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杏林集叶》 [打印本页]

作者: 丁香花    时间: 2010-2-28 23:20
标题: 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杏林集叶》
  杏林一生勤耕耘,花多果少为何因?漫步攀枝摘几颗,酸甜苦涩自己品。
  中医学,是一块被灰尘和泥土掩埋着的瑰宝,须要中医人去挖掘,也须要中医人来琢磨,它博大精深,其神奇之处,令人叹止。郭永来年轻时也曾有雄心壮志,想做一个“医学家”,但由于天赋不济,又被一生命运所累,而今虽近耄聩之年,惭愧仍未达其堂奥。
  郭永来从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由于文化低,又是自学,故倍觉艰难而又收效甚微,正如虽勤垦耕耘,却没能结出硕果一样,故郭老自诩只是采摘了几片叶子罢了。这就是郭永来把所著之书称之为《杏林集叶》的意思。
作者: 丁香花    时间: 2010-2-28 23:2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艳杰:2009年12月31日晚上11点,我跟排版的小伙子说完“再也不改了,谢谢!”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郭永来老先生的《杏林集叶》是岐黄中医论坛(现改名为华夏中医论坛)上一部很有内容的原创书稿,我有幸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全程经历了该书的诞生过程,可谓感慨良多。
  2009年7月,承蒙赵宝峰先生的推荐,我第一次浏览了郭老的文章,其中诸多新颖的观点吸引了我。如蛋黄油治皮肤溃疡,是我多年前听到的一个偏方,但始终不清楚具体做法。众里寻她千百度,竟然就在一个基层中医的博文里。
  郭老身在基层,对眼下发表论文的“规矩”是否清楚,我不得而知,可像他这样把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作者,的确是太少了。我由此推断,这可能是一个不懂得修饰的原创作者,而不是靠鼠标游走于网络与剪切板之间的做书者。
  在后来的选题立项过程中,社领导也是看中了郭老书稿中的诸多“干货”,迅速做出回应,并交代一定要做好。一位老社长在三审意见中写到:“此书很有特色,能吸引人。或许有人说,都是案例,用到别人身上不一定行。我要说,任何偶然性都蕴有必然性。最珍贵处在其真实性,此比一发表几十例、几百例的临床报道要真实得多。”
  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基本常识,可曾几何时,真实却成了学术界难得一遇的境界。在编辑加工《杏林集叶》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哑然失笑,时而又泪眼朦胧,这一切全拜她的真实。
  在《寿胎丸治滑胎一例》中,郭老将胎孕比作种地,“试想,土地再好,如种子不好,能长出好的庄稼来吗?一个‘大头瘪子’的种子,即使长出苗来,也会自己逐渐枯萎而死的。”
  在《学医简历(代序言)》中,年轻时的郭老面对药瓶上写的“复方氯化钠”,不知是什么好药,壮着胆子去问医生。结果医生的态度十分恶劣,吓得他不敢再问……可以想象,一个患者家属面对不可一世的医生时,心情是何等地忐忑,自尊心是多么地脆弱!而在此情景下萌生的学医动机,又是多么得强烈!
  一个乡村青年,在没有名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学成才,其艰辛可想而知。如今,当他已名播当地,并在中医界小有名气时,回首来路,虽然不免有些许自豪,但仍是那么朴实和可爱。整本书中,我似乎都在“听”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一个基层医生的热情与淡定。不管是得意之治,还是“惜走麦城”,郭老都会原汁原味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学得到经验,更记得住教训。
  进入21世纪,中医学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人针对中医在实验医学方面的不足频频出击,甚至抛出了“取消中医”的言论;另一方面,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对“非典”、“甲流”等重大疾病,再次将信任的目光聚焦于中医。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每一个中医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为医者想在短期内“速成”是可以理解的,可现实告诉我们,中医恰恰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成名的。读罢《杏林集叶》,您或许能学到几招地道的“绝活”,但您更需要学习郭老乃至广大基层中医的那份淡定与执着。
  一叶诚轻巧,敢与君共集,
  莫道乡医痴,不懈终成林。
作者: heili    时间: 2010-3-1 10:27
我有一本08年的,看目录差不太多。不错。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3-2 11:06
真实的   就是好的
作者: 丁香花    时间: 2010-3-2 11:26
引用第2楼heili于2010-03-01 10:27发表的  :
我有一本08年的,看目录差不太多。不错。

比之前增加了妇科的内容,还有近两年新的诊案.
相对比内部版本的来说,内容增加了有三分之一这样吧,原来是250页,这个是370页.而且编排什么的要比之前很多,毕竟是出版社出的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