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22|回复: 0

伤寒论少阴篇译释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25 1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少阴病篇
一、少阴病概说
少阴病的性质,总的说来是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少阴包括心肾二脏,为人身之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病变;由于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因而在见证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类型。
二、少阴病寒化证治
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见证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多为阳气不足,病牙入内,从阴化寒,所以呈现全身性的虚寒证象,这与太阴病的肠胃虚寒证是不同的,现分别讨论上述脉证:
无热恶寒:三阳主表,病邪初入,正气尚未虚弱,而能奋起与邪相争,故三阳病多发热。少阴阳气衰微,则阴寒独盛,故只觉恶寒而并不发热,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在太阳伤寒初起时,虽亦有未发热而恶寒者,但与本证的无热恶寒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太阳病之恶寒为邪在肌表,卫阳被郁所致,阳郁与邪相争,则终必发热,所以太阳伤寒未发热的时间甚为短暂;本证之恶寒是阳虚不然温运于全身,即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之义,所以在阳气未曾来复之前,恶寒必不能自罢,就是衣被复盖亦难缓解,这是两者的不同处。
脉微细沉:这是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的一种表现,都是软弱无力,与阳明实证的沉而有力者,自有虚实之别。
但欲寐:是一种神情衰倦的迷糊状态,并非真能安寐,与病后邪袪正衰的体倦嗜卧,显有区别。内经谓“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所以有此但欲寐情况。
上述脉 证是寒化证型中的概有情况,兹将根据证情性质分述如下:
(一)阳虚阴盛厥冷下利证治  寒化证的主要机制是阳虚阴盛,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阳气虚所以致阴寒盛,阴寒盛亦能使阳气虚。但少阴寒化证毕竟以阳虚为主要原因,若阳气不虚,虽阴寒外盛,亦不致成为少阴病。由于阳虚阴盛,所以每多厥冷下利,这是本病过程中最多的见证。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衰不能温运,则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熟水谷,则大便洞洩,此种下利,每多完谷不化,且自利而渴,与太阴病自利不渴者有所不同。因少阴病下焦阳气衰微,不能化气生津,同时下利较甚,津液亦随之外洩,所以少阴下利,每多口渴;若太阴下利,下焦阳气未受影响,且下利不如少阴之甚,所以太阴下利口多不渴,这是两者的区别。欲求确实诊断,当然还须从其他证象上加以鑑别。本病的机转既是阳衰阴盛,所以其治疗原则是扶阳抑阴,以使趋于平衡。偏衰之阳气得以恢复,则独盛之阴寒自可消散,诸证也就随之而除。所以在方药运用上,仲景多以姜、附为主,正取其有助阳散寒的作用。然而受病有轻重的不同,人体素质亦有强弱之异,因此病情上、见证上也就不尽相同,因而治疗方剂与药物剂量亦必须随之而变。
1、中寒阳微肢厥下利证治:
证状: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病理与治疗:中寒阳微,主要是脾肾阳虚,肢厥,下利,脉沉微细,已述于前,由于阴寒上逆,所以可有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的情况,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四逆汤实为其的对方剂。阳复阴散,则肢厥下利自愈。如稍有迟延,则烦燥不安等阳虚外脱的危象必接踵而至,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值得注意的。
