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985|回复: 21

[鉴定] 风雨柴胡(一)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4-6-12 22: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风雨柴胡(一)

       汤一笑

      柴胡自古就属于最常用的药材之一,陶弘景就说“此柴胡疗伤寒第一用”。上世纪末,黄煌教授曾对人事部认定的国家级名老中医330人进行调查研究,在他们擅长使用的药物统计序列中,柴胡位居第三。足见如今其应用之广。

      据报道全世界有柴胡属植物约200种,我国已报道有43种,17种变种及7种变型,估计今后还会有新发现。1999年版的《中华本草》中,我国柴胡入药品种更增至21个。近年又有一种来自日本的伞形科植物三岛柴胡(Bupleurum falcatum L.),又名川岛柴胡、伊豆柴胡、镰仓柴胡,原产日本和朝鲜等地,为日本汉方中柴胡的主要来源,日本汉方原本也是使用野生品,1965年时因为野生资源枯竭而开始人工栽培,但其生产量仅可满足日本国内需求量的10%左右。我国种植三岛柴胡原是日本药商提供种子的订单外销品,后来种植品也逐渐进入国内流通市场,传说其品质、药效优良,甚至有说其柴胡总皂甙含量高于北柴胡,实际并非如此,高光等人的检测表明,三岛柴胡柴胡总皂甙和柴胡皂甙a、b的含量均较高,与中国的正品狭叶柴胡(红柴胡)相近,但尚不及我国的正品北柴胡。参见高光、郭允珍《柴胡属12种柴胡中皂甙的含量分析》一文。

      尽管1963年版《中国药典》就规定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干燥根为柴胡正品供药用,二者一般习称为“北柴胡”及“南柴胡”。但仍有研究者实际考察发现,如今在我国药市流通的商品柴胡竟达十多种,且各地柴胡入药有用根的,有用茎叶的,有用全草的,可见实际应用的繁乱。在汉医药最常用的几十种药材中,柴胡药材的混乱情况应属于比较严重的。现今尚如此,推想古代柴胡的药用品种恐怕更混乱。

      柴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目前从柴胡属植物中能分离出90多种皂苷类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柴胡皂苷A、D、C。《中国药典》中正品柴胡是以柴胡皂苷a、d的含量为检测标准的,曾有研究对中国北方(主要指东北、内蒙古)产的11种柴胡进行检测,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含量最高,北柴胡又高于狭叶柴胡。因此,将北柴胡和狭叶柴胡作为柴胡的正品还是有其现代检测基础的。至于选择的检测标准是不是真的“正确”,则非本人所能讨论。据报道,云南东北的会泽、巧家一带盛产多枝柴胡(Buplenrum mpolyclonum Y.Liet S.L.Pan),是目前为止发现柴胡皂苷含量最高的一个种(柴胡总皂苷达7.74%),目前驯化栽培已经成功,正推广种植中。东北三省的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及其变种含有柴胡毒素和乙酰柴胡毒素,有剧毒,出过几例服药死亡事故,如今《中国药典》已特别注明禁用(此规定似从2005版药典开始)。

      历代本草都没有说柴胡有毒,且柴胡在《本经》中为久服轻身之上品。明末杜文燮《药鉴》说柴胡“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用”。清代盛传“柴胡劫肝阴”之说。清代药用柴胡的品种很混乱,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记载:“今药客入山收买。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药肆中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从当时一些医家的有关讨论、告诫来看,当时应该是发生了一些应用柴胡剂致亡的医疗事故。清末更有山阳丁寿昌撰《温病忌用柴胡论》谓“凡药用柴胡及辛温发表重剂,皆弃而不用,亦保安性命之一道也。”柴胡真可谓清代医生第一畏惧之药,畏者常呼之为“柴胡狗”。1940年开办的“北平中药讲习所”是近代中医教育史上第一所官办的中医药学校,中医名宿杨叔澄编写的《中药大义 中国药物学》是其教材之一,其中居然就没有“柴胡”这味药,显然是被“开除”了。
      (注:杨叔澄(1888年—1957年)山东乐陵人,居大兴(今属北京)。出身于世医之家,与其父杨熙龄(铸园)皆为京城名医。)

