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病解

[复制链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平人求本 于 2024-9-14 11:29 编辑

1.伤寒论是论述外感风寒后,或迁延或误治,损伤自身气血,而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病变,所以它有主线。寒首伤阳气,故其主要脉络随着阳气的虚损程度而展开,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阳气越来越弱,虚寒越来越重,到少阴就虚寒之极,有了死证;少阴往厥阴是阳气来复所形成的一个变化,少阴如果阳气回复,或者病愈,或者阳复太过成热证,或者阳虽来复又不能胜虚寒,就发展为厥阴病,形成寒热错杂。此五病主要在于阳气消涨,但在病的发展或治疗中,不可能只有阳气受损的一面,如果津液损伤过重,高热或者发汗都容易伤津液,这就可能形成阳明病,阳明是阴液受损而阳气过剩从而形成热证。此脉络由六病提纲证清晰可见。

温病则是外感温热而发病,热邪首伤津液,是与伤寒的最大区别,阴液受损最后会累及营血肾阴,就形成卫气营血辨证。阳明病源于津液受损,但没有更深入,故只能作为温病学中的一部分。

2.六病生理基础
六病是按照人体正气虚损来划分,但如果没有中医生理上的理论做基础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上,就像胡希恕刘绍武等强行把六病划为表阴表阳之类。你可以自己做总结,把病证按表阴表阳这样分类,但你不能说六病就是这样。
那么六病的生理基础在哪呢?在于卫气循行
论中有六病欲解时,何为欲解时?中医治病的根本道理在于正气胜邪,正气战胜邪气病就好了,故欲解之时必为正气强盛之时,即太阳少阳等各气有强盛之时(即可推翻经络说,如阳明盛于申酉戌,而手阳明大肠经盛于卯,足阳明胃经盛于辰)。
各病欲解时如下: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百九十三、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九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三二八、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若以24小时计时如下:少阳3-9,太阳9-15,阳明15-21,太阴21-3,少阴23-5,厥阴1-7。先不论少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太阴正好将一昼夜顺时四分,即气依次盛于少阳太阳阳明太阴,此何解?
正是卫气昼夜循行图!

营卫生会篇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此段讲营卫循行,主要是卫气在阴阳之间循行,不难理解,须注意:
a.阴阳在此有两重含义:一者,阳为外,阴为内,躯干为外属阳分,脏腑为内俱属阴分;二者,卫气行于阳为阳气,行于阴为阴气,阳陇阳衰即阳分之卫气陇与衰,阳衰非卫气衰,乃卫更多行于阴,于是阳分之气衰而阴分之气胜,故其主内,阴衰同理主外。
b.其次要清楚卫气运行,并不是像个点一样运动,而是比如洪水过境,它是一段,有头有尾,视为贪吃蛇的形态更好理解。
那么这个蛇有多长呢?
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什么意思?午时,正午11-13点,一阴生,是卫气刚开始离开阳分而向阴分运行,阴分之气开始壮大,此由表往里走;一阳生,卫气由阴分开始向阳分运行,阳分之气开始壮大,此由里向表走。
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日入,酉时(17-19点),阳尽而阴受气,卫气完全离开阳分而进入阴分。
由此可知,卫气由离开阳分到完全离开阳分共耗三个时辰,6小时,一天1/4时长,那么这个卫气长度就知道了,也就是卫气循行一周的1/4长度。
再理解前面的阴衰阳衰就更容易。显然,卫气必然会跨越表里脏腑,在何处多即以何处为主,于命名上反应:夜半后而阴衰,卫气进入阳分更多,已经大于留在阴分之气,故名为阴衰,即卫气在外(躯干)已胜过在里(脏腑),对应少阳之时;日西而阳衰,进入阴分更多,大于阳分所留之气,为阳衰,即卫气在里(脏腑)已胜过在外(躯干),对应阳明之时。
故此,卫气在阴阳间循行,升降出入而阳陇,阳衰,阴陇,阴衰,正合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论。