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  干 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组论述:附子温肾复阳,生用则力猛效捷,干姜温中散寒,更以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的力量尤著。
2、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证治:
证状: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病理与辨证:本证的四逆下利与四逆汤证相同,所不同的本证有身热,反不恶寒,或面赤等证,同时它的脉象是沉微欲绝。于此可知,本证较四逆汤证更为严重,内藏阴寒至盛,阳气被格于外,所以除了肢厥下利的里虚寒见证外复见身反不恶寒、面赤等外假热现象。
治疗:阴盛而格阳于外,病势已趋危急,非大剂扶阳抑阴,则不足以挽救将脱之阳。所以仲景从四逆汤方变易,而为通脉四逆救垂绝之阳。
通脉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方组及药后情况的论述:本方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仅在剂量上稍有差异。四逆汤为抑阴扶阳的主方,本证因为阴盛格阳,病势较四逆汤证严重,所以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分量加倍,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拒格于外的阳气,得以内返,则脉不出的亦可渐此回复,仲景说:“其脉即出者愈”,故名通脉四逆汤。
3、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证治:包括白通汤证和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白通汤证  证状:恶寒,四肢厥冷,脉微,下利面赤。
病理与辨证:厥逆下利,恶寒等证与四逆汤证的病理机转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本证的下利较四逆汤证为甚,脉微较四逆汤证脉沉为甚,而且有面赤证状,这是下焦阴寒气盛,格阳于上的一种表现。在病情上与通脉四逆汤证亦有些异同,两者均为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不过通脉四逆汤证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而本证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所以前者尚有身热、反不恶寒等主证,本证则仅是阳浮于上的面赤假象。但人体之上于外,常相联系,因此格阳于外的,亦每能见到面赤,格阳于上的,亦可能有身反不恶寒的情况,所以在通脉四逆汤证中亦有面赤见证。然阳气的格于外或格于上,仍有主次可分,如里虚寒证而见面赤的,即为格阳于上,则宜用白通汤以宣通上下阳气;如里虚寒证而见身热反不恶寒的,即为格阳于外,则宜用通脉四逆汤以通达内外阳气。
治疗:本证阴格于下,格阳于上,阴阳已不相维护,所以施治既需要姜、附回阳散寒,尤需要葱白以宣通上下阳气。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证状:(具白通汤证药后)面赤,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
病理:白通汤证而用白通汤,照理应该阳复利止,今药后下利仍然不止,仍然厥逆,反而无脉,并且干呕心烦,此非药不对证,亦非误治病变,而是下焦寒甚,阳药为阴寒所格。由于阴阳格拒之甚,所以脉伏而干呕心烦,阳药不能下行发挥作用,所以下利仍然不止;但其总的病势,仍为阴盛于下,阳格于上,所以仍主以白通汤,更加猪胆汁、人尿以为反佐之治。
治疗:内经上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本证病情,实是寒化证中最重要的病例。既是阴盛格阳于上,而阳药又为阴寒格拒而不能纳,可见非用反佐疗法,殊难达到效果,所以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在大剂热药中,反佐苦寒咸降之品,作为诱导,使汤药不在为阴寒所格,而能进入咽喉,发挥其散寒回阳的作用。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方组及药后情况的论述:白通汤证阴盛格阳于上,病情较四逆汤证为重,所以白通汤之药物品味仍用姜、附回阳袪寒,去甘草之甘缓,而易以擅于通阳的葱白以宣通上下阳气。白通加猪胆汁汤即白通汤内加猪胆汁、人尿。胆汁苦寒,人尿咸降,所以用为反佐。且二药有降逆止呕除烦的作用,于本病尤为适宜。服药后如得生阳渐复,则脉搏微續不断,是为佳象。如药后孤阳无援,阴气不继,则脉虽暴来而必焂又不见,这是“残灯复明”的一种假象,为必死之候。