      1990至2000年间,日本发生了长期服用小柴胡汤颗粒剂引发药物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小柴胡汤中毒事件”,死亡多人(出问题者多为60岁以上肝功能障碍者),违反辨证论治原则当然是一个原因,而柴胡的毒性问题也开始引起医药研究界的重视,此后有关柴胡毒性的报道以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近些年的众多研究实验使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有护肝之效,同时却也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含柴胡皂苷量越高 ,其毒性越大。所以北柴胡毒性就大于南柴胡。孙蓉等研究发现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柴胡水煎剂,可造成大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与临床报道相一致。使用柴胡造成的一般急性肝损害,停药一段时间后肝功能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可逆的。柴胡的肝脏毒性大概属于比较低极的,否则其难以在“小柴胡汤中毒事件”发生后还在日本存续应用。对于柴胡的功效、药理、毒性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更加深入。几个建议:一、正品柴胡的肝毒性不可漠视,更不宜以辩证不明才会出事搪塞,辩证论治当然要讲,柴胡有肝毒性也要承认;二、幼儿、老人(尤其是有肝功障碍者),慎用柴胡剂。曾有幼女服用服含柴胡的中药煎剂死亡的报道,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也告诫“柴胡劫肝阴”,恐怕事出有因。北京妇科名医柴松岩不主张对幼女使用柴胡,认为“以免过早引动相火”。近来也有医生网上经方论坛交流说,曾给体弱老人使用柴胡剂,效果虽好,但随后出现了心脏方面的严重问题(两例)。另外有人研究柴胡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是儿童和老人高发。三、除特殊情况必要大剂量使用外(短期)。一般最好按《药典》规定剂量和用法服用(毒性小),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尤其不宜大剂量长期服用。参见刘亚旻、刘新民、潘瑞乐《柴胡毒性作用研究进展》。另,沈自尹等在《中医治则研究》中指出,经证实慎用柴胡者有二:一是素有(慢性)胃病者,因柴胡含皂素量较高,对胃黏膜剌激易引起呕吐。二是素有高血压者,用柴胡升肝阳,易引起血压更为升高。

      分称南、北柴胡开始于明末李时珍,但这种称呼容易使人误会,柴胡还是以以软硬分、或以红黑色分较好,直观易区分。因为南柴胡(软柴胡)并不只单于南方,它南北都产,如今东北松嫩及辽河平原是我国红柴胡的主产区。其主产地比北柴胡还要北。北柴胡主产于华北长城以南地区。参见王玉庆、牛颜冰、秦雪梅等人的《野生柴胡资源调查》一文。
  
      在《本经》中,柴胡没有交代药用部位。《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才交代是“二月、八月采根”,之后的主流本草都说柴胡是用根,古方书中用柴胡也多明确是“去苗”用根的。但清代以来民间习用的柴胡药材,还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草柴胡”等。

      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传统习用“竹叶柴胡”,又名川柴胡、紫柴胡,以夏、秋采连根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药材全长约20~40厘米,我查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药材资料,“竹叶柴胡”确实是有的地方用全草 ,有的地方是用地上部分,唐容川《本草问答》所论是地上部分,近日咨询网友,有人回复说如今四川竹叶柴胡使用仍然普遍,一般不带根。这些地区的植物资源丰富,柴胡种类非常多,使用情况就很混乱,据说“竹叶柴胡”以膜缘柴胡(Radix et Herba Buplerui marginati)为主,药材形如小竹,叶似竹叶。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柴胡用的就是秋采连根全草。西南云贵一带的彝医、白族医、傣医的药用柴胡也多是连根全草。

      过去华东大部分地区及中南部分地区习销习用春柴胡和草柴胡,春柴胡系春季采收幼嫩的连根全株,故又称“芽胡”,药材全长约15厘米(一说春苗一尺左右连根拔),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 卷曲皱缩;草柴胡则是夏采连根全株,又称“长柴胡”,其原植物包括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 韭叶柴胡),以狭叶柴胡为主,当地医家不用或少用净根柴胡。我见《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73》对“柴胡”的规定就是“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带嫩叶的根”,可知当时此地区的药用柴胡就等于春柴胡。清代以来有不少医家认为春柴胡得春时生发之气,疏泄力强,尤擅于发散退热、疏肝解郁。近年又有研究报告称解热疗效春柴胡优于北柴胡。1963版《中国药典》正式规定柴胡为南柴胡、北柴胡的干燥根。因此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些地区才较普遍改用柴胡根,带苗柴胡使用逐渐减少,但有些地区传统用药习惯较强,见报道和网络交流所知,江浙地区、安徽、河南豫东、山东等地区,柴胡苗还是较常用,具体咨询网友,如今苏南还常用连根的春柴胡。安徽地区还常用不带根、稍有梗,叶多色绿的柴胡苗,查《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5年版》春柴胡条,其规定确实是狭叶柴胡幼嫩地上部分。山东也还常用柴胡嫩苗。从报道看,近年广东地区也常出现以柴胡茎叶充作柴胡药用的情况(江门地区报道)。

