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树石

[推荐] 徐灵胎先生《医学源流论》

[复制链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药误人最烈论

凡药之误人,虽不中病,非与病相反者,不能杀人。即与病相反,药性平和者,不能杀人。与病相反,性又不平和,而用药甚轻,不能杀人。性既相反,药剂又重,其方中有几味中病者,或有几味能解此药性者,亦不能杀人。兼此数害,或其人病甚轻,或其人精力壮盛,亦不能杀人。盖误药杀人,如此之难也,所以世之医者,大半皆误,亦不见其日杀数人也。 即使杀之,乃辗转因循,以至于死,死者不觉也。其有幸而不死,或渐自愈者,反指所误用之药以为此方之功效,又转以之误治他人矣。所以终身误人,而不自知其咎也。惟大热大燥之药,则杀人为最烈。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其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 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我目中所见不一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谓命哉!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至于极轻淡之药,误用亦能杀人,此乃其人之本领甚薄,或势已危殆,故小误即能生变,此又不可全归咎于医杀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薄贴论

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而久貼,此理人所难知,何也?盖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空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法为良。但制膏之法,取药必真,心志必诚,火候必到,方能有效,否则不能奏功。至于敷熨吊溻种种杂法,义亦相同,在善医者通变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6: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古方欺人论

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止。其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赅。后世之人,果能审其人之病,与古方所治之病无少异,则全用古方治之,无不立效。其如天下之风气各殊,人之气禀各异,则不得不依古人所制主病之方,略为增减, 则药味增矣。又或病同而症甚杂,未免欲兼顾,则随症增一二味,而药又增矣。故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乃学不如古人,不能以一药该数症,故变简而为繁耳。此犹不失周详之意。且古方之设,原有加减之法,病症杂出,亦有多品之剂,药味至十余种。自唐以后之方,用药渐多,皆此义也。乃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味之药, 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若趋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干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呜呼!今之所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时医,好为髙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尤甚。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貽害不息。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6: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司天运气论

邪说之外,有欺人之学,有耳食之学。何谓欺人之学?好为高谈奇论,以骇人听闻,或剿袭前人之语,以示渊博,彼亦自知其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之能深考也,此为欺人之学。何谓耳食之学?或窃听他人之说,或偶阅先古之书,略记数语,自信为已得其秘,大言不惭,以此动众,所谓道听途说是也。如近人所谈司天运气之类是也。彼所谓司天运气者,以 为何气司天,则是年民当何病。假如厥阴司天,风气主之,则是年之病,皆当作风治。此等议论,所谓耳食也。盖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如此,其应验先候于脉。凡遇少阴司天,则两手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若在泉,則尺脉不应,亦如之。若脉不当其位则病,相反者死,此诊脉之一法也。至于病,则必观是年岁气胜与不胜。如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心痛胁满等症。倘是年风淫虽胜,而民另生他病,则不得亦指为风淫之病也。若是年风淫不胜,则又不当从风治矣。经又云:相火之下,水气乘之。水位之下,火气承之。五气之胜皆然。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胜,亦有相克者乘之, 更与司天之气相反矣。又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则岁半以前属司天,岁半以后又属在泉,其中又有胜不胜之殊,其病更无定矣。又云:厥阴司天,左少阴,右太阳,谓之左间、右间。六气皆有左右间,每间主六十日,是一岁之中,复有六气循环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岁会三合之不齐,太过不及之异气,欲辨明分晰,终年不能尽其蕴。当时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运行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 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内经》治岁气胜复,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总之,见病治病,如风淫于内,则治以辛凉,六气皆有简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 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何等划一。凡运气之道,言其深者,圣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实用,则平正通达,人人易晓。但不若今之医者所云,何气司天,则生何病,正与《内经》圆机活法相背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道通治道论

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由乎天者,如夏商水旱之灾是也。由乎人者,如历代季世之变是也①。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由乎先天者,其人生而虚弱柔脆是也。由乎后天者,六淫之害,七情之感是也。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后天之病,乃风寒暑湿燥火之疾,所谓外患也;喜怒忧思悲惊恐之害,所谓内忧也。治外患者以攻胜。四郊不靖,而选将出师,速驱除之可也。临辟雍②,而讲礼乐,则敌在门矣。故邪气未尽,则轻而用补者,使邪气内入而亡。治内伤者以养胜。纲纪不正,而崇儒讲道,徐化导之可也。若任刑罚而严诛戮,则祸益深矣。故正气不足而轻用攻者,使其正气消尽而亡。然而大盛之世,不无玩民,故刑罚不废,则补中之攻也。然使以小寇而遽起戎兵,是扰民矣。故补中之攻,不可过也。征诛之年,亦修内政,故教养不池,则攻中之补也。然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则养寇矣。故攻中之补,不可误也。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为之,则事不堕。天下小事,以一人从容处之,则事不扰。患大病以大药制之,则病气无余。患小病以小方处之,则正气不伤。然而施治有时,先后有序,大小有方,轻重有度,疏密有数,纯而不杂,整而不乱。所用之药,各得其性,则器使之道。所处之方,各得其理,则调度之法。能即小以喻大,谁谓良医之法,不可通于良相也。
①季世:末代,衰败时期。
②辟雍:天子所设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9: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方异治论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又西北地寒,当用温热之药,然或有邪蘊于中,而内反甚热,则用辛寒为宜。东南地温,当用淸凉之品,然或有气随邪散,则易于亡阳,又当用辛温为宜。至交广之地,则汗出无度,亡阳尤易,附桂为常用之品。若中州之卑湿,山陕之髙燥,皆当随地制宜。故入其境,必问水土风俗而细调之,不但各府各别,即一县之中,风气亦有迥殊者。并有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土人皆有极效之方,皆宜详审访察。若恃己之能,执己之见,治竟无功,反为土人所笑矣。
湖州长兴县有合溪,小儿饮此水,则腹中生痞。土人治法,用线挂颈,以两头按乳头上剪断,即将此线挂转,将两头向背脊上,一并拽齐。线头尽处将墨点记脊上,用艾灸之,或三壮,或七壮即消,永不再发。服药无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6: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病随国运论

