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14|回复: 10

[原创]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中医理论中的糟粕

[复制链接]

27

主题

467

积分

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7
发表于 2014-4-3 14: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创]“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中医理论中的糟粕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语出《素问•刺禁论》,稍有医学知识人,一眼就可看出这在解剖学上是错误的,然而,对于这一明显的错误,中医界许多人不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去解正,而是以各种荒唐可笑理由进行牵强附会的辨解。有的以河图洛书解之,有的以阴阳升降解之,有的以脏腑之气解之,有的用“肝之体在右,而其用在左”解之,更有甚者以医生所处方向解之。他们辨解的理由都是古人的著作为依据,显得滑稽可笑。如王冰云:“肝象木,主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主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马莳:“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右,虽其形为五脏之华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张志聪《素问集注》:“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
  目前最普遍的解释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到底“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描述脏腑之气还是脏腑之质,我们必须认真考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从原文来分析,可分两段来看:1《素问•刺禁论》第一段原文云:“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2《素问•刺禁论》第二段原文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第一段原文:黄帝问:想知道针刺的禁忌.岐伯答道:“藏有要害,不可不察。” 岐伯所说的这个藏就是“藏器”之意,属解剖概念。歧伯接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在这一段中的“肝、肺、心、肾、脾、胃、父母、小心”等名词是指脏腑之气还是脏腑之质呢?我们可从“左、右、表、里、鬲肓之上、七节之旁”以及“生、藏、部、治”等词的描述来分析,生,生长也,肝生于左,即肝生长在左边;藏,《说文》:匿也,肺藏于右,即肺藏匿如右;部,《荀子•王霸篇》云:“名声部发于天地之间”《注》云:“部,犹分布。”心部于表之意,即心布列于表浅的部位;肾治于里:《云笈七签》卷五十七引“治”作“位”,那么,肾治于里即是肾位于深部之处。至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解释:“使”,据郭霭春《黄帝内经词典》载,有“佐 使、使役”之意,胃为水谷杂聚之处。为什么这里不说脾胃的位置呢?因为在《素问》已有提及明确脾居于中,是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注》:成形曰器。“父母”和“小心”可能是古人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称呼,"父母"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用"父母"表示重要的脏器.“小心”有一“心”字,甲乙经中作“志心”.也表明是重要的脏器.“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也就是说"鬲肓之上有和父母一样重要的脏器,七节之旁有一个叫‘小心’的重要的器官"。最后说“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即:针刺时,了解这些器官的解剖位置,顺着解剖位置进针,就不会发生差错,若违反解剖位置进针,则会伤及藏府。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黄帝问歧伯的是人体禁刺的部位,歧伯回答的也肯定是人体禁刺藏器的部位而绝不是藏器的功能。
第二段原文所说的“心、肝、肾、肺、脾、胆”均为解剖器官。这与上文是相呼应的,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如果你不了解上述藏器的位置,就会刺中藏器,出现严重的后果。
此外,《素问》反复强调的刺避五脏,《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终《素问》一书,没有一篇文章完整的描述五脏的具体位置,仅《刺禁论》一章提到五脏所居的大致位置,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刺禁论》是阐述人体禁刺的部位及误刺后引起的病变和危险的篇章,如果不提及五脏的位置,如何刺避五脏呢?如果“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是解剖位置,只是“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那么,第二段刺中心、肝、脾、肺、肾等是刺中脏腑之气呢?还是刺中脏腑之质呢?脏腑之气是刺不中的,只能是刺中脏腑之质,在《刺禁论》篇中不明确心、肝、脾、肺、肾的位置,针刺什么部位才会刺中心、肝、脾、肺、肾呢?至此,已非常明确第一段中的肝、肺、心、肾、脾、胃均是指实质器官。因而,《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与实际解剖位置是不符合的。从以上分析可知,原文中的“肝、肺、心、肾、脾、胃、父母、小心”实为脏器,都是解剖概念,而非指脏腑之气。
且就经文本身而言,此篇题为“刺禁”,讲的是针刺的禁忌,从全文的语境和下文“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等句子来看,肝肺应该是指脏器实体,否则不可能被“刺中”。