      柴胡杆(今药市常与柴胡苗一词通用)这个品种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推广柴胡种植后就在药市存在,不过有药市研究品种交易的人士说,柴胡杆真正在药市登堂入室成气候,是在2006年柴胡根大涨价之后,起先是一些提取厂和药厂大量投料用,后来就经常进入药店冒柴胡根用了,如今柴胡杆是药市流通量很大的活跃品种。柴胡在生长过程中每年夏季(7月份)秋季(10月份)要割一次柴胡苗,以有利于柴胡根部的发育,秋天挖取药根也产生大量的柴胡秸秆。所以如今药市有春柴胡苗和秋柴胡苗之分,应该是前者叶多色更绿而量小,所以价格也高些。近些年柴胡价格高涨,柴胡杆(苗)在零售配方市场的使用都有所增加,不论是出于伪冒还是出于替代。如今药市因为春秋柴胡杆(苗)这个大品种的存在,传统的连根芽柴胡或春柴胡大概行将消亡。从近年一些报道看,江苏一些药店、药房所用的春柴胡饮片已经常为秋柴胡所代,据说与《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2年)对春柴胡的规定改变有关。

      柴胡嫩株全草或柴胡地上部分入药始于何时?柴胡苗在《千金翼方》卷六中记载用于卒聋“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瘥。”但这是取鲜汁外用,不是内服。明初《普济方》(刊于1406年)卷一百十四[诸风门.诸风难治附论]中的“大紫菀丸”、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虚劳咳嗽]的“人参鳖甲散”有使用柴胡“茸”的,这不知道是根还是芽,“茸”有草初生的样子或鹿的嫩角的意思,如鹿茸,但方书中常见“紫菀茸”却是紫菀根。传说成于1436年的《滇南本草》“柴胡”条记载:“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但此部分是“补注”,怀疑是清代人加入的。而且我看的版本是“发汗用茸”。柴胡非纯根入药的方式可能就是源自西南地区,而后才逐步扩散开来的。

      柴胡非纯根入药我怀疑始盛于清代后期,因为明末的《本草纲目 柴胡》、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银柴胡》(1765年)都没有提及。《本草纲目》也仅提到柴胡苗汁疗卒聋。清代的本草著作交代柴胡的药用部位,是将根部两分,上升用根(上部)。中行下降用梢(尾部),此说应出自张元素、李杲。浙江海盐澉浦人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记载:“今药客入山收买。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药肆中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似乎当时浙江柴胡也非纯是用根。王士雄《王氏医案》(1850年)、《余无言医案》中很多方剂使用了“春柴胡”,两人是江浙人。四川唐容川《本草问答》(1893年)中以升麻根与柴胡比对,说“柴胡系苗叶,故有散性也”,又云“近有草根(注:指柴胡根或四川之柴首),辛温发表,绝非柴胡本性,断不可用。”可见当时四川药用柴胡是使用地上部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诊余随笔 》(1909年)中提到“威灵仙、柴胡诸药,原是用根。坊间恒杂以茎叶,医者不知甄别,即可误事。”张氏活动于河北、沈阳、天津,可见当时连这些地方的柴胡也不纯是用根的。绍派伤寒医家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1911年)中的方剂频繁使用“川柴胡”,应即是唐容川所说的柴胡(地上部分)。如今使用柴胡地上部分或全草的地区就主要集中在长江一线。

      江浙等地区清代以来习用“芽胡”和“川柴胡”大概与当时儒医对柴胡功效的探讨有关,柴胡具升提之说始于金.张元素,明清以来更兴起柴胡是发汗解表药的观念,用“芽胡”或“川柴胡”古人大概是欲取其生发出新之象,正如桂枝汤之“桂枝”清人改用“桂枝尖”一样。又柴胡是少阳药,而传统认为少阳属春。《滇南本草》明确说柴胡是“伤寒发汗解表药”。

      流通市场上,柴胡根与茎叶的价格悬殊,相差近20倍。近时常有医药家研究讨论柴胡地上部分是否可以替代柴胡根入药问题,观点不一,谢东浩、贾晓斌等人研究后认为可以,而大多研究者多持谨慎态度,不太赞成茎叶代根。因为柴胡根与地上部分的生化成分还是有显著差异,柴胡根主要含有柴胡皂甙,其次含植物甾醇以及少量挥发油;而柴胡地上部分则主含黄酮类成分,其次为B-谷甾醇以及芸香甙、山茶甙等。当然各地产的柴胡茎叶成分或有不同。大概出于遵从主流传统和谨慎考虑,《药典》目前还是规定只能以根入药。但对于各地习用的非药典品柴胡,地方医政也网开一面,并未严加管制。或者以后《药典》会另设一条“柴胡苗”也说不定。