(二)阴盛阳虚水气为患的证治  少阴寒化证候,除了形成厥利的病变以外,又往往能能导致水气为患。因足少阴肾为寒水之藏,肾阳衰微,水气不能蒸化,则潴留体内为患。由于病情的不尽相同,所以在少阴篇内有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的两种证型。
1、阳虚气弱,寒邪郁滞证治:
主要脉证:口中和,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病理与辨证:口中和,背恶寒,脉沉,手足寒,均系阴寒郁滞,阳气不足的证象。由于阳气衰微,致水寒之气失却运化,浸渍于筋脉骨节之间,则发为身体痛,骨节痛。从整个证情来看,本证是阳虚为主而湿寒较轻。但本证阳虚较四逆汤证阳虚则又有轻重不同,四逆汤证脾肾阳虚较甚,所以四肢厥冷,脉沉微细,全身恶寒,下利清谷;而本证仅是肾阳虚衰,且不如四逆证为甚,所以是手足寒而未至四肢厥冷,恶寒而仅限于背部而未及全身。但本证之背恶寒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应有所区别,前者为阳虚于外,后者为热盛于内;故本证之背恶寒,口中和,而无燥渴的感觉,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则必口中燥渴,这是两者辨证上的着眼处,当然在其他脉证上亦有显著不同,因此亦不难区别。其次,本证的恶寒体痛与太阳伤寒未发热之恶寒体痛亦不相同。太阳伤寒证是寒邪束于肌表,其脉必浮,阳气未衰,所以手足亦不发冷;本证是阳虚而生外寒,故手足寒冷,脉相沉而不浮。且太阳伤寒很快即会发热,而本证则绝无发热情况,所以两者亦很易辨别。
治疗:本证阳虚而兼水寒之气为患,非扶阳抑阴之四逆汤所主治,所以用附子汤温补元阳以逐水湿。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方组论述:本方用熟附子为主药以温经助阳,散寒镇痛,茯苓、白术培土利水,芍药宣通血痹,人参辅助正气,合成为温经散寒,化水镇痛而尤偏重于温补以壮元阳的方剂。
2、下焦阳虚水气不化证治:
主要脉证: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心下悸,头眩。
病理与辨证:本证与附子汤证同属于阳虚为患,但在证情上略有不同。附子汤证以阳虚为主,病变部位重于关节;本证虽以阳虚但偏于里水为主,故见证以水气为患的证状较多。腹痛下利,是因脾肾虚寒;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阳虚而筋脉失却温养所致。下焦阳虚,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气不得布化,上凌于心,则心下悸动;水寒互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脾主肌肉而司四肢,脾阳不运,水寒浸渍,故四肢沉重疼痛。要之种种见证,皆属脾肾阳虚而又挾水气为患。
治疗:宜温阳散水,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组论述:本方以茯苓、白术培土利水,附子、生姜温阳散水,芍药宣通血脉。本方与附子汤药物品味仅差一味,而治疗作用却有分别。两方均用附子、白术、茯苓、芍药,故皆有温经散寒镇痛化水的作用;不过附子汤附子用量较重,且用人参而不用生姜,是以偏于温补以壮元阳;本汤附子用量较少,且不用人参而用生姜,是以偏于温散以导水气,这是两方主治的差别。
(三)虚寒滑脱下利脓血证治  
主要证状:下利脓血,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寒证的下利脓血,主要由于脾肾阳衰,下焦不固所致。脾肾虚寒,则阳气不化,而营血阻滞,故腹痛喜按,而下利脓血,且所下必色泽黯晦。下焦滑脱不禁,阴液泄注过甚,水分全趋大肠而出,是以小便不利,与膀胱气化不行的有少腹里急而无腹痛下利的小便不利,很易区别。由于里虚且寒,舌淡口和,脉象沉细等等,亦为必然之证,因此,与属热属实之下利脓血,不难鑑别。热性之下利脓血多胶粘而臭,腹多疼痛拒按,里急后重,脉象多滑数有力,这是二者的不同点。
