合病,表不显,里热尚未成实燥结,理当治在少阳。
第二小节是“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这一节似乎有点突兀,令人费解,但此条若联系234、235、236条,那么就好理解多了。第一节反映的情况是三阳合病,但以"腹都满,胁下及心痛及短气"的少阳证为重,治当和解少阳。但医者见患者一直在以手按压心下部位,面且症状一直在加重,"气不通"就是无汗而喘,上下都接不上气了!这时医生用了汗法后,患者反应是鼻子干,出不来汗,且懊恼、身重、嗜卧(湿重),小便难(小便不利,是湿不得分利)。上面出不了汗,玄府不通,是热不越邪不得出,下面小便难,是湿不得下,故而湿热结聚于中,而见一身及目发黄的黄疸。
第三节:“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有潮热是阳明证;时时哕,即时不时干呕恶心,这个是生姜半夏证;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医生用了汗法或下法之后,伤了胃,水饮夹热上冲于胃所致。而且这时出现了耳前后肿诸症(水热旁溢三焦经隧),医者这时用了针刺之法,患者觉得好了一点!例1、例2经输液消炎后好象好了一点,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四节为"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外不解"即耳前后肿的外证没有好(解除);病过十日是一个约数,也就是指耳前后肿持续了一段时间,例1、例2都是这种情况。"脉续浮者"是以脉言证,浮主表、主外,言外之意就是还有外证未去,这种情况,是可以与小柴胡汤来治疗的。
二“.耳前后肿"为什么要"与小柴胡汤"?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你得弄清什么是耳前后肿,其病位、病因、病性是什么。《灵枢.经脉》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耳前后是手少阳三焦经所过,“耳前后肿",也符合《灵枢.经脉》篇所记载的主治,原文云"三焦手少阳…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其主治主要是指:耳聋、耳鸣、耳闭、耳痛,咽喉肿、喉咙痛等。《针灸大成》也记载手少阳三焦经“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用"。柯琴认为“内部的心、胆,外部从咽、口颊上耳目、巅顶,以及两胁,为少阳地面。刘渡舟认为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太阳主表,居身体的背面,阳明主里位于身体的前面,面少阳夹在两经之间,位于身体的侧面,两胁属于少阳,所以少阳的病位被称为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认为:"实热郁于半表半里,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只能循(三焦)孔道往上涌,热冲至不同孔窍则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热冲至眼可见目赤干涩、眼肿胀、疼痛;热冲至耳可见耳聋、耳鸣、听力下降,外耳溃疡、肿胀、流脓、渗液;实热冲至鼻可见鼻塞、流涕、鼻肿胀;实热冲至头可见头晕头痛;此外,实热冲至淋巴管道,可见双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上面诸孔窍疾患均有少阳病的可能,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胡老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治疗范例。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主要基础方,以上诸说为我们提供了小柴胡汤治疗耳前后痛的循证依据。






上一篇:四川村--李义元--当归四逆汤治疗寒性痛经
下一篇:湖南村-刘朝圣-小青龙合半夏厚朴汤治咳嗽咽痒案

180

主题

1万

积分

2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2004
发表于 2025-4-25 0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耳朵肿要注意是不是【风湿免疫病】的表现。
  比如:复发性多软骨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2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2004
发表于 2025-4-26 2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5-4-25 07:23
  
  耳朵肿要注意是不是【风湿免疫病】的表现。
  比如:复发性多软骨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 ...

  风湿免疫病警示信号:耳朵红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9 23:40 , Processed in 0.12146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