      今人看前人的医案、方书,如果只看个药物名称,不清楚其使用药物之具体,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地各时习用品不同,就算品种相同,但或用根或用茎叶,或用老株或用嫩芽,差别颇大。如四川彭县唐容川、梓潼蒲辅周、乐山陈鼎三、夹江江尔逊、安岳周即生等善用柴胡者用的应是四川习用的“竹叶柴胡”(地上部分或全草老苗 都有其本人医话或后人解释为证),而上海地区的章次公,姜春华、江苏泰州朱则如用的则可能多是当地的春柴胡。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光从表面看这些名医的医案,恐怕会对其中的一些柴胡剂的应用产生误会。又,孟河名医丁甘仁、丁济万(甘仁长孙)药用柴胡多用银柴胡,丁甘仁小柴胡汤多用银柴胡为君药,其用丹栀逍遥散为主方调和肝脾治黄疸 ,方中柴胡亦易为银柴胡 。参见秦琴、石历闻《丁甘仁伏暑治法浅析》、张存悌《丁济万与章次公:面面比较》。《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73年版)“银柴胡”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如今药市流通的柴胡以家种为主,野生为辅。家种柴胡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推广种植,药农多采用与小麦、胡麻等粮食作物套种,价格好的时候则出现专门种植。由于柴胡产量极低,产值也低,经济较发达地区种植很少,市场上的家种品多源自西部地区,以甘肃陇西、陕西汉中、山西侯马已及河北行唐、宁夏种植居多。栽培品种基本上选择硬苗北柴胡,因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而来自内蒙、东三省的野生品据说多为粉质,软苗。近些年药材市场有种龙头品种“海拉尔柴胡”者(现在多产自内蒙其它地区),为软苗黑柴胡,市场认为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是大流通货。唐智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锥叶柴胡化学成分和质量研究》对这一品种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赴产地海拉尔采集此药材的原植物标本进行研究,确认其为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 Helm。为狭叶柴胡的近缘种,并非药典正品。按一般的说法,锥叶柴胡的有效成份含量较低,是不宜作药用的。但唐智芳的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产此种锥叶柴胡,其柴胡皂甙类成分较高,尤其是皂甙d的含量相对较高,三种柴胡皂甙(a、d、c)的总含量与药典品北柴胡相差不大。但其挥发油成分与北柴胡相比差异很大,几乎没有相同成分。这件事显现了野生柴胡资源的萎缩,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也说明了药典与市场以及医疗实践的脱节。据说药典规定的正品北柴胡的野生品,药材市场已经很少能见大批货。

      药材市场上,柴胡野生品与家种品的价格有较大差距。不过有关药材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年生家种柴胡与野生柴胡的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基本一致;一年生家种柴胡优于二年生家种柴胡;未抽茎柴胡根含量优于抽茎柴胡根含量。这种研究结果有利于推广柴胡家种,也有利于缩小柴胡野生品与家种品的价格差距。但对于这一现代研究结果,较为传统的医药家则未必认同。参见郝武常、孙文基、王文杰、张淑贤《一年生栽培柴胡质量研究初报》《中药材》 1991年11期 。

      象柴胡这种具有重要地位但混淆品繁多的中药材,我看还是大力发展地道种植为好,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药材具有较稳定可靠的质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袁建国 + 10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请教江苏对春柴胡的规定
下一篇:风雨柴胡(二)宋以前的柴胡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22: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柴胡(一) 接上

      近代以来,关于柴胡的考证还有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关于古代“银州柴胡”原植物问题。尚志钧先生《银州柴胡的原植物再讨论》一文所论较令人信服,以下是此文大略。

      隋《雷公炮炙论》首载银州柴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陕西米脂县?)”北宋本草中,银州柴胡已被认为是柴胡的佳品。《雷公炮炙论》所描述的柴胡却为红柴胡类,雷公云:“(柴胡)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髭须。……凡采得后,去髭并头,用银刀削上赤薄皮少许,却,以粗布拭了,细锉用之。”所说显然是如今的红柴胡(南柴胡),今北柴胡、今伞形科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陕西北部多见)都不吻合这些描述特征。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描述的柴胡:“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今本草学家基本公认为今伞形科红柴胡。

      北宋陈承《本草别说》、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清初郭佩兰《本草汇》、清初张璐《本经逢原》、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书所描述的银州柴胡具有“长一二尺”(宋代一尺为30厘米多)、“色白而软”(银者,白也)的特征,应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maL.var.1anceolataBge.,而非今伞形科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主要是根据根长判断,石竹科植物银柴胡根长20—60厘米,根直径1.5—3厘米,表皮浅黄、质脆疏松。而伞形科银州柴胡的根长为10—20厘米,根直径0.3—0.5厘米,色淡红棕或浅黄棕,质坚硬。

      (注意:尚老这一比对论证是比较有力的,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古本草所说的“银州柴胡”或“银夏柴胡”为今伞形科银州柴胡,应该是站不住脚的,见有人说伞形科银州柴胡“主根长而发达”,不知何据?)

