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伤寒解难:不得不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和子    时间: 2010-11-7 17:28
标题: 伤寒解难:不得不说:
我们先来看看李国栋老师应激反应的举例文字:

“伤寒论》条文中,凡于“此以”一词后的字句,均是解释“此以”一词前的脉、证,而不是预测该脉证未来的病机。如: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说“脉浮为热;脉滑为实、为热、为水湿。”也有原文为据,如: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
“脉沉滑者,协热利”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
“脉浮而细滑,伤饮”。

故有理由认为,176条之“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解释“脉浮滑”的病机,而不是预测该脉证“病机演化的过程”。
不知“浮滑二字下还有省语。这个省语是‘洪数小软’…”可有原文依据?而不是“后学于此颟顸而乱释呢?”
作者: 和子    时间: 2010-11-7 17:49
先来看看李国栋老师的这第一句:

“伤寒论》条文中,凡于“此以”一词后的字句,均是解释“此以”一词前的脉、证,而不是预测该脉证未来的病机。

这里和子要说自己的两个私见,仅供李国栋老师参考

1:李老师把有”此以“二字的条文理解成”此以“以后的句子是解释”此以“以前的脉,证。这个说法人为割裂了伤寒条文的整体性,我不否认”此以”以后的句子有解释“此以”以前句子的意思,但是“此以”以后的句子仅仅是解释这个作用吗?如果只是解释的意义,那么我们只注重“此以”以前的句子,而舍离轻视掉“此以”以后的句子,这样成吗?请李老师细读这些你举示的例子,“此以”以后的句子的重要性怕是远远大过“此以”以前的吧。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反三,目机珠两”解读伤寒,怕要这番手眼才成吧,和子不能,心向往之。
作者: 和子    时间: 2010-11-7 18:01
2:和子冒昧,这里斗胆给李国栋老师指出你的一个根本性错误,这个错误也是你解读伤寒死于字句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李国栋老师仔细看清了,你所说的“此以”以前的“脉”,“证”二字。“脉”字不论,这个“证”字应该改成“症”字啊。李老师啊,你一字之差,可知道要误却多少初学后学。

好了,李国栋老师你看看你想想,是不是“症”字大多在“此以”之前,而“证”大多在“此以”以后呢???
作者: 和子    时间: 2010-11-7 18:11
脉像也是症状之一啊。

我吃饭去了,于心不忍,怕自己一条条解下来,李老师真生气了,得病了,诸君要和子一条条解下去吗?
作者: 初入医道    时间: 2011-1-14 15:29
[s:184] 有时候解释就是多余,效果就是硬道理!
作者: 沉着@冷静    时间: 2012-1-10 20:48
效果就是硬道理!
作者: 李国栋    时间: 2012-1-12 00:40
[s:184] “效果就是硬道理”。那么第176条应该这样写,“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而对于“脉浮滑”的解释“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多余的。
第12条应该这样写:“太阳中风,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53条应该这样写:“病常自汗出者,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s:184]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