既然卫气运行有路径可循,那么以太阳等标示其运行自然和部位相关,故知太阳为外之外,阳明为内之腑,太阴为内之脏,少阳为外之内。以传统伤寒表里而言,躯干之外为表,太阳独主表,阳明为腑,太阴为脏,皆为里,少阳躯干之内,又脏腑之外,为表里之间,主半表半里。实则以我观点,少阳亦当属里,与阳明相对,里气一升一降,升而达表入太阳,降而进脏入太阴,太阳太阴者,外之外内之内,完美匹配升降出入。





上一篇:中医治疗才是真正最高端的私人定制!~
下一篇:【笔记更新】【献给所有中医同好的礼物】全网最大+全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营卫生会篇并没有明确讲阳衰(阳明)属腑,由太阳至太阴是一个由表往里,是一个内收沉降的过程,同理阴衰(少阳)是一个升的过程。如何与脏腑经络相关呢?
又怎么从卫气循行解释呢?恰如地球之公转,必依赖其自转,故卫气之行,亦依赖脏腑之升降:少阳之升赖肝气之升发,主药柴胡以升之;太阳之布表,赖肺气之宣发,其治必宣肺;阳明之降赖胃气之降,故其病名胃家实;太阴为里,夜半正是生长激素分泌最高峰期,赖脾之运化精微。
少阴厥阴何解?少阳太阳主外(躯干),阳明太阴主里(脏腑),内外阴阳分明,少阴厥阴则横跨太阴少阳,即跨越内外,由阴至阳;少阴者,子丑寅,阴分二阳分一,子时一阳生,由阴始出阳,其病则阴难出阳,故但欲寐,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厥;厥阴者,丑寅卯,横跨太阴少阴少阳,阴分一阳分二,丑时是最后阴气盛于阳气之时,其后寅时即为阴衰,阳盛于阴,故厥阴云两阴交尽,乃阴将负阳将胜之时,其病则阴有所留而阳难胜,其阳不能尽复以胜虚寒,故现寒热错杂,主见少阴少阳证,兼见太阴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3.六病有广义狭义之分
太阳等表明卫气循行所在,那么在其部位所发病则称为**病,凡太阳所发病皆可称为太阳病,此即广义太阳病,其余少阳太阴等同理。因其囊括表里脏腑,百病所在不外这些,故有人说六经可统百病。

伤寒论是围绕伤寒所写,有其主旨主线,如太阳病就以受风寒邪气为主,有两大证型,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那么太阳能不能感受别的邪气呢?受湿受热还属不属太阳病呢?显然是可以的,也同样是太阳病。论中提了太阳风温,金匮要略讲了太阳中湿,太阳中暍(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显然它们的症状与风寒有不同,但仍为太阳病。

故而须知太阳病篇所论受风寒而发太阳病属狭义太阳病。同理,其余所论少阳病阳明病等都是围绕一个狭义范畴,即以六病提纲证展开。这是主线,但里面也有一些明显与提纲证不同,仍冠以**病,此时我们须知,此为广义六病。比如阳明中寒,少阴热化证,少阴急下证,与提纲证完全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4.传变是中医一个大坑
传变是指从一种病证转变为另一种病证,比如由太阳病变为少阳病。为什么说它是个大坑呢?因为传统中医讲病变大多是从邪气的角度而言,比如太阳发展成阳明说是寒邪入里化热,杂病中经常说什么湿郁化热!初见这些,很难理解邪气怎么能自己变化,还能跑来跑去,它们长脚了?

它们不是细菌病毒,没有自我能动性,即便病毒传播也需要媒介,那邪气是靠什么传的?