天地之气运,数百年一更易,而国家之气运亦应之。上古无论,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中原失陷,主弱臣弛,张洁古、李东垣辈立方,皆以补中宫,健脾胃,用刚燥扶阳之药为主,《局方》亦然。至于明季,主暗臣专,膏泽不下于民,故丹溪以下诸医,皆以补阴益下为主。至我本朝,运当极隆之会,圣圣相承,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征也。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症。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溫热,毋过寒冷之说。偏于温热,又多矫枉过正之论。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阴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今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至于托言祖述东垣,用苍术等燥药者,举国皆然。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云,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7: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失传论

《灵》、《素》两经,其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十之二三,上古之重针法如此。然针道难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所以后世方药盛行,而针法不讲。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
两经所言,十二经之出入起止,浅深左右,交错不齐,其穴随经上下,亦参差无定。今人只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
两经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余则指经而不指穴。如《灵•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①阴;《厥病》篇云:厥头痛,或 取足阳明、太阴,或取手少阳、足少阴。耳聋取手阳明,嗌干取足少阴。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泻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
两经论治,井、荥、 输、经、合最重。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剌经,秋剌合。凡只言某经,而不言某穴者,大都皆指井荥五者为言。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
补泻之法《内经》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为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为补。又必迎其经气,疾内而徐出,不按其为泻。随其经气,徐内而疾出,即按其痏为补。其法多端。今则转针之时,以大指推出为泻,搓人为补,此四失也。
纳针之后,必候其气。剌实者,阴气隆至乃去针。剌虚者,阳气隆至乃出针。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去之,勿复计。《难经》云:先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来如动脉之状,顺而剌之。得气因而推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今则时时转动,俟针下宽转,而后出针,不问气之至与不至,此五失也。
凡针之深浅,随时不同。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故春夏剌浅,秋冬刺深,反此有害。今则不论四时,分寸各有定数,此六失也。
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今则止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古人刺法,取血甚多,《灵枢•血络论》言之最详。而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见赤血而止,否则病不除而反有害。今人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何由除?此八失也。
《内经》刺法,有九变十二节。 九变者,输剌、远道刺、经剌、络剌、分刺、大写剌、毛剌、巨剌、解剌。十二节者,偶剌、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剌、短剌、浮刺、阴刺、傍剌、费刺。以上二十一法,视病所宜,不可更易,一法不备,则一病不愈。今则只直剌一法,此九失也。
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其大端之失已如此,而其尤要者,更在神志专一,手法精严。经云: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剌之无殆。又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其专精敏妙如此。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其外更 有先后之序,迎随之异,贵贱之殊,劳逸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数,更仆难穷。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其如人之畏难就易,尽违古法,所以世之视针甚轻,而其术亦不甚行也。若灸之一法,则较之针所治之病,不过十之一二, 知针之理,则灸又易易耳。
①厥:原作太,据 《灵枢》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6: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病针法论

凡刺之法,不过补泻经络,祛邪纳气而已。其取穴甚少,惟水病风水肤胀,必剌五十七穴。又云:皮肤之血尽取之,何也?盖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则遍身皮肉皆肿,不持一经之中有水气矣。若仅剌一经,则一经所过之地,水自渐消,而他经之水不消,则四面会聚并一经,已泻之水亦仍满矣。故必周身肿满之处,皆刺而泻之,然后其水不复聚耳。此五十七穴 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此与大禹治洪水之法同。盖洪水泛滥,必有江淮河济,各引其所近之众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只归一河以入海也。又出水之后,更必调其饮食。经云: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欲使饮食异居,则水不从食,以至于脾土受湿之处也。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难愈如此。余往时治此病,轻者多愈,重者必复肿。盖由五十七穴未能全刺,而病人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此等大症,少违法度,即无愈理,可不慎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16: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奇制病论

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而其病又实可愈。既无陈法可守,是必熟寻《内经》、《难经》等书,审其经络脏腑受病之处,及七情六气相感之因,与夫内外分合,气血聚散之形,必有凿凿可徵者,而后立为治法。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取药极当,立方极正。而寓以巧思奇法,深入病机,不使扦格。如庖丁之解牛,虽筋骨关节之间,亦游刃有余。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否則一遇疑难,即束手无措,冒昧施治,动辄得咎,误人不少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缓急论

病有当急治者,有不当急治者。外感之邪,猛悍剽疾,内犯脏腑,则元气受伤,无以托疾于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气血不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若俟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然后施治,则元气大伤,此当急治者也。若夫病机未定,无所归着,急用峻攻,则邪气益横。如人之伤食,方在胃中,则必先用化食之药,使其食渐消,由中焦而达下焦,变成渣秽而出,自然渐愈。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 焦,即使随药而下,乃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同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者也。以此类推,余病可知。至于虚人与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医者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則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无过。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与天地之生气相应矣。故虽有良药,用之非时,反能致害,缓急之理,可不讲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1: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分合论

一病而当分治者,如痢疾腹痛胀满,则或先治胀满,或先治腹痛。即胀满之中亦不同,或因食,或因气,或先治食,或先治气。腹痛之中亦不同,或因积,或因寒,或先去积,或先敝寒。种种不同,皆当视其轻重而审察之。以此类推,则分治之法可知矣。有当合治者,如寒热腹痛,头疼,泄泻,厥冒,胸满,内外上下,无一不病,则当求其因何而起,先于诸症中 择最甚者为主。而其余症,每症加专治之药一二味以成方,则一剂而诸症皆备。此类推,则合治之法可知矣。药亦有分合焉,有一病而合数药以治之者,阅古圣人制方之法自知。有数病而一药治之者,阅本草之主治自知。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17: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汗不用燥药论

