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方与方·求索1 三个麻黄汤 [打印本页]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0 13:22
标题: 方与方·求索1 三个麻黄汤
前言
在学习经方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方子之间有某种联系,这应该是共识。但怎么来看和分析这些关系呢,却各有各的看法与道理。如何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才,学习经方时间很短,值此龙年到来之际,就顺着这思路写一个新的系列贴子,作为今年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各位前辈碰撞的火花。

昨夜思考了一下,觉得意犹未尽,有些话没说清楚。补充于此: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索,现在都把它称为绳,绳索。其实这是不对的,索,应该是绳上的结,绳是绳,索是索,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取这求索之意就是希望通过努力,找到这解读中医的一个结。虽然前人有了很多解读的方法。
2、我这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以方解方。其实这方法胡希恕也是这么做的,我不过是跟随而已,绝不敢贪功,如果真有功的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在学习这经方的过程中,觉得很多人都喜欢去讲理,也就是大家通常爱说的法,要依法。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经方在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自己的法或者古代某个人的法,而他们所依据的理论却是不一致的,有的是《黄帝内经》,有的是五行,有的是五运六气,有的是阴阳八卦,不一而足。既然每个人所依据的法都不一样,怎么能讲到一块儿呢?所以古人有法无定法之说。
说到这里,多说一句,我对这中医理论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抛砖引玉吧!经方(我这里说的经方其内涵跟中医一样,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到底有没有理论呢?我认为是有的。在我有限的认知中,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都行不远。从中医的发展过程来看,先是有祝由然后有针砭最后有了这汤药。从《内经》来看这针灸发展是很完善的了,这可以从《内经 灵枢》中看出。而汤药却没形成体系或者说这体系还不完整,温病学说的出现就是它的一个补充或者说叫做有益的探索。而《黄帝内经 素问》在我看来就是就是一个概说,对这针灸和汤药都有指导意义。经方的理论在哪儿呢?依我看,往大里说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就是《医宗金鉴》上说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0 14:31
我所说的三个麻黄汤是指: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
1、先看其结构:
麻黄汤(麻杏桂甘汤) 麻黄3两 杏仁70个 桂枝2两 炙甘草1两
麻杏石甘汤                     麻黄4两 杏仁50个 石膏8两 炙甘草2两
麻杏薏甘汤                     麻黄半两杏仁10个薏仁半两炙甘草1两

如果把麻黄汤改成麻杏桂甘汤是不是更合理点?如果单纯从记忆的角度来说。但是仲景不那么用,却直接用麻黄汤,我想应该是有其深意的,至于是什么,我也无答案。
2、从这三个方子来看,麻黄汤是基本方,其他的2方子都是从这基本方派生出来的。要读懂这三个方子,那就必须首先把这基本方给搞清楚。

麻黄汤由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可以看成桂枝甘草汤加麻黄和杏仁,这桂枝甘草汤黄老师叫方根,我觉得叫三原色更容易记,其方义是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64,现在教材大多说是振奋心阳的,这是不错的,人一生病首先就得考虑其心脏的问题。
麻黄和杏仁呢,很多人都单独说,我觉得放一块儿来说更好。《金匮要略 》讲,...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麻黄发其阳故也。12.3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18从这2段可以看到,杏仁的作用就是消肿、治喘,麻黄就是发阳。这阳在这里就是阳气,其实也就是发汗。所以这2味放到一块就是发汗消肿治喘。
综合来看,这麻黄汤就是发汗消肿治喘振奋心阳。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有6、7条来解说这麻黄汤的用法。现在教科书把它归纳为发汗剂。

明白了这基本方,其他2个方子就好解说了。麻杏石甘汤就是用石膏来代替桂枝。为什么呢?因为病人内热太重,你用不着桂枝去振奋他,反而要给其降温清凉。这时候石膏就是最好的清热剂。有热就有寒,寒和热是一对儿。有人热太重,你用石膏是合适的,但有的人没热,你用石膏就不好了。这时候就需要薏苡仁上场了,于是有了麻杏薏甘汤。
3、用药比例:主要看主药的比例
麻黄汤         麻黄:桂枝=3:2
麻杏石甘汤 麻黄:石膏=1:2
麻杏薏甘汤 麻黄:薏仁=1:1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也无答案。

(后记,这种帖子不好写,自己学识太浅,费老大劲儿了。)
作者: qgwby    时间: 2012-1-30 14:48
精彩,期待中。。。。。。
作者: ntwong856    时间: 2012-1-30 14:54
[s:184]  [s:184]  [s:184]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0 15:09
标题: 回 qgwby 的帖子
qgwby:精彩,期待中。。。。。。 (2012-01-30 14:48) 
折杀我也。就这么点儿,都是写的浑身冒汗,挤奶似的。