治疗:虚寒则宜温补,滑脱则宜固瀒,所以宜用桃花汤温中散寒瀒肠固脱。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方组及煮服方法的论述:赤石脂瀒肠止利,干姜温润中阳,粳米和脾益胃,三物同用,温中瀒肠固脱的功效颇著。特别是赤石脂一半为煎剂,一半为药末,以药汁调服方寸匕,尤能发挥其固瀒的作用。本方不仅治疗下利滑脱的便脓血证,凡是下利日久,属于虚寒而滑脱不禁的,用之均有效。如药后下利便脓血已愈,则不必尽剂,以免固瀒过甚。
三、少阴病热化证治
少阴热化证是阴虚阳亢与寒化证阴盛阳衰恰恰相反,根据原文精,少阴热化证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阴虚阳亢证治  主要证状: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病理与辨证:邪入于里从火化热,阴液受其耗灼,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而心火独亢,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则心烦不寐。此与栀子豉汤证的虚烦不得眠不同,栀子豉汤证乃余邪未尽,阳热扰于胸膈所致,故必有心中懊憹的感觉,且邪热扰在气分,而阴液未耗,所以其舌苔必见薄白而带黄;本证为阴虚阳亢,邪热入营,所以脉象细数,舌尖红赤。
治疗:阴虚宜滋阴,阳亢宜降火,本证阴虚阳亢,所以宜用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方组论述:黄芩、黄连,清心中之烦热,阿胶、芍药,滋肝肾之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火之中补养心血,以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则心烦不寐自愈。
(二)阴虚水热相搏证治  主要证状: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
病理与辨证:本证心烦不得眠与黄连阿胶汤证的心烦不得卧,见证虽同,但导致不得眠的病理却不尽相同。黄连阿胶汤证纯属阴虚而阳亢,本证虽然也兼阴虚,但并不太重,虽然有热,但阳气并不太亢,最主要的是兼挾水气,所以本证尚有水气不化等一系列见证,如咳而呕渴,小便不利,下利等证。因水热相搏,而水气不化,不从小便排出,反偏渗于大肠,所以小便不利而大便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吐;水气不化,津液不升,并且阴虚有热,所以口干作渴;正由于水热相搏的影响,所以心烦不得眠。本证与五苓散证,均有小便不利,口渴,发热,临证最宜鑑别。五苓散证是膀胱气化不行,致水气停蓄,而阴液未虚,所以其舌苔必薄白而润;猪苓汤证是阴虚而水热相搏,所以其舌质必红绛而少苔垢;其余辨证已见阳明病篇,这里不赘。
治疗:本证病情较为复杂,故施治亦须随证灵活。如仅以分利水气,则内热不除,且阴液更伤;若绝以育阴清热,则停水又必不去;所以仲景立猪苓汤方滋阴清热,分利水气,以顧及全面。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一两
方组论述:猪苓、茯苓淡渗利水,阿胶滋肾养阴,滑石、泽泻利水清热,且不伤阴。水行热泄,阴液得复,则诸证自愈。
(三)下利伤阴虚火上浮证治  主要证状: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病理与辨证:本证由于下利伤阴,致虚火上浮,所以产生咽痛、胸满、心烦等一系列见证。本证下利是因脾气不健,而非水气过胜,所以不象猪苓汤证的下利,必小便不利。另本证心烦祇是虚火上浮,与黄连阿胶汤证阴虚而阳热亢盛的心烦不得卧亦不相同。总之,本证虽是阴虚火浮,而别无邪热为患,其咽痛多不太甚,身体多不发热,舌质亦并不太红绛,这些都是本证的特点。
治疗:阴虚阳亢的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阴虚而水热相搏的可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本证阴虚火浮而又脾气不健,故以猪肤汤甘润平补。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方组论述:猪肤滋液润燥,白蜜甘寒养阴,阴液复则虚火降;白粉即米粉,甘缓和中,能扶脾止利。本方既能滋阴降火,又善健脾止利,堪为滋润平补的妙剂。
四、少阴咽痛证治
手足少阴经脉,皆循咽喉部位,故咽喉病变,亦属少阴病范围,兹根据本论精神分述如下:
(一)甘草汤及桔梗汤证  本证的咽痛,由于少阴客热,其咽喉部当有轻度红肿疼痛。但无其他见证,病情轻淡,可用一味甘草,清火解毒即能胜任。如服后不愈,是肺气不宣而客热不解,可加桔梗以开泄肺气,使客热外达,则咽痛可瘥。