驱邪之法,惟发表攻里二端而己。发表所以开其毛孔,令邪从汗出也。当用至轻至淡,芳香清冽之品,使邪气缓缓从皮毛透出,无犯中焦,无伤津液,仲景麻黄、桂枝等汤是也。然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以托邪于外。于是又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桂枝汤之良法。凡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如此。后世不知,凡用发汗之方,每专用厚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之药,即使其人津液不亏,内既为风火所熬,又复为燥药所烁,则汗从何生?汗不能生,则邪无所附而出,不但不出,邪气反为燥药鼓动,益复横肆,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益伤,而舌焦唇干,便闭目赤,种种火象自生,则身愈热,神渐昏,恶症百出。若再发汗,则阳火盛极,动其真阴,肾水来救,元阳从之,大汗上泄,亡阳之危症生矣。轻者亦成痉症,遂属坏病难治。故用燥药发汗而杀人者,不知凡几也。此其端开于李东垣,其所著书立方,皆治湿邪之法,与伤寒杂感无涉,而后人宗其说,以治一切外感之症,其害至今益甚。况治湿邪之法,亦以淡渗为主,如猪苓、五苓之类,亦无以燥胜之者。盖湿亦外感之邪,总宜驱之外出,而兼以燥湿之品,断不可专用胜湿之药,使之内攻,致邪与正争,而伤元气也。至于中寒之证,亦先以发表为主,无竟用热药以胜寒之理,必其寒气乘虚陷入,而无出路,然后以姜附回其阳,此仲景用理中之法也。今乃以燥药发杂感之汗,不但非古圣之法,并误用东垣之法。医道失传,只此浅近之理尚不知,何况深微者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不可轻汗论

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而已。下之害人,其危立见,故医者病者,皆不敢轻投。至于汗多亡阳而死者,十有二三,虽死而人不觉也。何则?凡人患风寒之疾,必相戒以为宁暖无凉,病者亦重加覆护,医者亦云服药必须汗出而解。故病人之求得汗,人人以为当然也。秋冬之时,过暖尚无大害。至于盛夏初秋,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更加闭户重衾,复投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阳亡矣。又外感之疾,汗未出之时,必烦闷恶热。及汗大出之后,卫气尽泄,必阳衰而畏寒。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其死也,神气甚清,亦无痛苦,病者医者,及旁观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顾噩然而已。我见甚多,不可不察也。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仲景服桂枝汤法云:服汤已,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于亡阳未剧,尤可挽回,《伤寒论》中真武、理中、四逆等法可考。若已脱尽,无可补救矣。又盛暑之时,病者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所。无病之人,一立其处,汗出如雨,患病者必至时时出汗,即不亡阳,亦必阴竭而死。虽无移徙之处,必择一席稍凉之地而处之,否则神丹不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8: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风难治论

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之疾,生死之所关也。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害,不可胜数。谚云:伤风不醒变成劳。至言也。然则治之何如?一驱风,苏叶、荆芥之类。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四和营卫,桂枝、白芍之类。五润津液,蒌仁、元参之类。六养血,当归、阿胶之 类。七淸火,黄芩、山栀之类。八理肺, 桑皮、大力子之类。八者随其症之轻重而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否则必成大病。医者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如桔梗、干姜之类。不效,即加以酸收,如五味子之类,则必见血。及见血。随用熟地、麦冬,以实其肺,即成劳而死。四十年以来,我见以千计矣,伤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7: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攻补寒热同用论

虚症宜补,实症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症实,如弱体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症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伏。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疑之者曰:两药异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则攻者不攻,补者不补,不如勿服。若或两药不相制,分途而往,则或反补其所当攻,攻其所当补,则不惟无益,而反有害,是不可不虑也。此正不然。盖药之性,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犹掘坎于地,水从高处流下,必先盈坎而后进,必不反向髙处流也。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自能逐去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益正气,决不反补邪气。盖古人制方之法,分经别脏,有神明之道焉。如疟疾之小柴胡汤,疟之寒热往来,乃邪在少阳,木邪侮土,中宫无主,故寒热无定。于是用柴胡以驱少阳之邪,柴胡必不犯脾胃,用人参以健中宫之气,人参必不入肝胆。则少阳之邪自去,而中土之气自旺,二药各归本经也。如桂枝汤,桂枝走卫以祛风,白芍走营以止汗,亦各归本经也。以是而推,无不尽然。试以《神农本草》诸药主治之说细求之,自无不得矣。凡寒热兼用之法,亦同此义,故天下无难治之症。后世医者不明此理,药惟一途,若遇病情稍异,非顾此失彼,即游移浮泛,无往而非棘手之病矣。但此必本于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若竟私心自用,攻补寒热,杂乱不伦,是又杀人之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17: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病人问所便论

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惟病者不能言之处,即言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则赖医者推求其理耳。今乃病者所自知之病,明明为医者言之,则医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人自知之真,对症施治,反执己之偏见,强制病人,未有不误人者。如《伤寒论》中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则伤寒内中风之症,未尝禁其食也。乃医者见为伤寒之症,断不许食。凡属感症,皆不许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虚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饿而死者。又《伤寒论》云:欲饮水者,稍稍与之。盖实火烦渴,得水则解,未尝禁冷水也。乃医家凡遇欲冷饮之人,一概禁止。并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人哀求欲食,亦断绝不与,至烦渴而死。如此 之类,不可枚举。盖病者之性情气体,有能受温热者,有能受寒凉者,有不受补者,有不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强而从我意见,况医者之意见,亦各人不同,于是治病之法,无一中肯者矣。《内经》云: 临病人问所便。盖病人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如身大热,而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以此类推,百不失一。而世之医者,偏欲与病人相背,何也?惟病人有所嗜好,而与病相害者,则医者宜开导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则酸宜忌。如病人本喜酒,得湿病,则酒宜忌之类。此则不可纵欲以益其疾。若与病症无碍,而病人之所喜,则从病人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内经》辨症之精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17: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不必顾忌论

凡病人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内外上下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古人用药,惟病是求。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理甚易明也。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症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而胎自安。或老年及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棘手之病。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 不病之处亦伤,而人危矣。俗所谓有病病当之,此历古相传之法也。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凡病在皮毛营卫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风痹瘘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如油之入面,与正气相并,病家不知,屡易医家。医者见其不效,杂药乱投,病日深而元气日败,遂至不救。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 方所能愈也。今之集方书者,如风痹大症之类,前录古方数首,后附以通治之方数首,如此而已。此等治法,岂有愈期?必当遍考此病之种类,与夫致病之根源,及变迁之情状,并询其历来服药之误否。然后广求古今以来治此症之方,选择其内外种种治法次第施之,又时时消息其效否,而神明变通之,则痼疾或有可愈之理。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遂穷,未有不误者也。故治大症,必学问深博,心思精敏,又专心久治,乃能奏效。世又有极重极久之病,诸药罔效,忽服极轻淡之方而愈。此乃其病本有专治之方,从前皆系误治,忽遇对症之药,自然应手而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愈病有日期论