二、从中医界的某些人的辨解来分析:
1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
藏府之质与藏府之气在《灵枢》和《素问》两书中已有明确的描述,即肝是肝,肝气是肝气,两者不可能混用,心与“心气”、肺与“肺气”肾与肾气,脾与脾气莫不如此。《灵枢•脉度》云:“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肝气”一词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仓公诊籍中,“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於肝”案中言“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则“肝气”所指的显然是一种脉象。这种脉象的特征是“弦而长,不得代四时”。由此可见,在西汉早期以至东汉,肝气一词曾被用来指称出现在特定部位、具有某种形态特征的脉象。至东汉中后期,《素问》《灵枢》中的“肝气”则指肝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素问•水热穴论》:“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从《素问》中,我们所知的肝脏的和肺脏功能是:《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肝藏血,血舍魂”《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终《素问》《灵枢》二书,所说“肝气”的这些生理特性和功能,根本就无“肝气上升”的特性,肝气具有“上升”特性的理论出自金元的张元素和李东垣,“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说法,始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故《素问》《灵枢》不可能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来说“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因而,用清代的“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来解释东汉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站不住脚的。
2、从医生所处方向来分析:
支开叶在“左肝右肺新解”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对方位的认识是建立在“坐北朝南”的观察起点上的。中医学对人体阴阳的划分是:头分属于阳,足分属于阴;背属于阳,腹属于阴;心属于火为阳,肾属于水为阴。如果先以背向南,腹向北,与自然阴阳格局相应,然后躺下,令头部向着南方,足部朝向北方,这样就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同气相求的自然格局位置,此时心脏位于南方与阳相呼应,肾脏位于北方与阴相呼应,肝脏正好处在于东方。所以张志聪说:‘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也就是说,中医观察人体时,观察者坐北朝南,被观察者面对观察者躺下,形成头部在南、足部在北的位置;此时观察者对方位的认识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而对被观察者肝的所在位置的认识是‘在左’,‘在观察者之左’”。(光明中医2007年12月第22卷第12期第3页)
  其实,这种说法看幼稚,素问对左右的判断当以病人的左右为主,并不是以观察者坐北朝南为主。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这段文已明说病人病在左,则刺右足,病在右则刺左足。病人的左右足难道也要按医者坐北朝南来定?

三、从五行、五方配五藏进行讨论: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喻方位,则分别为西、东、北、南、中,亦即左、右、上、下、中,若应于五脏,则有时代的区分了,古时以心为君,在西汉时,属土德,当时的五藏配五行时,以“心属土”,即:心土、脾木、肝金、肺火、肾水;而东汉为“火德”,五藏配五行时,则以“心属火”,为: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按心“心属土”则如《太玄经》注文云:“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五藏位置是与医学解剖学相符的。若为“心属火”,从解剖位置看,则变为脾土居中,心火居上,肝木居左,肺金居右,肾水在下,显然与五藏解剖学位置不符。《素问》成书东汉中后期,其五藏配五行理论沿袭《白虎通》的“心火”说,作者并不是根据脏腑解剖的实际情况来写,而是机械的套用《白虎通》“心属火”的五行配五脏的学说,导致《素问•刺禁》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谬论。

综上所述,《素问•刺禁》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描述肝肺的解剖位置的,其中的肝、肺是指脏器,而非功能,这与肝、肺的解剖位置是不相符的。用“肝气生于左,肺气降于右”来解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一种牵强附会。导致《素问》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东汉时期的五行、五方配五藏理论。既然《刺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实质器官,又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可视为中医理论中糟粕。




上一篇:“肝者,罢极之本”浅谈
下一篇:谈谈“纯中医”、“铁杆中医”和“文字中医”

0

主题

0

积分

56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4-3 15: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来自临床,不要轻易大放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4-3 15: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2128

积分

12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128
发表于 2014-4-3 15: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还有“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用化痰中药治疗“无形之痰”效果很好,你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10

积分

89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10
发表于 2014-4-3 16: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读古文就像这样,多质疑,但下定论过早,不知错在何处,是先贤说错,还是写错或传错?还是有其他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7

积分

95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在失败中调和心态,在

Rank: 2

积分
437
发表于 2014-4-3 16: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可笑。
古代好多事。科学解释得了吗?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4

积分

167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84
发表于 2014-4-3 17: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他拿西医理论解释中医......高手[s: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10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4-3 19: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他拿西医理论解释中医......搞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64

积分

62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4
发表于 2014-4-3 1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倒是有哗众取宠之嫌。

要是肝左肺右是位置错误,那紧接着那一句“心部于表”不是更加可笑了,难道说心脏是鸡皮疙瘩吗?

显然这种理解是断章取义的!

古籍有错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今天的人只是从古书中找错误,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除了显示自己高明以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05

积分

65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05
发表于 2014-4-4 16: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多是哲理、事理,西医是以科学为指导。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中医的理论绝大部分用现在的科学解释不了,但它的疗效是科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积分

54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5
发表于 2014-4-4 1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语出《素问•刺禁论》,不管这句话是否正解,不应否认他,古人的意思,可能现代人不懂也。陕西省卫生厅杨世兴写过一本书《肝生于左气化论》,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 23:13 , Processed in 0.17463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