      苏颂《本草图经》中的五幅柴胡图,其中寿州(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境)柴胡叶对生、花五星形,应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说明宋代就存在石竹科、伞形科两种柴胡。石竹科柴胡的使用可能在唐代或更早就存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今石竹科银柴胡和伞形科银州柴胡两者的主要产地是基本重合的。

      尚志钧先生认为清代之前到宋,伞形科红柴胡和石竹科银柴胡是药用柴胡的主流品种。谢宗万先生虽没有这样说,但我研究他关于柴胡和银柴胡的两篇文章,其实也支持此观点。宋元明清的方书中柴胡多是尚“软”的,且有“软者性柔”之说,李时珍所谓“北柴胡”者,也是“如前胡而软”,与今之硬柴胡有异。如此说来,如今的药用柴胡主流品种北柴胡(硬柴胡)并非古代药用柴胡的主流品种,北柴胡大概在明末才开始被医药家推崇,明末倪朱谟《本草汇言》(1624年)云:“仲景氏用北柴胡(硬柴胡)也。”北柴胡之所以在现代能成为药典正品之主,应该是现代药学对柴胡所谓的有效成分生化分析所决定的——北柴胡的柴胡总皂甙含量更高。至于宋以前的药用柴胡品种,尚志钧先生认为已不可考。

      假设张仲景真是河南人,假设如今的药典品柴胡就是张仲景所用者,那么是红柴胡还是硬柴胡?河南省的柴胡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区的嵩县、栾川、洛宁等地,主要品种为北柴胡(硬柴胡),南阳地区各县主要也是北柴胡,当然也有红柴胡。著名的“嵩胡”就是北柴胡,据说其元代时就已成名,其质硬而韧、独根肥壮、色黄褐、不留残茎、柴胡总皂甙含量特高,素有“柴胡王”之称,传统上有经广州向外出口,在国际上也有声誉。“嵩胡”以前是采集野生品,1983年开始推广人工栽培,种源来自当地野生品。其实河南历史上还有更著名的柴胡,就是洛宁(古永宁县)产的“永胡”,据说隋代就已知名,历时千余年,享有盛誉。据清乾隆55年永宁县志记载:当时“永胡”是用红绳扎把装木箱,销往朝鲜、日本、南洋等地及我国南方各地。“永胡”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推广人工栽培,比“嵩胡”还早些。但如今“永胡”远无“嵩胡”的名气。大概跟地方政府的经营能力有关。

      汉末、三国时的《名医别录》、《吴普本草》都记载柴胡是用根。柴胡原名茈胡,《神农本草经》、西汉史游《急就章》、《武威汉简》都称茈胡。对于它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地上部分为茈,地下部分为胡,故名。此说不知源自何处?金久宁在《药名溯源——植物名称考与本草名实研究》中说“柴胡、前胡因其药材性状、作用而名。‘胡’有‘大’意,地下根部膨大者谓之‘胡’”,也未见其详细解释。现代汉人一见“胡“字首先想到的是胡须,而古汉语中“胡”字的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胡,牛顄垂也。”——《说文》。如果把“胡”引申为植物芦头的下部的确是说得通的。若真如此,古典“茈胡”用的应该就是根部。当然对于“胡”字的这种解释未必是事实真相,或有其他的解释。白蒿(菊科植物大籽蒿)有一个别名就叫“由胡”,似有由“胡”而生的意思,其嫩茎叶也可供食用。古典本草说柴胡也有一种叶似邪蒿者。

      我有点怀疑“茈胡”之“茈”是“髭”字的简写或通假。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说文》,字亦作髭。茈,茈草也。从草,此声。——《说文》,两字的古音相同。雷公云:“(柴胡)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髭须。……凡采得后,去髭并头,用银刀削上赤薄皮少许,却,以粗布拭了,细锉用之。”“茈胡”是有髭须的根的意思?今红柴胡芦头部是明显有毛刷状“胡须”的,北柴胡就没有或不明显。前胡药材这一“胡须”特征也很明显。北宋陶谷《清异录》“药谱”条中有 “芦头豹子柴胡”之说,“豹子”或是“狮子”之误,大概也是强调柴胡的芦头的“胡须”如雄狮的鬃毛。

      出土简帛医方中,有关茈胡的资料不多见。西汉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有一残方:“一方,痈首(头痈),取茈半斗,细(左尊右利刀旁),而以善酨(好醋)六斗□□□□□□如此□□医以此教惠……”其中药物“茈”不能确定何物,几种可能,其一,姜。《集韵•纸韵》:“茈,姜属。”又《四民月令》:“生姜谓之茈”;二,蕨属。《集韵•纸韵》:“茈,蕨属。”三,紫草,《别录》;“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四、柴胡。姜、柴胡、紫草都能治疮痈,无法确定是哪一种。

