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0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0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中有三个意义重大的观点
    1.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是目前发现的最佳《伤寒杂病论》版本,且给予了论证;
   2.现在中医院校使用的版本仍是明朝赵开美的复刻宋本应该改为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
    3.应该成立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研究会。
       
    二、宋本阙遗而桂林版本保存的药方的临床医疗价值
    1. 大黄香蒲汤医案   张XX,男,70余岁,住某省级医院,深度昏迷数日。数位同事探望后认为已经无法治疗,劝其子送之回家准备后事。其子孝顺,邀我再去确诊一下,并说是否立即送其父回家,以我的意见为准。诊之,发热,脉数略大,面色略灰,但额部色红且润,不省人事。为大温,热毒扰心。用《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第63页大黄香蒲汤原方,加柴胡、大青叶、黄芩、薄荷、甘草等,并冲服羚羊角粉。一副药即苏醒,其家人大喜。后随证加减调理愈。
   
     2. 八虚医案    见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后记中的医案。 该生至今未再犯,且智力超常,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今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
  
    3. 黄连茯苓汤医案    魏XX,男,30余岁,林州人,下痢,便脓血,腹痛较重,不欲食,经其表兄(我的好朋友)郭xx介绍,我与其诊治。其舌苔厚黄,舌尖红,脉大而弱,精神较差,蜷坐床上,手按腹部,口诉腹痛数日,日渐加重,面色略青灰。以桂本《伤寒杂病论》黄连茯苓汤(每1两折3克;半夏用6克)为主,合并白头翁汤、桃花汤(每1两折1.5克;赤石脂用10克,粳米用5克),一副疼痛大减,二副痊愈。 
   
   4.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医案    赵XX,男,两足肿,脚踝疼,别无他病。问其原因,说秋日下水捉鱼后得之。脉沉略迟。用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原方,二副痊愈。为巩固疗效,又开二副,泡脚数次。
  
    5. 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医案    刘XX,男,52岁,主诉胁痛。脉弦数。口苦,咽干。眼中有小红血丝。眼分泌物色黄。观其用过之方,皆小柴胡汤也,非是。此乃“燥邪乘肝”。乘者,乘虚侵袭也。五行相乘,即五行之间过度的相克,又称“倍克”。相乘的五行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此例,为金乘木,遂用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原方。2副轻,10副痊愈。
     刘很高兴,送一西瓜。我见其汗流抹水,遂将瓜切开让他吃。谁知瓜尚不熟,对方很尴尬。我笑语曰:“甚好!甚好!半生者,正泻火也。”
   
    6. 白蜜煎方医案    王x,男,40岁,头疼数年不愈,甚是苦恼。近来每天下午感觉身上有热气。大便干。舌苔少苔,舌质红。脉略大。此乃阴虚,阳明有热,时冲头部也。用白蜜煎方(用西洋参置换人参),一副轻,五副痊愈。
   处方、用法:西洋参3克   干生地黄18克     麻仁(捣)5克     蜂蜜20克
   先煎前三味药两次,将两次的药汁合在一起,兑入蜂蜜,加热至沸即可。分二次口服。日一副。
    
    7.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医案    一女,50余岁,在郑州郊区打工,大便带脓血,腹痛,体温38.1°C,脉大,苔厚略黄,体黑瘦。问其口渴否,答曰“也渴”。三副愈。
   
     8. 张XX,男,50余岁,主诉上腹满闷,食后尤重。脉略滑,舌胎白腻。上腹部,按之软。细问之,为恣食瓜果得之。此为湿邪犯胃。用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quot;白术茯苓厚朴汤&quot;原方。二副,症状大轻,未再服药。后见之,曰痊愈。
   
     9. 孙XX,女,26岁。喉咙肿痛不敢说话,前胸疼,略渴。舌质略红,脉数而大。此为风邪乘心而化热毒,攻于喉部,用《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第82页&quot;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quot;原方,二副愈。
 
     10.张XX,男,10岁,头疼,体温39.1°C,喉咙疼,脉弦大。此为春温,用《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第60页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原方,三副愈。
 