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则愈迟。此常理也。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内经•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其他言病愈之期不一。《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又云: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若以其不愈,或多方以取效,或更用重剂以希功,即使不误,药力胜而元气反伤。更或有不对症之药,不惟无益,反有大害,此所宜知也。况本原之病,必待其精神渐复。精神岂有骤长之理?至于外科,则起发成脓,生肌收口,亦如痘症,有一定之日期。治之而误,固有迁延生变者。若欲强之有速效,则如揠苗助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乃病家医家皆不知之。医者投药不效,自疑为未当,又以别方试之,不知前方实无所害,特时未至耳。乃反误试诸药,愈换而病愈重。病家以医者久而不效,更換他医。他医遍阅前方,知其不效,亦复更换他药,愈治愈远。由是断断不死之病,亦不救矣。此皆由不知病愈有日期之故也。夫病家不足责,为医者岂可不知,而轻以人尝试乎?若医者审知之,而病家必责我以近效,则当明告之故,决定所愈之期。倘或不信,必欲医者另立良方,则以和平轻淡之药,姑以应病者之求,待其自愈。如更不信,则力辞之,断不可徇人情而至于误人。如此則病家一时或反怨谤,以后其言果验,则亦知我识高而品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天下之亊,惟以口舌争,而无从考其信否者,则是非难定。若夫医则有效验之可征,知之最易。而为医者,自审其工拙亦最易。然而世之择医者与为医者,皆愦愦而莫之辨,何也?古人用药,苟非宿病痼疾,其效甚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复杯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者,不必尽剂。可见古人审病精而用药当,未有不一二剂而效者。故治病之法,必宜先立医案,指为何病,所本何方,方中用某药专治某症,其论说本之何书。服此药后,于何时减去所患之何症;倘或不验,必求所以不验之故,而更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所以致害之故,而自痛惩焉。更复博考医书,期于必愈而止。若其病本不能速效,或其病只可小效,或竟不可治,亦必豫立医案,明著其说,然后立方,不得冒昧施治。如此自考,自然有过必知,加以潜心好学,其道日进矣。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病家亦相循为固然,全不一怪。间有病家于未服药之前,问医者脤此药之后,效验若何,医者答云:且看服后何如,岂有预期之理?病家亦唯唯自以为失言,何其愚也。若医者能以此法自考,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两有所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7: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防微论

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夫病已成而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伤寒论》序云: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昔扁鹊见齐桓公,云病在腠理,三见之后,则已入脏,不可治疗而逃矣。历圣相传,如同一辙。盖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若夫得病之后,更或劳动感风,伤气伤食,谓之病后加病,尤极危殆。所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往往难治。非所得之病独重也,乃既病之后,不能如在家之安适,而及早治之,又复劳动感冒,致病深入而难治也。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貽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19: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病必先知症论

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其中亦有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其浅近易知者,如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至于零杂之症,如《内经》所载,喘惋噫语①,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腑生克,或由邪气传变,《内经》言之最详。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学医者,当熟读《内经》,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一遇其症,应手辄愈。不知者以为神竒,其实古圣皆有成法也。
①惋:音晚。怅叹;内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0: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药可通融论

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黄、农、仲景之书,岂有补益之方哉?间有别载他书者,皆托名也。自唐《千金翼》等方出,始以养性补益等各立一门,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 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涸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此等害人之说,固不足论。至体虚病后补药之方,自当因人而施,视脏腑之所偏而损益之。其药亦不外阴阳气血,择和平之药数十种,相为出入,不必如治病之法,一味不可移易也。故立方只问其阴阳脏腑,何者专重而己。况膏丸合就,必经月经时而后服完。若必每日视脉察色而后服药,则必须一日换一丸方矣。故凡服补药,皆可通融者也。其有神其说,过为艰难慎重,取贵僻之药以为可以却病长生者,非其人本愚昧,即欲以之欺人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6: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药愈病论

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兼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为药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此过于小心之法也。而我以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难愈者,有不治竟不愈而死者。其自愈之疾,诚不必服药。若难愈及不愈之疾,固当服药。乃不能知医之高下,药之当否,不敢以身尝试,则莫若择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 以备酌用,小误亦无害,对病有奇功,此则不止于中医矣。如偶感风寒,则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偶伤饮食,则用山楂、麦芽等汤消食。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汤清暑。偶伤风热,则用灯心竹叶汤清火。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即使少误,必无大害。又有其药似平常,而竟有大误者,不可不知。如腹痛呕逆之症,寒亦有 之,热亦有之,暑气触秽亦有之。或见此症,而饮以生姜汤,如果属寒,不散寒而用生姜热性之药,与寒气相斗,已非正治,然犹有得效之理。其余三症,饮之必危,曾见有人中暑,而服浓姜汤一碗,覆杯即死。若服紫苏汤,寒即立散,暑热亦无害。盖紫苏性发散,不拘何症,皆能散也。故虽极浅之药,而亦有深义存焉。此又所宜慎也。凡人偶有小疾,能择药性之 最轻淡者,随症饮之,则服药而无服药之误,不服药而有服药之功,亦养生者所当深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腹内痈论