      《武威汉简医方》中还有一方:“治久咳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三十歲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烏喙、姜各一分。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蜜,大如櫻桃。晝夜含三丸,消咽其汁甚良。”此“茈胡”所治似乎更象前胡的“去痰实,下气”。

      柴胡也是中药西制的先锋品种之一。抗战期间,由于敌人的封锁,八路军药品奇缺,当时在太行山山沟里的总部利华制药厂(黎城县仟仵焦龙洞药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柴胡资源研发生产了柴胡注射液(肌注),始名为“暴泼利尔”,用于治疗一般发热疾病和疟疾(一说用以防治流感)。因疗效不错,曾大量生产供应前线医疗,据参与研制的同志回忆,当时一个药厂每月就要生产10万盒左右的“暴泼利尔”。 1941年5月1日,“暴泼利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暴泼利尔”后来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的问世,不但开创了中药注射剂这一新剂型,而且被认为是中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后的1954年,柴胡注射液在武汉制药厂进行重新鉴定后投产,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第一只中药注射剂品种。据说美国和日本也尝试过将柴胡制成注射剂,但都没有成功,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标准问题,原因或是药物产生的肝损伤问题无法解决而放弃。目前柴胡注射液仍位列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在城镇农村医疗机构中仍广泛使用,多用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的注射或口服,亦有人外用治疗扁平疣、丝状疣。

      我国经过多年市场培育和临床检验,中药注射剂如今已成为医药产品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中药注射剂主要集中应用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呼吸系统等领域。中药注射剂是我国最为接近“重磅炸弹式药品”(年销10亿美元以上)的品类,从国产药品销售总额排名来看,排名前十位的药品中有7个中药注射剂。但同时,中药注射剂饱受质疑的安全性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006年,爆发了致使多人死亡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医药管理当局开始对中药注射剂严加管控,从那时起,中药注射剂一直是在“全面禁用”和“大力发展”两种不同的声音中前行。目前医药管理部门对其安全性再评价正在进行过程中。

      小柴胡颗粒剂的出现也是中药汤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将汉方小柴胡汤研制成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商业宣传主要适应症为慢性肝炎导致的肝功不良。1976年日本政府批准汉方制剂进入医疗保险,小柴胡汤颗粒剂由此成为日本汉方成药制剂的主打产品,畅销一时。日本人好用小柴胡汤是有传统的,古方派的一代宗师吉益东洞就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发生了“小柴胡汤中毒事件”,1991年至2000年1月4日间日本媒体报道了因长期服用小柴胡汤颗粒引发多起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2000年1月14日本厚生省明确禁止对肝癌和肝硬变患者使用小柴胡汤。有些文章说小柴胡汤在日本被禁用是不明就里或别有用心的夸大其辞,其实只是对特定人群禁用。这些案例中小柴胡汤与间质性肺炎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没有定论。因为在日本所有相关死亡病例中,病人都曾接受过皮质激素的治疗,而这类药物同样也会导致间质性肺炎。事实上从统计数据看,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所“产生”间质性肺炎的几率(十万分之四)与自然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几率相当(十万分之五)。而治疗慢性肝炎的干扰素所产生间质性肺炎的几率却高达千分之一(另一数据是五百分之一)。“小柴胡汤事件”之后,小柴胡颗粒剂在日本的销售虽一度陷入低谷,但它仍然是日本汉方市场的主要制剂之一,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率。2000年后,其市场销售额再度开始上升趋势。从日本小柴胡汤(颗粒或片)主要生产厂家对其适应症的表述来看,“改善慢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障碍”仍是首项。从有关报道看,如今日本药店中,小柴胡颗粒剂仍然是大路货。另,日本汉方制剂都严格标注其毒副作用。参见郑贤月、梁嵘《日本汉方制剂小柴胡汤的应用调查》。

      小柴胡颗粒剂(冲剂)如今也是我国非处方抗感冒药零售市场的著名品种,作为中药颗粒剂,小柴胡颗粒在我国的研发并不早,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厂研发成功,它也成为小柴胡颗粒国家标准的起草者。其产品目前可谓小柴胡颗粒市场的第一品牌。鉴于日本的教训,其商业宣传上侧重于感冒,而不提肝病,说明书也比较谨慎,强调老、幼、孕以及心、肝、肾等慢性病患者的服用都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在制药工艺上则侧重宣传其“去渣再煎”对经典的遵守。

      清代盛行“柴胡劫肝阴”之说,后世由此引发了纷纷扰扰的论争;20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制药厂艰难环境下“暴泼利尔”注射液的研发生产开启了中药注射剂时代,此剂型如今同样引发众多争议,前途莫测;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中毒事件”,也引发了对中药合理应用及用药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如今对《伤寒论》时代柴胡的追究也颇为热络。由此可见,柴胡这味中药自清代以来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风云角色。柴胡是中药发展历史的一个良好标本,它的药用历史的方方面面,就是中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风雨柴胡(二)另发)