(二)苦酒汤证  苦酒所治的主要见证,是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能出。其成因,是热浮于上而兼挾痰浊闭阻。所以本证除咽痛之外,其肿势较甚,而且破溃,致影响语言而发声不出,故用敛疮消肿,利窍清热的苦酒汤治疗。
(三)半夏散及汤证  本证的咽痛并非客热所致,亦非虚火上炎,而是寒邪外束,所以咽痛而红肿不甚,且有形寒怕冷的感觉。用辛温散寒的半夏散(或作汤剂)则咽痛自解。如误认为风热所加,或阴虚火浮,而用寒凉滋降之剂,必致外寒不解病益恶化。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炙甘草
方组及服用方法的论述:甘草汤、桔梗汤已述于前。苦酒汤证主要是咽喉的局部病变,因其疮肿而挾痰阻,故用苦酒(即酸醋)以敛疮消肿,半夏以祛痰散结,鸡子清的甘润,有利窍通声的作用,配合半夏使不致燥津刼液。其病以局部为主,故给药方法以频频含嚥为佳。
半夏散及汤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不过为了服用上的便利起见,故有用散用汤的不同。本方辛甘而温,所以能解客寒外束。
五、少阴病类似证辨治
寒化证中四肢厥逆、吐利、烦燥,为阴盛阳虚的常见证状。但此等证状亦有因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因此对四肢厥逆、吐利、烦燥等证,便不能概认为阴盛阳虚而用姜、附之剂。如少阴篇中的四逆散让和吴茱萸汤证,仅是在现象方面都与少阴寒化证近似,而实质上并非阳虚阴盛,所以应很好辨证,才不致治疗有误。现将四逆散吴茱萸汤的证治分述于下:
(一)四逆散证治  四逆散的主要见证是四肢厥冷。其病理机转是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透达于外,所以四肢虽冷而不太甚,决无象阳虚阴盛之冷过肘膝者,亦决无下利清谷等证,同时脉不微细而呈弦象。根据本证的病理机制当有胸胁苦满、腹痛、洩利下重等肝郁不舒,木郁侮土等见证。以四逆散疏郁通阳,则厥逆诸证自可全愈。
四逆散方
炙甘草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方组论述:柴胡舒肝解郁,枳实行气滞,芍药通血脉,甘草以缓肝之急。肝郁得舒,气血宣通,自不致阳郁为患。
(二)吴茱萸汤证治  本证的主要证状,是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此等证状,颇似阳虚阴盛的四逆汤证,而实质上是胃虚肝逆,浊阴上犯所致,故本证以浊阴上犯之呕吐为主要关键。由于呕吐剧甚,所以有烦燥欲死的情况。至于下利,手足逆冷,非本证的必有证状,即使下利,亦决不是清谷,即使手足逆冷,亦不会太厉害。如再参阅阳明篇,和厥阴篇所述的吴茱萸汤证,汇合分析,对本证自可以有明确认识。论其病的性质,当属于厥阴病的范围,与少阴寒化证无干。所以治疗不用四逆汤温运脾肾,回阳急救,而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洩浊通阳,其方剂见厥阴篇。
六、少阴病兼证治法
(一)兼太阳表实证治  主要证状: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
病理机制:发热恶寒无汗为太阳表实证,但纯粹的太阳表证,当浮而不沉,足也不当冷;今脉沉足冷为少阴阳虚见证,但少阴阳虚不当发热,本证既有太阳发热无汗等表实证,又有少阴脉沉足冷等里虚见证,这是太阳少阴两感证。因为太阳与少阴是互为表里的,太阳表证转虚,每多内传少阴,少阴病阳气回复,亦有回出太阳,足见太阳与少阴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所以当感受外邪的时候,如果阳气素虚的患者,往往在出现太阳表证的同时,兼见少阴虚寒之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两感证。
治疗:少阴里虚当温,太阳表实当汗,少阴与太阳两感,所以宜温经与发汗同施。但此仅在里虚还不太甚的情况下,可以寓发汗于温经剂中;若里虚甚而见下利清谷,则又当先温其里,而后治其表。至于本证治疗方剂,仲景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可根据证情的缓急而分别选用;病势重而急者,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轻而缓者,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炙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组论述:少阴里虚,所以附子温经;太阳表实,所以麻黄散寒;若证重势急,则用细辛以助温经之力;若证轻势缓,则用甘草以缓麻、附之势,这是两方的主要区别。
