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丁光迪谈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的实用价值 [打印本页]

作者: 尚古山民    时间: 2010-9-24 14:40
标题: 丁光迪谈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的实用价值
谈侯氏黑散和风引汤的实用价值
丁光迪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的侯氏黑散和风引汤,是两首好方剂。它们是平肝祛风和镇肝熄风的方祖,为中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这在历代医家的医案和当代名老中医的治验中,是有很多资料可寻而值得借鉴的。但在目前,《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们贬入“附录”,《内科学讲义》亦不推荐应用了。兹就管窥所及,谈几点浅见。

一、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全方十四味药: 菊花、防风、芎、细辛、桂枝、当归、白术、人参、干姜、茯苓、黄芩、牡蛎、矾石、桔梗。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本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方中运用大量风药,配伍健脾药,说明治疗重点是在肝脾两经。例如菊花用至四十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称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防风用至十分,《本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这两味显然是主药。芎亦治风,《本经》谓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谓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细辛善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危氏得效方》);《本经》谓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久服明目利九窍”。桂枝祛风,开腠理,温经通脉,更为张仲景所推崇。集合诸药而用之,是集中祛风、搜风和熄风各方面力量,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治风的疗效,重点是很突出的,所以能治“大风四肢烦重”。同时,风气通于肝,风邪中人,首先由于肝气肝血的不足,所谓体虚易招感,所以又配当归。当归亦能够治“中风,汗不出”(《别录》),“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大明》),同菊花、芎合用,更能加强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的作用。风从上受,肝阳必然僭逆;风邪速变,夹寒亦能夹热,因此配伍黄芩、牡蛎。黄芩能清上热,亦是杂寒于温;牡蛎能够潜阳,亦是寓降于升。使用药成为有制之师,不致温升偏极。这样,对肝风之邪,可以说是极尽擒纵敛散的能事了(风药大都具有解痉、扩张血管作用;当归、川芎亦有活血化瘀之功)。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术、人参、干姜、茯苓一组药,补脾和胃。白术用至十分,守中补脾,温胃化痰。在风邪浮越,一身之气动乱之际,守住中焦,使中流有个砥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肝风之上越,或外风之相袭,皆由于荣卫失调,清浊升降乖常,而后为病的。其为痰涎,或寒或热,亦由此而变。虽云卒中为病,实际是本实先虚。而荣卫和谐,清升浊降,亦正是中焦脾胃之所主。所以在未病之前,或大风为病之后,健运中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百病以胃气为本”,在此更值得注意。所以这一组药,是治风而顾本,具有制肝补脾,培土宁风的意义。

至于矾石一味,《别录》谓其“除固热在骨髓”,《大明》谓其“除风去热、消痰止渴,治中风失音”,在风痰之病是较为常用的。桔梗一味,盖是开通气机而利五脏,因为“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之病,都是郁极乃发脏腑,气机不通,用此以开导,为诸药先行。合而成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此方粗一看去,似乎用药很杂,不可理解,但仔细琢磨,路子清楚,富有启发意义。

或者认为此方用药,内外不分,寒热杂陈,补泻兼用,抓不到一个重点,所以后人少用。这种认识是可商的,病为中风、大风,那有纯内风,纯外风,纯寒纯热,纯虚纯实,可以截然分清,特别在急骤发作,或在发作之前及其以后,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出现的。在治疗之时,急救用的通关散、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有哪一张方子是纯寒纯热、纯补纯泻的?又如人参再造丸的用药,就更复杂了,大家不是习用的吗,而且都有很好疗效。侯氏黑散正是具有这种用药风格,而且是以上诸方之开其先河的,其可贵和有用价值,就正在于此。唯一存在的问题,是主治证讲得太简,几乎使人摸不到头脑;但问题不大,张仲景之书就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方法,叫做“从药测证”。按照这个方法,就完全可以知药善任。上文的探讨,亦是意图提出一个线索,但毕竟活法在人。不过,中风由于痰火上逆的病情,是不能用的。

