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泻心汤证之胃中虚,不是常识的胃气虚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1-12-31 16:29
标题: 泻心汤证之胃中虚,不是常识的胃气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证之“胃中虚”,与结胸证之“胃中空虚”和栀子豉汤证之“胃中空虚”是一样的,都是误下造成的胃中空虚。
         泻心汤证之心下痞硬也是与陷胸汤证之心下结硬相对比的。一是结硬而不痛,一是结硬而痛。心下结硬而痛者,是热与水抟结成实。
         如:“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痞为什么说“柴胡不中与之”呢?必是柴胡证没有了。心下但满而不痛,呕利,肠鸣(“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这是病位不同了,不是胸胁下满的柴胡汤证,而是心下痞满的泻心汤证了。故说柴胡不中与之。
         陷胸汤证之胃中空虚,是指胃中津液亏乏,是误下后伤害胃津,造成的胃中空虚。之所以能发生结胸证,是因为下后伤津,胃中空虚,表部邪热乘虚入里,发生热与水结的结胸热实证,故心下满硬而疼痛。
         泻心汤证之心下痞硬,也是胃中津液亏乏,也是误下后伤害胃津,造成胃中空虚。之所以不发生结胸证,是因为泻心汤证是病发于阴,故其心下痞硬不是表热入里引起的,而是客气上逆引起的。“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是对痞证的病机解说。“但以胃中虚”之“但”,是仅仅,只有的意思。只是以胃中虚,而没有热与水互结成实。因为心下痞硬而不痛。胃中空虚,没有结为热实,故不可下,而与人参甘草大枣补津液,半夏散水气,干姜温化水湿,黄芩黄连清解客热邪气,诸药合用,清热温寒,补虚泻实,使阴阳和,呕吐下利止,心下痞硬得解。
          故认为泻心汤证之“胃中虚”,不是常识的“胃气虚”。常识所说的胃气虚,是脾胃虚寒,不当与黄芩黄连。
作者: 黄煌    时间: 2011-12-31 17:49
谢谢李国栋先生的讲解!
作者: 天仁合医    时间: 2011-12-31 18:38
学习了。
作者: 老北风    时间: 2011-12-31 19:03
不错,学习了!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2-1-1 10:58
谢谢黄煌老师和网友们关注!

由“胃中虚”而想到“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与网友们交流。
胃中虚的概念是胃肠中津液不足。
从泻心汤证之心下痞的成因来看,基本上是表部病误下后而导致的,但也有发汗而导致的。如157条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条之心下痞,是因发汗而导致的。这是汗不得法、发汗过多,或其人素体津液不足。故汗出伤津,出现胃中空虚,邪气上逆心下,而发生心下痞硬。
无论是误下后或发汗后而导致心下痞,都是表部津液不足。表部津液不足者,表阳不足,所以误下后,没有成为热实结胸的条件。故张仲景说“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发汗后所出现的心下痞,也是这个道理。
由此来看“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是发于何病呢?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从131和134条前后互看,可知“病发于阳”,是发于表实证。表实者,表部津液实,误下后,才能引热入里。那么“病发于阴”,就应是发于表虚证,也就是表部津液不足证。表部津液不足者,若误下之,就没有成为热实结胸的条件,故出现心下痞。

津液不是水。津液是饮食五味入于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如《黄帝内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水不经过消化就成不了津液。津液受到寒凉的影响,会在循行受阻的部位发生变化还原为水,“水不沾流”,变为邪气。这好比空气遇到寒凉的条件影响,会在流通受阻的物体上变成露水一样,露水就不能再随同空气流通了。人体内的水气也是这样。津液遇到寒凉的条件,在循行受阻的部位变成水气,水气就不能再随同津液循行了。又好比人的手脚若长时间的泡在水里,手脚的肌肤就会出现虚泡变胖变软,这是水浸渍肌肤而出现的状况,也就是水不沾流,水不能随同津液一起循行,故被水浸渍的肌肤就会出现虚泡。若是少量的水气,会被津液吸收,而水气多了就会出现病态反应。
作者: 天仁合医    时间: 2012-1-1 21:30
不错,学习了。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2-1-2 15:11
三泻心汤胎好象都是白胎,生姜泻心汤白腻胎。
作者: 大汉医承    时间: 2012-1-2 20:08
楼主能从条文方面直接解说伤寒论,是大道.顶一个.高人.
作者: 十世遗风    时间: 2012-1-2 20:14
病发于阴,似乎不能称为表虚,桂枝汤严格讲不是表虚——与师兄探讨。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结胸简单说就是表实证误下后变成里热证,属实;而痞属虚证。
既然病从表入,为何要说客气上逆?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2-1-2 23:07
麻黄汤证为表实证,这是共识。桂枝汤证为表虚证,是与麻黄汤证相对比,血容量相对不足,表部津液亦相对不足,因而称之为表虚证。实际上是“营弱卫强”证。卫强也是与营弱相比较而言,是营阴弱,而卫阳浮。桂枝汤证的虚,是虚在了营阴上,而不是虚在了卫阳上。但是因为营卫互根、互化,所以桂枝汤证的卫阳,没有麻黄汤证的卫阳更强。麻黄汤证脉阴阳俱紧且无汗,反应了麻黄汤证营阴不虚。
习惯上称桂枝汤证是表虚证。容易使人认为桂枝汤证是中气虚,所以有人说桂枝汤方可以补中益气。其实桂枝汤方是补泄并施之方,而不是补中益气方。
那么,说病发于阴,是发于表虚证,是不妥当。若要更正的话,就是病发于阴,是发于表阴证。阴证就包含有不足的意思。什么不足呢?津液不足。这样说的话,病发于阳,是发于表阳证。表阳证包括表热证和表实证。那么表阴证就包括表寒证和表虚证。表热,表实,表寒,表虚的证候表现及其代表方剂,还需作深入探讨。
结胸证不仅仅是里热证,应是热与水结。若单纯是里热的话,可与调胃承气汤。
陷胸汤证和泻心汤证都是病从表人。陷胸汤证是“阳气内陷”,明确一点说,是外阳内陷。泻心汤证外阳相对不足,没有“阳气内陷”的问题,是“但以胃中虚”,而误下以后客热也入里,里部状态是“但以胃中虚”,没有“阳气内陷”,所以才出现“客气上逆”的心下痞硬。若是“阳气内陷”的心下痞硬,不是“但以胃中虚”的状态,自然就没有“客气上逆”了。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2-1-2 23:13
标题: 回 大汉医承 的帖子
大汉医承:楼主能从条文方面直接解说伤寒论, (2012-01-02 20:08) 
先生过誉了!我只是愿意思考为什么?欢迎批评指导!
作者: 大汉医承    时间: 2012-1-3 08:41
标题: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先生过誉了!我只是愿意思考为什么?欢迎批评指导! (2012-01-02 23:13) 
能够从条文直解伤寒论的人不多,很多都是用一种臆测的方式来解释,甚至借另道来解说中医,然伤寒之法,则不知直解才为之是。
作者: 宁静的夏天    时间: 2012-2-6 19:01
[s:145] 不错,学习
作者: 紫晶    时间: 2012-2-11 21:34
[s:184]
作者: 紫晶    时间: 2012-2-12 16:34
断谢谢分享
作者: 甘草干姜汤    时间: 2012-5-4 12:50
故认为泻心汤证之“胃中虚”,不是常识的“胃气虚”。常识所说的胃气虚,是脾胃虚寒,不当与黄芩黄连。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之“胃中虚, 是寒热错杂.

常识所说的胃气虚,是脾胃虚寒, 那方子就是理中汤了.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