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祗,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則显然为内症者,内科治之。显然为外症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症,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确。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症: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 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痰食积之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金匮》云: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此数句乃内痈真谛也。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是也。若肝痈,则胁内隐隐痛,日久亦吐脓血。小肠痈,与大肠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痈,则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际,着皮即痛,小便亦艰、而痛。胃脘痈, 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药论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当围药。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盖人之一身,岂能无七情六欲之伏火,风寒暑湿之留邪,食饮痰涎之积毒?身无所病,皆散处退藏,气血一聚而成痈肿,则诸邪四面皆会。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则气聚而外泄矣。如此,则形小顶高,易脓易溃矣。故外治中之围药,较之他药为特重,不但初起为然,即成脓收口,始终赖之,一日不可缺。若世医之围药,不过三黄散之类,每试不效,所以皆云围药无用。如有既破之后,而仍用围药者,则群然笑之。故极轻之毒往往至于散越,而不可收拾者,皆不用围药之故也。至于围药之方,亦甚广博,大段以消痰拔毒、束肌收火为主,而寒热攻提、和平猛厉,则当随症去取。世人不深求至理,而反轻围药之非,安望其术之能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1: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经》论

《难经》,非经也。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也。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尽善者,其问答之词,有即引经文以释之者,经文本自明显,引之或反遗其要,以至经语反晦,或则无所发明,或则与两经相背,或则以此误彼,此其所短也。其中有自 出机抒,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不知创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书,而越人引以为证乎?自隋唐以来,其书盛著,尊崇之者固多,而无能驳正之者。盖业医之辈,读《难经》而识其大义,已为医道中杰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内经》,求其异同得失乎?古今流传之载籍,凡有舛误,后人无敢议者,比比然也,独《难经》乎哉!余详余所著《难经经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4: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论

仲景《伤寒论》,编次者不下数十家,因致聚讼纷纭。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读《伤寒论》者,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不得其义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互相诟厉。孰知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几叔和所定为可信,何则?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则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无叔和,安有此书?且诸人所编,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经现症,有异有同,后人见阳经一症,杂于阴经之中,以为宜改入阳经之内,不知阴经亦有此症也。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圆机活法,泯没不可问矣。凡读书能得书中之精义要诀,历历分明,则任其颠倒错乱,而我心自能融会贯通,否则徒以古书纷更互异,愈改愈晦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3: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论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借其所载诸病,未能全备,未知有残缺与否?然诸大症之纲领,亦己粗备,后之学者,以此为经而参考推广之,已思过半矣。自此以后之书,皆非古圣相传之真诀,仅自成一家,不可与《金匮》并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9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经》论

王叔和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不能划一,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脏,与所现之症,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症,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 症为宜,见于彼症为不宜。同一症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症不合,从症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相半,总由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读《脉经》者,知古来谈脉之详密如此,因以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审其真伪,穷其变通,则自有心得。若欲泥脉以治病,必至全无把握。学者必当先参于《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而贯通之,则胸中先有定见,后人之论,皆足以广我之见闻,而识力愈真。此读《脉经》之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5: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方》《外台》论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治病,其论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故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采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撰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0: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人书》论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盖《伤寒论》不过随举六经所现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经皆现者,并有一症而治法迥别者,则读者茫无把握矣。此书以经络病因、传变疑似,条分缕晰,而后附以诸方治法,使人一览了然,岂非后学之津梁乎?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无一字混入己意,岂非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往开来者乎? 后世之述《伤寒论》者,唐宋以来,已有将经文删改移易,不明不贯。至近代前《条辨》、《尚论编》等书,又复颠倒错乱,各逞意见,互相辨驳,总由分症不淸,欲其强合,所以日就支离。若能参究此书,则任病情之错综反覆,而治法仍归一定,何必聚讼纷纭,致古人之书,愈讲而愈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素脉》论

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智愚善恶,纤悉皆备。夫脉乃气血之见端, 其长而坚厚者,为寿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清而有神,为智之征。浊而无神,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淸,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智愚,亦不能皆验,况其他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0: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妇科论

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故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厲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下四寸①。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参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则每症必有传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至如世俗相传之邪说,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论。夫胎前宜凉,理或有之。若产后宜温,则脱血之后,阴气大伤,孤阳独炽,又瘀血未净,结为蕴热,乃反用姜桂等药,我见时医以此杀人无数。观仲 景先生于产后之疾,以石膏、白薇、竹叶等药治之,无不神效。或云:产后瘀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此大谬也。凡瘀血凝结,因热而凝者,得寒降而解。因寒而凝者,得热降而解。如桃仁承气汤,非寒散而何?未闻此汤能凝血也。盖产后瘀血,热结为多,热瘀成块,更益以热,则炼成干血,永无解散之日。其重者阴涸而即死,轻者成坚痞、褥劳等疾。惟实见其真属寒气所结之瘀,则宜用温散。故凡治病之法,不本于古圣,而反宗后人之邪说,皆足以害人。诸科皆然,不独妇科也。
①下:原作旁,据《素问•骨空论》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痘科论

今天下之医法失传者,莫如痘疹。痘之源,藏于脏腑骨脉,而发于天时。所谓本于脏腑骨脉者,凡人受生之初,阴阳二气,交感成形。其始因火而动,则必有渣滓未融之处,伏于脏腑骨脉之中,此痘之本源也。然外无感召,则伏而不出,及天地寒暑阴阳之气,沴戾日积,与人身之脏腑气血相应,则其毒随之而越,此发于天时者也。而天时有五运六气之殊,标本胜 复之异。气体既禀受不同,感发又随时各别,则治法必能通乎造化之理,而补救 之。此至精至微之术也,奈何以寒凉伐之,毒药劫之哉?夫痘之源,不外乎火,固也。然《内经》云:火郁则发之。其遇天时炎热,火甚易发者,清解固宜。若冬春之际,气为寒束,则不起发。发而精血不充,则无浆。浆而精血不继,即不靥。则温散提托补养之法,缺一不可,岂得概用寒凉?至其用蚯蚓、桑虫、全蝎等毒药,为祸尤烈。夫以毒攻毒者,谓毒气内陷,一时不能托出,则借其力以透发之,此皆危笃之症,千百中不得一者。乃视为常用之药,则无毒者,反益其毒矣。病家因其能知死期,故死而不怨。孰知服彼之药,无有不死,非其识见之高,乃其用药之“灵”也。故症之生死,全赖气血。当清火解毒者,则清火解毒;当培养气血者,则温托滋补,百不失一矣。呜呼!谬说流传,起于明季,至今尤甚。惟以寒药数品,按日定方,不效则继以毒药,如此而已。夫以至变至微之病,而立至定至粗之法,于是群以为痘科最易,不知杀人亦最多也。
附:种痘说
种痘之法,此仙传也。有九善焉:凡物欲其聚,惟痘不欲其聚,痘未出而强之出,则毒不聚,一也。凡物欲其多,痘欲其少,强之出必少,二也。凡物欲其大,痘欲其小,强之出必小,三也。不感时痘之戾气,四也。择天地温和之日,五也。择小儿无他病之时,六也。其痘苗皆取种出无毒之善种,七也。凡痘必浆成十分而后毒不陷,种痘之浆五分以上即无害,八 也。凡痘必十二朝成靥,并有延至一月者,种痘则九朝已回,九也。其有种而死者,深用悔恨。不知种而死者,则自出断无不死之理,不必悔也。至于种出危险之痘,或生痘毒,此则医家不能用药之故。种痘之人更能略知治痘之法,则尤为十全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幼科论

