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旧闻一则(二)  陈存仁 [打印本页]

作者: r109    时间: 2012-8-13 20:00
标题: 旧闻一则(二)  陈存仁
  丁仲英老师,教我最多,不但医术,即心理卫生也是丁师教导的。四月三日适为其九十生辰,敬以此文,为丁师寿。
     我从丁仲英老师开方约两年,学到不少诊治的经验。丁老师在他家天井里有一间小室,专门作为施诊给药之用,由我处理其事,从早晨七时坐诊到九时。这两个小时之间,来的都是贫苦病人。我初时担当这个任务,病者几乎个个都不先讲病况,一定要等我诊脉之后,说出他的病情,才肯开口。揣测他们的心意,好像因为我年轻,要考考我的本领。可是诊脉之道,是四诊(望、闻、问、切)的末一诊。老实说,那时我初始诊脉,对脉理还没有把握,对他们的病情,有的说得就不对。我就觉得虽说学以致用,等到用时就发觉自己的本领还是不够。丁老师就教我一个秘诀,说:“病者坐定之后,你该先问他一声,起病有多久?凡是日子不多的,多数是外感症;日子久的,一定是内伤和虚弱症。”这真是一个由经验得来的秘诀。病人即使想考验我,他也不能不回答这第一句问话。从此,我于诊脉之后,就有了头绪,凡是起病只有两三天的,我就说:“你有头痛、咳嗽、流涕及泄泻。”一路说下去,他们总是点头称是。
     旧时上海,大人患的多是伤寒病,小孩子多数是吃坏的病和出痧子(即麻疹)及喉痛,女性无非是头晕、白带、月经不调等,只要鉴貌辨色,已经能够知道。十个人之中,七八个人给我说对了。
     我在丁家学到医伤寒症的一套处方用药的程序,到这时便有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学以致用”,前后两处,实为呼应。“本领还是不够”,何以不够?缺其“术”——此“脉”之应也!)
作者: 传说    时间: 2012-8-13 20:30
看病时一些“小的技巧”还是必须的。[s:184]
作者: 中医田应旭    时间: 2012-8-13 20:46
请问此文出自何书,陈存仁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个名医
作者: r109    时间: 2012-8-13 21:08
标题: 回 Scorpio 的帖子
Scorpio:请问此文出自何书,陈存仁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个名医 (2012-08-13 20:46) 
《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
作者: 沙丘沙    时间: 2012-8-13 21:25
以陈存仁这样的大家,又师从名师,年轻时对脉诊不精,尚须猜病!可见脉诊之难精,向来如此。这是陈先生年轻时的状况,可贵这处在于先生能说实话,这一点令人敬仰。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诊脉的全是如此。脉诊做样子,靠经验猜病者的确很普遍;诊脉后说症状或者病名百分之九十符合者,我亲见的也不少,民间的不说,学院出身的如南方医科大学的杨教授,留美博士后,对脉诊情有独钟,造诣颇深。广东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伤寒教研室的刘敏教授,陈瑞春老师的高足,脉诊极精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但诊断准确,而且组方用药有理有据,疗效也佳。与他们接触,令我学到了很多。
作者: Jenny1    时间: 2012-8-13 23:22
[s:184]
作者: 邃蓝    时间: 2012-8-13 23:54
已阅2
作者: andy    时间: 2012-8-14 00:22
《我的医务生涯》(选载).txt_免费高速下载_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171599.html
作者: 丁继达    时间: 2012-8-14 08:08
己阅二
作者: 针经    时间: 2012-8-14 09:02
像这样的大家能这样说,真的非常难得可贵!
作者: minglao    时间: 2012-8-14 11:12
[s:181]
作者: 一个宅人    时间: 2012-8-14 11:50
“病者坐定之后,你该先问他一声,起病有多久?凡是日子不多的,多数是外感症;日子久的,一定是内伤和虚弱症。”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