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师其法不泥其方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1-11-16 12:32
标题: 师其法不泥其方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是学习《伤寒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方”有数,而“法”无度。“师其法”是指学习他人有效的治病法则和方法。“不泥其方”是指不被他人运用某方之经验所拘泥,或不将他人的经验方药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不生搬硬套。《伤寒论》中仅存112首方,倘若不师其法,而泥其方,那就难以疗千变万化之病,难以实现“见病知源,思过半矣”的仲景对后学之夙愿。
        《伤寒论》中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及其相应的方药,清朝程钟龄著《医学心悟》而归纳成八法,因此可说“八法”的实际源头乃是医经仲景的《伤寒论》。在《伤寒论》八法之外,论中还有许多治法尚未被后人所认识,现以合方之法为例分析如下。
        所谓“合方之法”指两个方或两个以上的药方组合在一起的方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就《伤寒论》而言,显而易见的合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如果我们在学习这些合方的汤证条文时,只掌握了这些合方所主治之证,而不能师其合方之法,可谓不善于学习了,也就会导致“师其方”之结果。如果我们能师其法,不仅掌握这些合方所治之证情,同时还领悟到合方之法的出现,是因为有合方之证,因证所需,应运而生,产生合方。太阳病和少阳病先后出现,太少并病证情各居其半,势均力敌,只好以桂枝汤解其太阳之表邪,以小柴胡汤解其少阳之邪,组合成柴胡桂枝汤治之。师其法,后世医家们经长期临床实践组成了胃苓散(平胃散合四苓散)、柴胡四物汤(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柴平汤(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柴胡陷胸汤和柴胡建中汤(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都不失为常用而有效的良方。但若研究其组方之法,承认与否,都当源于仲景所创的合方之法。我们在学习第146条柴胡桂枝汤证时,在消化原文之基础上,师其合方之法,而不拘泥于柴胡桂枝汤一方,便可在临床实践中据证情所需,相应地组建出更多更好的合方之剂,以疗千变万化之证。
        《伤寒论》中第23条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第25条是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在学习这两条汤证时,我们绝不应仅仅识得这两个药方和其所治之证,而要从“桂麻各半”和“桂二麻一”变化中悟出组成合方时的法中之法:合方的组成并非是几个方子的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详细的辨证,据所治证情中各方所主之证情的多寡而定各方在组成合方中的用量。我们师仲景桂麻合剂中的“桂麻各半”、“桂二麻一”组方之法,便可以根据病人证情中少阳证和太阳证之多寡而相应地组建出柴胡桂枝汤(又可称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二桂枝一汤、柴胡一桂枝二汤等,使柴胡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更灵活、更准确、更有效。又如,余在临床中经常遇到风热外感(或原为风寒外感而后化热)银翘散证,发热明显而同时兼见风温咳嗽桑菊饮证,发热与咳嗽同时并重,微恶寒,头痛咽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此时单投银翘散或桑菊饮均难凑效,而尊仲景合方之法,仿效桂麻合剂的组方原则,遂将银翘散与桑菊饮合为一方投之,(姑且称为“银桑合剂”)。又据证情所需,而有“银桑各半汤”、“银二桑一汤”(发热重咳嗽轻)、“银一桑二汤”(发热比咳嗽轻)之变化,每收良效。余还以为,在临床中所应用的合方之剂,均应据证情所需,而师仲景桂麻合剂的法中之法而行合方之治。譬如柴平汤,就应有“柴平各半汤”、“柴二平一汤”、“柴一平二汤”之异;医届同仁习用的八珍汤即是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合方之剂,在具体用于气血虚亏之证时,亦应视其病人气虚和血虚之轻重,而有“四君四物各半汤”、“四物二四君一汤”、“四物一四君二汤”之变通。
        概而言之,师法而不泥方是学习和运用前人及他人的经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得此法,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裴永清)
作者: xiaozheng    时间: 2011-11-16 12:54
前辈李国栋先生文多给后学启示,谢谢。
作者: xiaozheng    时间: 2011-11-16 13:02
读书二途:

    “余每观世医之读书者,盖有二途焉。好学问而深于治疗者,先熟读其论,然后及药方。不好学问,而但聚奇方妙药为治疗者,不读其论,而先阅药方矣。吾恶其先药方者。”
             摘自皇汉医学丛书《青囊琐探》片仓元周著
作者: ssm    时间: 2011-11-16 13:05
学习伤寒论不同层次方法不同,初学者不泥其方就不可能晓其法,而只有经历泥其方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就是师其法,再下一个阶段就是得其道。
作者: 杏林之秀    时间: 2011-11-16 13:21
顶三楼!!