幼科,古人谓之哑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此特其一端耳。幼科之病,如变蒸胎惊之类,与成人异者,不可胜举。非若妇人之与男子异者,止经产数端耳。古人所以另立专科,其说精详明备。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啻以百计。其治法立方,种种各别。又妇人之与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若小儿之与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异。如伤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其余诸症,多用金石峻厉之药,特决两极少耳。此古人真传也!后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药治之,往往迁延而死。此医者失传之故。至于调摄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而数与之乳。乳之为物,得热则坚韧如棉絮。况儿有病则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充满,一与之吮,则迅疾涌出,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而死矣。譬如常人平日食饭几何,当病危之时,其食与平时不减,安有不死者哉?然嘱病家云:乳不可食。则群相垢曰:乳犹水也,食之何害?况儿虚如此,全赖乳养,若复禁乳,则饿死矣。不但不肯信,反将医者诟骂。其余之不当食而食,与当食而反不与之食,种种失宜,不可枚举。医者岂能坐守之,使事事合节耶?况明理之医,能知调养之法者,亦百不得一。故小儿之所以难治者,非尽不能言之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疡科论

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授。凡辨形察色,以知吉凶,及先后施治,皆有成法。必读书临症,二者皆到,然后无误。其升降围点,去腐生肌,呼脓止血,膏涂洗熨等方,皆必纯正和平,屡试屡验者,乃能应手而愈。至于内服之方,护心托毒,化脓长肉,亦有真传,非寻常经方所能奏效也。惟煎方则必视其人之强弱阴阳,而为加减,此则必通于内科之理,全在学问根祗。然又与内科不同。盖煎方之道相同,而其药则有某毒主某药,某症主某方,非此不效,亦另有传授焉。故外科总以传授为主,徒恃学问之宏博无益也。有传授,则较之内科为尤易。惟外科而兼内科之症,或其人本有宿疾,或患外症之时,复感他气,或因外症重极,内伤脏腑,则不得不兼内科之法治之。此必平日讲于内科之道而通其理,然后能两全而无失。若不能治其内症,则并外症亦不可救,此则全在学问深博矣。若为外科者不能兼,则当另请名理内科为之定方。而为外科者,参议与其间,使其药与外症无害,而后斟酌施治,则庶几两有所益。若其所现内症,本因外症而生,如痛极而昏晕,脓欲成而生寒热,毒内陷而胀满,此则内症皆由外症而生,只治其外症,而内症已愈,此又不必商之内科也。但其道甚微,其方甚众,亦非浅学者所能知也。故外科之道,浅言之,则惟记煎方数首,合膏围药几料,已可以自名一家。若深言之,则经络脏腑气血骨脉之理,及奇病怪疾,千态万状,无不尽识;其方亦无病不全;其珍奇贵重难得之药,亦无所不备。虽遇极奇极险之症,亦了然无疑。此则较之内科为更难。故外科之等级高下悬殊,而人之能识其高下者,亦不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由科论

祝由之法,《内经•贼风篇》,岐伯曰:先巫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又《移精变气论》,岐伯云: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今人虚邪贼风,内着五脏骨髄,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由此观之,则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 有感应之理。若果病机深重,亦不能有效也。古法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盖岐伯之时已然,况后世哉?存而不论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论

禽兽之病,由于七情者少,由于风寒饮食者多,故治法较之人为犹易。夫禽兽之脏腑经络,虽与人殊,其受天地之血气,不甚相远,故其用药亦与人大略相同。但其气粗血浊,其所饮食,非人之饮食,则药亦当别有主治,不得尽以治人者治之矣。如牛马之食,则当用消草之药;大豕之食,则当用消糠豆之药是也。又有专属之品,如猫宜乌药,马宜黄药之类。而其病亦一兽有一兽独患之病,此则另有专方主治,余则与人大段相同,但必剂大而力厚之方,取效为易。其中又有天运时气之不同,变化多端,亦必随症加减。此理亦广博深奥,与治人之术不相上下。今则医人之医尚绝传,况兽医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2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家论

医道之晦久矣。明人有四大家之说,指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人,谓为千古医宗。此真无知妄谈也。夫仲景先生,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犹儒宗之孔子。河间、东垣,乃一偏之学。丹溪不过斟酌诸家之言,而调停去取,以开学者便易之门。此乃世俗之所谓名医也。三子之于仲录,未能望见万一,乃跻而与之并称,岂非绝倒?如扁鹊、仓公、王叔和、孙思邈辈,则实有师承,各操绝技,然亦仅成一家之言。如儒家汉唐诸子之流,亦断断不可与孔子并列,况三人哉!至三人之髙下,刘则专崇《内经》,而实不能得其精义。朱则平易浅近,未睹本原。至于东垣执专理脾胃之说,纯用升提香燥,意见偏而方法乱,贻误后人,与仲景正相反。后世颇宗其说,皆由世人之于医理全未梦见,所以为所惑也。更可骇者,以仲景有《伤寒论》一书,则以为专明伤寒,《金匮要略》则以为不可依以治病,其说荒唐更甚。吾非故欲轻三子也,盖此说行,则天下惟知窃三子之绪余,而不深求仲景之学,则仲景延续先圣之法,从此日衰,而天下万世,夭扎载途。其害不小,故当亟正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6: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家论