附:
      
      1963年《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中关于“竹叶柴胡” 炮炙的说明是,西安:连软苗切3厘厚片;南京:根切半分厚,叶切一分宽,混合使用;浙江:地上部分略淘后,切一分段及碎片。可见当时“竹叶柴胡”西安、南京是连根全草,而浙江是地上部分。(一分=3.3毫米 3厘=1毫米)。《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12月第一版 101页。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73年版)对“柴胡”的规定是“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带嫩叶的根”,可知当时此地区的药用柴胡就等于春柴胡。1994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将柴胡拆分为“柴胡”(根,《药典》品)和“软柴胡”(狭叶柴胡带幼苗的干燥根)两条,2008年版延续此两条,并在《目前少用品种》中有“津柴胡(秋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干燥带老茎的根。这个1994年版未见提到。上海地区的药用柴胡从1973年到如今都包含有带苗的根,《药典》品柴胡根是1994年起才独立成条。

       《江苏省中药材标准》(1989年版)规定春柴胡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全草,3月中旬至4月硬茎未抽出前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江苏省中药材标准》(2002年版)规定春柴胡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全草。”未将“3月中旬至4月硬茎未抽出前采挖”的限制词标出。导致市场中大量秋柴胡全草取代春柴胡。药材中的根、草比例已完全不同,春柴胡是以根为主,秋柴胡是以苗为主。参见邵乾、王虹、邵家德《春柴胡、鹿角霜饮片掺伪辨析》一文。

     1960年《四川中药饮片炮制经验集》:“柴胡,生用,取柴胡,除去杂草、根蔸(指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清水淋润,铡成米节子,晒干,用木器贮存。”“成品性状:浅绿色,中心有髓,体轻,有清香气,炒制后为焦黄色,质硬脆”。可见当时四川的药用柴胡确实是柴胡的地上部分。
      同书“柴胡”条项后又有“柴首”条项:“柴首,生用,取柴首,淘去泥沙,润透,除去茎梗,切一分厚横片,晒干,用木器贮存。”柴首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首的根,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黑水县普遍有。
      《四川中药饮片炮制经验集》四川省卫生厅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0年6月第一版。

      丘晨波1954年《中药新编》“柴胡”条项下也有注:“今药肆所售者乃除去根部者”。此书为1949年版《化学与药理》的增订版,丘氏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后在台湾、广州工作。其所见可能是指重庆地区的药肆。《中药新编——中药科学研究提要》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年12月一版。




参考资料:

      《中国药典》2010版

      王素华《柴胡中毒引起小儿死亡2例》 《法医学杂志》 1997年04期

      汤一笑 网贴《请教柴胡各地具体用药部位》  经方医学论坛 经方药证

      wqpzm 网贴《柴胡剂要慎!》 经方医学论坛 仲景学术2012-03-27

      邵乾、王虹、邵家德《春柴胡、鹿角霜饮片掺伪辨析》《江苏中医药》2011年01期

      王林枫 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史亚芳:《嵩县柴胡规范化生产技术规范》

      秦雪梅,张丽增《柴胡的本草考证及现代药用资源概述》

      谢东浩、贾晓斌、蔡宝昌、张林松、袁冬平《北柴胡及春柴胡的解热作用比较研究》

      张雷《柴胡见闻 》

      宋诚挚《明清医家对柴胡功效的认识与论争》  《中医药学报》2008年02期

      唐道生 何汉德 薛晓军柴胡入药部位的本草考证 《中药材》 1992年10期

      谢东浩 贾晓斌 安益强 张林松 蔡宝昌《春柴胡与药典柴胡薄层色谱的比较》《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 第6期

      高光、李洁斌、杨宁辉《青蒿、柴胡对发热家兔解热作用的强弱比较实验》《中国药师》2006年 第8期  

      李洪波?《千古疑惑话柴胡》

      郑贤月、梁嵘《日本汉方制剂小柴胡汤的应用调查》《中医药学报》2008年第36卷第二期

      林青、赵华《小柴胡汤与间质性肺炎》《云南卫生科技与教育》2000年 第4期

      孔翔瑜 郝园 吴泰相 谢雁鸣《柴胡注射液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 第12期

      石历闻《丁甘仁治黄疸十法及其对慢性肝病治疗的指导意义》《江苏中医药》2011年 第10期

      秦琴、石历闻《丁甘仁伏暑治法浅析》《江苏中医药》2012年 第5期

      网文《三岛柴胡栽培技术》

      唐道生 何汉德 薛晓军《柴胡入药部位的本草考证》《中药材》 1992年10期

      有光 网文《<本经>柴胡考》

      《大假游郊外 莫乱吃野菜》2006年05月04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学界经年争议,百亿市场潜行 中药注射剂,生死待重估》  南方周末  2013年9月6日