赵锡武老前辈是富有临床经验的,“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冷服”。“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见《赵锡武医疗经验·中风的证治》)。余在临床,亦用于肝风兼有脾虚症状,以及中风之前和轻度中风,见有同样病情的,获得一定效果。至于对“常宜冷食”的机理,还不大清楚。

二、 风引汤

风引汤全方十二味药: 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黄、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干姜。除热,去瘫痫。本方为镇心肝、熄风阳之剂。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为有名的三石汤,用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本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并压之使下。龙骨、牡蛎,重镇潜阳。《本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别录》)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的功用。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寓守于攻,使寒不败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趋极端。合而成方,重镇心肝,则风引瘫痫可去;除去火热,则风阳亦能自熄。因为惊痫、瘈疭是由热而致,肝风掣引,亦从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热”二字。张锡纯创制的镇肝熄风汤,其方意实渊源于此方。

至于“风引”二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认为即“风痫掣引之谓”。主治病证,原注补充较详。《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对病情用药的理解。

赵锡武老前辈更有阐发,他对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的,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颇令人注目。

三、 二方小议

有人认为,这些方剂,是后人所加,不似仲景之方,因为条文用药,与其他方证不符,因此需另眼看待。这当然是有一定见解的,但亦是不全面的。这些方剂,是张仲景之方,有据可证。如《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引皇甫士安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并且指出,寒食散方,“出自仲景”。皇甫士安(公元215—282年)晚于张仲景(假定他在建安10年写《伤寒卒病论》,是公元205年),约只数十年,他是完全有可能看到这些方剂在张仲景的著作中的。北宋林亿等校正《外台秘要》紫石汤(即风引汤)时,亦注明“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并出第六卷中”。这样,关于方源问题,可以明确无疑了。

至于方证行文,是有问题的,当有脱简或错乱,如《外台秘要》记载,即已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方药内容问题。应该肯定,张仲景的处方用药,除了麻、桂、青龙、柴胡、泻心、承气汤一套用药方法外,还有寒食、紫石等一类处方用药。而这些方药,与张仲景强调伤寒病为害最烈,亦是有一定关系的。《金匮要略》书中除了侯氏黑散、风引汤而外,还有紫石寒石散。这种用药方法,从历史考证,在东汉之末至魏、晋、隋、唐,是风行很长时间的。尽管到了唐代孙思邈极力反对,提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并且要烧尽寒石散方(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五石毒),以挽回风气。但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诸风门》中,仍然记载着蛮夷酒治八风偏枯,五补丸除热治风痱。其方药与侯氏黑散、风引汤是有近似之处的。《外台秘要》除记载侯氏黑散、紫石汤外,更有寒水石煮散(较风引汤少紫石英,多犀角〈现用水牛角代之〉)、深师除热方等,都是一个用药路子(均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十五)。可见其具有疗效,影响深远了。直至北宋《和剂局方》,如其中的紫雪(即紫雪丹),治积热惊痫。金代刘河间,揭举六气皆从火化之论,其治风病防风通圣散等,犹然是受侯氏黑散、风引汤等用药的影响,除热镇心,寒温相杂,石药与草药同用。即在目前,人们还是常用,而且很有疗效。从而可知,侯氏黑散、风引汤等,既反映它的时代用药风貌,更具有确实疗效,如果能够不拘一格,不把张仲景的成就局限化,从临床效果出发,则这些方剂,还是值得很好研究,加以推广运用的。
作者: 传说    时间: 2010-9-24 15:33
这2张方子确实非常好,应该挖掘一下。
作者: 龙志勇    时间: 2010-9-24 19:44
介绍的好谢谢
作者: johnsonqu    时间: 2010-9-24 20:35
感谢分享...
作者: 贤正    时间: 2010-9-25 06:07
[s:184]  [s:184]
作者: 兰洪喜1    时间: 2010-9-25 09:41
风引汤没有用过
侯氏黑散经常用
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
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

黑散最主要的成分
个人感觉就是矾石
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
解放时期,条件艰苦
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
效果很好

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

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
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
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
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


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
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

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
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0-9-25 10:01
侯氏黑散