作者: chxwyf    时间: 2011-11-16 14:32
3楼说的真是好!顶!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1-11-16 15:14
好久没有看到老师的贴子了.
作者: houlaizhe    时间: 2011-11-16 16:11
受教,谢谢
作者: 察哈尔    时间: 2011-11-16 16:42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医者修道者也。
作者: 医徒    时间: 2011-11-16 19:09
不知道现在李老师以时间解仲景六病的思路进展如何?
作者: 寒柳堂    时间: 2011-11-16 19:36
触类旁通。
作者: 济舟堂主人    时间: 2011-11-16 20:11
3楼说得太好了,顶!
作者: 小面123    时间: 2011-11-16 22:28
领教了,谢谢!
作者: 中醫粗工    时间: 2011-11-17 09:54
樓主的貼文,在文後已註明出自(《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裴永清)了。這本書極好,我讀過二遍之多。作者也是劉渡舟的學生,因作者向其老師索序,連劉老閱文後都甚為誇讚。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1-11-17 18:10
标题: 回 9楼(医徒) 的帖子
一己拙见。以时间命名疾病,是一种命名方法,也是一种观察、记录疾病的方法。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伤寒论》关于“六病”的时间范围,是以十二地支计时的。从时间角度领悟《伤寒论》有关“六病”的治法,有助于理解具体条文。如“太阳病桂枝汤证”与“太阴病桂枝汤证”,“太阳病麻黄汤证”与“阳明病麻黄汤证”,“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与“少阴病大承气汤证”,“阳明病吴茱萸汤证”与“少阴病吴茱萸汤证”等,这些汤方相同而病名不同的条文,其主要区别点是什么呢?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之太阴病,与273条太阴之为病,虽然同谓之太阴病,但却不应该是同一个脉证表现,即276条之太阴病,不应有273条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症状表现。那么276条之“太阴病”的含意是什么呢?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条之阳明病,与180条阳明之为病,也是同称谓阳明病,但也不应是同一个脉证表现。因为180条之胃家实,不可能发汗则愈。
从时间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了认识疾病的方法,具有临床实践意义。但是限于发热病人初始时多数都是看西医,本人积累的典型病案还不够,不足以说明时间诊断的意义,所以希望关心此问题的同仁,也能在临证上留意一些,积累一些病案,以系列实例说明问题,才有说服力。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积累病案和推敲病理两个方面来做。
比如《伤寒论》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从病理上推敲,太阳病,未(没有)发热,与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脉证,能够联系得上吗?再从临证上看,有未(没有)发热的病人,其脉证表现为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吗?
作者: 医徒    时间: 2011-11-17 20:39
<<中医时间医学全书>>
这是我在09年看过的一本关于时间医学的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1-11-17 21:04
现代网络的功能就是“传输、图像、视频、文字”的共享性。
希望大家共同征对伤寒论每个条文收集以上资料(文字、图像、视频)。
作者: rst39583    时间: 2011-11-17 22:15
学习了
作者: 沉着@冷静    时间: 2012-2-22 18:57
学习了 [s:184] 谢谢!
作者: wqpzm    时间: 2012-2-22 23:21
日体汉方重方轻法
作者: 夜雨十年灯    时间: 2012-9-10 22:47
标题: 回 wqpzm 的帖子
wqpzm:日体汉方重方轻法 (2012-02-22 23:21) 
东瀛岛民
他们的思维上限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