       网文 《医患杂谈:谢宗万-本草考证》


      其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2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篇东西还真是烦心的事

欢迎指正,欢迎讨论及提供有关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4-6-13 0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无定论,还是谢谢汤先生,此文贡献不可小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43

积分

21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43
发表于 2014-6-13 07: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确实劫肝阴,这个我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2670

积分

82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0
发表于 2014-6-13 0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文章,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604

积分

730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04
发表于 2014-6-13 10: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焦俊杰 的帖子

焦俊杰:柴胡确实劫肝阴,这个我有体会。 (2014-06-13 07:53) 
焦先生,能不能详细说说?
另外,请教怎么预防柴胡劫肝阴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4-6-13 10: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写这篇东西还真是烦心的事

欢迎指正,欢迎讨论及提供有关信息 (2014-06-12 23:21) 
从安徽蔡师一派四十年的经验来看,使用柴胡叶效果是可以的。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6-13 11: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千金有大小前胡汤与伤寒大小柴胡汤一样。如果柴胡品种混乱难考,可以考虑用前胡,但不知道前胡品种有没有历史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837

积分

554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837
发表于 2014-6-13 15: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先生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28

积分

287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8
发表于 2014-6-13 16: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焦俊杰 的帖子

焦俊杰:柴胡确实劫肝阴,这个我有体会。 (2014-06-13 07:53) 
不知先生用的是什么柴胡(南柴胡,北柴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4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6-13 1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先生辛苦了!谢谢您,学习此等用心大作,获益良多!中药真是中医的命根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7: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步桃说明朝(清朝?)有一位“陈柴胡”陈平伯者,谁有这个人的资料?大概不会是《外感温病篇》的作者陈平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826

积分

321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国医馆主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6
QQ
发表于 2014-6-13 17: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汤老师考据详明!受教!!!
敬天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43

积分

21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43
发表于 2014-6-13 1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诸位提问,个人体会,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使用柴胡,一般不会产生付反应。若辨证不明,而患者本已存在阴血亏损,此时试用柴胡治疗时,便会耗散阴血,产生付作用。辨证时必须结合舌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01: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修补一下,相对于首发时,已有不少修补。还有一些地方要修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积分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2
发表于 2014-6-14 1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看看很有价值,恐怕不是一味柴胡的问题,搞中医有点现代医学知识是很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89

积分

107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89
发表于 2014-6-14 14: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的很:何止柴胡!现在药店的中药,地道的不多。且不说野生与家种的。
  我为买不到真正的江油附子,着急上火,呵呵。就是江油人,卖的也不全是江油附子……
   谢谢楼主,费心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5: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1963年《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中关于“竹叶柴胡” 炮炙的说明是,西安:连软苗切3厘厚片;南京:根切半分厚,叶切一分宽,混合使用;浙江:地上部分略淘后,切一分段及碎片。可见当时“竹叶柴胡”西安、南京是连根全草,而浙江是地上部分。(一分=3.3毫米 3厘=1毫米)。《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12月第一版 101页。

      1960年《四川中药饮片炮制经验集》:“柴胡,生用,取柴胡,除去杂草、根蔸(指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清水淋润,铡成米节子,晒干,用木器贮存。”“成品性状:浅绿色,中心有髓,体轻,有清香气,炒制后为焦黄色,质硬脆”。可见当时四川的药用柴胡确实是柴胡的地上部分。
      同书“柴胡”条项后又有“柴首”条项:“柴首,生用,取柴首,淘去泥沙,润透,除去茎梗,切一分厚横片,晒干,用木器贮存。”柴首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首的根,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黑水县普遍有。
      《四川中药饮片炮制经验集》四川省卫生厅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0年6月第一版。

      丘晨波1954年《中药新编》“柴胡”条项下也有注:“今药肆所售者乃除去根部者”。此书为1949年版《化学与药理》的增订版,丘氏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后在台湾、广州工作。其所见可能是指重庆地区的药肆。《中药新编——中药科学研究提要》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年12月一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万

积分

91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02
发表于 2014-6-15 23: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篇文章含金量高。
另,柴胡注射液等中成药注射液副反应很高发,可参考下文:与某院儿科医生讨论:慎用“喜炎平” - 滁州万象 - 民生_生活_资讯_E滁州论坛|社区聚焦|E滁州|滁州|bbs.0550.com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bs.055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8763
慎始善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18

积分

50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18
QQ
发表于 2014-7-29 1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支持
医本仁数,不能私藏,愿天下无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5-4-17 16: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收益良多。
谢谢汤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01:15 , Processed in 0.30724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