医之高下不齐,此不可勉强者也。然果能尽智竭谋,小心谨慎,犹不至于杀人。更加以诈伪万端,其害不可穷矣。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如冬月伤寒,强加香薷于伤寒方内而愈,以为此暑 病也,不知香薷乃其惑人之法也。如本系热症,强加干姜于凉药之内而愈,以为此真寒也,不知彼之干姜,乃泡过百次而无味者也,于外科则多用现成之药,尤不可辨,其立心尤险。先使其疮极大,令人惊惶而后冶之,并有能发不能收,以至毙者。又有偶得一方,如五灰膏、三品一条枪之类,不顾人之极痛,一概用之,哀号欲死,全无怜悯之心。此等之人,不过欲 欺人图利,即使能知一二,亦为私欲所汨没,安能奏功?故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每治必愈,而声名日起,自然求之者众,而利亦随之。若专于求利,则名利必两失,医者何苦舍此而蹈彼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7: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渊源论

医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针灸杂法为多,而制方尚少。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然亦得之传闻,无成书可考。至扁鹊、仓公,而汤药之用渐广。张仲录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古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自是之后,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文,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经义,而于仲景制方之义,又不能深考其源,故其说非影响,即支杂,各任其偏,而不归于中道。其尤偏驳者,李东垣为甚,惟以温燥脾胃为主,其方亦毫无法度。因当时无真实之学,盗窃虚名,故其教至今不绝。至明之薛立斋,尤浮泛荒谬,犹圣贤之学,变而为腐烂时文,何尝不曰我明经学古者也,然以施之治天下,果能如唐虞三代者乎?既不知神农、黄帝之精义,则药性及脏腑经络之源不明也,又不知仲景制方之法度,则病变及施治之法不审也。惟曰:某病则用某方,如不效,改用某方。更有一方服至二三十剂,令病者迁延自愈者。胸中毫无把握,惟以简易为主。自此以降,流弊日甚,而枉死载途矣。安得有参《本草》,穷《内经》,熟《金匮》、《伤寒》者,出而挽救其弊,以全民命乎?其害总由于习医者,皆贫苦不学之人,专以此求衣食,故只记数方,遂以之治天下之病,不复更求他法,故其祸遂至于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3: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试医学论

医为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故当时立方治病,犹有法度。后世医者,大概皆读书不就,商贾无资,不得已而为衣食之计。或偶涉猎肆中,剿袭医书,或托名近地时医门下。始则欲以欺人,久之亦自以为医术不过如此。其误相仍,其害无 尽,岐黄之精义几绝矣。若欲斟酌古今考试之法,必访求世之实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如宋之教授,令其严考诸医,取则许挂牌行道。既行之后,亦复每月严课,或有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教授以上,亦如《周礼》医师之有等。其有学问出众,治效神妙者,候补教授。其考试 之法,分为六科。曰针灸,曰大方,曰妇科,曰幼科兼痘科,曰眼科,曰外科。其能诸科皆通者,曰全科。通一二科者,曰兼科。通一科者,曰专科。其试题之体有三:一曰论,题出《灵枢》、《素问》,发明经络脏腑、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之理。二曰解,题出《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考订药性、病变、制方之法。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验否,及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如此 考察,自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矣。岂可听涉猎杜撰,全无根柢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5: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非人人可学论

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情,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相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无文理之人,欲顷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丧,而枉死者遍天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1: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不可为论

为医固难,而为名医尤难。何则?名医者,声价甚高,敦请不易。即使有力可延,又恐往而不遇。即或可遇,其居必非近地,不能旦夕可至。故病家凡属轻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夫病势而人人以为危,则真危矣。又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为名医者,岂真有起死回生之术哉?病家不明此理,以为如此大名,必有回天之力,若亦如他医之束手,亦何以异于人哉?于是望之甚切,责之甚重。若真能操人生死之权者,则当之者难为情矣。若此病断然必死,则明示以不治之故,定之死期,飘然而去,犹可免责。倘此症万死之中,犹有生机一线,若用轻剂以塞责,致病人万无生理,则于心不安。若用重剂以背城一战,万一有变,则 谤议蜂起,前人误治之责,尽归一人。虽当定方之时,未尝不明白言之。然人情总以成败为是非,既含我之药而死,其咎不容诿矣。又或大病瘥后,元气虚而余邪尚伏,善后之图,尤宜深讲。病家不知,失于调理,愈后复发,仍有归咎于医之未善者,此类甚多。故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倍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观之人,亦宜曲谅也。然世又 有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而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亦命也。有杀人之实,无杀人之名,此必其人别有巧术以致之,不在常情之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树石 于 2016-2-18 17:19 编辑

邪说陷溺论

古圣相传之说,揆之于情有至理,验之于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独于无稽之谈,义所难通,害又立见者,人人奉以为典训,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来久矣。时医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犹是也,生人七情六欲犹是也,而何以古人用之则生,今人用之则死?不知古人之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审其病之确然,然后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谓某病,非古人之所谓某病也。如风火杂感,症类伤寒,实非伤寒也。乃亦以大剂桂枝汤汗之,重者吐血狂躁,轻者身热闷乱,于是罪及仲景,以为桂枝汤不可用。不自咎其辨病之不的,而咎古方之误人,岂不谬乎!所谓无稽之邪说,如深秋不可用白虎。白虎乃伤寒阳明之药,伤寒皆在冬至以后,尚且用之,何以深秋已不可用?又谓痢疾血症,皆无止法。夫痢血之病,属实邪有瘀者,诚不可以遽止,至于滑脱空竭,非止不为功,但不可塞其火邪耳?又谓饿不死之伤寒,吃不死之痢疾。夫《伤寒论》中,以能食不能食,验中寒、中风之别,其中以食不食辨症之法,不一而足。况邪方退,非扶其胃气,则病变必多。宿食欲行,非新谷入胃,则肠中之气,必不下达。但不可过用耳。执饿不死之说,而伤寒之禁其食而饿死者多矣!谓痢疾为吃不杀者,乃指人之患痢,非噤口而能食者,则其胃气尚强,其病不死,故云然。非谓痢疾之人,无物不可食。执吃不杀之说,而痢疾之过食而死者多矣!此皆无稽之谈,不可枚举。又有近理之说,而谬解之者,亦足为害。故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故圣人深恶夫道听途说之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16: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涉猎医书误人论

