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中风——中续命汤 [打印本页]

作者: 余泽运_i213l    时间: 2016-12-21 08:43
标题: 中风——中续命汤

2、中续命汤(西州续命汤.仲景续命汤)

原文、治五脏偏枯贼风。并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川芎、桂枝、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十一味父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千金)

参考量:麻黄、生姜各30g,当归、石膏各20g,川芎、桂枝、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10g,杏仁16g

1800ml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600ml,每服150ml,日、夜各2次。

原文解读:刘志杰先生说:“并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肉极,是脏腑辩证的名词,脏腑辩证有“五劳六极七伤”的名词。肉极,就是脾虚过度,脾主肌肉,肌肉羸瘦至极的意思。我们六纲辩证的理解,就是阳明热而伤津液营血,肉无所养而羸瘦。内有阳明热,火热要外达,要上攻。身体津血不足,而表有风邪袭入,则要更加发热汗出,肉无所养,就要四肢拘急痉挛,是痉证的表现。“淫淫如鼠走”就是风邪走窜。津血不足,肌肉无养,就要麻痹不仁。这个中风证,就是太阳阳明合病。

本方由麻杏石甘汤、桂枝汤合方去大枣加上药症用药。麻黄配石膏,麻黄开泄,石膏清阳明热,配合起来,就不怕开泄无度。麻、杏同时能降逆。桂枝汤解肌祛风。不用大枣,是怕它雍滞,不利于药性发挥。

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方用以清阳明里热,去血闭,即开通瘀血。

防风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痛痹,烦满。

川芎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当归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这些药都是入表入脑的对证药,是“药证”配伍。因此,不能认为这个“肉极”的方证是有厥阴的问题。而对于中风的方证上,你可以认为有厥阴问题。在中风病上,可以见到阳明少阴合病、阳明太阳合病等,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如果有四肢逆冷,还可以加附子。

方解:本方用麻黄三两开泄,破血;生姜三两也是升散开泄,祛痰;当归、石膏各二两,这是收敛,怕开泄过度。其它药各一两,是为了升入体表和头脑,入病位。杏仁四十个降逆祛痰。诸药合用,因势利导,开泄而破除血瘀痰凝,同时兼顾降逆清里热。这个方子很平和。

看看服法:一天四次,日再,就是白天两次,剩下那两次晚间服。意思是,一日一夜,分四次服用。也可理解为一日两剂,不分遍数,药力要不间断才行。严重的,还可能一天吃三付。中风的治则就是,病不好,服药就不间断,和桂枝汤的服法是一样的。就是从风论治,发汗不断,痊愈为止。不管是不是真有外感风寒,或肝风内动,都要按照表证的法则去处理。

《古今录验》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

独活、麻黄各三两,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

上十二味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加吴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呃逆者加橘皮二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但且作三剂,停四五日,以后更侯。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

参考量:独活、麻黄各30g,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10g

水2400ml,煎取800ml,分5次服,老人小儿减半。其余随证加减同上。

原文解读:主治:本方治风邪中于脏,突然不能言语,四肢麻痹软瘫下垂,皮肉感觉丧失,痛痒不自知。

用法:上方加水2400ml,煮取400ml,分5次服,老人、小儿减半用之。若初得病时患者便感大汗出者,本方麻黄宜去之或减其量,不出汗的用原方。

加减:1、上气者加吴萸20g,厚朴10g

      2、干呕者加倍加附子10g共计量为20g

      3、呃逆者加橘皮20g

      4、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10枚;

      5、心下悸,加茯苓10g

      6、若热者去原方中生姜,加葛根。

初得病原方不须加减,先服三剂,停四五日,视病人情况酌情再裁定处方。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