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茵陈药用古今差异 [打印本页]

作者: 汤一笑    时间: 2014-8-4 13:06
标题: 茵陈药用古今差异
         茵陈药用古今差异
                                  汤一笑

      茵陈所用古今有别。如今用茵陈是早春二、三月采收幼苗。而《名医别录》是“五月及立秋采,阴干。”《吴普本草》是“十一月采。”显然用的是老茎叶。

      茵陈古今老幼之变大概发生在明代,明早期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年)“马先蒿”条项下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

      明末李中立《本草原始》(1612年)中,茵陈就变成了“三月采收”。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就大论茵陈春三月发陈,能因陈致新。

    日本如今仍然使用结了花实的茵陈老蒿。遵循古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茵陈: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也就是说,如今药典的正品茵陈是嫩苗、老蒿都包括。这应该是遵循汉唐以来历史传统,或者也因注意到《日本药局方》对茵陈规定的差异。赵燏黄《祁州药志》(1936年)中茵陈就分茵陈蒿(绵茵陈全草)和黄蒿两种,基源同为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前者春夏采收;后者秋冬采收,带花果,其芳香气味“较春夏采收者,尤为峻烈也”。实际上,如今市售茵陈几乎全为“绵茵陈”,茵陈老蒿是很少见的。

      对于“茵陈”的规定,历版《药典》也有变化。1963年版《药典》是茵陈干燥幼苗(去残根);1977年版《药典》是滨蒿和茵陈蒿的干燥幼苗(去残根);1990版《药典》“茵陈”开始变成了滨蒿和茵陈蒿的干燥幼苗和秋季带花实的老蒿(都是地上部分),老蒿称为“茵陈蒿”; 2010年版《药典》只作了一点小变动,将“茵陈蒿”改称“花茵陈”。
作者: 邓舒群    时间: 2014-8-4 15:43
家乡农谚曰 :三月茵陈 四月蒿,五月拿来当柴烧。
作者: coorus    时间: 2014-8-4 16:46
【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爲蒿。【註】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成,通呼爲蒿。【陸佃·詩疏】蒿,草之高者。
这样说来,老茎叶才叫“蒿”。
作者: jstz--123    时间: 2014-8-4 18:50
温老师,看到您在考证中药,很好,支持您!

   我们经常说“坏中药,害了好中医”。在我们这里有一位,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老中医,退休以前在中医院上班,现在,自己在家看病。用的中药真的不敢恭维,前几年,当归价格很高,药贩子给他“云南当归”(一种伪品),反正他会医不识药。
  
  经方使用率很高的几味药,质量更是问题。比如:柴胡、大黄、附子、半夏等等。不光是产地,加工、炮制更是不规范--痛哉,吾心;可怜,病人!
作者: 天之君子    时间: 2014-8-5 11:14
临床疗效不好时,当然有可能是药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医生水平的问题。
作者: 汤一笑    时间: 2014-8-27 15:14
补充 修改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