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汤一笑

[原创] 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1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5楼(李国栋) 的帖子

更正:“三阴证也没有不欲近衣的”,是失误,应改为“三阴证除了厥阴桂枝汤证外,太阴、少阴证,没有不欲近衣的表现。”
我也说过,能达成共识的,一点就通;若达不成共识的,点破了也不会通。所以,继续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可以应用于表阴病,如桂枝汤加附子,但不同意桂枝汤是厥阴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8楼(tengel) 的帖子

不错,种就是同一个种,方证也是同一个方证。但是,科属也不能弄错。桂枝汤证烦热汗出时“不欲近衣”,无热无汗时又可以近衣,比如:“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证气上冲,寒热错杂的厥阴证病机,是其它五证所不具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13: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1楼(汤一笑) 的帖子

桂枝加附子汤,是因为发汗太过,大汗亡阳,已伤至少阴,出现汗漏不止,阳欲外脱,加附子是温阳固脱,其证是厥阴与少阴合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附子汤有不少名家直接用于稍有汗出无热或不自觉发热的表阴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13: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唐以后,几乎所有名家,都认为《伤寒论》是按六经之经络辨证,事实是这样吗?《伤寒论》里反复论述的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到如今,还有相当多的名家,不承认《伤寒论》是按照三个部位论述疾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经络辩证的名家不少的.

此复针对哪个论点而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5 14: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稍有汗出无热或不自觉发热的表阴证”就是桂枝汤证,若不兼有少阴证的汗漏不止或汗出兼见背恶寒者,就没有附子证。

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看我们的趋势,好像就要发展到这个问题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还是那个桂枝汤证,刘氏也大体如此。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表阴证。
我认同‘下不厌迟,温里宜早”的医理,认为凡真阴证都可以用附子的。

但就是不同意桂枝汤是厥阴方。分歧根本就是表阴是少阴还是厥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16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同意桂枝汤是厥阴方,那是你自己的认识,别人也不会反对你。但是你不同意别人认为是厥阴方,那就要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凭据来。无证不立,无证不信,没有原文作凭据,那就缺乏说服力。你能否认桂枝汤证所具有的寒进时就恶寒无汗和热进时就烦热汗出的“寒热错杂”和“气上冲”的厥阴证病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5: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做了些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5418

积分

25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418
发表于 2010-3-26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呐。为什么这里讲的跟我学的六纲的实质有太多太多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改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0-12-9 09: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汤一笑于2010-03-06 21:55发表的 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 :
两人相同
1、[....... 胡氏认为伤寒论中的序文为伪,还认为《伤寒例》为王叔和所写,见408页。刘氏没有这样认为。刘氏从《论》的体裁出发,认为伤寒论中论说体为仲景原文,而问答体内容疑非仲景文,胡没有这种观点。 .......
胡希恕先生讲“金匮要略”,不讲“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他认为这一篇不是张仲景的东西,而这一篇就是以问答体例写作的。在这一点,胡老和刘老的认识不谋而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12-14 2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越争越明。[s:182]不知看明白了[s:181]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12-14 2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499

积分

123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9
发表于 2011-2-10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两句,关于““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两句话所对于的方证我认为前面寒在骨髓的方证是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证,此话宋孝志老师为此教训过郝万山老师(内容见《郝万山讲伤寒论》);而热在骨髓的方证应该是白虎汤或白虎在人参汤证,刘渡舟老在他的白虎汤医案里治疗一手脚冰凉的高热病人解释为什么用此方的时候说”热深厥也深“的话。无独有偶,唐农教授在扶阳论坛上用对称性理论解释了阳盛格阴于外和阴盛格阳于外的表现和条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41

积分

57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发表于 2013-5-29 21: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后学,想说明一点。我还是趋向六经皆有表症。发热为人体正常的机体反应。桂枝汤一定不是厥阴方。以上各位大家之言,太过于分析表里阴阳。没有注意到虚实,这点可是失算。“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表阴证”,这点还是应该看做表虚症,不是什么真阴证。而是属于(表,卫)阳虚不固汗,导致过汗亡阳。或者邪气作用于表,正气失表。机体属虚,故需要附子大热之药调动(升起)机体的潜能。附子这味药,后学看来是调节肾气的。‘下不厌迟,温里宜早”的医理,下法不言迟是作用于腑而设,而温里宜早从而使用用附子是作用于脏。桂枝汤不是发汗剂,是调和营卫和解肌是补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3-5-30 0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章,收藏慢慢研读。汤一笑老师,真学者!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3-5-30 16: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著作读得这么仔细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3-6-2 09: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据此,可知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脉象皆为沉。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以二三日无证”,应是无“但欲寐”、“下利”等里证。
《伤寒论》曰:“脉浮者,病在表”,“(脉)沉为在里”。“少阴病始得之”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皆为脉沉,根据“沉为在里”,说这两个方证为表阴证,有悖经旨。而且,说“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证属于表阴证,就更站不住脚了。读第148条也可知,张仲景认为少阴病证是“悉入在里”的“纯阴结”。所以,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只能是太阳与少阴合证,也就是表实与里虚合证。故少阴病证不是表阴病证。而厥阴病证有气上冲的特点,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所以,说桂枝汤证属于厥阴病证,是符合经旨的。说少阴病证属于表阴病,与经旨不通。
难以理解的是,桂枝汤证属于厥阴病证,那为什么说是“太阳病”呢?与这个问题同样难以理解的是,温病、痉病、中暑、风湿等病,为什么也说是太阳病呢?太阳温病、太阳中暍(暑),肯定不是表部病,那为什么说是太阳病呢?再思考少阴病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为什么说是少阴病呢?
揭开“太阳病”的秘密,就揭开桂枝汤证属于厥阴病证的秘密了。什么是秘密呢?不知道者才是秘密,知道了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3-6-2 13: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两家争鸣,正好也在学习胡刘二老,珍藏此贴,晚辈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6-16 2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胡老,也很认可桂枝汤属于厥阴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03:56 , Processed in 0.0889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