人之死,误于医家者十之三,误于病家者十之三,误于旁人涉猎医书者,亦十之三。盖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人,轻浅之病,或能得效。至于重大疑难之症,亦以一偏之见,妄议用药,一或有误,生死立判矣。间或偶然幸中,自以为如此大病,犹能见功,益复自信。以后不拘何病,辄妄加议论,至杀人之后,犹以为病自不治,非我之过,于是终身害人而不悔矣。然病家往往多信之者,则有故焉。盖病家皆不知医之人,而医者写方即去,见有稍知医理者,议论凿凿,又关切异常,情面甚重,自然听信。谁知彼乃偶然翻阅及道听途说之谈,彼亦未尝审度从我之说,病者如何究竟,而病家已从之矣。又有文人墨客及富贵之人,文理本优,偶尔检点医书,自以为已有心得。旁人因其平日稍有学问品望,倍加信从,而世之医人,因自己全无根柢,辨难反出其下,于是深加佩服。彼以为某乃名医,尚不如我,遂肆然为人治病。愈则为功,死则无罪。更有执一偏之见,恃其文理之长,更著书立说,贻害后世。此等之人,不可胜数。嗟乎! 古之为医者,皆有师承,而又无病不讲, 无方不通,一有邪说异论,则引经据典以折之,又能实有把持,所治必中,故余人不得而参其末议。今之医者,皆全无本 领,一书不读,故涉猎医书之人,反出而临乎其上,致病家亦鄙薄医者,而反信夫涉猎之人,以致害人如此。此其咎全在医中之无人,故人人得而操其长短也。然涉猎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我见甚多,不可不深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0: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家论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便,又虑别延他人,觉情面有亏,而其人又叨任不辞,希图酬谢,古人所谓以性命当人情,其误三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察,信其欺妄,其误四也。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荐引一人,情分难却,勉强延请,其误五也。更有病家戚友,偶阅医书,自以为医理颇通,每见立方,必妄生议论,私改药味,善则归己,过则归人;或各荐一医互相毁谤,遂成党援,甚者各立门户,如不从己,反幸灾乐祸,以期必胜,不顾病者之死生,其误七也。又或病势方转,未收全功,病者正疑见效太迟,忽而谗言蜂起,中道变更,又换他医,遂至危笃,反 咎前人,其误八也。又有病变不常,朝当桂附,暮当芩连;又有纯虚之体,其症反宜用硝、黄;大实之人,其症反宜用参、术;病家不知,以为怪僻,不从其说,反信庸医,其误九也。又有吝惜钱财,惟贱是取,况名医皆自作主张,不肯从我,反不若某某等和易近人,柔顺受商,酬谢可略。扁鹊云:轻身重财不治。其误十也。此犹其大端耳。其中更有用参、附则喜, 用攻剂则惧。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服攻伐而死则咎在医,使医者不敢对症用药。更有制药不如法,煎药不合度,服药非其时,更或饮食起居,寒暖劳逸,喜怒语言,不时不节,难以枚举。小病无害,若大病则有一不合,皆足以伤生。然则为病家者当何如?在谨择名医而信任之。如人君之用宰相,择贤相而专任之,其理一也。然则择贤之法若何?曰:必择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又复询其学有根柢,术有渊源,历考所治,果能十全八九,而后延请施治。然医各有所长,或今所患非其所长,则又有误。必细听其所论,切中病情,和平正大,又用药必能命中,然后托之。所谓命中者,其立方之时,先论定此方所以然之故,服药之后如何效验,或云必得几剂而后有效,其言无一不验,此所谓命中也。如此试医,思过半矣。若其人本无足取,而其说又怪僻不经,或游移恍惚,用药之后,与其所言全不相应,则即当另觅名家,不得以性命轻试。此则择医之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9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18: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误人无罪论

人命所关亦大矣。凡害人之命者,无不立有报应。乃今之为名医者,既无学问,又无师授,兼以心术不正,欺世盗名,害人无算,宜有天罚,以彰其罪。然往往寿考富厚,子孙繁昌,全无殃咎,我殆甚不解焉。以后日与病者相周旋,而后知人之误药而死,半由于天命,半由于病家,医者不过依违顺命以成其死,并非造谋之人。故杀人之罪,医者不受也。何以言之?夫医之良否,有一定之高下,而病家则于医之良者,彼偏不信,医之劣者,反信而不疑。言补益者以为良医,言攻散者以为庸医,言温热者以为有益,言清凉者以为伤生。或旁人互生议论,或病人自改方药,而医者欲其术之行,势必曲从病家之意。病家深喜其和顺,偶然或愈,医者自矜其功。如其或死,医者不任其咎。病家因自作主张,隐讳其非,不复咎及医人。故医者之曲从病家,乃遨功避罪之良法也。既死之后,闻者亦相传,以为某人之病,因误服某人之药而死,宜以为戒矣。及至自己得病,亦复如此。更有平昔最佩服之良医,忽然自生疾病,反信平日所最鄙薄之庸医而伤其生者,是必有鬼神使之,此乃所谓命也。盖人生死有定数,若必待人之老而自死,则天下皆寿考之人而命无权,故必生疾病,使之不以寿而 死。然疾病之轻重不齐,或其人善自保护,则六淫七情之所感甚轻。命本当死,而病浅不能令其死,则命又无权,于是天生此等之医,分布于天下。凡当死者,少得微疾,医者必能令其轻者重,重者死。 而命之权于是独重,则医之杀人,乃隐然奉天之令,以行其罚,不但无罪,且有微功,故无报也。惟世又有立心欺诈,卖弄聪明,造捏假药,以欺吓人,而取其财者,此乃有心之恶,与前所论之人不同。其祸无不立至,我见亦多矣。愿天下之人细思之,真凿凿可征,非狂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22:54 , Processed in 0.3394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