    原书主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中风
    孙××,男,70岁,通渭县人。19 50年4月6日初诊。患者于是起时发现左半身瘫痪,但语言仍清晰,神志清楚,伴有发热恶寒。舌红苔薄白,脉浮。辩证为半身不遂的中风证口先以小续命汤解其外候,而后用本方治疗:
    菊花120克  白术30克  防风30克桔梗24克  黄苓15克细辛9克  干姜9克  党参9克  茯苓9克  当归9克川芎9克生牡蛎9克  矾石9克桂枝9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开水冲服,每日2次。开始服药20天,吃热食;中间20天,吃温食;后20天,吃冷食。共60天为1个疗程,禁食鱼、肉、大蒜。
    患者服药期间,经常观察,自感上、下肢渐有力;但服至50天后,腹满纳减;服型60天,停药后,腹满又消失,食欲好转,上、下肢能自动活动,不需人搀扶而能步行。(权依经:  《古方薪用》  甘肃人民出版社  第1版  1981年2月)
   
两腿疼痛
    赵××,男,5 8岁,农民,患者虽为农民,但因会杀猪宰羊,平常喜食肥甘厚味,其身形胖大,腿粗腰圆,肌肉丰满,索无他疾,近日两腿疼痛而来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血压220/140mmHg,即住院治疗,给予西药降压,并配服侯氏黑散汤剂,每日1剂a服药4剂后,血压降至170/120mmHg (22,66/16KPa)。后因故停服中药1周,仅以西药治疗,血压则不再下降。叉加服侯氏黑散4剂,血压又再度降至150/110mmHg( 20/14.67KPa)。后又停用中药,尽管使用各种西药降压,则血压一直停留在此水平,不再下降。又复以侯氏黑散治疗,继续下降至140/llOmmHg(18.66/14.66KPa),其两腿疼痛在住院期间随着血压的降低而逐渐减轻。出院对,两腿基本不痛。出院回家后,又将侯氏黑散制成散剂继服,血压一直稳定在140/110mmHg (18,66/14.66KPa)。随访5个月来再未复发。(赵明锐:《经方发挥》  山西人民出版社第王版19 82年9月)

    四肢沉重
    赵×X.男,54岁,农民。1978年8月24日诊。平素嗜酒,患高血压已久,近半年来手足倦怠沉重,以两腿为尤甚。自觉心窝部发冷,曾在当地服中西药未能见效。脉虚数,苔白,血压16Q/120mmHg,以散剂缓治。
    方用;杭菊花120克  炒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北细辛3克  千姜9克党参g克茯苓9克  当归9克川芎5壳牡蛎15克矾石3克桂枝9克。上药研成细末,和匀,每日2次,每次服3克,用温开水或温黄酒吞进服。
    患者于1个月后再来,自诉心窝发冷大为好转,手足有力,能行走来城里。虽当地医生量血压两次均不高。要求再配1剂续服。(何任
  

风引汤
原书主治:除热瘫痈。
医  案
龙田坊吴心明乃翁年逾花甲,忽患舌天浦口,不能食,不能言。
余审其脉洪大,是风气入心。风承火势,火借风威。主风引汤,一剂而愈。(黎少庇;《黎庇留医案》  )

    癫痫
    朱××,男,3 6岁,1981年1 1月6日诊。癫痫已久,每周发作二三次。发作时神志不清,痰鸣,乎足搐动,片刻而苏,影响工作。脉弦,苔厚,宜平瘸为主。
    紫石英18克寒水石18克滑石18克  赤石脂18克生石膏18克.  六黄9克  干姜9克北骨18克桂枝9克牡蛎12克石菖蒲g克  甘草12克
    上药各研粗末,即匀再研,贮藏。每晚临睡时吞服6克(或煎服,量略多)。
    服药1剂未尽,癫痫旬余未作,病者家属咸欣喜不已,又续配1剂进服。(何任    医案)