    11.朱XX,男,30余岁,右胁内疼,有时十分剧烈,医院诊断为胆囊炎,但医治一段时间无效。我诊之,其舌苔黄腻,脉略数,身体羸瘦,时有恶心呕吐,面泛青色,不欲食。用《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第160页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和小柴胡汤加金钱草,数副愈。2009年在一高校聚餐,问其胆囊现在如何。他说,自从80年代喝我的数副中药治愈后,从未再犯。 
   三、回答一朋友质疑的来信
   一朋友认为:“2000余年来,伤寒论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展转传抄,即翻刻宋本&#39;伤寒论&#39;亦难完美,而桂林古本经过2000年来的流传,你不觉得太过完美了吗?可能吗?一点个人看法,不妥处还请大师见谅。”
   回复:你好!首先感谢您的关注和参与。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大师”,只是对桂本《伤寒杂病论》发现的较早、研究得较早罢了。  
    1.桂本《伤寒杂病论》确实是目前发现的伤寒论的最好版本。所以,你也会认为桂本“太过完美”。一分为二看问题,我并不觉得它过于完美。相反,桂本个别地方也值得考虑。
     这本著作,不亲自读十来遍,是没有发言权的。
    2.即使桂本很完美,也不能说桂本就是假的。完美与真假并没有逻辑的联系。
    3.桂本的实际价值决定了一切实际意义。在现在情况下,只能从疗效、药物、文法、文风、句式、用词、逻辑等等方面去实际考查桂本的真实的内涵和价值。
    4.如果疗效好,不妨先应用。是谁的著作对临床医生、尤其对病人来说也并不是重要的事情。
解决病人的痛苦永远是第一位的。
    5.对只是研究这本书作者到底是谁的的人,如果不相信经过从疗效、药物、文法、文风、句式、用词、逻辑等等方面去实际考查得到的“桂本确实是比宋本好得多,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版本”的结论,也不妨等待新的发现,如考古。

     不过,即使某一天有了考古得来的肯定证据,一定有人也还是不信的,包括所谓的专家。怎么办?由他去吧。有这样一个故事: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时,他以茶相待,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望着茶水溢出杯外,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用再倒了!”南隐说:“哦。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着,我如何给你说禅呢?”意思是应该避免先入为主。
    学术问题,欢迎商榷和开展讨论。这块高地,希望中国人一直占领者。

 
    四、从价格升值上看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的价值
    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桂本&lt;伤寒杂病论&gt;详校与甄析》原定价6.9元,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经卖到 180元\册,不知何人所为,但可以知道此人识货,对市场有研究。虽然我们不能单从价钱上认定该书的学术价值高,但一般说来,学术价值常常和它的价格正相关。
     可参见 孔夫子旧书网 http://shop.kongfz.com/book/2332/55866096.html
   五、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的烈性传染病情况 
范晔《后汉书.第十七. 五行传&gt;&gt;载:“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延熹四年正月,大疫。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熹平二年正月,大疫。光和二年春,大疫。五年二月,大疫。中平二年正月,大疫。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六、 桂林版本《伤寒杂病论》左盛德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
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文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
    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示人。余得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
    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         桂林左盛德 序 
      七、桂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光绪二十年桂林左盛德作的《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将其祖上的传本《伤寒杂病论》传给了自己。左盛德还指出:“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传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校,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光绪年间,左盛德将此本传于广西中医罗哲初。1934年,罗哲初结识了陕西中医黄竹斋。罗遂将其师左盛德传授给他的传本《伤寒杂病论》首册展示于黄。黄当即手抄左盛德所作的序和《伤寒杂病论》目录。其返沪,即将此登载于《光华医学杂志》上。1935年,黄抄写完了这本《伤寒杂病论》。1939年,张伯英刻版公之于世。世称此本为白云阁本。1980年,黄的高足米伯让加刻勘误表后,由陕西中医研究院重印200册。一九五六年,罗继寿将其父罗哲初的手抄本献给了人民政府。一九六0年三月,广西人民出版社据罗哲初的手抄本初版,一九八0年七月改为竖排简体再版,世称此本为桂林本(简称桂本)。
   由此可见,白云阁本和桂林本的渊源是一致的。桂林本的传承顺序是“张—左—罗”;白云阁本的传承顺序是“张—左—罗—黄”。二本相较,当以桂林本为胜。
   根据我的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是目前发现的《伤寒杂病论》的最好版本。当然,我希望有第十三稿问世。但愿天佑之。
   希望有志于此者加盟。仁者爱人,阿弥陀佛。
   八、中西医不但属于两大认知系统和知识体系,且都博大精深。术业贵专攻。身兼两家之长者,毕竟少矣。 故应慎用西医开的中药,也要慎用中医开的西药。这是两个慎用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cc5ca0100evrf.html




上一篇:随医侠老师伺诊第10天见闻
下一篇:扁平苔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沙发
发表于 2011-1-1 15:39:28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桂林古本伤寒论 的确是一本好书,很难得。
遗憾,没有引起国人广泛的重视!我是出180买此书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7-4 05:11 , Processed in 0.068558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