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身免疫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本病多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层炎、虹膜炎等自身免疫性肠外表现。
二、变态反应。
三、遗传 本病在血缘家族的发病率较高。
四、感染 目前一般认为感染是继发或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总之本病的发生可能为免疫、遗传等因素与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至30余次。粪质多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
2.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
3.其他症状: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二、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治疗】
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医院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对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则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以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有较好疗效。慢性反复发作者,用免疫抑制剂的硫唑嘌呤。有些医院采用灌肠治,有用锡类散或汤药,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病程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有反复急性发作者预后较差、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良好;暴发型、有并发症或年龄在60岁以上者,预后很差。本病的经方疗法,尚在摸索之中。根据本人体会,以下三方可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