后来看到胡老对疾病的论述: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

读此乃恍然大悟,所谓传变,不过邪气影响了气血之后病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能形成了新的邪气而已,并非自己能变。关键在于气血之变,即正气的变化,因人体机能的改变取决于正气,故知,邪气作用于人体实际是通过改变正气盛衰而来,如此分析病情才有了着力点,否则只在邪气里绕圈会晕了头。

所以六病怎么传变,不是邪气可以跑来跑去,不是什么寒邪入里化热,它怎么不化寒化湿?就是气血变了!生病,人体与之对抗,必耗气血,而病情有轻重,人禀赋又有差异,所以气血的损耗有差异有偏向,故此演变为不同的情况,此即传变。所以传阳明并不是寒邪入里化热,实际是伤了津液后阳气过盛而生热。

所以论中出现二三日,七八日等语,就是告诉你经过几天持续抗病,人体气血可能发生了变化,从而病情发生变化,须明白因果主从。

用药显然也对气血会产生影响,所以读条文,汗下之后,如何如何,分析起始在于气血,从静态考虑是伤阴伤阳,伤胸阳伤脾阳等等,从动态考虑,对于气机的影响,即升降出入受了什么影响,两相结合就比较好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5#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平人求本 于 2024-9-14 11:40 编辑

阳气损伤,卫气循行动力不足而迟滞,不到太阳则退至少阳,少阳不足则退至太阴,太阴再损,退至其本少阴肾(卫气出下焦),此其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1594

积分

264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4
6#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当现实生活的合理、常规知识,不能用于推断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才推之于“不可定,不可知”。。。。将中医这样的专业,推到常理不能辨,玄而不可知,可以有任何好处?

我只希望,在发生中医官司的时候,这些慷慨之词,可以做为抗辩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58

积分

153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8
7#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宁2019 于 2024-9-14 14:14 编辑

自悟的不少,坊间所识也不少,比如对温病与伤寒乃至阳明病的认识,既然六病可统百病而为广义,是否六病框架同样可以用于温病的辨证而弃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不用,如此而有太阳温病、少阳温病、阳明温病、少阴温病等等,引发思考!

将六病归为病所即病位,古之有也,强分三部者如胡刘等即是,细察仲景大论并无此意,故愚将其视为六部即六个病位,而非胡刘所言二三得六,正确与否后人评说吧。

所谓欲解时,既非愈解时亦非欲愈时,仲景爷解的是什么?正是六病之名,如何以十二地支之四时解之,这恐怕必有些易经的知识背景,古之四时之名,两对太少,可谓无人不解,唯医家多了阳明、厥阴二名后才多不解而惑,故内经才专门就其下了定义,两阴交尽、两阳合明,只可惜后学仍是不解,才有田合禄、李大夫等人的诸多猜测与研究。

习伤寒者不通温病则难成大家。伤寒论本身即是广义伤寒,而大论将伤寒、中风、温病皆冠名于太阳之下,即可说明六病可统百病,或谓之伤寒、中风、温病等皆可于六病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伤寒初见胡老学说,感觉如指路明灯,不过随着不断学习,你不会只满足于呕用半夏生姜这种药证,否则,现在ai发达,灌输给它们会比我们强的多;所以总是会想弄清楚底层逻辑,而千百年来中医实践也证明中医生理医理真实不虚,并非玄学不可明,故此若不愿探求之,如入宝山空手归
若否认这些,咱们没有基本共识,不必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1594

积分

264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4
9#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4-9-14 15:39 编辑

我只用八纲辩证,同样讲清伤寒论,金匮,甚至温病学。与现代医学理论接轨,毫不冲突,充分证明,仲景之著,非常先进。本站有我的一些条文解析。

中医先贤从无到有,经验积累,已是极其所能。就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医理论的发展,也有不同分歧,主线理论的明朗,仍需要时间和空间。
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显现了理论知识更新缓慢,疏于研究,更疏于发展的问题。所以,中医不能徘徊在古书中,徘徊在原有的基础上。
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结合用现代科学的思维,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充分继承、研究、总结、诠释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医学实践。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0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0
10#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再举个例子说明伤寒论和卫气循行的联系
少阴格阳戴阳,会表现出面赤,身热,甚至渴饮冷水之阳明证,为何?因卫气循行乃由阳明进入太阴,阴分格拒,其不能进入太阴而留于阳明,乃现阳明证
失眠有一型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亦是同理。睡眠乃是阳入阴,阳明不和而不能顺利入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9-21 18:53 , Processed in 0.07409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