(二)兼阳明里实证治  (急下证)主要证状: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
病理机制:少阴急下证,主要由于阴证转阳,肠中津液不足,燥屎内阻,邪热传进阳明而成,但少阴转归阳明的证候和阳明府实证,在病情上不尽相同,其正虚阴耗的现象,一般比较显著。如口燥咽干,即是少阴阴液亏虚;腹胀鞭痛,大便秘结,仍属阳明燥屎内结。但也有热结旁流而自利清水的;因燥屎阻结之甚则肠液自下,故所下尽为清水,而无糟粕,如更参之脉候舌苔,则脉象多沉实,舌苔多黄燥,可作为诊断的佐证。
总的来说:阳明实热亢盛,少阴津液又虚,是为本证的特点。
治疗:宜以大承气汤急下实热。因为阳明燥实不去,少阴的津液被灼,必有枯涸之危;因此,急下阳明之实,正所以救少阴之虚。然而必须审证确切,否则容易造成医疗过错。
七、少阴病的预后
少阴病无论阳虚寒化证或阴虚热化证,总是阴阳偏衰的疾患,在六经证候中病势最为严重,特别是寒化证的病情尤为险恶,稍或不慎,每致亡阳厥脱;因此对寒化证的预后如何,必须胸有成竹,才能预测它的吉凶善恶。总的来说是“阳存则生,阳亡则死”。大凡少阴病寒化证,由原来的四肢厥冷转为手足温暖;恶寒倦卧,转为时觉心烦欲去衣被;原来的下利清谷,逐渐停止,这些都是阳气已经回复,阴寒逐渐消散,正胜邪却的标志,其预后多良好。反之,如见恶寒身踡益甚,下利不止,手足逆冷,呕吐燥烦,脉搏不至或大汗淋漓等证,大都是阴寒极盛,阳气欲绝的死候。亦有病势虽危急,但阳气尚未脱绝,还可救治。若在厥利外,又出现了燥烦,脉不至,息高大汗出等证,则为真阳涣散于外,生气告绝于内的表现;若下利止而见头眩,时时自冒,则脏阴内竭,无液下泄而下利自止,阴竭则孤阳无依,脱散于上,而致头目眩晕,时时昏蒙,阴阳已经离决,所以为不治的死候。
少阴病篇小结
性质——全身性虚寒证。
寒化证治——主要脉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病理机转——阳虚阴盛。
        ——治疗原则——扶阳抑阴。
        ——阴盛阳虚厥——中寒阳微下利——四逆汤。
            冷下利证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脉微欲绝,身反恶寒——通脉四逆汤。
                      ——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下利,脉微,面赤——白通汤。
                                          ——利不上,无脉,干呕而烦——白通加猪胆汁汤。
       ——阳虚水寒——脉沉,背恶寒,手足寒,身体骨节痛——附子汤。
           为患证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虚寒滑脱,下利脓血——桃花汤。
热化证治——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阴虚水热相搏,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猪苓汤。
        —— 阴虚火浮,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
咽痛证治——客热咽痛——甘草汤。不差者,桔梗汤。
         ——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苦酒汤。
         ——风寒外束咽痛——半夏散及汤。
辨     证——阳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之四逆——四逆散。
         ——胃气虚寒,浊阴上逆之吐利厥逆——吴茱萸汤。
兼证治疗——寒化证兼太阳表实——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热化证兼阳化里实——大承气汤。
预    后——阳回则生。
        ——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上一篇:伤寒少阴病篇译释
下一篇:张仲景里籍“南郡”考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 02:34 , Processed in 0.07331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