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度量衡(不小心发重复了)

[复制链接]

40

主题

1065

积分

10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14: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度量衡

  

    中国古代统一度量衡单位制度起于西汉末年,由律历学家刘歆总结战国、秦、西汉等计量单位制度,现经过整理后归纳如下:

长度单位系列︰长度10分1寸、10寸1尺、10尺1丈、10丈1引,十进制制。

容量单位系列︰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十进制制。

衡量单位系列︰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非十进制制。

又依据刘歆发明利用音律校验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订衡重的方法,确定了度量衡三各单位的量值。今以科学实验方法反校验,求出当时1寸合现下的23.1 mm,1升合200 ml,1两合14.8~15.4 g,1斤合237~246 g,此一单位制度一直延用到隋唐时代。(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关于衡量

1西汉以官累权为代表,权上多标明自身重量。西汉权单位量值统一,每斤约重250克。新莽铜权均为环形,出土的铜权多刻有始建国元年(公元9)正月癸酉朔日制,有的还刻自身的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间。东汉绝大多数为铁质权,每斤在200~270克之间,单位量值很不统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允许误差的范围。(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2『汉书︰食货志』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曰︰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重新计算新莽、东汉的1斤约等于237~246 g之间。(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3据高奴权实测,秦一石(一百二十斤)重为30.75 kg,一斤应为256.26 g。西汉的重量,以满城汉墓的『三钧』铁权测算,一斤应为249.9 g(此权钮部略有损缺,原重应稍增)。从各地出土有铭铜器测计,西汉单位重量的数值颇有出入,但以一斤合今250~254 g的为多。以嘉量计算,新莽的一斤为226.6 g;但据传世的天凤元年漯仓平斛及各种圜权的重量测算,一斤应为240~246.97 g。东汉的重量单位,据传世的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铜权测定,一斤为250 g。(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关于容量

1容量,根据商鞅量和传世的其他秦代方升测算,当时的一斗为2000 ml。西汉的一斗,据江苏省铜山崖墓出土的铜量及各地汉墓出土有铭铜器的容积计算,亦为2000 ml左右。依新莽嘉量经测定,一斗约为2000 ml不变。东汉的容量,据建武平斛和光和铜斛测算,一斗为2000±40 ml。(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2东汉量器以大司农颁发的为标准,有大司农平斛、铜斗、铜合等。这类器物上都有一凸出来的方框,框内可镶“检封”,单位量值每升约200毫升。(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附:【宋明清权

宋代出土了两枚大型铜砝码,一枚自铭铜则重一百斤,合今64000克,另一枚自铭铜砣重一百斤,合今62500克。明朝万历戥子是杆秤之精品,每秤有3个提钮,度值为分、钱、两。称量准确,使用方便。明朝已有全套砝码积装在一长方形盒内,铜盒本身也是一枚有标定重量的砝码,制作精巧。砝码每斤重约合今580克。清朝铜砝码亦多用积装式,以库平两为标准,每斤约合596克。(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如是以桂枝汤为例,折算成现代剂量为:

桂枝三两(46.875g 芍药三两46.875g 甘草二两(31.25g) 生姜三两46.875g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每服一升(200ml)。

每次服用量为:

桂枝一两(15.625g) 芍药一两(15.625g) 甘草三分之二两(10.42g) 生姜一两(15.625g) 大枣四枚



◎汉代和清代之剂量折算:

汉之一两=清之0.42两

清之一两=汉之2.384两










上一篇:眼+诊+图
下一篇:今天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医学书籍阅读网,推荐给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30 00:07 , Processed in 0.06639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