但愿能给学习经方的人,怎么学习经方另辟蹊径,有所启发就不错了。
作者: 一个宅人    时间: 2012-1-30 18:24
很好的类比!简洁明了。我也这样在学。向楼主学习!
作者: 黄煌    时间: 2012-1-30 18:37
类比是学习经方的有效方法。
作者: hgsa667788    时间: 2012-1-30 19:33
学习了·[s:184] [s:184]
作者: 龙志勇    时间: 2012-1-30 20:07
这其实是用心读书的表现~~~
恭喜了~~~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1 09:08
2补充
前面说到这麻黄汤是基本方,既然是基本方就不得不多说一句。这也很有意思。

前面说麻黄汤是桂枝甘草汤加麻黄杏仁,其实还有一个,昨晚做功课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个甘草麻黄汤。里水,甘草麻黄汤主之。14.2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14.5
这结构就有了新的解说。这麻黄汤就是由桂枝甘草汤和甘草麻黄汤合方加杏仁。从这叙述中看到什么了吗?对。就是他,天下第一方----桂枝汤。他的结构也是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的合方加姜枣。有意思吧?这桂枝汤和麻黄汤正好构成一阳一阴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1 09:10
谢谢黄老师及诸位前辈同仁的捧场!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1 09:24
4、一个新成员。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 3两 杏仁 70个 桂枝 2两 炙甘草 1两 白术 4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20

这没什么好解说的,就是麻黄汤加白术,除了发汗还有祛湿。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1-31 09:34
5、总结

大约这麻黄剂家族就这么些了。

麻黄汤(麻杏桂甘汤) 麻黄3两 杏仁70个 桂枝2两 炙甘草1两
麻杏石甘汤                     麻黄4两 杏仁50个 石膏8两 炙甘草2两
麻杏薏甘汤                     麻黄半两杏仁10个薏仁半两炙甘草1两
麻黄加术汤                     麻黄3两 杏仁 70个桂枝2两 炙甘草 1两 白术 4两
甘草麻黄汤                     麻黄4两 甘草2两
其作用大约不外就是发汗消肿治喘祛湿振奋心阳。每个方子有每个方子的不同的适应症而已。
作者: 甘草干姜汤    时间: 2012-4-1 10:30
这是类方的学习方法, 一帮助记忆, 二加深理解.

岳美中老先生说, 麻黄杏仁甘草, 配桂枝, 治伤寒无汗之重证, 伍石膏, 治汗出而喘发热之良方, 合薏苡, 治风寒湿痹之轻方.

麻黄杏仁甘草, 又叫三拗汤.
作者: 曹德田    时间: 2012-4-1 16:56
方剂叫什么名字无所为,只要便于记忆,只要会临床运用ok.
作者: yiguiran    时间: 2012-4-1 23:55
这功课做得扎实,学习了
作者: 甘草干姜汤    时间: 2012-4-2 11:45
麻黄汤及其类方有14个. 麻黄配桂枝以发汗, 麻黄配石膏以清里热, 麻黄配薏苡以去湿, 麻黄配附子以温经, 麻黄配干姜细辛五味子以化寒饮, 麻黄配生姜大枣以去风水, 麻黄配连翘赤小豆以利湿热......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大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薏甘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麻黄升麻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越婢汤和越婢汤加术汤应该算是麻黄汤的类方, 它们是变脸, 几乎被忘掉,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另外, 还有一个三拗汤, 这个才是麻黄汤的方根! 蒲老用三拗汤加葱白来治疗外感发热, 真是活学活用了.
作者: 秋缠    时间: 2012-6-28 07:47
谢谢甘草干姜汤,以前老听人说三拗汤三拗汤的,不知道是什么,今天翻出这个,算长见识了。

我杂书读的少。
作者: 甘草干姜汤    时间: 2012-6-28 08:40
咱俩都是中医爱好者, 似乎年龄也相当, 咱俩孩子的年龄也相当, 我一直关注您的帖子和发言, 以后相参相学, 共同进步!
作者: 一个宅人    时间: 2012-6-28 09:56
我曾用麻杏薏甘汤加味治愈一例多年浑身疼痛的患者(痛处多在骨膜处)。男,48岁。曾服用过不少中西药及针灸理疗乏效。感觉此方不可小视。呵呵
作者: 2469530209    时间: 2012-6-28 11:40
这就是经方的理法,不一定都是五行。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