    气般
    垒某,男性,成年人。卒病僵直,仰卧,昏不知几,而呈土色,闭目、口张、下额紧,推之不能合,呼吸喘促,两手指微弯口据谓病者于工作对间与几祗忤,被对方推倒所致。曾施针刺,既苏复昏。继注强心剂,数度无效,失去知觉,已逾6小时矣。余诊其脉,浮而数,跌阳脉,紧如丝,断其为“气厥一。按病虽重,经时虽久,仍有可为亡盖生机来至全绝也。乃由李×x老师先用针治,余即处方,并着先煲水咀候煎药。针后稍靠,但不久复瞑。余着即服六味丸少许,即予拟方药连缕灌进,精神复苏,遂约明日再诊口处方如下:
    紫石英18克寒水石12克龙骨12克石膏18克桂枝9克牡蛎24兜  六黄6克  白石英2l克  干姜6克赤石脂12克滑石18克。
    越晨按时往诊,病者可蹒跚行,见其色稍润,其神已清。自云:眼药后能宁睡,小便黄赤,未有大便,今早已嗷粥,但觉头晕,胸中不舒。聆其声,低沉,舌色微红,脉来徐而不疾,一切有向愈之机。再处方如下;
    茯苓30克  白术24克龙骨30克桂枝18克牡蛎30克春砂花12克  炙草18克煎服。
    越日而精神复康,不复再诊,并已照常工作矣。(马云衢医案)  

肝风  
萧×x,男,33岁。  
一诊:腰背酸楚,犹如火灼,有时走窜周身四肢。当其走窜它处时,腰背灼痛减轻,舌红而鲜艳,脉浮滑而数。病延13年,此系络脉空,风火为患,治以养血镇肝清热。拟《金匮》风引汤出入:
    大生地京玄参各12克左牡蛎30克花龙骨灵磁石  寒水石赤白石脂各1 5克  紫石英1 0克  火白芍  全当归  炒黄芩各9兜  生石膏20克  生甘草3克口3剂。
    -诊;服药后诸证缓解,颇欲睡眠,佳象也口脉弦数,舌尚红,药既中病,再予前法续进。
大生地24克左牡蛎生石膏各30克花龙骨  灵磁石  寒水石  紫石英  赤白石脂各15克川桂枝(后入)粉甘草各3克  炒黄芩  炒白芍  净萸肉  野百台各9克。3剂。
    三诊:投养血镇肝清火之剂,走窜灼热之势已轻。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则风火走窜,爿呈镇肝不足以遏其走窜之势,非养血不足以填其络脉之虚,非清火不足以熄其灼热之焰。再予前法续进:
    生地黄花龙骨  全当归  赤白石脂各12克炒黄芩  炒赤芍 菊花各9克生石膏 牡蛎各30克,寒水石  紫石英灵磁石各1 5克川桂枝3克口3荆。
    四诊;以往遗泄后,周身走窜甚剧,艘部灼热酸楚亦增。前昨二日遗泄,术见周身窜动,腰部灼热酸楚亦不若前甚,仍予镳肝熄风、养血清热:
    生地,石决明各18克生石膏24克牡蛎30克花龙骨赤白石脂  紫白石英各15克  粉丹皮  炒黄芩  朱茯苓 菊花  大麦冬各9克。5剂。
    上方迭迸10多剂,风火已熄,诸证俱消。
作者: 35345278    时间: 2011-1-17 12:00
标题: 回 5楼(兰洪喜1) 的帖子
我百度侯氏黑散看到这个论坛
看您说到常用此方,想问一下这个如何制作?
杭菊花120克  炒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北细辛3克  千姜9克党参g克茯苓9克  当归9克川芎5壳牡蛎15克矾石3克桂枝9克。上药研成细末,和匀

可我那此配方去药店,都说这些没法打成粉末~·
还有菊花是杭菊花,就是黄菊花吗?

制作的时候有特别的讲究吗?请赐教?
------一个高血压患者的家属~~盼复!!
作者: 古北海人    时间: 2013-1-6 22:39
看到丁先生介绍二方很感动,我十分推崇尚二方,还有一个续命汤。记得业师用过,也多次从资料上看到别的老师用,效果很好,今后注意开发。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